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立体派绘画对比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立体派绘画对比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立体派受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立体主义绘画是产生于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它把绘画从熟悉的事物现象解脱出来,只留下构造性的元素。立体主义绘画对一物体做分解,同时从不同的方面,将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从而使平面自身呈现出一种立体感。立体主义的绘画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立体派绘画对比

立体派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期立体派、分析立体派和综合立体派。1914年前后,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派其影响逐渐消歇。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为代表,其次还有勃拉克、格里斯、阿波利奈、安德烈·洛特、阿尔贝尔·格莱兹和罗倍尔特·德劳奈等。立体派是一个富有先锋艺术理念的流派,他们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立体派受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在分析的立体主义阶段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立体派绘画的创始人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立体主义绘画是产生于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它把绘画从熟悉的事物现象解脱出来,只留下构造性的元素。他们颠覆以前的历史,破坏陈规陋习,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方式,打破了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称”规律,造就了绘画艺术的一场革命。立体主义绘画对一物体做分解,同时从不同的方面,将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从而使平面自身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如毕加索贴裱画《小提琴乐谱》,画面上用拼贴方式叠放着一张泛黄的真实的乐谱,小提琴也是拼贴的一个物象。立体主义的另一位画家勃拉克作于1913年的《单簧管》、《曼陀铃》等画幅,集中代表了立体派的拼贴特点。立体主义的绘画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