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可能有些偶然性的历史因素起了推动作用,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创作与“五四”文学思潮在新的精神向度上的契合。
首先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米勒绘画的写实主义风格产生的巨大艺术感召力给中国作家以直接的影响,使中国作家看到了目标与方向。米勒的绘画以写实主义的姿态表现农民生活,揭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如《施肥的农夫》、《堆干草的人》、《锯木》、《拾薪的人》、《依锹而立的男子》、《背柴的女人》、《牧羊女们依火取暖》等。米勒在画中表现劳动场景,劳动者的姿态不是静止的,他们有时与自然搏斗,身体扭曲变形,看上去不是那么美。这与传统绘画的唯美主义的审美出发点不同,是完全写实的。米勒新的审美方式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批评,但米勒不想迎合批评家。他说:“批评家都是些有趣味有教养的人,但是我无法与他们情投意合。我一生只看过田园,也只能将自己所看到的,直率地、舒畅地叙述出来。”[8]“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提倡自然主义,追求文学表现生活,揭示社会人生的真相。20世纪二十年代初,以《小说月报》为代表的文学刊物提倡写实主义。沈雁冰反复撰文强调现代文学与自然主义的关系,认为“自然主义者最大的目标是‘真’;在他们看来,不真的就不会美,不算善。……若求严格的‘真’,必须事事实地观察”。[9]这与米勒的绘画主张一脉相承。
其次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对西方宗教文化的引入,米勒绘画表现的宗教情怀给中国作家以切实的感动。米勒有一个宗教意味很浓的家庭。他的祖母告诉他:如果不违背神的旨意,就是死也无妨。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人。有一天,他看见夕阳西下,摘下了帽子,对年少的米勒说:“法兰西呀,这夕阳就是神啊!”这对米勒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他的一生都沉浸在宗教的感念中。他的画作都带着宗教的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无论是对于土地,还是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他画他们劳作的艰辛,不是对生活的控诉,而是充满敬畏之情。他的名作《晚祷》凝聚着他对宗教的全部情感和思想,那是一种除了静默无言,无法言说的感觉。远处的钟声,脚下的大地,共同膜拜着心中的神灵。“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基督教文化也受到广泛关注,得到积极倡导。其中陈独秀、胡适等人最为积极,鲁迅、冰心、许地山等作家都受到基督教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米勒的绘画使他们产生了强烈共鸣。
再次是“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提倡“平民文学”、“劳工神圣”的理念,表现劳工题材的作品日益丰富,米勒对农民深沉的爱使中国作家感动至深。《播种者》是米勒的名作之一。画面上,一个农夫腰间束着种子口袋,正在田间播种,口袋很沉,他的身体稍稍有些倾斜,他的步子迈得很大,右手扬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感,远处有人正在赶着牲畜耕地。在画幅中,让人感到播种的农民就是主角,他是大地的主人,天地之间,唯他唯大。从他画的《锯木》、《拾薪的人》、《砍柴者》、《施肥的农夫》、《堆干草的人》、《拾穗者》、《取牛奶的妇人》、《搅制奶油的女人》等画题中,可以看到他对农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他表现农民的苦难,也表现他们的尊严。他的绘画完全摆脱了传统绘画的贵族化倾向,开始深入民众,他是一个赞美民众的伟大画家,这正是他绘画的现代意义所在。此时,中国的新文学正朝着大众化方向进发,白话文学的提倡和各文体的解放实质是文化创造权和文化享有权的下移。周作人提倡“平民文学”,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中其“人生”越来越限定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人生。文学中的新人形象(知识分子和农民)、某些新题材(如人力车夫题材)的流行等现象都在表明这一文学方向。米勒的创作给予中国作家巨大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同时,米勒绘画的朴素风格,也给了中国作家以借鉴。
另外,米勒的世界性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罗曼·罗兰在中国文学界影响很大,他写的名人传记中,除了歌德、贝多芬、罗丹,就是米勒,他把米勒当作伟大的人物,不少中国作家是通过罗曼·罗兰认识罗丹和米勒的。托尔斯泰对米勒也很赏识,他认为米勒的《晚祷》是一种真正的宗教艺术。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对米勒的画最为赞赏,他曾摹绘米勒的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甚至以怪诞著名的画家达利也把米勒作为他的偶像,他写了《米勒〈晚祷〉的悲剧性神话》一书。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不断使用米勒《晚祷》中的形象。
米勒对中国现代文学,除了“五四”时期的爆发性影响之外,其潜在影响也许更大,更为深远。
[1] 巴比松画派也译作“巴比仲画派”,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此派的主要画家居住在巴黎南郊的巴比松村,1840年后这些画家被合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强调忠实呈现眼前景物。成员有西奥多·卢梭、柯罗、让—弗朗索瓦·米勒、查理—弗朗索瓦·杜比尼、居勒·杜普雷、康斯坦·特罗扬、查理·雅克、那西斯—维吉勒·迪亚兹等重要成员。巴比松画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转向写实主义的一个起点,揭开了对西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为日后印象派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2]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www.xing528.com)
[3]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4]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5]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6] [法]罗曼·罗兰:《米勒传》,《世界名画家全集·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7] [法]罗曼·罗兰:《米勒传》,《世界名画家全集·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8] [法]罗曼·罗兰:《米勒传》,《世界名画家全集·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