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蝎的养殖与加工技术:生态条件需求

蝎的养殖与加工技术:生态条件需求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对生态条件的需求生态条件包括很多内容,它们对蝎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只重点介绍对蝎生长、发育、繁殖等主要生命活动影响较大的气候条件。长期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蝎对温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温度高于40℃以上时,所有龄期的蝎发育均停止。另外,蝎的某些特殊生理阶段对温度的需要也有其特殊性。母蝎在卵子发育期间,对湿度要求较高,为10%~15%。在控温环境中生下的子蝎能够正常发育。

蝎的养殖与加工技术:生态条件需求

(二)对生态条件的需求

生态条件包括很多内容,它们对蝎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只重点介绍对蝎生长、发育、繁殖等主要生命活动影响较大的气候条件。最主要的有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几个方面,其中对蝎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

1.温度

蝎是变温动物,一切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长期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蝎对温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东亚钳蝎的生存温度范围为-2~40℃,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5℃。在这个范围内,蝎外出活动频繁,摄食多,幼蝎进入发育高峰,生长快,体质强壮,成活率高。成蝎很快进入繁殖期。如蝎长期生长在最适温度范围,则可以大大缩短其生命同期,提早性成熟,提高生产效率

当温度低于10℃时,所有蝎龄的蝎均蛰伏冬眠,停止生长发育,到-2℃即被冻死。而当温度到了40℃以上时,成雄蝎及小蝎不耐热,首先被热死,而雌蝎较能耐热,达到45℃以上才死去。温度高于40℃以上时,所有龄期的蝎发育均停止。

另外,蝎的某些特殊生理阶段对温度的需要也有其特殊性。例如,雌蝎妊娠时其所需的适宜温度就显著高于其他生理阶段的蝎,因此,它们常常在气温已达30℃时,仍需晒太阳取暖。即使是在最适宜温度范围之内,蝎的各种生命活动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温度升高,蝎的生命活动也随之加强,例如活动更加频繁、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蜕皮加速、妊娠期缩短等。

宫元金等曾长时间观察过蝎的活动、生长发育、蜕皮等生命活动与温度的关系,其观察结果见下表。

2.湿度

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空气的湿度,另一个是蝎窝土壤的湿度。空气的湿度指相对湿度,可用普通温、湿度表测量。蝎窝土的湿度则指蝎子居住的穴窝中的土壤的含水量。

蝎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最适宜要求为60%~80%,对饲养土的湿度最佳要求,则根据不同的生理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母蝎在卵子发育期间,对湿度要求较高,为10%~15%。低于4%~5%,则卵发育延迟并可能导致妊娠母蝎胚胎死亡,但高于20%也有不利影响;1龄小蝎适宜湿度为10%~17%,过高则易发生湿热,影响成活,而过低则会导致小蝎被吃;2~6龄小蝎适宜湿度为7%~15%。低于则发育延缓、推迟蜕皮时间,高于25%,则容易发生疾病,并导致较高死亡率

郭亚明等人对蝎栖居环境中土壤含水量对蝎的影响作过详细的观察,其观察结果如下表。

湿度主要通过影响蝎体内水分代谢及控制环境微生物的生长而影响蝎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当湿度过大时,蝎体内的水分代谢受阻,从而使其他物质代谢也被抑制,因而影响蝎的健康与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湿度过大,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寄生虫等更容易生长繁殖,而使蝎更易受病害侵扰。当湿度过低时,蝎体内水分将加快向外蒸发,这也会干扰体内正常代谢,严重时会脱水而死。在正常温度情况下,蝎体内水分蒸发的控制装备主要是呼吸系统。当然,湿度对蝎的影响往往无法单独估测,而是在其他因素如温度、风力等的共同作用下才对蝎造成更大的影响。

3.其他气候因子

蝎的生命活动除受温度、湿度条件的影响较大外,还与其他多种气候因子有关,其中包括:刮风、降雨及降雨量、气压、光照等。而且各种气候因子无法单独存在,因而它们对蝎子生命活动的影响也是各种因子互作的结果。

此外,许多非气候性的环境因子,如噪音、敌害动物、人类的活动等都对蝎子的生命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系的张季平等,曾对温度、种群密度、风、噪声等环境因素对东亚钳蝎繁殖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观察,观察的结果如下:(www.xing528.com)

(1)温度。东亚钳蝎的经产母蝎,在不进行人工控制温度的自然养殖情况下,在每年的11月上旬已开始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期。而在全人工控制温度(26~30℃)养殖的情况下并不冬眠,活动和摄食都很活跃,雌蝎卵提前成熟,胚胎发育提前,其产子时间已从常规的每年7—8月份提前至1—2月份。整整提前了半年的时间。另外还观察到,在控温养殖的情况下,母蝎至产子时的成活率比常规养殖下提高近20个百分点,而两组中平均每只孕蝎产子蝎数无明显差异,子蝎平均初生只重也无明显差异。在控温环境中生下的子蝎能够正常发育。

(2)种群密度。在人工养殖时总希望养殖密度大一些,但试验中发现,种群密度过大时,不利于蝎的生长和生殖。当种群密度过大(试验中为252.5只/平方米)时,雌蝎主要表现以下行为:

①孕蝎为争夺领地相互争斗,60只孕蝎中有8只因争夺领地被蜇伤致死。

②因产子时间不一致,正在产子的蝎会由于孕蝎的干扰放弃已产的子蝎,在观察的60只雌蝎中,表现这种行为的有8只。这些子蝎或自然死亡,或被其他成蝎取食。

③背负幼蝎的雌蝎非常警觉,对经过它身边的蝎常表现防御姿态,在真正开始斗争时,有的转身逃走,表现这种行为的有14只;有的在争斗中抖落身上的子蝎,若这些子蝎为2~3日龄,则后来基本上都死亡,有11只雌蝎表现这种行为。

④子蝎离开雌蝎独立生活后,如与成蝎一起生活,即使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也常被成蝎取食。

这些行为中,有的蝎只表现其中的一种行为,有的蝎表现几种行为。

(3)风。孕蝎对风很敏感。当用吊扇给风,且打到最高档吹风时,孕蝎焦躁不安,此时若在饲养容器中放置瓦片,它们都躲至瓦片下面。若无遮蔽物,用强风吹24小时后,观察的12只孕蝎中,有7只死亡。若将背负幼蝎的雌蝎置于强风下,观察的10只背负2~3日龄子蝎的雌蝎,有6只抖落身上的子蝎,此时将它们远离风源,被抖落的子蝎若不能爬至雌蝎背上,不久就死亡。用微风吹孕蝎或背负幼蝎的雌蝎只表现逃避行为。

(4)噪声。将单养的孕蝎放在噪声环境下,孕蝎表现为焦躁不安,频繁走动或位移走动明显增多,每天暴露3小时,15只蝎中有3只提前产下子蝎,这些子蝎出生后全部死亡。将单养的背负幼蝎的雌蝎,突然置于噪声环境下,开始表现防御姿态,接着表现逃避行为,频繁走动和位移走动也增加,在噪声环境下暴露2小时后,观察的12只雌蝎中有5只抖落其背上的子蝎,但没有观察到食子行为。将5只正在产子的蝎突然置于噪声环境下,产蝎惊慌逃跑,放弃已产的子蝎,有2只雌蝎后来死亡,其他雌蝎离开噪声环境后也安全产下子蝎。

以上观察说明:

①蝎的冬眠习性并不是其生活中必需的,冬眠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温度的降低。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不仅蝎的成活率提高,而且大大缩短了蝎的生殖周期。由于生殖周期和生长周期的缩短,将使蝎的养殖周期大大缩短,这对于有地热和可利用工厂余热的地区养蝎尤其有利。

②蝎互相残杀的行为不仅仅是食物的缺乏产生的,为占领领地同样会表现弱肉强食现象。因此可认为在生殖季节,雌蝎以单养为佳,采用特制的孕蝎饲养繁殖器具可消除成蝎取食子蝎现象,比较省时省力。

③蝎对噪声和风十分敏感,因此养蝎场应选在避开噪声的地方。在通风时应考虑到通风的强度,过强的风会使孕蝎死亡、子蝎被抛弃,这对养殖是不利的。

野生状态下,蝎对环境的优劣具有很强的趋避能力,这表现在它们对居住地的选择上。例如在高温多雨的盛夏季节,蝎会将家安在山腰或山顶,以躲避雨水冲刷;而久旱无雨,地面高温干燥的夏季或在其他季节,蝎可下潜到地下深层,以找到含水量较高的土层,或者干脆迁至附近的水沟边,寻找场所做窝栖居。即使是在同一天中,蝎也会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在洞穴中不断地作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以寻找最佳环境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