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巧妙利用饭局智慧
如今的饭局已经成了生意场上沟通客户、促成生意的必备“法宝”。所以,只有巧妙、得心应手地利用好每一场饭局,才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和领导的赏识。这种在饭局中如鱼得水的本领,是一名成功人士的必备能力,更是当今社会为人处世的“潜规则”。
如何应对饭局是职场人的必修科目
从“排座”看你是否懂礼数,从“敬酒”考察你是否有社交能力……某地大学生求职的面试竟然被安排到了饭桌上。面对这样的面试方式,大部分毕业生大跌眼镜。把应对饭局的能力作为面试的科目着实令人深感意外。
这条新闻一出,网友们就各持己见对此事争论不休。有人对这样的求职面试不以为然,认为这只不过是暗中考察人际交往能力;但大力拍砖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饭局面试“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有忧国忧民者认为这助长了公款吃喝的歪风。
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说,后者似乎真的有些多虑了。现在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是80后,饭局这一课是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尤为重要的一课,这是在象牙塔里学不来的。大多数80后都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父母为他们营造的安逸生活使得他们少了一些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测试环境。被击中了软肋,自然会有逆反心理,所以不少被淘汰出局者对这种暗考嗤之以鼻。
把饭局当考场,其实不能将它视为职场陋习。因为,无论从事公关,还是正常的商业交往,都需要当事人有较好的待人接物能力和社交基本礼仪。零点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常用社交方式的选择中,“聚餐”位居第一,比例高达46%,而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则仅有13%,这就足以证明饭局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形式之一。如此看来,饭局面试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一些呢?
对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数年的白领们,学会应对饭局更是必备的能力。饭局不但可以提高生意的成功率,还可以联络与同事、领导之间的感情,让白领们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站稳脚跟。
在饭局中,不管会不会喝酒的人都得承认的是,酒是调节饭桌气氛的绝佳武器。俗话说,酒品如人品,通过喝酒吃饭一类的小细节来衡量一个人能否做成事,尽管这样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但没有答案的题,却恰恰是最难的考验。这种自由发挥的试题,才更能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之所在!用人单位正是从饭局中的小举动看人品,从应对事情的方式看能力。这其实也是世界顶级成功激励大师陈安之的成功学领导法则之一。
小杨是个大学生,父母都是生意人,因此经常会随父母参加一些饭局。作为老板家的“小少爷”,自然在饭局中总是会备受礼遇。
大学毕业后,小杨拒绝进入父母的公司,坚持要靠自己的能力去闯一番事业。在得知某知名企业正在招聘总经理助理一职时,小杨毫不犹豫报名参加面试。而他最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小杨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总经理更是对他信任有加。有一次,公司要与其合作伙伴谈生意,第二天晚上安排了一场饭局。这是一次不错的锻炼机会,总经理好心地带上了小杨一起参加。小杨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一下班就开始忙着为第二天的饭局作准备。
虽然小杨穿着职业装,但是被礼遇惯了的小杨对餐桌礼仪却是丝毫不懂。一进门还没等领导和客户入座就找了个位置坐下。领导有些不悦,但毕竟客户在场,碍于面子只得作罢。用餐时,小杨一边嚼着食物一边与客户聊天,口中不时有汤汁喷出来,极为不雅。小杨很想活跃一下餐桌气氛,因此频频向客户敬酒,然而他却不懂得时机。有时,客户刚将菜夹入口中,他就提起杯子向客户敬酒,使客户陷入尴尬之中。
在这场饭局之后没多久,公司进行了人事调动,小杨被调到了基层,成为一名普通的文员。他因“不会吃饭”而失宠降职一事很快在公司成了大家休息时的笑谈。
现如今,很多的生意都是在饭桌上敲定的,或者借由饭局达到敲定的作用。因此,饭局确实是学生走入社会后必定会面临的社交场合,对企业来说更是生意场上的阵地。所以,能够应对好每一场饭局,自然成了职场精英们必备的能力。我们要承认的是,善于交流、活跃气氛、礼仪有度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你我他寻求发展的重要能力。对此,有关单位聘用特殊岗位职员进行“饭局面试”的形式,则属于情理之中,非但不该引起什么非议,有条件的话,进行一场“饭局知识”培训也不为过。
现场最直接、最容易引起话题的东西很多,如座位的排列与讲究、交流的身份与语境、着装的选择与欣赏,以及对饮食的认知能力、对酒水的识别水平、对场面的应对能力等。身为饭局中的一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出这个人素质高低、涉世深浅、文化层次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饭局中因一句话、一个动作而令人作呕者大有人在。
排座、敬酒、饭局中的应变能力等,考察的都是一个求职者的社交能力、公关技巧,虽然没有涉及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巧,但它却从另一面展现出了一个人是否拥有在职场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多一个本领,就比别人多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能巧妙应对饭局面试的大学生,更凸显出了一种职场生存能力。
在饭局面试中屡战屡败的大学生,不适的感觉可能来自于对饭局的不熟悉和不理解,他们为不懂如何应对饭局中的种种礼仪而显得尴尬。然而饭局对在职场、商场、人情场上的重要性却是众所周知的,即使在面试中接触不到这样的考题,但这种借助饭局来考察交际能力的案例却是处处存在的,所以只要认真地去反思并加以总结,也许就会积攒下让自己受益一生的宝藏。
酒桌上“话聊”要把握尺度
在社会上,人们无论托人办事、沟通感情,还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聊天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恰恰就是这人人都会的说话,却有着莫大的学问在其中。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虽说大家都爱听好话,但恭维毕竟要讲究个尺度。
社交场上“逢人只说三分话”,一切“点到为止”;政治场合“领导过问了”,众人“研究研究”;生意场上“一语值千金”;文化场上“破题人语”,画下“点睛之笔”;社会上更是“褒贬毁誉系于一言”。由此可见,原本简单的说话聊天在社交场中就被赋予了极大的学问和意义。
直性子的人很多时候都广受欢迎,然而说话过于直接其实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习惯,很多时候弄巧成拙,反而是文化素养的缺失。话要说得得体,说得到位,说得有艺术性,说得有分量,又要说得让人爱听。说话得体是品位高尚、有修养的具体表现。直话冷人心,敬言才亲近。然而不同的敬言——甚至仅仅是不同的说法——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些人设局邀请领导吃饭,与领导攀关系,给领导带高帽子,从而达到升官提干的目的。然而这样一味地刻意奉承,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日,某单位领导组织一些同事聚餐。席间上了一道菜是王八汤,看着美味的食物,大家都在蠢蠢欲动,只是碍于领导没有动筷。这时有个爱拍马屁的小职员觉得拍马屁的机会来了,于是拿起筷子指着汤盆里的王八说:“领导动动,领导动动。”大家闻听此言,几乎笑出来却不得不强憋住。这时这个小职员似乎也感觉到自己说错了什么,便低头不语。领导虽心中极为不悦,但碍于面子,也不好过多计较。为了打破僵局,领导硬着头皮拿起勺子先喝了口汤。而这个不知好歹的小职员看到领导喝汤了,就又想着为自己刚才的失言做些补救措施,于是说:“对了,王八就该先喝汤。”至此,领导再也忍不住,勃然大怒,甩下筷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便转身离去。只剩下摸不着头脑的小职员和再也忍不住笑作一团的同事们。
由此可见,说话的方式和分寸真的很重要。拍马屁常被看作贬义词,其实不然。拍马屁也可以理解为沟通中与人为善的表示,只不过有时会稍显过度。实际上,拍马屁也是一门学问,也有其独特的艺术性,想掌握其中的诀窍并不容易。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正如著名笑星高秀敏所说:“别说是他乡长了,就是那大总统给他戴高帽子他都乐呀,戴高乐嘛!”但无论是“拍马屁”,还是“戴高帽”,都要分清对象、分清场合,都要有分寸,这样才能将语言的艺术发挥利用到极致。能否事半功倍并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得当。
说话要分清对象,对待不同层次和不同身份的人,要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才会使沟通更有效。子贡虽满腹经纶,但若是对着农夫一味地“之乎者也”,也就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废话,更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把握好说话的尺度,不仅仅能使你在社交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与人脉,更能间接地把握住自己的成功。
别让“吃相”毁掉形象
中国人对餐桌礼仪是非常讲究的。自懂事起,我们就会被屡屡告诫,吃东西一定要注意吃相。吃饭要端起饭碗,这是对同桌长辈的尊敬;吃饭时不能说话,嚼东西时不能发出声音,身体要坐直坐正,拿筷子的手不能翘起手指指向别人,扒饭不能掉饭粒,喝汤要用调羹,并且不能发出粗鲁的“呼呼”声……
随着职场礼仪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商务饭桌上的吃相和吃文化也更加讲究。我们就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做到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漂着柠檬片或玫瑰花瓣,这不是饮料,而是用来洗手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若是一再客气,说不定会惹人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同样道理,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时,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若是只等别人给自己让菜,那就只好饿肚子了。
客人入席后,不应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再取食。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最基本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和粗鲁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或是把汤泼翻,更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例如喝汤时的“咕噜咕噜”声,以及吃菜时“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作为餐桌礼仪,吃相是体现一个人教养和素质的行为规范。但是,作为呈现给别人看的情节,吃相又带有浓重的表演成分。因而,倡导自然主义的人,亦把“非礼”吃法视为是一种人性的抗争。有不少“社会精英”,平时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怎么看都是典型的绅士淑女,但每当吃到尽兴之时,就会完全变了模样,与之前判若两人。
前不久,与大学同学闲聊,无意中聊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个漂亮女生。一位同学本来对这个女生很倾慕,因为她长得甜美可爱、楚楚动人,很受男生的欢迎。有一次在食堂遇见这美女,她打了饭竟然一边走一边吃,找到了位置坐下来竟直接把脚跨在椅子上,样子十分不雅。更让人倒胃口的是,她吃过饭以后竟然将筷子含在嘴里搅来搅去。看上去斯斯文文、楚楚动人的美女,吃相竟然如此差。此刻,这位女生在他心中的形象,突然一落千丈。
人生百事有百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尤其这吃相,最能反映人的内在素质和涵养。吃相和大部分的礼仪一样,都具有禁忌性,说穿了,无非是要我们尽量克制各自的动物本能,成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文明人。
古时候,大户人家教育孩子,吃饭要坐姿端正,举止要温文尔雅,扒饭不要狼吞虎咽,夹菜不要用“骑马夹”、“抬轿夹”,喝汤不要咕咕出声。如果不注意吃相,吃起来手筷并用,风卷残云,“筷子像雨点,牙齿像夹钳”,就会被人笑话“吃相难看”。一般说来,吃相难看会被人斥责为“淑女不淑,儒男不儒”,由此也可见吃相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在饭桌上也做淑女绅士,“吃”得漂亮,“吃”出风度呢?
1.切忌“眼睛大肚子小”。夹菜时切不可过多,以免囤积在碟子里,给人留下贪婪和不雅的印象。
2.切忌“抢菜”。谦让是中国历来的传统,万万不可与其他宾客或主人争抢,起身夹菜都难免有些失礼,更何况在他人夹菜时抢菜呢。“只吃窝边草”,在饭桌上并不是坏事。
3.切忌嚼食与讲话同时进行。若口中有食物则应极力避免说话,因为此时,不仅声音听起来不礼貌,还有可能会喷出饭菜,那都是极为失礼与难堪的举措。
4.切忌“左右开弓”。手中不要同时执筷子与汤勺,更不可左手盛汤的同时右手夹菜,这样看起来就如同饥荒的灾民,极为不雅。
5.切忌乱丢残渣。食屑与碎骨应放在骨碟或纸巾上,并且不可直接吐出,而应用纸巾或手帕掩住嘴,夹出再放置其上。直接吐在桌上或丢在餐桌下都很有碍观瞻。如果可以的话,还提倡使用“公筷母匙”。
虽然讲究多了,自在就少了,甚至品味美食的感觉也少了,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饭桌之上,在你品味佳肴时,有人正在品味你。因此,言行举止都不能粗心大意。观察一个人的“吃相”,其实正是考量其教养的最直观手段,因为“吃”乃是本性,亦最容易暴露缺点。
从吃相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潜在的个性:
1.来者不拒型:这类人通常对食物并不挑剔,由此可透露出他对生活及工作的态度。个性随和,不拘小节,可以适应很多环境,应对不同的工作,亦会有较多的爱好与才艺。
2.按部就班型:这类人一般做事富有心机且较他人更为专注,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处理问题,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过多。
3.低调蚕食型:这类人性格中带着天生的顽固与保守,处事小心谨慎,守强于攻,在自己守住的领域里低调前行,适于守业而非创业。
4.细嚼慢咽型:这类人办事态度如同进食一样,速度缓慢却注重严谨与周详,或许看起来冷酷或者挑剔,然而这只是他们严谨的一种体现。
5.浅尝辄止型:这类人过于墨守成规,往往已超出保守或是谨慎的范围,虽然闯劲不足,但其优势在于稳健有余,同样适于做守业者。
6.独食独享型:这类人多半特立独行,不愿与人做过多的分享,因此性格稍嫌冷僻,但他们却大多忠于职守,对诺言的兑现更为看重,因此在工作中亦不失为良好的搭档。
7.暴饮暴食型:这类人在表达情感与态度时如同进食一般,不知节制与进退。喜怒形于色,态度亦令人看得明朗。虽然有时做事缺乏谨慎思考,但易与人坦诚相待。
8.风卷残云型:这类人对待事业有着对待食物般的掠夺力和进取心,性格豪放且时常充满激情,做事果敢干练,不拖泥带水,在竞争中会努力赢得一席之地。
吃饭是一件大事,吃饱重要,吃好重要,吃相更重要。只有吃得健康,并且吃得文明、得体,才是真正解决了吃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在饭局上的吃相,千万不要让不雅的吃相,毁掉形象与机遇,甚至是前途。
酒席上眼神沟通胜过千言万语
目光交流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总是从目光交流开始,目光交流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因此,眼睛又被称之为“心灵的窗户”。故有所谓眉目传情。目光和面部表情是反映心灵和情感信息的窗口。人们或许没有下意识地这样做:探知彼此的眼神和面临的正面或负面情绪的迹象。而在某些情况下,眼神交流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交流。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尤其是亚洲,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眼神交流往往会造成误解,更有甚者,一个不恰当的眼神竟会被误以为是攻击性的象征。
在一次饭局中,酒至半酣,桌上一位老者突然讲起了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一些逸闻趣事。就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一位女士正巧收到一条信息,看过信息之后,直接对另一位女士说:“李大姐,要不要一起去洗手间?我这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老者的发言就这样被意外打断了。在二位女士离席后,老者当然也没有了继续讲述的雅兴,只顾喝着闷酒。大家似乎也因为没有听完老者的趣事而略带遗憾。
在这种情况下,眼神的重要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如果她没有直接打断老者的讲话,而是用一个眼神向李大姐示意,就不会扫了大家的兴致。
而这个眼神充当着内心交流的媒介。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目光就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语言,人与人的交流中,通常总是以目光为最先。因此,目光要尽量让别人看着柔和、友善。人的眼睛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和微妙,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内心情感,目光才能体现出应有的内涵,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但凡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给人以感情充沛、生机勃发的感觉;目光呆滞麻木,则给人以疲惫厌倦的印象;如若目光凶相毕露,就会给人以反感、难以接近的感觉。
饭局前,不论是见到陌生人还是故友,不论是偶然相遇还是如期约会,都要首先睁大眼睛,目视对方,面带微笑,表现喜悦和热情。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就要凝视对方,目光长久交流。
饭局上,与人交谈时,不要不停地眨眼,不要眼神飘忽,不要目光呆滞,更不要怒目圆睁。除去忌讳目光闪烁外,紧紧盯住对方或逼视、斜视、瞟视都是十分不礼貌的,都会使对方产生不信任感和厌恶感。
饭桌上注视他人时,目光交流范围应以对方面部中心为圆心,以肩部为半径。与人交谈应始终保持着目光的接触,这样可以显示出对他人的尊敬,对话题的兴趣。左顾右盼,表示不感兴趣;不看着对方说话表示藐视,或者心不在焉。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目光应作出及时恰当的反映,或喜,或惊,用目光会意,使整个交谈融洽和有趣。交谈结束时,目光抬起,表示结束。道别时,目光则应表现出惜别。
在发言之前,要用目光环视全场,表示“请注意,我要开讲了”。在正确把握目光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读懂对方的目光语言,了解其内心活动。目光与表情和谐统一,表示专注,谈兴正浓,这些都是目光交流中的要点之处。
在较正式的宴会中,谈话开始时,不要直接盯住对方的眼睛,因为这也许会造成他人不必要的紧张;一句话快结束时再看对方眼睛说:“我说的对吗?”若对方还以微笑或点头,则是表示赞许,如若没有表示或目光暗淡,可能说明他持有不同意见。当你高谈阔论时,对方如果频频看手表,其中的意思就在告诉你:“你说得差不多了,我有事要先走了。”这仅仅只是与人交往中的一些常见的目光交流,也是比较好掌握的。(www.xing528.com)
著名的戏曲表演大师盖叫天先生在他的《粉墨春秋》一书中,曾把眼神分为如下七类,即:看、见、瞧、观、瞟、飘、眇。他把眼神剖析得很到位,值得我们品味。
第一种为“看”,如在饭局中,你正坐着与人说话,忽然听说某人来了,不知在哪里急忙站起来看一看。这是“看”的眼神。
第二种为“见”,某人你从未见过,别人给你引荐,二人对面,对了,正是他,于是你对他一点头。这是“见”。
第三种是“瞧”,是带点打量、观察的意思,某人的人品如何呢,两眼把他上下一打量。这便为“瞧”。
第四种是“观”,是眼望远处,所谓“远观近瞧”,看的时候,头却略微昂起那么一点,又像远处有什么东西给遮挡住了视线似的。
第五种是“瞟”,是把眼珠转向一边,定住了从眼梢看出去。
第六种为“飘”,偷着看一眼的动作,所谓“飘你一眼”,心里想看,又不便正看,于是脸朝着别的方向,两个眼珠由下向上在眼眶里打一个圆圈,假装没有看见,可是在转动眼珠时已经看见了。
第七种是“眇”,有那么点儿似看不看的意味,比“飘”更轻飘、滑溜,只是用眼睛像阵风似的向你扫一下。
在与人沟通中,眼神的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内心的情感与态度,按照“影响行为学”划分的标准,共分为三种:眼神不足,眼神恰当,眼神过多。眼神不足的意思很明显,应该看的人你不看,应该用眼神交流时你不交流,应该认真瞧时你不认真瞧,这叫“目中无人”或“若无其事”。这种眼神建议尽量不要出现在饭局中,以免给不熟悉的人造成误会。眼神恰当就是指合理的眼神运作配合合理的情景和对象。眼神过多指不应该看的你去看,不应该瞧的你去瞧,过度使用眼神代替语言等沟通方式,造成的结果一般是“令人反感,产生误会”,要么是“深情款款,让人动情”,眼神过多的人一般是属于“心灵诗人”。
在餐桌上与人交谈时,用眼神看对方时要遵循“三角法则”。“大三角”:双方处于公众距离,而且不太熟悉,或是陌生时,可以虚视对方的头与两肩三点,形成一个虚拟的对视大三角空间,既让对方感觉你在对视他,又不会觉得不自然,这一法则尤其适用于异性之间。“小三角”:双方关系一般,处于一米左右的距离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眼神对视方式进行沟通,把他前额两端看成两点,再加下巴处一个点,形成虚拟的三角对视空间,同样可以起到前面所论述的作用。“金三角”:双方关系熟悉,沟通距离比较近,面对面的时候,沟通一方可以把对方的双眼看成两点,鼻子看成一点,三点成线,这个小三角虚拟空间就成了双方对视的区域。当然,别忘了适当地要进行眼神的直接对视,特别是强调谈话内容,或进一步确认对方态度的时候。
眼神交流的艺术很复杂,其中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道理。在饭局中,要慢慢地学习理解对方的心理、情绪和思绪。切忌用贪婪、板滞、阴险、狡诈的目光和人交流,这样的眼神会让原本愉快的饭局变得沉重。眼神应该配合我们沟通的情境和内容有所调整,也要与我们的动作、表情同步,只有做到手到眼到心到,面部表情自然,并流露出自信、自然、精神、真挚、坦诚的目光,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学会利用眼神这种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就会让你在应付各种饭局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尤其是在生意场的饭局上,眼神的交汇尤为重要。一个无助的眼神,可以让自己人来护驾挡酒;一个坦诚的眼神,可以得到生意伙伴的好感与信任;一个告诫的眼神,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地打住或者挽回;一个真挚的眼神,可以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一位女士冷若冰霜的眼神,也会让前来搭讪者知难而退。
在餐桌上,恰到好处地利用眼神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会胜过千言万语。
合理的饭前催眠,不要让紧张破坏整体气氛
调查表明,95%的人都害怕当众说话,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如朋友喜宴、同事聚会等。其表现为:没有自信、手足无措、表情不自然,甚至不知道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讲,就像“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些都是紧张的表现。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因此会不可避免地给现代人增添许多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适度的精神紧张,可以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然而过度紧张却会让人错失很多机会。
每一个赴party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能牵动周围人士的目光,闪耀着魅力的光环。谁都希望自己是派对中的主角。但在打扮上,奉劝大家谨记:物极必反!除非参加的是一个对服装有特殊要求的派对,比如假面派对或化妆舞会等,否则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过度的眩目而损毁自己的形象。在大多场合,最重要的还是自然、自在。只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你就一定可以充满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把饭局当成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喜欢参加饭局,虽然明明知道一场饭局可能就是一次机会,很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前途,还是因为紧张害怕而无法迈出第一步。现在的职场新人,经常因工作需要由老板带着参加一些应酬,陪一些领导吃饭。在这种场合,你首先要放松自己的情绪,不要紧张,否则很容易说错话或出洋相。应该专心地跟随着领导的思维走,做好领导的辅助工作,也应认真听其他老板们的意见或想法。当有人敬酒给你时,你的酒杯口一定要比别人低。对领导邀请的客人笑脸相迎,礼貌地记住对方姓名、职务。在需要的时候,给领导打个下手:递烟、倒酒、送纸巾,等等。
如果你是一名女职员,那么请一定谨记,在饭局上并不是越能喝越好,最重要的其实是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酒量。一开始你就强调自己的酒量不好,请在场的各位前辈海涵,大家也不会故意为难你的。但是之前你还是做足准备,要针对领导和客人的喜好做相关了解,要保证自己说的话不多但是句句都能够让人家听着顺耳。同时,在大老板面前,更多的是要倾听。即使你对那个话题不感兴趣,你也要觉得对方说得非常到位,并且在中途适当补充你的评价。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围绕自己展开话题,要尊重他人。另外,要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记住和他(她)最近一次谈话的内容,让他(她)感觉到自己在你眼里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本领一定会令你变得人见人爱,拥有无尽的亲和力。饭局中的对话应多赞美别人,要自然且发自内心。仔细聆听别人的谈话的同时表达你的关注,这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自信尤为重要,一个紧张、害羞、缺乏自信的人绝无魅力可言。相反,一个懂得欣赏自己,并善于通过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可以赢得大家的关注和好感。饭局中请记住:假如需要站立时,一定要挺胸收腹,良好的站姿将会让你看起来更加自信。
制造一些机会让自己多参加一些饭局,在饭局中学会主动与陌生人搭讪。有些人,离开这个饭局可能相见的机会并不会太多,所以无论谈话情况怎样,都不需要顾及太多。调整好心态,才能自然地与人交流。
其实,参加饭局时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要把所有的紧张全部体现在脸上,只要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各种变化,告诉自己“就只是吃饭而已,有什么好怕的”,就可以很容易地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加宽广的人脉关系和升职的机会。因此,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自信的微笑取代你脸上紧张的云雾吧。
学会察言观色,每个细节都不可小觑
一些人对于参加正式饭局非常头疼,感觉每个人都各怀心事,而过于“单纯”的自己却始终读不懂别人在想什么,也因此在心计的较量中屡战屡败。
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圆通也就无从谈起,搞不好还会在小风小浪中翻了船。在饭局中,不能仅靠自觉应对,直觉虽然敏锐却容易受人蒙蔽,要懂得如何推理判断,这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高超境界。
一个人的言谈能透露出他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其内心;就连衣着打扮、坐姿、手势和一些不经意间的小动作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透露出这个人的脾气与秉性。在这众多方面里,言谈尤为重要,它能向你展示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人的脸色也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总会遇到一些人“喜怒不形于色”。“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经常不由自主,也经常能告诉我们真相。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见人于微,进而识别其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学会察言观色确实可以让你在谈判或处事中占据主动权。那么,究竟怎样察言观色,怎样洞察人心呢?
一、学会辨风使舵,才能越行越远
曾经有一位举人,他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终于获得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在他第一次去拜见上峰时,两人便同桌共餐。餐间,县令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许久,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峰有些吃惊,然而碍于面子,勉强作答了。县令低头又是一阵沉默,突然又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好像没有。”上峰更加惊异,答道:“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峰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为何不在正黄旗?”上峰终于勃然大怒,反问道:“贵县是哪一省人?”县令说:“广西。”上峰说:“广东最好,你为何不在广东?”直到这时,县令才发现上峰早已满脸怒气,于是也只好赶快离去。第二天,上峰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举人一开始就犯了口误,紧接着他又不会察言观色,从而葬送前程。
如果我们在饭局交际中能够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就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在饭局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比如,你正在全神贯注地与人交谈,对方手机响了,或者进来一位不速之客。这时,就要学会敏锐地感知这些意外信息的到来,并且沉着应对,做出恰当的处理:你应主动中止交谈,请人优先处理自己的事,不能充耳不闻、继续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下去,这样会使他人陷入两难之中。
如果他人在与你说话的同时,眼睛望向别处,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就表明你的出现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而对方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最明智的方法是停下你的谈话,并给出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他的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这样的处理更容易达到沟通的最初目的。
二、善于捕捉“弦外之音”
东晋末年,刘裕军权在握,征战经年,攒足了取晋室而代之的资本。然而当时他领兵在外,无法周密地掌控朝廷,想回都城建康,又苦于没有皇命。于是,心事重重的刘裕设下了一个饭局,邀请手下臣子们前来宴饮。席间,刘裕说,桓玄篡位后,东晋的气数已尽,“我首倡大义,复兴皇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随荷九锡”。如今我年岁已高,位极人臣,可人世间最应引以为戒的就是盛满而衰。所以,我想尽早奉还爵位,归老京师。这番话虽是言不由衷,可大伙儿却都想当然地以为老人家年迈操劳,是想休息了,于是纷纷溜须拍马,一味歌功颂德,一直到天黑散席。只有傅亮一人,在离开的路上思考着领导无缘无故请吃饭的原因。难道只是为了跟大家说明他要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吗?不对,一定另有玄机!前思后想终于明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赶紧回去叩门请见。见到刘裕后,傅亮并不多话,只说:“臣暂宜还都。”刘裕闻言暗自叫好,这小子总算明白了。辞别刘裕后,傅亮立刻赶回都城。不久,刘裕便接到回京入辅的诏书。不用说,傅亮自然是悟出了刘裕想改朝换代的心思,定是在京城做了不少工作,从而帮助刘裕名正言顺地回到朝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察言是很有学问的。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探知别人的内心世界:
1.由话题知心理。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话题的种类形形色色,若想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就要揣测话题与说话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2.措辞习惯中流露的“秘密”。语言表明出身,语言的差异除了社会、阶层或地理等客观差异外,还有因个人心理差别而显现的心理性措辞差异。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也可以大概判断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潜意识里的措辞才更有说服力,更能显现出其人自身。
3.说话方式能反映真实想法。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弦外之音终究会从言语的帘幕下逐渐浮起。
三、写在脸上的“天气变化”
丈夫小A和妻子小B刚结婚时,感情非常要好,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可是,随着生活日渐平淡,彼此日渐熟悉,婚后的生活慢慢地趋于单调,再也没有新鲜感了。他们开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而吵架。起初小A和小B一有不满就互相争吵,各不相让,但吵过后两人都坚持不了多久就和好。可是,随着矛盾的增加,吵架成了家常便饭,之后他们谁也不愿再理睬对方,于是进入婚姻中的冷战阶段。但是冷战毕竟不是办法,小A和小B还要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过渡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彼此表现得很恩爱,一旦只有他们独处时,家里则静悄悄的,互不打扰。渐渐地,没人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反而只是因为有些话不得不说。当彼此的矛盾发展到极致,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他们的脸上时常呈现出一种微笑,客气又亲切。难怪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这种态度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眉眼之间满是笑意,而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将内心活动呈现在面容上,单从表面上看,会让人判断失误。
比如,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很可能摆出一副完全满意的微笑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以表情作为突破口来观察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在饭局中,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摆着一副无表情的扑克脸。其实我们要明白,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活动倘若不呈现在面部,就会显得很不自然。也许越是没有表情的人,其感情越为冲动。
2.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人们常说的“笑在脸上,哭在心里”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谈笑风生,落落大方。
四、透过“心灵之窗”读人心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若有谁被怪物三姐妹中的美杜莎看上一眼,就会立刻变为石头。其实,这就是神话给人类的眼睛所涂上的神秘色彩。
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情感,首先通过视线反映出来。视线的方向、转变、集中程度等都表达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他人视线的变化,同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五、从穿着打扮洞察人心
人降生的时候皆是赤裸之身,通过穿衣来遮羞御寒。从一个人的穿着上就可以察觉出其性格特点:1.衣着华丽的人,通常非常自我,并且爱出风头;2.衣着朴素者有时会缺乏自信,时常因自卑感而与人发生争吵;3.喜欢时髦服装者有孤独感,情绪起伏较大;4.不理时尚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标新立异;5.突然改变一贯衣着风格的人,有逃避现实的用意;6.另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也不会置之不理,即使改变着装风格也是渐渐实行。这一类人处世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理性多于感性,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此类人较为可靠,值得结交。
《论语》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从幼时起,我们就被教育要懂得察言观色。如今,察言观色已经成为人际交往、游刃职场的必备技能。一个人在谈话中所讲的内容,其肢体表现出的含义,声音的特质,眼神以及穿着都是其心理状态的投影点。这些不经意间表现的细节,在饭局之中尤其重要。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你洞察人心,更有利于你见招拆招、各个攻破,使自己在“局”中处于稳固不败之地。
吃饭本是享受,应酬饭局却需要忍耐
“你吃饭了吗?”这句最简单、最真挚、最亲近的问候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流传至今,始终无法被其他语言所取代。尽管这句话少了一些文绉绉的书卷气息,但其中流露出的亲切感却令人无法抗拒。
一个人的生命,是靠食物和水分来维持的。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彼此对吃饭却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孩子们把吃饭当成了父母留的家庭作业,多半是在父母软硬兼施的催促下完成的;年迈的老人们通常把吃饭当成一种能耐,吃得越多就证明自己的身体越硬朗;很多白领把吃饭当成例行公事,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吃饭就是对付;而大多赴宴者则把吃饭当成了显耀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女士们会将自己温柔贤淑的一面展示于众,一面嫣然巧笑,一面朱唇小启浅尝辄止……其实,不管对于怎样的人群,吃饭都算得上是一种享受。
在繁忙的工作之后,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喜欢三五成群、四六一伙地凑个饭局。与家人、朋友或是爱人在一起吃顿饭,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在这样的温馨里,一整天的劳累和苦闷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说吃饭是享受,其最高境界在于能吃得尽情尽兴!如今,不论是新婚的小两口还是一个人生活的小白领,在家吃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其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劳累之后,他们不想再透支自己的身体挤进厨房里忙东忙西,更何况自己的手艺也并没有那么好。街边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小吃快餐,看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去外面吃晚餐又不用洗碗,回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样的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们都忽略了生活中的情调。如果把吃饭当作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任务,那吃饭就谈不上是一种享受了。吃饭要营造一些小气氛,来衬托出其中的情调。尤其是80后的新婚小情侣,学会做两道拿手的小菜,在结婚周年纪念日、情人节或周末,小两口一起下厨,共同演奏一场锅碗瓢盆交响乐,岂非别有一番情趣?
有一天经过一条街,发现一个地摊处围了不少年轻的小情侣,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也走近围观。原来很多情侣都在选购一个大骰子。这个骰子与我们打牌的骰子大有不同,它的六面不是点数,却是买菜、做饭、洗碗、洗衣等家务劳动。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邻居家新婚的小两口。不管工作有多繁忙,每天下班之后他们二人都会提着各类的蔬菜、水果回家,一到家就钻进厨房一阵忙碌,还不时传出嬉笑声。整个厨房仿佛都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变得愈发有声有色。也许他们做起家务来并不娴熟,也许他们做出的饭菜并不是那么美味,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却令人羡慕不已。其实,幸福不仅仅在终点站,通往幸福的路也是很美妙的。
和亲人、爱人一起动手做饭,然后一起品尝自己的“佳作”,这就是全世界幸福家庭共同的小秘密。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饭局,根本谈不上享受,却是一种煎熬。
一名做营销的朋友抱怨说,如果他接到10个应酬电话,一定至少有7个是不想去的,但是为了工作,却又不得不去。应酬的饭局总是如此让人头疼。
有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在碰到一个推不掉的“应酬”时,感受都是负面的。其中25.8%的人都觉得“很痛苦”,更有多达42.7%的受访者则感觉“很无奈”。饭局不断,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受罪连连,聊起吃喝,总是有倒不尽的“苦水”。
人们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此话不假,尤其在中国这个人际网如此复杂的环境里,多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多一笔财富。然而,要维持朋友关系,总得多联络,一联络应酬就自然很多,也就难免要围饭桌。朋友们平日里工作都很忙,难得一聚,边吃边喝边聊天,一团和气。当然我所说的并非都是酒肉朋友,即使是知心好友,在饭局上谈天说地也是常情。为了应酬,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不会喝酒却拿健康去赌,宁可当酒烈士也不愿丢面子得罪朋友。觥筹交错之间,互相说着或真心或违心或讨好或恭维的酒话,殊不知回到家中有多狼狈!更有甚者,常常因为应酬而忽略了家人。
某天,一位应酬诸多的父亲很晚下班回家,又累又烦,一进门就直接倒在沙发上。5岁的儿子见爸爸回来了,凑上去问:“爸爸,你1个小时能赚多少钱?”父亲听了又惊又恼,无奈之下只好告诉孩子,他1小时可以赚100元。谁知,听了爸爸的回答后,5岁的孩子竟然求父亲借他30元钱,父亲因为刚刚结束应酬,心里本就不痛快,就毫不留情地训斥了孩子一顿。然而1小时后,父亲渐渐平静了下来,他意识到自己刚才对孩子的态度太凶了,于是就给了孩子30元。孩子接过钱后高兴得不得了,他转身从枕头下拿出几张被弄皱的钞票对父亲说:“爸,我现在有100元了,我可以买你1小时的时间吗?明天早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父亲听后,抱起儿子,不禁泪流满面。
愈来愈多的应酬饭局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享受生活、品味美食的快乐,更多的时候,都要忍受推不掉的应酬给身心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公务员“回家吃饭”问题。委员们认为饭局应酬多,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风气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建议公务员中午休息都取消,早点上班,也早点下班。
饭局对许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变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袱,一个无可奈何的现状。我们不禁要思考,“回家吃饭成奢侈”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今的公务型“饭局应酬”令代表委员“深恶痛绝”。这其中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其危害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显然,过多过滥的公务型“饭局应酬”已经开始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呈现出一种“透支”精力的状态。它不但减少了领导干部们的业余时间,也在身体上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来看,这其中隐藏着“公款挥霍”之嫌,这样的挥霍其实是一种与党风廉政建设水火不容的不良现象,它会无情地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造成直接的破坏。从诸多的不利因素来看,我们确实需要对过多过滥的公务型“饭局”加以遏制,让领导干部们从公务饭局中得到“解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