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鲁迅:中国的温和尼采和自我萎缩

鲁迅:中国的温和尼采和自我萎缩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尼采对中国的观感是负面的,态度是批判的。首先,尼采认为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晚期,其特征是萎缩衰退,缺乏活力。尼采还从一句中国谚语“伟人是国之不幸”,发现中国人害怕“伟人”。而尼采的“伟人”是指天才。

鲁迅:中国的温和尼采和自我萎缩

第三节 尼采评中国自我萎缩的“末人”

前面提过,尼采有可能读过《道德经》和《大学》,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主要靠二手德语材料。尼采读书常常在书上做各种记号,也写上评语。 目前能够看到他藏书中有关中国的书而又有较多记号和批语的,是约瑟夫·科勒(Joseph Kohler)的《中国刑法:论刑法通史》(Das chinesische Strafrecht. Ein Beitrag zur Universalgeschichte des Strafrechts,Würzburg,1886)。这是关于中国古代刑法起源与发展的一本小册子,只有51页。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历史大纲、一般刑法、特殊刑法。历史大纲从夏、商、周三代一直讲到清代,其中引述了《书经》、《礼记》和《周礼》的材料。其他两部分实际上是《大清律例》的分析。尼采在一些句子下面划了线,也在书边做了一些记号,例如,在允许犯罪官员自尽、自首免罚、盗贼犯案三次定死罪等语句下面划了线或做了记号,但他注意的这些地方除部分用于《论道德谱系》外,跟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批评都看不出有什么联系。按照托马斯·布罗布杰尔的补充介绍,尼采在19世纪80年代感到,要探讨文化和道德问题,最好有多个观点与角度,(105)于是开始阅读有关中国的书,除科勒那本外,布罗布杰尔还另外举出七本,其中只有一本对中国文化倾向赞赏,但没有得到尼采的重视,其余的也不见得对尼采有什么影响,只有奥古斯特·波斯特(August H. Post)两卷本《以比较人类文化学为根据的一般法律学基础》(Bausteine für eine allgemeine Rechtswissenschaft auf vergleichendethnologischer Basis,Oldenburg,1880-1881)是例外,布罗布杰尔认为此书奠定了尼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态度。这里先解释一点,为什么尼采要通过研究法律的著作来了解中国文化呢?原因是“罪与罚”的基础,归跟到底是以一个民族和文化确立的“善与恶”为标准的,文明之初的宗教典籍如《圣经》和《摩奴法典》,道德与刑法的界限都很模糊,所以尼采说创造“善与恶”的人是“立法者”,而且刑法体现一个民族要建立怎样的理想社会,培养怎样理想的人,比相对抽象的哲学著作显然更直接和实际,尼采从刑法切入探讨一种文化的道德思维方式,自有其独到之处。

然而,布罗布杰尔列举尼采引用这本法律著作的十一处地方,只有一处提到中国,是关于惩罚是要清除腐败分子,说中国法律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清除“整个分支”,可能指灭族,但这点其实也参考了科勒,恐怕还是以科勒为主。(106)更遗憾和令人不解的是,布罗布杰尔所能列举尼采参照这本书的证据,除了一处在《超越善恶之外》,一处在遗稿,其余都只在《论道德谱系》,也就是说,尼采批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很多地方都出处不详。(107)布罗布杰尔所谓奠定尼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态度,恐怕言过其实。所以,至少在目前尼采思想来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尼采对中国的观感,并非直接受某一两本著作的影响,而是通过非常有限的德语二手材料而形成的。

尼采对中国的观感显然有一个从中性的感兴趣,到负面批判的转变过程。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除了买《大学》和《道德经》,尼采还把学到的一点中国人礼貌的表达方式,用在给母亲和女性朋友的书信中,明显有炫耀的用意(108);在1873年《希腊悲剧时代之哲学》中谈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可能受中国影响,(109)也是正面的叙述。但在1874年《不合潮流的观察》中,尼采便谈到“中国机械玩偶”对不管是“政府、公众舆论或数量上的多数的任何权势”,都点头称“是”,并按照任何牵线权势的节奏移动手足,(110)已经显出对中国人奴性的负面印象。从1882年《欢乐之学》开始,即布罗布杰尔所谓开始有目的地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之后,陆续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尖锐的批评。但尼采增加一个对比和参照的目的,不仅仅是附带陪衬的性质。在1885年一份《权力意志》写作大纲,就有计划在第二部《价值的批判》中批判印度和中国的思维方式;在1887年一段笔记中,计划写关于欧洲将“改善”人当成国家和社会工作的唯一使命,而且把中国和印度类似的运动也分别列出,(111)显然有更进一步探讨的想法。所以在1883年夏的笔记中,尼采还在收集材料,从比较文化人类学材料中,摘记一些有关中国风俗,诸如丧服用白、吃虎心增强抵抗力之类。(112)我们从他的遗稿笔记中,知道他在1880年春开始提及中国的地方明显增加,包括资料摘录及评论,但所有的评论都是尼采自己的或尼采引申出来的,他并没有摘录批判中国文化的材料。

总体而言,尼采对中国的观感是负面的,态度是批判的。首先,尼采认为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晚期,其特征是萎缩衰退,缺乏活力。尼采第一次在《欢乐之学》公开批评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大规模的不满以及作出改变的能力早已在数世纪前绝迹。”(113)所以他认为中国代表“衰落和生命最后耗竭的表现”(114),中国式的人代表“本能的衰落”,具备奴隶的道德品质。(115)这种衰退表现为萎缩,还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上:

中国母亲有句教小孩的话:siao-sin—“将你的心变小!”这是晚期文明很具特色的根本取向。(116)

在尼采看来,把一切变小也正是“末人”(der letzte Mensch)的特性,(117)亦即“奴隶道德”的特征,而尼采亦把“末人”和中国人联系起来,在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准备的笔记中有一条:“末人:一种中国类型”(118)。这些中国“末人”跟“工厂奴隶”一样,是一群个性遭埋没、内在生活遭剥夺的一律平庸的“勤劳蚂蚁”。(119)尼采还从一句中国谚语“伟人是国之不幸”,发现中国人害怕“伟人”。(120)而尼采的“伟人”是指天才。(121)当然,尼采抨击中国文化其实是指桑骂槐,借中国“后期文明很具特色的根本取向”抨击现代基督教及欧洲民主社会走向平庸的倾向:

欧洲人的缩小和扯平构成我们最大的危险……今天我们看不到任何要长得更伟大的东西,我们估计事情会继续往下走,往下走,变得更薄,更好脾气,更谨慎,更舒适,更平庸,更冷漠,更中国的,更基督徒的——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候,人变得“更好”……(122)

然而,尼采批评现代“奴隶道德”的基督教道德,认为基督教把“所有事物的价值变得贫乏、病弱和丑陋”,似乎倒是一切奴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共同特征。(123)(www.xing528.com)

尼采对中国人的批评,跟鲁迅的意见多有契合。例如,中国文化是衰落和“生命最后耗竭”的表现(124);中国人毫无活力表现在缺乏对现状的“不满”,(125)鲁迅都表达过相似的意思。鲁迅批评中国人卑怯的“合群的自大”,一听“来了”便慌乱一团,(126)跟尼采所谓奴性的“畜群本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还批评中国社会文化害怕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个性,害怕个性,自然也会害怕天才,害怕特出的人物。鲁迅就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突出的人削平,终于使社会文化停滞。(127)尼采发现中国人害怕“伟人”,其实跟鲁迅认为中国传统嫉妒天才的观点不谋而合。(128)不过,这些雷同的观点中最特出的应该是“末人”。鲁迅曾借用了尼采的“末人”来概括中国人奴性麻木和毫无活力的特征,(129)尤其对“末人”的自我萎缩有很深刻的揭露。

鲁迅在《看镜有感》(1925)中指出宋朝由于对外来的强者无力反抗,于是对外来事物恐惧,内向萎缩。(130)对这种遇到威胁或问题不是积极处理,想办法解决,而是退守和“收起来”的策略心态,鲁迅称之为“坚壁清野主义”,认为是降伏了的奴隶的心态。(131)鲁迅又抨击那种“将你的心缩小”的心态为卑怯的“苟活”,他说:

中国古来,一向是最注重于生存的,什么“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咧,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咧,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咧,竟有父母愿意儿子吸鸦片的,一吸,他就不至于到外面去,有倾家荡产之虞了。可是这一流人家,家业也决不能长保,因为这是苟活。……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 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只有监狱才符合苟活的要求,但这种“半生半死的苟活”其实是死路:

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 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132)

对中国这种“后期文明很具特色的根本取向”,鲁迅比尼采有更具体的描述。

鲁迅和尼采在批评中国人的奴性方面,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鲁迅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切中问题要害,并不奇怪,但一个对中国只有非常有限认识的德国哲学家,在中国人奴性特征的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竟然能够跟一个看透中国的中国思想家有不少一致的看法,就并不寻常。也许,尼采的确是个天才心理学家;也许,那些特征是普遍人性弱点,人同此心,不分中外。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对文化问题有相似的历史态度,看问题也从相同的心理角度入手,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理想的人性有相当接近的共同标准。不过,也许对中国历史的确缺乏认识,尼采无法对中国“奴隶道德”进行历史的论述,鲁迅却可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