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向日葵》(参见彩图18)在他生前虽然没有卖出,但是一直被高更看好。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提到,高更离开阿尔以后,“他要拿我的一幅《向日葵》与他进行交换,我以为这是很奇怪的事;我想,他留在这里的一些习作,或许是当作礼物送给我的。我要把他的习作送还给他,它们对他大概还有用处,我是不需要的。我一定要留着我所画的《向日葵》,他已经有两幅我所画的《向日葵》,应该满足了。”[17]高更已经拥有梵·高的两幅《向日葵》画作,却还向他索要《向日葵》,可见高更十分欣赏梵·高的《向日葵》,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如今,《向日葵》已成为梵·高的代名词,梵·高与向日葵已经合为一体。那些向着太阳的花瓣,如火苗一样燃烧着,象征着艺术的激情。梵·高——向日葵——太阳,这些意象已经神圣化了,象征着伟大的梵·高精神。张承志说他常常朝圣般地凝视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我常常久久凝视着这幅画,我觉得在那时自己得到了力量,净化和再生。那不屈服的活泼闪耀的红火苗渐渐地烤暖了,也映亮了我的心。我怀念着我的这位伟大导师。”[18]他以宗教的虔诚读解着梵·高的《向日葵》:
四个巨大的火球,四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四个挣扎着热情和痛苦之瓣的向日葵花盘,在一片梦一般的鲜红、蔚蓝、铅黑的战栗的火苗中光彩夺目地燃烧着。粗野而失控的笔触如吼如哭。细部更硬且不耐烦。有些涂抹上去的浓厚色道漫不经心又饱含真挚。油彩划伤画布,象几道割破的流血的伤口。离远些,那四团火焰在不顾一切地朝你呼唤;靠近些,那些纠缠挣扭的花瓣使你不忍目睹。……
这是被砍了头的向日葵么?
然而这些花瓣色彩沉重而深沉,丰满的花盘微微凹起,盘里的种籽颗颗成熟。读这幅画时最初的冲动又突然被冷却了,几乎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又被你的思索止住。是的,仍然是一片不可遏止的永不熄灭的烈火,但这烈火的红焰中有一层埋藏的蓝黑色的理性。爱仍然在明艳的红火苗里向你闪跳,苦仍然从那斩断的伤口和摧你肺腑的鲜红中向你流淌;但是,不觉之间你已经感到了崇高的笼罩。你觉得自己已经变得坚定,你觉得你已经得到了战胜困境的力量和信仰。
伟大的花啊。你默默地想。
……
自17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向日葵”的含义中有“对崇高者的爱”。在基督教美术中,这种花表示圣徒和天使,是“爱”的固定象征。是对天国的憧憬。它是拥有神性的花。[19]
张承志把梵·高的向日葵放在基督教的文化中去理解,他看到了梵·高向日葵的宗教内涵。他认为梵·高“全部画家生涯的目的(我干脆就说是文学家艺术家),只是顽强地冲向宗教(即理想。即金牧场式的只属于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须在被他的母题激动的前提下,才能感受他的色彩”。[20]
在梵·高的思想中太阳是万物之源、生命之灵。张承志说:“当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体验了‘死’的可悲历程以后,他对生命的源泉、对太阳又充满了强烈的祈愿。他曾满怀虔诚的画过一个金碧辉煌的太阳。”[21]梵·高的《落日下的播种者》,画作背景中那金黄的光芒肆意地投射在大地上,使人物的轮廓在这强有力的照射中减弱了强度。处于主宰地位的太阳传递着一种信息——一切生命都凭依太阳的光照而生存。类似的太阳意象也存在于梵·高的《太阳照耀下的麦田》、《有收割者的麦地》等画作中。张承志认为梵·高的色彩应当称为火焰色,“火焰在这里不仅仅是笔触和用色。所有色彩在这里都绝对自由了,燎原烈火正在大地和天空上猛烈愤怒地燃烧……宇宙在这痴痴燃烧的彩色里改变了。”[22]张承志认为,即使在梵·高《星夜》(见彩图17)里同样能够看到这种燃烧的热情,他说:“从第一次在一本小薄册子里初次看到《星夜》,我算着已经整整五年过去了。那时我那么不假思索,提笔就把它写进了《北方的河》。”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看到了燃烧的热情,而这热情有来自梵·高的感染:
黄河烧起来了,他想。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他觉得眼睛被这一派红色的火焰灼痛了。他想起了梵·高的《星夜》,以前他一直对那种画不屑一顾,而现在他懂了。在梵·高的眼睛里,星空像旋转翻腾的江河;而在他年轻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23]
黄河,他看见黄河又燃烧起来了。赤红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着,整个一条大川长峡此刻全部熔入了那片激动的火焰,山谷里蒸腾着朦胧的气流,他看见眼前充斥着、旋转着、跳跃着、怒吼着又轻唱着的一团团通红的浓彩。这是在呼唤我呢,瞧这些一圈圈旋转的颜色。[24]
在这里,张承志写下的是对黄河的感受,也是对梵·高《星夜》的解读,燃烧的星夜与燃烧的黄河,天空与大地融为一体,使张承志感觉有一种来自父亲的神圣感。
有人已经看到,“太阳在张承志的视野当中,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具有神的超自然力的现象。‘事实上他被看作一个统治者,一个建立者——一个创世主。’一个发光的天体在作家的精神宇宙中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神灵。太阳之光驱除漫漫长夜,将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并给人以新生,给整个自然以新生,成了‘日常生命的赋予者’,太阳驱逐黑暗,体现了人间的正义,是一切生物的善良的保护者,人世间的一切都瞒不住他的天眼,太阳之光成了神性之光。”[25]在张承志的作品中,太阳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如《黑骏马》中描写了辉煌的日出;《辉煌的波马》描写了灿烂的日落;《黄泥小屋》中的太阳高悬于空中,照耀着那片干涸贫瘠的土地,以不可抵挡的光芒驱逐着阴森与残暴,温暖着焦渴的心灵;长篇小说《心灵史》、《金牧场》中,血雨腥风、黄沙弥漫的黄土高原上,太阳不断出现,苍凉地照耀着人间。在这里,太阳化育生机,繁衍着挣脱绝望的力量,在这里,太阳已变作信仰的象征。
《凝固火焰》讲述了“我”与维吾尔族农民里铁甫共同艰难地跋涉于火焰山地区进行科考的故事。两个人语言不通,他们能够交流的唯一的东西就是“火焰山”,他们不时地用不同的语言感受着灼人的火焰山。
我猜那时这里一定曾经燃着一片疯狂的火。一定是因为什么原因骤然变冷,熊熊的一山火焰还在闪跳着,就原样凝固了,变成了这样一条不可思议的山脉。[26]
每一个山尖都是一簇熊熊的火。当它正战栗着激动地燃烧的时候,突然不知什么使它凝固住了。但它一定拼尽全力地挣扎过,所以造成了这些密密的垂直纹理。它也许满心痛苦,我想着,它也许饱含希望。它也许永远死了,它也许暗蓄着伟大的力量。[27]
梵·高燃烧的激情引起了张承志强烈的共鸣,使他对一切燃烧的物体都怀有崇拜的激情。这篇小说是一篇象征小说,而且这些象征无不指向梵·高,指向一种不可言说的神性与崇高。
芒克写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阳光中的向日葵》是对梵·高《向日葵》的诠释,也注入了芒克和他同时代人的灵魂: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颗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颗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
你走近它你会发现
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www.xing528.com)
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你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28]
这首诗以向日葵为象征,刻画了一个勇于抗争,崇高伟大又质朴扎实的艺术形象。既使人联想到梵·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也使人联想到在黑暗的年代里不屈不挠摸索着,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朦胧诗人。他们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这是梵·高的精神,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海子诗歌中也会经常出现梵·高绘画中的意象。其中太阳意象最为集中,如《阿尔的太阳》、《夏天的太阳》、《日光》、《日出》、《太阳和野花》、《日落时分的部落》等。骆一禾将海子几部长达万行的长诗,命名为《太阳,七部书》。海子因“太阳”而死,他一生像夸父一样追逐着心中的太阳。海子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一诗中,视“诗的王国”为自己的“祖国”,他说,“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国”能够与太阳同辉。海子在艺术的王国里找到了他的偶像,他在《阿尔的太阳》一诗中把梵·高比作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烧得旋转
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
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
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
要画就画橄榄收获
再强暴的一团火。
代替天上的老爷子
冼净生命
红头发的哥哥,喝完苦艾酒
你就开始点这把火吧
烧吧
在《光着头的哥哥噢哥哥——给凡·高》一诗中,梵·高与太阳一起翻滚。
太阳
在腹中翻滚、燃烧
光着头的哥哥噢哥哥
金光闪闪的树
是刀子插在你的肚子上。
不见流血
你的肚子上
挤满太阳的豹子
像一条滞缓充盈的河
太阳
你的头
头
就是头
插入这红色的血样的豹腹[29]
在中国文化中,太阳代表阳性,月亮代表阴性。在海子的心中,病弱的梵·高充满了阳刚之气,像豹子一样勇猛,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在海子的笔下,梵·高成了太阳的化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