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期刊对西方现代艺术传播最力者要数《小说月报》、《文学》、《北新》、《青年界》、《一般》等杂志。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文学的关注点转向民族危机问题,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关注随之减弱,文学期刊较少见到这方面的介绍。《小说月报》在中国文学界影响巨大,因此它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小说月报》不仅刊载图片,而且对影响较大的西方现代艺术家进行文字介绍。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

西方现代艺术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传播渠道是文学期刊,因为它的周期短,反应迅速,影响广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期刊对西方现代艺术传播最力者要数《小说月报》、《文学》、《北新》、《青年界》、《一般》等杂志。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文学的关注点转向民族危机问题,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关注随之减弱,文学期刊较少见到这方面的介绍。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来自异域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想。西方现代艺术以其新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兴趣,通过文学期刊的介绍,以最快捷的方式传达给中国的广大读者,得到了广泛传播。较早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是《新青年》杂志。1920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上刊载了三帧罗丹雕塑作品的图片:《黄铜时代的人》、《用思者》(《思想者》)、《接吻》和一幅《罗丹自画像》。同期还刊载了张崧年介绍罗丹的文章《罗丹》,在文章中,张崧年介绍了罗丹的创作曾经招致非议不被人接受的情况。他分析说,“罗丹为什么这样受人反抗?这实因为他先反抗人。要想特出,非反抗不可,要坚持个性,非反抗不可。”张崧年道出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基本精神:反抗。西方现代艺术反抗传统,反抗平庸。张崧年认为,罗丹雕塑对传统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品由静到动;二是由端庄拘束到自由自在;三是罗丹的美术尚真实,与虚伪的社会不相容”。这样的介绍和分析对引导中国文艺家的精神方向至关重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启蒙的意义,由此也决定了罗丹在中国的世纪性影响。在艺术表现方面,张崧年认为罗丹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罗丹模实而又是最象征的天才”。[1]

沈雁冰主持下的《小说月报》的革新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译述西洋名家小说,介绍世界文学潮流,同时“每期并附精印西洋名家多幅。特请对于绘画艺术极有研究之人挑选材料详加说明。以为详细介绍西洋美术之初步”。[2]其目的在于“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为的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小说月报》在西方现代艺术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时印刷水平不高的客观条件下,《小说月报》所用的插图的色彩和纸张都是极好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介绍一以贯之,比较系统。其每期刊载的绘画作品不是放在封底,或者插入卷中,而是放在卷首的显要位置,使读者打开刊物就能一眼看到这些新鲜的绘画。《小说月报》在中国文学界影响巨大,因此它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

《小说月报》从1921年第12卷第1号(书影见彩图1)开始由茅盾主编,走上革新道路,成为新文学第一刊物。该刊有意识地系统地刊载和介绍西方现代绘画。革新后的第1号首先刊载的是印象画家德加的六幅作品:《跳舞》、《浴女》、《洗衣人》、《跳舞女的头的研究》、《浴盆之中》和《浴后》等。

《小说月报》第12卷第4号上刊载了米勒的作品《晚祷》和《饲》。第5号上刊载马奈作品《左拉夫人像》和《maximilien 乱党的枪毙》。第7号上刊载意大利画家塞佛里尼的画作《讲演》以及法国画家海尔滨的画作《自然的型》,并对他们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期,还刊载了海镜的译文《后期印象派和表现派》。第9号刊载勃拉克《自然的型》,并附有文字介绍:

勃拉格(G.Braque),法国人,一八八二年生。他自说是法国学派的学生。一九○六年及一九○九年在独立展览会里出过作品。一九一九年出品于“立体派大家”展览会中。他是立体派中最极端的人,在这幅画里看得出来。

《小说月报》第13卷第1号刊载果庚(高更)的作品《在马格司岛上》和《台支岛之女》。第2号刊载雷诺阿的《水嬉》。第6号刊载沈雁冰文章《法国艺术的新运动》。同时刊载德国表现派绘画Paul Baum的画作《斯勒耶斯的村街》。第7号继续刊载德国表现派绘画E.Hckel 的《玻璃样的白昼》和L.Crinth的《冬景》,同时刊载梵·高作品《海景》。第12号刊载勒诺埃(雷诺阿)作品《城里的跳舞》和《乡间的跳舞》。

《小说月报》第17卷第2号和第4号连续刊载梵·高的作品《掘土》、《播种人》、《鳕鱼》和《Vincent 的寝室》。第3号刊载米勒作品《打》。第5号刊载雷诺阿作品《披稚娜旁的少女》和《小艇》。同时刊载梵·高的作品《Arles 城的女人》。

《小说月报》不仅刊载图片,而且对影响较大的西方现代艺术家进行文字介绍。如在1921年第12卷第1号上,对德加的生平创作及艺术个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伊德格·德加(Edgar Degas)一八三四年生于巴黎,他虽然是出身于学院派的美术学校,但个性的发挥,却早已经和现代的艺术精神相通。他的作品,起初是出陈于海龙展览会,后来却加入印象派团体,与海龙绝缘了。他生平最喜欢描写的是跳舞的女子和竞马;表现跳舞和竞马的姿势,古今画家真要让他第一。他又是一个沉默孤独的人,最不喜欢与人争论,但他的智力却又是每每令人意料不到。到了晚年,他竟至双目失明;一九一七年,死于巴黎,享年八十三岁。

法国印象派画家中要算德加和鲁奴婀(Renoir)(今译雷诺阿,引者注)二个人是宏大宗师,所以我们先介绍德加的作品。

德加在印象派画家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毕加索的很多画是从他那里脱胎而来。有人认为,德加对于毕加索,“不仅是艺术的先驱,更是父一样的人物”,“德加变成了父一样的人物,不仅是在艺术方面的,而且是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父亲一样的人物”[3]。毕加索创作的油画版画素描都是以德加《咖啡馆》(又名《苦艾酒》)为基础的;毕加索的《站立的舞女》,舞女站立的姿势是以德加《14岁的小舞者》为基础创作的;毕加索《梳头的裸女》得益于德加的《梳头》。毕加索一生都对德加保持兴趣。梵·高说他往往在失眠的时候想到德加。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界把德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介绍,是很有眼光的。

《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7号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涅文孙(C.R. Nevinson,1889—1946):[4]

在介绍涅文孙底作品前,先要了解后期印象派底哲学。后期印象派下虽有立体、未来诸派,但是他们底艺术观点都是大同的。他们说:艺术不是受自然印象所分解。乃是为自我生命底统一而有。作者对于个性之中认定生命有确实的存在,然后用画笔表现出来。今日的艺术,对于由眼根所接触底外部,最先本无何等感觉,吾人只可由自然的迹象而成为精神能力底创造。自然对于这样的创造,仅能供给些少偶然的机会;吾人能使这自然底迹象成为灵活的创造,然后艺术才能依精神作用而脱离对象底威严;然后自由和创作者自身能够完满实现出来。因为有自然,才有自然底象征;有我底魂,才有宇宙底魂之存在;所以表现创造,就是艺术。涅文孙是一位立体派画家,于1889年底生于英国赫姻斯德。他是著名著作家亨利·涅文孙底儿子。他曾游过巴黎。1910年始把他底第一幅画在伦敦发表。后来新英艺术俱乐部,和金曜俱乐部伦敦团都有他底作品接连地陈列出来。欧战时,被命为战事艺术员。他底第一张战事画陈列在1916年和1918年底莱瑟志美术陈列室里头。他底杰作《机关枪》可以算是他底代表作之一。其余如《行军》、《荒弃的濠沟》等,都是他的得意作品。

从涅文孙底作品,可以觉得他会将后期印象派底原理应用在自己底作品里头。

《小说月报》第12卷第8号介绍了塞尚及其绘画风格:

Paul Cezanne 有句话:我想由印象主义创作坚实而且恒久,好像古代名匠底艺术一样。Cezanne他是近代的巨匠,和过去底传统者,溶融在他伟大的人格里头,所以他能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他最初虽受着Courbet写实主义的影响,不久就和印象派底人来往。至终倾向到光和色的艺术这边来了。此后凡有展览会,Cezanne也和一班印象派底人共开。他想着自己和那班印象派作家没有什么分别。他渐次觉得自己所走底那个艺术底道路十分明瞭,于是又不得不与印象派分别。他自和印象派分别以后,自己一人突然进入了自我的境地来。他的伤口由纯综合而且透彻刺入实在底核心,所以单是模仿自然底印象主义,不能使他满足。到这里,他底翘望和他底象征早已得着坚实和恒久的实现了。

Cezanne于一八三九年一月十日生于法兰西南惹斯底地方,一八五三年入本地底专门学校,卒业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又停学,立志做画家,他爱美术学校的试验,不幸落选,遂回故乡惹斯到一八六三年。再出巴黎,自此一生,捧着他底热爱的感觉,成为伟大的创作者。

他底艺术最初是受Delucroix 和 Courbet 底影响,且醉心于Delucroix 底色彩主义和浪漫主义。他底初期作品《引诱》最能显示其受了Delucroix 底影响,Courbet 不但是他的个人的相知,在写实主义根本上头,他们共鸣得最强烈。到一八六六年,他才和Manet 底艺术接触,遂大受印象色彩底感动。

Cezanne 是最信自我主义底人,他虽是受他人很强的影响,但是他总不能忘却了自我。他学外光派底技巧,常在太阳底下描写自然。一八七四年和Manet,Renoir等共开印象派展览会。此后继续开了三年。到一八七七年开底展览会,他的画格,才独自完成。他自己虽然在坚实的创作上一层一层地筑起来,可是一般平庸的民众,却给他一个“野蛮人”和“革命者”底报酬。虽然如此,他还是沉默地捧着自己的信条,继续地退隐的生活;又静静地勉励自己,不教他底作品稍于离开固有的道路。所以一般民众冷酷地待遇他,他遂能得少数人对于他底热爱和祈愿,

此后Cezanne底名声渐次地高,他却沉默守着他底退隐的生活,除相知几人外,世人少有认识他的。一九零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这世界的艺术家,就永眠于故乡惹斯,他死前一周间,尚在乡间大雨之中给一个老舵工底肖像,因为他要勉强完成他的创作,不能安然静卧在他底病床上头。……到死后,那些画笔还在他手上哪!

在这里,作者用极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塞尚的生平,他画风的转变,创作的理念和执着于绘画事业而甘愿忍受寂寞的艺术精神,刻画一个极其可敬的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形象。

《小说月报》第13卷第1号对高更做了介绍:

果庚(Paul Gauguin),近代法兰西画家,后期印象派巨擘。一八四八年生于巴黎,他底母亲敷罗兰德斯坦里,法兰西底女文学者,和西班牙底一陆军大佐生果庚,或说他是印度人底混血儿。他的母亲被政府逐到马利去,其父在航海中病死。德科斯坦遂带他归去法兰西亡夫底家。果庚十七岁领港见习生,二十岁当海兵,其后为钱庄底经理。一八七三年和一丹麦妇人结婚。在此时果庚才发生绘画底趣味,同年他底风景画出陈于沙龙,继续与彼沙龙相识,和印象派底人接近。一八八○年与一八八一年在巴黎和他们开印象派展览会,果庚尝在交易所当事情。至一八八三年,他全放弃其职业,决心为画家,因此他底生活十分困难,遂放浪各处十余年,将妻子永留在布鲁坦纽。一八八八年在阿鲁鲁和梵·高相识,一八九一年以后,果庚永住在台支岛,一九○三年在侯爵岛病死。

作者以简洁的文字概括了高更的生平和创作,他的特立独行和对传统的反叛,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当时,这些西方现代艺术家也许不像今天在中国那么热,但在刚刚打开门户的中国,对于中国现代作家,无疑是大大开阔了眼界,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新鲜的印象。

《小说月报》介绍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很多,包括法国写实派、印象派、立体派等,对其中著名的画家几乎都给予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由此可见,《小说月报》对西方现代艺术十分推重,西方现代艺术的不同派别和重要画家的作品都得到比较系统的传播。

与《小说月报》稍有不同的是,另外两种文学期刊《北新》和《青年界》,除了刊载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之外,还把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与作品做同步介绍。《北新》周刊(后改为半月刊)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孙福熙主编。1927年12月,鲁迅为了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西方新艺术,也为了杂志上的插画更好看,他翻译了日本板垣鹰穗作的《近代美术史潮论》。在此之前,他与《北新》半月刊的编辑李小峰有过书信交流和讨论,他给李小峰的信中说:

我对于一切非美术杂志的凌乱的插画,一向颇以为奇,因为我猜不出是什么意义。近来看看《北新》半月刊的插画,也不免作此想。

昨天偶然看见一本日本板垣鹰穗做的,以‘民族底色彩’为主的《近代美术史潮论》,从法国革命后直讲到现在,是一种新的试验,简单明了,殊可观。我以为中国正须有这一类的书,应该介绍。但书中的图画,就有一百三四十幅,在现今读者寥寥的出版界,纵使译出,恐怕也没有一个书店敢于出版的罢。

我因此想到《北新》。如果每期全用这书中所选的图画两三张,再附译文十叶上下,则不到两年,可以全部完结。论文和插画相联络,没有一点白费的东西,读者也因此得到有统系的知识,不是比随便的装饰和赏玩好得多么?

为了一部关于美术的书,要这么年深月久地来干,原是可叹可怜的事,但在我们这文明国里,实在也别无善法。不知道《北新》能否这么办否?倘可以,我就来译论文。

《北新》编辑部对鲁迅的意见表示赞同和感谢,并且把鲁迅的来信刊登在《北新》半月刊第2卷第4号上。于是,鲁迅开始翻译这部著作,并在《北新》半月刊连载,从第2卷第5号(书影见彩图2)开始到第2卷第22号载完,共18期。

《北新》杂志第1卷第17号刊载介绍罗丹的画作,其中包括摄影“罗丹博物院外景”、“工作室中的罗丹”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地狱之门》、《加莱义民》。同时刊发唐劳的文章《罗丹博物院》,对罗丹进行全面的介绍。

《北新》周刊1927年第1卷第21号刊载孙福熙文章《一位印象派大画家逝世》,在报告了法国印象派大师Claude Monet 逝世的消息之后,对其绘画道路及作品做了精彩评述。第2卷第17号刊载插画五幅,包括密勒(米勒)的《拾落穗者》(《拾穗者》),以及托罗蔼雍(特罗容)、康斯台不勒(康斯太勃尔)、卢梭、珂罗(柯罗)各自所作的《风景》。第5号刊载塞尚作品《亚加逖亚的牧人》,迈约尔的作品《女》。同时开始刊载鲁迅译文《近代美术史潮论》,为了配合鲁迅的译文,系统地刊载了西方现代艺术作品。第17号刊载勃克林的两幅作品:《死岛》、《意大利风景》;穆讷(莫奈)的作品五幅:《威尼斯》、《草堆》、《卢安大寺》(三幅)。第19号刊载希涅克(西涅克)的画作《帆船》,果尔培(库尔贝)的画作《阿耳难的下葬》、《石匠》,力锡泰尔(里希特)的《村童》,赉不勒(莱布尔)的《不相称的夫妇》。第20号刊载陀密埃(杜米埃)作品《法官》《吉诃德先生》。第22号刊载绵尼(麦尼埃)作品《工人》,罗丹雕塑《黄铜时代》、《巴尔扎克之首》。第23号刊载沙樊(夏凡纳)《梭子蓬壁画》《夏》,迈约尔(马约尔)作品《女》,罗丹作品《行步的人》。

《北新》杂志第3卷第1号刊载绥珊(塞尚)作品三幅:《静物》《博徒》《风景》;陀兰(德兰)作品五幅:《风景》、《圣晚餐》、《蹲着的人》、《女的半身》、《静物》;毕克梭(毕加索)作品一幅:《拭足的女》。第3号刊载毕加索作品二幅:《斑衣小丑》、《比爱罗》,马蒂斯作品一幅《女》;亚尔细本珂作品一幅《女的身段》。第4号刊载蒙克作品《病娃》。第5号刊载马尔克作品《马》,康定斯奇(康定斯基)作品《白色的中心》。第6号刊舍佛里尼(塞维里尼)作品《斑斑舞蹈》、《静物》;哈盖勒(夏加尔)作品《祈祷的犹太人》,绥盖勒(塞伽尔)作品《永远的流亡者》,诺勒台(诺尔德)作品《埋葬》。(www.xing528.com)

《北新》杂志第4卷第1、2号合集刊载塞尚、梵谷克(梵·高)、马蒂斯、僻迦索(毕加索)各自所作的《失题》。同时刊载倪贻德文章《塞尚及其以后》。第4号刊杜弥爱(杜米埃)绘画作品五幅:《创法律之腹》、《歌与酒》、《革命的战士》、《许被告发言》、《将来谁有战斗的勇气》。同时刊发黄人岚文章《革命艺术家杜弥爱的生涯及其艺术》(上)。第五期续载《革命艺术家杜弥爱的生涯及其艺术》(下)。第9号刊载华实的文章《野兽派的绘画》。

《北新》杂志所刊载的西方现代绘画因为配合鲁迅的译文,发表的数量更多,涉及的流派更广泛,也更系统。加之鲁迅译文从艺术史角度的梳理,倪贻德等专业人士的评论和解读,使读者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了。

《青年界》是由李小峰、赵景深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文艺刊物,辟有“近代绘画代表作”专栏,系统刊载西方现代绘画,并且同时刊发倪贻德文章《近代绘画代表作》,对所刊载绘画作品进行系统解读和评述。其中包括《青年界》第1卷第1号刊载的柯洛(柯罗)作品《少女》;陀米埃(杜米埃)《酒徒》。第2号刊载的柯鲁培(库尔贝)作品《埋葬》;莫奈作品《风景》。第3号刊载的秀拉(修拉)作品《街头喜剧》;罗诺亚尔(雷诺阿)作品《化妆》。第4号刊载的塞尚作品《维克托阿尔山》;谷诃(梵·高)作品《罗马人墓地》。第5号刊载的罗梭(卢梭)作品《兔》;马谛斯(马蒂斯)作品《裸女》;毕加索作品《女人像》;特郎(德兰)作品《埃尔那之道》等。至第5号倪贻德文章《近代绘画代表作》同时续完。

《青年界》第2卷第1号至第5号连续刊载倪贻德文章《现代十大画家评传》,分五期载完。

《青年界》第3卷第1号刊载毕加索作品《母与子》;马谛斯(马蒂斯)作品《姿放》。同时刊发倪贻德文章《二十世纪绘画趋势》。

《青年界》刊发的现代艺术绘画作家配合倪贻德的评论和介绍,使其更具针对性,具有导读性质,使读者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般》月刊于192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立达学会编辑,夏丏尊任主编。坚持“以一般的人,说一般的话,给一般人看”的编辑方针,故取名《一般》。该刊从第2卷第4号开始刊发丰子恺系统介绍西方现代绘画的文章《现代西洋绘画的主潮》、《现代西洋画诸流派》、《印象派的画风的画家》、《点彩派的绘画》、《现代四大画家》、《野兽派的画家》、《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最近的西洋画派》等。

《一般》杂志先后刊发雷诺阿的《浴女》,西涅克的《船》,德加的《舞女》,高更的《塔西提岛上》,卢梭的《街》,毕加索的《洋台楼中的静物》等画作。

大型文学月刊《文学》1933年创刊,由生活书店出版,是继《小说月报》停刊后新文学的一份核心期刊。该刊第2卷第1号(书影见彩图3)上刊载了丰子恺的文章《绘画与文学》,认为绘画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学》杂志特别注意介绍西方现代绘画,从创刊号开始,先后刊载了米勒的画作《牧羊女》,塞尚的画作《自画像》,陶咪爱(杜米埃)的画作《辩护》,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莫奈作品《白杨树》等三十余幅。其中,在塞尚的《自画像》下附有介绍性文字:

19世纪法国画家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在近代画家里面,确是一个做了很大意味的探求底人。他的描写态度,并非模仿自然的映象,而却是由他自己的知感,表现自然实相的骨子。由他的作品上,无论是很平凡的题材,也含有着“自然”底严肃的迫力,每一笔都可以看出他热情而真挚的态度。

我们看到现代绘画底各种倾向,多受塞尚所暗示之一点,也足感到塞尚底伟大。

《文学》第5卷第2号刊载杜米埃画作《辩护》,在画作下附有介绍性文字:

19世纪法国画家里面,陶咪爱(Honore Daumier1808—1879)也是一个可尊重的人物,陶咪爱常着眼于社会生活的事相,他对于世态人情,在民众的立场上用其奇智的锐利的观察而表现辛辣的讽刺和诙谐,他所表现的诙谐味,却是深切地触着人间性的实相,绝平凡的漫画可比。在他多数的插图,漫画以及油画等作品上,都显见其艺术才能的特色。

试看这一幅《辩护》,是描写法庭上的一种光景。看那律师转着身子热烈的辩护的神情,那被告妇唇齿紧合微示满意的表现,以及后面旁听席上的人的悄然视听的光景,似乎都足以示明这个紧张的场面上所含有的意味呢。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杂志之外,还有《大江月刊》、《开展》、《文艺风景》、《文联》等刊物介绍过西方现代艺术。

《大江月刊》于1928年创刊,大江书铺出版,陈望道主编。该刊创刊号即发表了米勒的作品《拾稻子》(《拾穗者》);荷兰画家伊斯洛爱尔斯的作品《亲子》。在第3号上刊发英国画家霍佩(也译霍珀)的作品《爱尔兰的农夫》、《补鞋匠》。

《开展》月刊1930年由南京开展文艺社编辑,是提倡民族主义文艺的一家刊物。该刊第2卷第4号刊发了米勒作品《女缝》。第5卷第1号刊发盛此君文章《现代绘画各派的分析》。第6卷第3号刊发列宾作品《伊凡杀子》。第8卷第1号刊载比国现代绘画四幅。第8卷第3号刊发法国现代绘画十一幅,同时刊载吕斯百的译文《现代法国画论》。

施蛰存编辑的《文艺风景》1934年第1卷第1号刊发了日本藤田嗣治著,济民译的文章《现代画与画家》。

1946年,抗战胜利以后,茅盾、叶以群主编的《文联》杂志还刊载了毕加索的作品《生活》,以及Simone Terywt作,胡品清翻译的介绍毕加索的文章《记法国大画家毕加索》。在这样一个抗日胜利和内战爆发的短暂间隙里,中国文学期刊重新对西方现代艺术予以关注,可见中国现代作家对此问题的重视。不幸的是,内战爆发,刚刚燃起的火花,很快就熄灭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新的社会主义文艺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垒起了一堵防火墙,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隔开了几十年。

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把西方资产阶级的艺术视为洪水猛兽,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封杀。直到新时期开始,中国的国门重新打开,西方现代艺术才像火烧后的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了。比较早地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刊物是《文艺研究》。

1981年第3期的《文艺研究》刊载了毕加索的三幅油画,给人一种久违的感觉。它们分别是《悲剧》、《格尔尼卡》、《弹曼陀铃的少女》。

《文艺研究》1982年第6期刊载梵·高的油画《罗汉松和星夜的路》,郁特里尔的油画《柯丹的死胡同》,米罗的油画《荷兰室内》,康定斯基的油画《即兴35》。

《文艺研究》1986年第1期刊载马蒂斯作品十一幅,其中有画作《在读书的女人》、《五光十色的背景上的裸女》、《音乐》、《王的悲哀》、《柑桔》、《特里沃池塘边的一棵树》及雕塑《大头像》、《躺着的裸体》等。并配发了邵大箴的文章《马蒂斯和他的写意艺术》。

《文艺研究》1986年第6期刊载亨利·摩尔的作品七幅,其中有《双椭形体》、《锁合》、《家族》、《侧卧像》、《椭开双锥体》、《王与后》等。

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从1985年开始刊载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以人物肖像画为主。1985年第4期刊载库尔贝油画《吊床》,刊物选择这幅油画很有意味。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对于库尔贝的介绍侧重于他那些表现劳工生活艰辛的画作,如《打石工》等,而新时期却选择介绍库尔贝另外一种风格的作品。《吊床》是一幅悠闲的贵族生活场景,画面上,一位天真美丽的少女正悠闲地躺在吊床上,姿态优雅闲适,十分唯美,使人对库尔贝的油画产生了新的观感和认识。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也会随之变化。

《十月》1985年第6期刊载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的油画《阿格纽女士》。1986年第1期刊载萨金特《保罗·波尔森夫人》。1986年第2期刊载拉尔夫·皮科克的油画《两姐妹》。1986年第3期刊载法国康瓦斯的油画《洗衣女工》。1987年4期刊载英国查理·惠灵顿·弗赛的油画《山地狩猎女神》。1987年第5期刊载雷诺阿的油画《萨玛丽夫人像》。

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在1985年以前的插图画上,人物形象还是“铁姑娘”类型居多。1986年第4期刊载了亨利·摩尔雕塑作品三幅:《拱》、《锁合》及《大立像——锋缘》,并介绍了亨利·摩尔:

一八九八年七月生于英国约克郡卡素福特的亨利·摩尔,被誉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雕塑巨匠。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大城市展出。亨利·摩尔在《雕塑和素描》一书中说:“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其目的并不在于复制自然形象,故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通过对现实作透彻的了悟,宣示生命的意义,激发生命的火花。”

《收获》1986年第6期刊载巴托利尼大理石雕《祈祷者》。1988年第3期刊载法国画家法兰哥斯·车拿油画《勒甘美夫人肖像》。1989年第6期刊载米罗石版画三幅。

1989年以后,由于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又开始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又开始疏远,文学期刊的插图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全球化浪潮加剧,民族文化思想开始兴起,中国文学期刊插图多以表现民族文化精神为主,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介绍不再是主流。

新时期以来,中国出版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介绍进一步增多。1983年,一直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的邹德侬领衔翻译出版了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的宏篇巨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时间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全书约1500幅插图,对每幅作品几乎都有客观的分析。这部书具有现代艺术词典的功能,翻译出版后又再版重印过多次,发行量很大。1989年10月,邵大箴主编的《现代艺术辞典》出版。邵大箴在《现代艺术辞典·序》中说,“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有时间和精力来注意文艺学科了,不仅喜欢读小说,看电影、看戏和到美术馆去看画,而且注意文艺历史和理论知识修养,对于现代艺术,人们的兴趣尤为浓厚。”[5]他说的是一个事实。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何政广主编的《世界名画家全集》系列丛书,几乎涵盖了所有著名的西方现代艺术家。吉林美术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也先后推出了西方现代派系列画家、“西方大师经典系列”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持续不断地推出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书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系列资料。

与此同时,中国国门进一步打开,中国作家出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考察成为常态。许多作家都谈到了他们在西方参观博物馆,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时的感受。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作家的影响更加直接,西方现代艺术已经渗透到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