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步研究结论
1.苏北传统建筑各部技艺分区
从本书前面各章中,我们对苏北传统建筑的所有各部做法均进行了分区比较,现择取其中较为清晰的五种做法分区以供比较:
(1)梁架体系的三个分区(图6.1)
通扬泰及盐城南部穿斗梁架区:以正交穿斗梁架为主,另有少量的正交抬梁梁架。
淮安抬梁梁架区:以正交抬梁梁架为主,正交穿斗梁架为辅。
徐海三角梁架区:以三角梁架为主,另有少量的正交抬梁和正交穿斗梁架。
图6.1 苏北梁架类型分区图
(2)屋面提栈的三个分区(图6.2)
通泰和盐城南部地区:以举折做法为主。
扬州地区:以举架做法为主,受到举折做法的部分影响。
淮安、盐城北部地区,宿迁、连云港、徐州地区:以直屋面为主,无提栈折线。
图6.2 苏北屋面提栈分区图
(3)砌筑材料的两个分区(图6.3)
徐海地区:以大量使用石材为特色,砖、土亦为常用。
其他地区:以砖、土为主,仅在极少数关键部位少量使用石材。
图6.3 苏北砌筑材料分区图
(4)砖墙组砌方式的两个分区(图6.4)
徐海地区:以全用扁砖的满顺满丁砌法为主。
其他地区:以丁顺结合、扁斗结合的各类砌法为主,极少有满顺满丁砌法。
图6.4 苏北砖墙组砌方式分区图
(5)柱础样式的两个分区(图6.5)
图6.5 苏北柱础样式分区图
通泰及盐城南部地区:以习用木櫍或石礩柱础为特色,鼓镜、石鼓、覆盆亦较常见。
其他地区:以鼓镜和石鼓柱础为主,少量的覆盆柱础,极少木櫍或石礩柱础。
(1)苏北地势分区[1]
苏北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主要分布在徐州及连云港地区,此外在扬州西部尚有部分低山丘陵(图6.6)。从海拔高度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区。
海拔20米以上地区:以连云港、宿迁、徐州地区为主,扬州西部、仪征的部分地区。
海拔2米以下地区:主要为苏北中部的里下河平原,有“锅底洼”之称,地域上包括射阳、阜宁、建湖以及兴化、高邮、宝应的部分地区。
海拔2~20米的地区:除上述两区的其他地区,在地域上占苏北大半面积。
图6.6 江苏地势图
引自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2)苏北气候分区[2]
苏北南北纵长,其年平均气温也相应由南向北逐降。年降雨量总的趋势为南高北低,以射阳、建湖、高邮一线为年降雨量1000毫米的分界线,其中春、秋、冬三季降雨量均呈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但夏季降雨反呈从南向北的递增而以连云港最高(图6.7)。
图6.7 江苏气候图
引自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3)苏北方言分区[3]
江淮方言区:苏北大部分地区属此,又分为扬淮片、通泰片。
吴方言区:苏北东南小部分地区属此,又分属苏州片和常州片。
北方方言区:苏北北部小部分地区属此,又分徐州片和赣榆片(图6.8)。
图6.8 江苏方言分区图(www.xing528.com)
(4)苏北文化分区
在马森材、张砾所著的《江苏区域文化研究》中,将江苏分为江南吴文化区和江北徐汉文化区。而王长俊著《江苏文化史论》中,则将苏北文化又区分为三个子文化区:
徐淮文化区,或称楚汉文化区。包括徐州、淮阴、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的部分地区,是以项羽西楚王国和刘邦西汉帝国所体现的巍巍雄风为标志的区域性文化。
维扬文化区,名出《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该文化区以扬州和泰州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的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的结合。
苏东海洋文化区,包括江苏东部的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沿海区域。该区域文化和上海早期文化一样,开放而具有活力(图6.9)。
图6.9 苏北文化分区图
3.苏北传统建筑技艺分区初探
将上述传统建筑各部技艺分区和地势、气候、方言、文化分区进行比较研究,尽管各种分区范围不尽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但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初步归纳出苏北传统建筑技艺整体上的四个分区,现将各区的主要特征说明如下(图6.10):
图6.10 苏北传统建筑技艺分区图
(1)徐海区
以徐州、连云港为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宿迁和盐城北部地区。徐海区位于苏北的北端,是楚汉文化的核心地区;方言以北方方言为主,东南部为江淮方言的扬淮片;总体上地势为苏北最高部分;年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为苏北最低。徐海区传统建筑技艺特征强烈,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梁架形式上以三角梁架为主,正交屋架喜用跨度很大的六界檐柱造;屋面为坡度较陡的直屋面,无提栈曲线;因区内多山故建筑材料多用石材,砖墙以满顺满丁的全扁砖砌法为主。
(2)通泰区
包括南通、泰州和盐城南部地区。通泰区位于苏北东南部,与江淮方言通泰片的范围完全吻合,在文化分区应主要属于受维扬文化影响的苏东海洋文化区,区内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为苏北最高的地区。通泰区传统建筑技艺特征亦较为统一,整体上区别于苏北其他地区。梁架形式上以正交穿斗梁架为主,东部沿海喜用扁作中柱造穿斗屋架,没有三角梁架。屋面提栈用举折做法,柱础形式喜用木櫍、石礩,覆盆柱础的遗存也多于其他地区。
(3)维扬区
以扬州地区为主,是维扬文化和江淮方言扬淮片的核心地区。扬州历来是运河沿线的繁华大都会,在传统建筑技艺上表现为各类做法兼收并蓄。梁架以圆作正交穿斗做法为多,也有相当部分的圆作正交抬梁梁架,扁作梁架很少,没有三角梁架。屋面提栈曲线以举架做法为主,也受到举折的部分影响。柱础以鼓镜、石鼓为多,少量的覆盆柱础,櫍状柱础极为少见。
(4)两淮区
以淮安、淮阴为主,是江淮方言扬淮片的核心地区之一,在文化上受维扬文化影响,但更接近楚汉文化。淮安乃漕运总督府所在的运河沿线大都市,历来是南船北马的转换地,所以传统建筑技艺也富有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介于徐、扬之间的过渡性。梁架以圆作正交抬梁做法为多见,少量的圆作正交穿斗梁架,扁作梁架极少,没有三角梁架。屋面为直屋面,没有提栈曲线。
需要说明的,由于前辈学人鲜有涉足苏北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缺少足够的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作者对苏北传统建筑技艺的分区全部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虽然本书调查过的传统建筑的数量及其分布的地域范围均已过半,但受时间限制尚有24个县和县级市未能前往调研,其区域归属是作者根据其地缘、行政区划和路经时的印象推测得来,具有不确定性。调查过的地区范围较大,建筑技艺本身包罗广泛,同一分区中所有细部技艺做法并不完全一致,不同分区中所有技艺做法也有相同之处,尤其维扬和两淮二区由于运河的便捷联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只能从大类出发进行粗略划分,加上作者自身专业知识和调查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本书对苏北传统建筑技艺的四个分区必然不够准确和全面,仅作为抛砖引玉以供讨论和修正的初步结论。
二、建筑技艺调研方法的反思和探讨
传统建筑技艺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调查方法的适当与否关系到调研收获的大小,并最终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总结本书研究中三次集中调研的经验和教训,作者拟对建筑技艺的调研方法提出一些探讨和设想。
1.访谈和考察方法
调研访谈之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由于传统技艺的调研对象以传统匠师为主,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疏于总结、整理和表达;况且建筑技艺本身内容庞杂无涯,受访者往往不知从何谈起,谈哪些内容,如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若其临时以绘图说明问题,也往往潦草难懂。所以要提高访谈的效率和收获,必须由调研者按事先准备好的提纲向匠师提问,引导他们逐条讲述。访谈提纲的内容是否完备、条理是否清晰、顺序是否合理是访谈效率高低和收获大小的关键。
访谈提纲必须按从下到上或其他清晰的顺序详细列出建筑各个细部的清单,对每个细部的材料、做法要预先设想各种可能性,最好能对材料种类及其尺寸列出表格,对各种可能的做法画出草图或找出相应的照片。访谈前必须先行考察建筑实例,并根据实地情况调整访谈表格,做到有的放矢。访谈时按访谈提纲顺序提问,将材料种类和尺寸填入表格,并请工匠对照草图或照片说明细部做法,如果和某图片或照片吻合则直接记录其编号,如果都不吻合,则在现有的草图上进行修正并与工匠讨论确认。如此即可保证访谈不漏项,且条理清晰、表达明确,并且有助于把各地的调研图表加以比较、总结规律。访谈提纲和表格、草图或照片必须注意经常整理,并不断增补完善。
严格意义上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应该能有尽量多的实测数据资料,作者调研过程中只身一人难以对建筑进行简单的测绘,苦于缺少精确数据的支撑,所以建筑技艺的调研最好能由两人以上的小组进行,除了可以进行测绘以获取数据,进行合理分工后分头调研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进度,节约时间并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
2.关于建立《古建筑(技艺)特征调查表》的设想
方言学的调查工作以全国统一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为基础,各地经增减后即形成本地方言的调查字(词)表,调研人员根据表格以通用注音方法记录特定单字或词汇的方言发音,然后按照某一个或一组单字或词汇为单位绘制其分布地图,再将所有单字和词汇分布地图叠加起来,最终归纳出方言的分区特征。作者设想在传统建筑或建筑技艺的调研中能否借鉴方言学的方法建立类似的《古建筑(技艺)特征调查表》,对建筑每个层面、各种大小构件,按材料、尺寸和样式类型图进行详细的排比罗列,并予以编号。调查中以此表为基础,以编号或编号组合记录,然后归纳某一建筑构件特征(即某一编号)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并绘制该构件做法的特征分布地图,将所有的特征分布地图叠加比较,就可总结出古建筑及其技艺的特征分区。
3.关于和地方政府协同工作的设想
作者认为单纯依靠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建筑技艺的调研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效率较低的,如果能够和各地方政府联合开展传统建筑技艺的调研将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最后的成果质量。地方政府更掌握本地传统建筑和建筑匠师的分布情况,并能够邀请到本地的传统匠师积极配合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工作。由于如作者等普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者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没有传统建筑的施工经验,不了解地方基本情况,且方言不通,所以传统建筑技艺的一手资料如果能由传统匠师本人在研究者的帮助和指导下撰写应是最理想的方案。研究人员在匠师的初稿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其更加规范和完善,即可清晰全面地整理出当地的传统建筑技艺资料。作者衷心希望能有机会以上述方式和地方政府合作,作传统建筑技艺调研的尝试。
三、尚待研究的相关课题
1.建筑工具及小木作、砖石雕刻、油漆彩画技艺的研究
作者注意了对建筑工具、小木作、建筑雕刻、油漆彩画等技艺的调研,但最终未能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建筑工具和油漆彩画,由于现存实例较少,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一手资料,也没有找到专门匠师,难以加以研究。另一方面如小木作和砖、木、石雕等建筑雕刻技艺虽然实例很多,但未能寻访到专门匠师,如果纯粹从样式上研究则又过于庞杂,远远超出了作者能力和时间限度,所以只能暂时付诸阙如,以待来日进行补充调查和研究。
2.苏北传统建筑技艺与苏南、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关系的研究
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作者未能对苏南、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的传统建筑技艺开展详细的调查,暂时只是有些尚未检验的线索和设想。如通泰地区在扁作梁架、櫍形柱础、屋脊样式和部分风俗等方面和苏、常一带有着较多的共通性;而扬州地区的建筑做法和风俗则和宁、镇一带互有影响,淮安匠师黄世勋称该地木匠大多祖籍苏州阊门,属于香山帮;北部徐海地区和山东鲁南等地同以三角屋架为主,在建筑外观和油漆色彩等方面也和鲁南建筑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苏北全境,尤其是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和南北沿海曾为海盐集散地的城镇中,大量徽商的辐集必然带来徽州建筑的影响,等等。这些假设都只能留待将来对周边地区深入调查后再行比较和研究。
记录、整理和保存是现阶段最为迫切的抢救性研究工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对当今建筑遗产保护和复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做到修旧如旧的维修和尽量接近原状的复原就必须对特定建筑遗产所在地区的传统建筑技艺进行学习,并尽量使用地方材料、样式和技艺做法,避免历史年代和地域的混淆。除了在建筑遗产领域中的直接运用外,在艺术造型、材料运用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传统建筑技艺可以为时下建筑设计提供创造的灵感和源泉。从1920—19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到1950—1960年代“历史主义”的探索,再到1980—1990年代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尝试[4],中国建筑师仍然没有走上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坦途。研究传统建筑技艺在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运用,或许可以为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特色这一逐渐归于沉寂的梦想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注释】
[1]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2]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