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自治区级传承人:
《江格尔》是13世纪生活于新疆地区卫拉特蒙古部落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说唱叙事诗,被誉为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座高峰”之一,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史诗讲述年轻有为的圣主江格尔率领12位“雄狮”、35名虎将和8000个勇士,消灭蟒古斯(魔王),保卫宝木巴国,扬名44国,并以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残杀,牲畜遍地、水草肥美的理想乐园。由于史诗《江格尔》中包含古代蒙古族社会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民俗和语言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被称为蒙古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在19世纪初就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到目前已被译为俄语、英语、日语、阿塞拜疆语等10种语言文字出版。
《江格尔》是一部以主人公江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史诗,全部故事都围绕着英雄江格尔及其率领的12位雄狮大将和8000个勇士共同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壮烈斗争展开。其每分部史诗在保持人物、地域和历史总背景一致的前提下,各自由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组成。早期用托忒蒙古文字记录整理的《江格尔》手抄本中共收入史诗的13个分部。从这13个分部的内容构成,可以大致了解到整部史诗的基本组合形态:
第一部讲述江格尔和大将阿拉坦策吉二人的战斗故事;第二部讲述大将洪古尔的婚姻故事;第三部讲述英雄喀拉和萨纳拉的战斗故事;第四部讲述洪古尔与窃马贼的恶战;第五部讲述洪古尔与芒乃可汗的战斗;第六部讲述大将萨布尔出走与返回的故事;第七部讲述洪古尔之子等三位小英雄出征的故事;第八部讲述洪古尔酒醉出征的故事;第九部讲述美男子明彦获取敌方一万匹骏马的故事;第十部讲述明彦活捉库鲁门可汗的故事;第十一部讲述因江格尔出游而造成家乡被洗劫的故事;第十二部讲述江格尔、洪古尔与喀拉、黑纳斯部下的斗争故事;第十三部讲述江格尔与西拉、蟒古斯的斗争。
江格尔奇乌龙巴依尔(额尔德尼拍摄)
把史诗中的几十个故事梳理一下,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为江格尔身世、江格尔与将士结交、江格尔及将士的婚事、江格尔及将士征战几种类型。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西部地区、俄罗斯的卡尔梅克蒙古地区、布里亚特蒙古以及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的部分突厥化的蒙古人居住区。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和布克赛尔、温泉、尼勒克、昭苏、特克斯、和静、和硕、乌苏、精河等县市。
江格尔奇是蒙古族天才的民间说唱艺术家。演唱《江格尔》不仅要有唱词、唱腔、表情和动作,还需乐器伴奏,常用的乐器为托布秀尔琴。现今说唱《江格尔》时用乐器伴奏的较少。唱词以富有节奏的诗歌为主,其间还插入精炼的叙事散文。江格尔奇的唱腔有十多种,有的人用多种唱腔演唱《江格尔》。
演唱《江格尔》是新疆各地蒙古族各阶层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娱乐活动。过去,在卫拉特人中不分贫富贵贱和僧俗,都喜欢听《江格尔》。据调查,过去从卫拉特的汗宫、王府、喇嘛庙和官吏们的住处直到农民的蒙古包里都有江格尔奇的演唱活动。
各个地区在演唱《江格尔》时都有不同的习俗,一旦开始演唱一部,则必须把整部唱完。在昭苏、特克斯和尼勒克的厄鲁特人中则在演唱《江格尔》前需焚香和点佛灯,并向江格尔像磕头祈祷。
新疆的江格尔奇习得方式可分为口头学唱和背诵手抄本两种。江格尔奇的演唱分为两大类:一类严格遵循业已固定下来的规范脚本,偏离是决不允许的;另一类在表演过程中即兴创作,改变了个别事件的序列,扩展或压缩情节,加进了自创的新内容。不管哪一类演唱都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有唱词、唱腔、伴奏、表情和动作。
《江格尔》是用卫拉特蒙古民间语言,配以蒙古族传统音乐曲调演唱的作品。它在诗律上,采用押头韵、押脚韵、押腰韵兼而有之的形式。唱词以富于音韵节奏的诗歌为主,其间插入精炼简洁的散体叙述。
《江格尔》发源于中国漠西卫拉特蒙古,对于它的产生时代学术界有多种说法。阿·太白与特·贾木查认为:《江格尔》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它是在当时众多的、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小型史诗的基础上,综合融汇发展成以描写江格尔可汗英雄业绩为主体的大型英雄史诗。到了16、17世纪,这部英雄史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充实,最后才成为现今这样有众多英雄和复杂情节的大型英雄史诗。宝音和西格认为:《江格尔》是产生于卫拉特蒙古部迁徙到阿尔泰地区之后的作品,所表现的斗争是卫拉特蒙古失去统一政权,在阿尔泰地区建立新的独立政权并为之奋斗的卫拉特四部的历史,即集中于脱欢、也先统治的15世纪。另有学者认为:江格尔在早期卫拉特人中产生了某些片段。后来在四部卫拉特中,尤其在土尔扈特部中得到丰富、充实并不断完善。到了明代(大约13世纪左右),在四部卫拉特人中逐渐趋于定型。后来,通过民间江格尔奇的演唱和各种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到国内外蒙古人聚居地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也流传有“单开”形式的《江格尔》,但故事未系统化,只是口头流传的一些简短的故事片断。唯独在西域土尔扈特人聚居区,《江格尔》流传得最丰富、最广泛、最系统,定型也较早。
总体来说,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短篇英雄史诗直接发展的结果,是蒙古族文学综合、演化、发展的高峰。《江格尔》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是蒙古人长期的、集体的智慧成果,它以神话传说为根基,以英雄故事为主干,以诗韵说唱为形式,经过历代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千锤百炼,内容不断丰富,篇章日益扩展,最终发展成为长达70章15万行的宏篇巨著。
项目调查(努尔博力·伊尔哈力拍摄)(www.xing528.com)
文本特征:
1.宏大的并列复合结构。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最明显的特征是宏大 的并列复合结构。这种宏大的结构是在早期中短篇史诗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史诗以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另外还编排出一连串情节结构独立的新故事,形成分而不离整体、连而各自独立的并列复合结构。
2.类型化形象的个性趋向。从总体看江格尔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早期中短篇英雄史诗一样,还是停留在类型化阶段。由于它宏大的结构容量,可以在主要英雄人物反复出现的各章中展示他们性格的多个侧面,也可以在众多人物的比较中写出他们性格的不同。这就使它的类型化形象表现出了某些个性化的趋向,或者说区分出了更细层次的类型。
3.富于变化的音韵格律。《江格尔》表现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之相应的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在继承萨满教祭词神歌、祝赞词、民歌音韵格律的基础上,更加自由灵活地运用押韵、对仗、排比、复沓等多种格律形式,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史诗格律,使整部作品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韵律美。
4.粗犷遒劲的草原风格。《江格尔》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大草原和山林中的蒙古族游牧民、狩猎民按照自己传统的审美意识创作的艺术珍品,它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了粗犷、遒劲的草原风格。
传承特征:
1.《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国新疆地区的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
2.演唱《江格尔》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像讲述民间故事一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演唱。
3.江格尔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大多由师徒传承,现今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传承队伍后继乏人。
4.中国境内的江格尔奇说唱《江格尔》的曲调有六种,俄罗斯卡尔梅克的10章《江格尔》版本中没有曲谱。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的江格尔奇有16世纪末17世纪初能演唱70章《江格尔》的土尔巴雅尔;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部土尔扈特汗满楚克加甫的专职江格尔奇扎拉;和布克赛尔王爷道诺洛布才登的专职江格尔奇西西那·布拉尔;奥尔洛郭加甫王爷的专职江格尔奇胡里巴尔·巴雅尔;王爷和活佛赏识的江格尔奇夏拉·那生;六苏木旗的札萨克巩布加的江格尔奇阿乃·尼开;和硕特札萨克贝萨的江格尔奇苏古尔;乌苏贝萨的江格尔奇嘎尔玛;尼勒克十苏木的厄鲁特江格尔奇达瓦、占巴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新疆演唱《江格尔》的活动虽然减少,但江格尔奇的传承并没有中断,能演唱一、二章以上的江格尔奇仍有30多人。
价值:
1.史学价值。史诗《江格尔》规模宏大、风格崇高,全面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征战、生产、婚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情景,成为形象地表现蒙古族历史和他们对未来美好希冀的“百科全书”。《江格尔》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的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文学价值。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在继承中短篇英雄史诗婚姻和征战两类题材的同时,又新增加了部落联盟的内容,其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纷繁复杂,在整个蒙古族文学史中首屈一指。富于变化的音韵格律在蒙古族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江格尔》还为认识蒙古人浪漫主义的情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教育价值。史诗《江格尔》也是一部指导人们行动的人生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江格尔》歌颂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教育人们要热爱家园、建设家园和保卫家园。特别是《江格尔》中很多内容都从不同方面肯定了人物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道德引领作用。
4.传授知识经验价值。蒙古族世代传唱的《江格尔》,在长期的传唱中使更多人了解了本民族的发展以及祖先创业的艰辛。尤其史诗中还含有大量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谚语、俗语,这些是蒙古族民间文化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们精炼且含意深刻,直至今天仍能给人们许多启示。
5.精神食粮。自古以来新疆蒙古族就把《江格尔》视为民族智慧的精华和历史的概括,卫拉特人无论是欢乐喜庆,还是苦闷悲伤,都要说唱《江格尔》,它是卫拉特人的重要精神食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