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堡诗篇是一部带插图的手抄本,约作于1195年,在法国东北部制作。英格堡是丹麦公主,1193年嫁给法王菲力浦·奥古斯都为妻。诗篇是指《圣经》中的赞美诗集;这部诗篇的正文前面,有一组整页大小的插图。
人们现在很容易弄到书,因此难以体会中世纪人们对书抱有的崇敬心情,比如对英格堡诗篇那样一本书。首先,书非常贵,那时既没有纸,又没有活字印刷,也没有照相复制技术,所以书的各道工序都用手工操作。通常情况下,书是抄在上等皮纸上的,那是一种经过特别处理的羊皮或牛皮纸,包括上硝、削皮、抛光等工序。纸的原料很贵,假如是用绵羊皮做的,就特别贵,因为如果不用它来造纸,绵羊本来是可以年复一年地长出珍贵的羊毛的。修道士在抄书堂(即制作书籍的作坊,通常在修道院里)装订和整理出书籍大小的皮书页,把书页摊开,用尺子打线。擅长书写的人(称书法家)在皮纸上用黑墨水抄写,抄写时留下空格,往里面用红墨水书写书名或标题,红色标题称“红头”(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这个词,用它来表示书名或标题),“红头”的词源是拉丁文rubrica,那是一种红土颜料,用来做红墨水的。其他工匠在手抄本里作画、加上别的装饰。所用的颜料一般是水粉,即颜料加粘合剂比如阿拉伯树胶而形成不透明的混合品,产生类似现代广告色那样的东西。中世纪手抄本绘画最常用的一种颜料是红色氧化铅,即丹铅(minium),所以用丹铅作画的人就叫丹铅画师(miniator),他的作品叫丹铅画(miniature)。多数手抄本上的图画很小,丹铅画这个词后来变成了现在的意思,意指“小”。
英格堡诗篇之不同于一般,在于其绘画与行文内容不相符,其中有一幅画由《新约·马太福音》第二章中的两件事组成:希律王想除掉那传言中的婴孩王,便下令杀死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孩童;玛利亚的丈夫约瑟在梦中得到这个警告,便带着一家逃往埃及。下半页画的是逃往埃及;上半页画的是屠杀无辜者,和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的命运。下半页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约瑟用不同寻常的姿态将孩提基督交给母亲。上半页则场面残酷:婴儿被刺死在母亲手中,一个母亲向左前方倒下,亲吻他儿子被砍下的头;右下方,一具小尸体被肢解,头和手与身体分开。画面上方,希律王安坐在王座上,冷冷地观看这一切。(www.xing528.com)
63.屠杀无辜和逃往埃及,载英格堡诗篇,尚蒂利孔德博物馆藏,手稿第1695号,第18页背面,约1195年制作。
若不是凡尔登的尼古拉在克洛斯特新堡珐琅画上做出的进展,要描绘这些动态的场面就会有困难。这幅画和尼古拉的作品有几个相似点,一是水槽形的皱褶,二是对人体解剖的了解。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金色和重色彩相混合,尤其是使用了红和深蓝。有可能,画英格堡诗篇这一页画的无名画家是知道凡尔登的尼古拉的作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