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杂文:讽刺箴言与现代碎片
鲁迅早期的杂文受过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响,这已得到公认。(30)这些杂文有一部分引用尼采的话,比较明显;另一些不太明显,因为尼采的引语跟鲁迅的文章已经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例如,鲁迅在一篇反击陈源(1896—1970)的文章中说:“更明白地说罢:我所憎恶的太多了,应该自己也得到憎恶,这才还有点像活在人间;如果收得的乃是相反的布施,于我倒是一个冷嘲……”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有一段类似的话:“小小的报复比没有报复更有人性。”(31)这两句话意思相近,看似偶然,但又似必然,因为查拉图斯特拉也正表示对“正义”的轻蔑,而“公理”“正义”也正好是陈源跟鲁迅论争时的常用语。(32)不过,这些引述尼采的文章,多代表思想的契合,对于他们艺术风格的相似,还要进一步探讨。
鲁迅受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影响的杂文,讽刺特别辛辣,被他的学生孙伏园当做消灭敌人的“炸药”。(33)有趣的是,尼采也自称自己是“炸药”。(34)不过,辛辣的讽刺并非尼采的专利,尤其是鲁迅那些社会评论性的论文,就更接近瞿秋白所谓的阜利通(feuilleton)多于接近尼采。(35)尼采对鲁迅杂文比较突出的影响,应是他的格言体裁。
尼采的箴言看起来是些支离破碎的文字,不单对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与现代性也有间接的关系。一些研究者认为,尼采这种格言体裁有其特殊的目的,是一种用来防止外行诠释的“面具”,是用来对抗“笛卡儿的明晰和黑格尔的系统等哲学理想”(36),也就是对抗实用现代性的哲学基础。也有人认为,格言体裁反映了尼采支离破碎的思想,(37)或是现代人的疯狂,又或是反映了现代性特有的支离破碎的现实。(38)这种支离破碎的特色跟现代主义作品一些技巧和风格有不少共通的地方。例如,“意识流”就是对主观“现实”支离破碎的文学创造;一些典型现代主义文艺形象例如抽象派的绘画,也是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39)尽管尼采的格言体裁跟现代主义文学在这方面很相近,但尼采对这种支离破碎的东西却持批判态度,他因此抨击华格纳的歌剧是生命整体性堕落的表现(这里也包含尼采的自我批评:尼采跟华格纳一样是个“颓废派”,唯一不同是尼采也反抗“颓废”),正好跟卢卡奇的意见相近。(40)对于鲁迅本人,他似乎并没有注意支离破碎是现代性的特点,以及这种破碎的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现实和主体的关系等问题,但他的杂文有时候也采用一种类似的技巧,以蒙太奇的手法,把一些看起来是零碎的意象和片断的事件排比编缀起来,如《九一八》(1933)、《双十怀古》(1933)和《拟预言》(1927)等,既达到讽刺批评社会和政府的效果(41),也充当保护性的“面具”以避免遭受迫害(42)。这几篇杂文跟本雅明所谓的历史的碎片也很类似。(43)这些特点跟瞿秋白所谓的“阜利通”就没有什么共同性了。(www.xing528.com)
“五四”时期鲁迅跟陈源和徐志摩笔战时,常用尼采式的格言短文,最有名的是《无花的蔷薇》系列,(44)这已经是大家都熟悉的。鲁迅曾译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在译者附记中说:“尼采的文章既太好;本书又用箴言(Sprüche)集成,外观上常见矛盾,所以不容易了解。”(45)鲁迅也因为高长虹和徐诗荃会写格言式的短评而认为他们的风格接近尼采。(46)其实,这些“正言若反”的箴言在不少先秦典籍如《道德经》和《公孙龙子》也屡见不鲜。鲁迅后期仍写有尼采式的格言短语,1936年鲁迅因“国防文学”论战对周扬和夏衍等的言行非常不满,写下了一组格言式短文,并用一种有毒的草药为名:《半夏小集》(1936),(47)也就是先前“五四”时期所用尼采式的讽刺箴言,亦即尼采所谓的“小毒”。(48)这种鲁迅和他同时代人公认的尼采风格,在《热风》中有充分发挥,鲁迅并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尼采”。所以,当时人们认为鲁迅是“中国尼采”,除了因为他在思想上接受了所谓尼采的进化论之外,还因为他在文学上借鉴了尼采的讽刺格言体。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讽刺的格言体。鲁迅一些杂文采用寓言及独特的对话形式,在尼采著作中很常见,(49)其中有一种对话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些叙述方式特别相似,即一方一直沉默,而通过另一方的声音去表现一段对话,典型的例子有《论辩的魂灵》(1925)、《牺牲谟》(1925)、《评心雕龙》(1925)等。(50)此外,鲁迅也很可能借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一些形象和比喻,例如领头羊和羊群。(51)从鲁迅的“狂人”和《野草》中,我们还会找到更多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