哈萨克族库布孜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库布孜(苏力唐哈孜制作)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古老的拉弦乐器,琴身为木制,由琴杆、弦轴、弓子及音箱组成。库布孜主要流传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也有分布。
库布孜是在古代许多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融合发展形成哈萨克族的过程中产生的。关于库布孜的起源,学界看法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库布孜的创始人与传播者是阔尔库特先哲。
阔尔库特是哈萨克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生活在7—8世纪的锡尔河流域,是深受哈萨克人尊敬和推崇的弹唱家、思想家、雄辩家。在哈萨克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阔尔库特的传说。大量传说中说阔尔库特是哈萨克族古老民族乐器库布孜的发明者,是哈萨克族古老弹唱诗词伴奏曲和库布孜曲的首创者,是哲人和神秘的大巫师。
阔尔库特从小聪明过人,手艺精巧,记忆超群,掌握了当时所有乐器,演奏技巧达到了非凡境界,任何一个乐曲只要听一遍就会演奏。但他一直希望发明一种能表达人和动物的悲欢离合等各种情感以及自然界万物之声的乐器。经过长时间的筹划之后,以上好的松木为材着手制作,外形做好之后,他进退两难,困倦之际在梦中见神仙对他说,你正在做的库布孜就像六岁神驼的大腿骨一样长,你再用神驼的皮革做一个共鸣器,用山羊角做一个弦码,用五岁神马的尾巴做弦。做齐了这些,你的乐器就能演奏任何曲子。阔尔库特醒后按神仙所说完成了库布孜的制作。随后阔尔库特拿着自己做的库布孜唱道:
松树的根做出来的库布孜,
胡杨树的根刻出来的库布孜,
用神驼皮革做共鸣器的库布孜,
用山羊角做弦码的库布孜,
用五岁神马的尾巴做弦的库布孜,
我拿你的弦轴来定音、调弦,
如果你不发出悦耳的声音,
我就把你砸得稀巴烂。
库布孜发出了既欢快又悲壮的乐声,声音吸引了大自然的一切,天空一片寂静,刮起的风、奔跑的动物、飞翔的鸟都停止了脚步,竖起耳朵陶醉于库布孜美妙动听的乐声中。
还有人坚持库布孜的产生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公元前的上古时期,远远早于阔尔库特先哲生活的7-8世纪。
法国历史学家F.Fyllot经过对1907年乌孙故地及敦煌出土的古回鹘文进行研究后写下了题为“箜篌及库布孜”的文章,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特引用了回鹘文中两则古文,从文中记载推理:居于敦煌,奏拉着库布孜的这些远古部族乃是当时的塞种与乌孙部族,他们生活在公元前叶至公元后3世纪左右。
民歌演唱中的库布孜伴奏(努尔博力·伊尔哈力拍摄)
我国古文献中也可找到相应的依据,对胡琴予以诠释道:(1)胡琴是指唐宋时期由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乐器。如:琵琶、箜篌、五弦等。(2)弦乐器,宋朝的著名诗人留下了有关胡琴的名言绝句。这里的注释(1)是普通名词为泛称,而注释(2)为个称专指。有的文献中明确指出:胡琴早在汉朝便由西域传入中原。除此之外,我们可将胡琴与二胡名称予以比较,“二胡是弓拉弦乐,是胡琴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胡琴,早期的奚琴可能是它的前身。在元朝时期有过一种乐器,它的制作如同库布孜。龙头,二弦,琴弓与琴弦由马尾毛做成。”有关胡琴的描述还多见于唐代诗人的诗文,这 些史料中都隐约可见哈萨克族乐器库布孜的影子。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辽阔的哈萨克草原,库布孜进入低谷而消沉。在乌兹别克汗时期,汗王下诏,只允许巫师巫医使用库布孜,库布孜艺术随之进入了一个相对枯萎期。然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哈萨克民间涌现出的民间艺人,他们将哈萨克族的这一祖传艺术代代传承到了今天。从阔尔库特开始,著名的库布孜表演艺术家和作曲家还有阿里法拉比、尼山拜依、胡依勒拜依、马拉里巴依、巴拉塔依、贾纳吾、马依合比、阿山海戈、凯尔布哈、杜肯巴依、伊合拉斯、贾甫巴斯·哈兰拜依、居马胡里等,流传至今的库布孜曲目有《杰勒马亚》(旋风驼)、《锡尔河》、《塔利合旦》(花斑骥)、《托克三柯孜》(九十位女子)、《阿克萨克胡兰》(瘸腿斑马)、《阿克萨克柯孜》(瘸姑娘)、《塔额尔库依俄》(神之曲)、《阔尔库特奎依》(阔尔库特之曲)、《萨里马克的撒里乌阿依木》(萨里马克的忧愁)、《萨里乌占》(黄河)、《叶力阿伊里含》(人民流离)、《哈普特哈克》、《支沃什汗》、《阿扎马提霍加》、《阔克布哈》、《波兹阿伊赫尔》(铁青牡马)、《波孜恩格尼》、《叶尔丁》、《昆额里》、《杰子克依克》等。
哈萨克族库布孜包括库布孜制作工艺、库布孜演奏技艺和库布孜曲三个部分。哈萨克族库布孜艺人们世世代代融合三大因素为一体,被誉为“预言家”、“圣人”、“巫师”等。库布孜民间艺人又分为三类,其一为库布孜长调吟唱艺人,他们能够在库布孜的伴奏下,娴熟地吟唱黑萨、达斯坦、托勒敖、吉尔、铁尔麦等古典艺术题材。目前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还有专门拉奏库布孜演唱长篇韵文作品的“巴克思”(巫师)。其二为巴克思。巴克思是古老萨满教的产物。萨满教认为世界分三层:上层居住着神仙,下层居住着恶魔,中层居住着平凡的人类,而巴克思是连接中层人类与上层神仙的使者。相传哈萨克族巫师就是使用库布孜与神灵沟通。哈萨克人崇敬巫师,但他不是万能的,而是由天神来主宰一切。巫师在请神过程中,要先用库布孜演奏神灵爱听的乐曲,神灵才下凡附于巫师之身,并借巫师之口回答各种问卜。巫师演奏库布孜的技巧越高、曲调越动听,神灵出现的就越早,库布孜也就成了巫师必须学好的一种技艺。在哈萨克族民间巴克思既是演唱者、作曲家,又是行医者、占卜者,也是英雄史诗的吟诵者。其三为库布孜作曲家。
最早的库布孜,又称克勒库布孜,是一种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最古老的拉弦乐器,琴体呈弓状,只设有一条马尾弦,琴颈也无指板。由于牧民们制作时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样和规格尺寸都不同。这种最原始的拉弦乐器,目前在哈萨克的边远山区仍能见到。后来在克勒库布孜的基础上,增加弦轴(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制成了两弦的库布孜,仍采用马尾弦或牛筋弦。现代库布孜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它是指由库布孜专业演技人员以独奏或齐奏的方式,演奏由作曲家们专门为他们谱写的曲目。库布孜在哈萨克族的器乐合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库布孜不但可以奏出哈萨克民族的古典乐曲,而且可用以伴奏歌剧、戏剧、歌曲、舞曲等现代交响乐曲,是一种成熟、系统、科学、规范,具有多功能的民族乐器。
库布孜由琴体、琴弓和琴弦三部分构成。其中,琴体取一整块枫树、桦木或枣木为料挖制而成,蒙以骆驼皮或牛皮制成。正如哈萨克族古诗中所吟唱的那样:
我的琴儿——库布孜,精选桦木来刨制。(www.xing528.com)
琴面下部更有趣儿,细软驼皮来蒙饰。
库布孜早期多由哈萨克族巫师在宗教仪式上使用,是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古代库布孜演奏艺人大都为萨满教传人,被视为是上帝的使者,是百姓们崇敬的贤知、预言家。在百姓面临大灾大难的危急时刻,在人们患病生命垂危之际,他们弹着委婉惆怅的库布孜曲调向神灵祈祷、祭祀,祈求灭灾驱邪。
库布孜由实心桦木作原料整块儿挖空成形,琴面沿蒙皮革制作。它的主体由琴箱(长为30-40厘米)、琴颈(长为18-20厘米)、琴头(长为8厘米左右)和琴弓、琴弦(擦拭琴弦、弓杆为木制作,主要用兔儿条、忍冬木等硬木和马尾制成,呈弓箭式)组成。琴弦拴以马尾为弓毛,其制作方法是将马尾洗净,分别取100根、70根马尾毛拈成两根琴弦。琴头与琴箱、琴颈连在一起,用以绷紧琴弦,双音栓与指板的长度为8-12厘米或10-14厘米。
库布孜的现代工匠们在制作库布孜时,往往选用整块木料采用整体挖制法,也有将薄木板拼组粘合而成等现代制作工艺,同时还需要雕镂各种美观典雅的图案花纹。
库布孜常用的有两种定弦法,一是四度定弦:“re—sol”;二是五度定弦:“re—la”;演奏者们可根据作品的要求定弦定音演奏。古典库布孜为中调乐器,音域为两个八度。拉奏库布孜的两根琴弦时所产生的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音为乐曲增添了多种不同的和声色彩。库布孜的两根弦,对演奏由单音组成的旋律最为方便。低中音弦常常用固定低音演奏出许多的节奏变化,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为了烘托气氛或使乐曲音响更丰满,低音弦也常常演奏出与旋律声部节奏同步的长低音。
库布孜乐曲中常见的调式有具有大调式特点的do调和sol调;具有小调式特点的la调和re调。转调、离调手法也是推动乐曲发展和产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库布孜乐曲旋律中的许多装饰音,如三连音、连音、泛音、拍音在充实和丰富旋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乐曲的结构有大有小,从由一个主题简单重复组成短小乐曲到由不同的两三个主题组成并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复杂而规模较大的乐曲。如阔尔库特的《阔恩尔》有111个小节。
库布孜主要有以下两种:
古典库布孜(禾勒库布孜,就是马尾库布孜),用马尾作琴弦和弓弦,弓子为弓形。
现代库布孜(斯姆库布孜),改良后的库布孜,用钢丝弦代替了马尾弦,张四根弦。弓子也由传统的马尾弓改用小提琴弓。音域增宽,能够演奏多种乐曲。
现代库布孜又分为“高音库布孜”、“中音库布孜”、“低音库布孜”、“倍低音库布孜”四种。
库布孜的演奏方式独特,演奏时将音箱置于两膝间,右手持弓,左手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甲根自内向外抵弦,运弓方法与大提琴相同。库布孜音色纯净,琴声低沉悠扬,典雅柔美,细腻深沉,能够拉奏模仿出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天鹅等鸟类的声音,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古典库布孜乐曲以拉奏为主,也有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采用拨奏技法,还会在演奏过程中,用左手敲击面板或捏住“马子”起到调节音量强弱的作用,例如“阔尔库特奎”。也有在右手拉弓时,左手拍弦,如《阿克鹘》(白天鹅)即用此技法表现天鹅扇动翅膀的声音。右手的弓法有短弓、分弓、顿弓、连弓、颤弓几种。按弦的左手有时轻击琴弦、勾拨琴弦,以及运用滑奏、泛音等技法使库布孜乐曲悦耳动听。
库布孜演奏技能灵活多样。具体来说有揉弦、颤音、泛音、双音、滑音、击音等左手技能,还有拉弦、跳弦、拨弦等弓法技能。
哈萨克族民乐队中的库布孜组(邱海拍摄)
目前流传下来的古典库布孜曲有30多首,在中国境内新创作的库布孜曲有近百首。根据内容和情绪不同,库布孜乐曲又分为“沃黑哈勒奎”(历史叙事乐曲)、“阿俄孜奎”(民间传说乐曲)、“哈热勒奎”(悲伤乐曲)、“阿热闹奎”(敬献乐曲),以及“托勒敖”(抒怀、抒情诗)、“萨仁”(巴克思常用的乐曲)等多种类型。
库布孜乐曲的流传方式一般为口传心授,所以乐曲具有一定的即兴性和创意性。库布孜演奏员由于各自不同的艺术造诣和演奏技能的差别,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奏,乐曲也随之不同。同一首库布孜乐曲由同一个 人在不同的时期演奏,也不尽相同。
库布孜乐曲的旋律中有单音和双音。低音区长短不一的固定音与旋律形成各种音程的和音,为旋律增添许多奇妙的音色,使旋律的节奏鲜明而强烈。旋律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装饰音使旋律的民族特色和韵味更加突出。
库布孜乐曲的曲式有AB曲式、A曲式、ABA曲式,如《阿克鹘》(白天鹅)、《叶尔顶》;还有ABC曲式,如《思念》。
库布孜造型独特,酷似天鹅。哈萨克族的先民们从远古的塞种、乌孙部族开始就十分崇尚天鹅,将天鹅信奉为圣鸟,世世代代赋予天鹅神话般的蕴意。库布孜的名称也与天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取自哈萨克语“阿克胡”(天鹅)一词的尾音节“胡”与描写天鹅叫声的形容词“布孜达克”一词的前音节“布孜”,组合而成,因此在库布孜曲目中有关天鹅的曲目占多数。
库布孜有独特的演奏方式。演奏者盘腿而坐,将琴放在膝盖上,左手持琴,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甲根处,由内向外抵弦按音,右手执琴弓拉奏。现在库布孜演奏员都坐在椅子上,两膝夹住琴箱下部,用下额顶住琴头,此为典型的坐势演奏法。
库布孜是哈萨克民族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其造型的美观,制作工艺的考究,音色、音调以及演奏风格都独具一格。
库布孜琴声低沉悠扬,典雅柔美,细腻深沉,它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期的哈萨克人民的内心独白,又仿佛在吟唱凝结着草原文化的真挚情怀。库布孜这一乐器能够拉奏模仿出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天鹅等鸟类的声音,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库布孜为哈萨克人独有的乐器,是民族认同和识别的标志。保护库布孜艺术、研究其音乐作品,将有助于了解哈萨克人早期信仰、审美心理和音乐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