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论讲究诗画一体,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都是形象的创造。但现代的学科分类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门类,畛域有别,隔膜日深。由一体而分为两个门类,因此常见到一些有识之士谈两者的关联,丰子恺在20世纪三十年代写过一篇文章《文学与绘画》,以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谈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说:“据我所见,古今东西诸流各派的绘画,与文学都有关系,不过其关系深浅的程度有种种差别”。他说:“美术史家说,西洋画到印象派而走入了‘纯正绘画’之途。但在印象派之前,西洋画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很深的。希腊时代的绘画不传,但看其留传的雕刻,都以神话中的人物为题材,则当时的绘画与神话的关系也可想而知。”[5]丰子恺说他的文学与绘画正是相互滋养的。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两文中对文学与绘画、文学与造型艺术的通而不同做了精彩的比较论述。[6]美国诗人华莱士·斯蒂文斯认为:“所有有关绘画的评论,尤其是画家自己的评论,它们对诗人和画家一样有意义。所有这些细节,它们对诗人的重要程度和对画家一样,它们是诗歌与绘画关系的具体例证。因此,我推测用研究绘画来研究诗歌是可能的。”[7]他认为研究绘画是研究诗歌的一种适当的角度。从创作实践中也可看到,许多文学家也同时是画家,歌德主要以文学的成就名世,但他一生还画了2700多幅画。他说:“我的目光所及,看到的便是一幅画,凡是引起我注意的,凡是使我感到喜悦的,我都要把它们把握住,我开始用极不熟练的方法来描绘自然。……把呈现在我眼前最美丽的东西摹画出来。”[8]也许正是这些大量的绘画,训练出他独特的审美眼光,从而产生他那些文学杰作。卡夫卡的文学成就及影响为人们所熟知,而少有人知道他还曾是一位伟大的画家。2010年,他的画作在中国翻印出版,使我们认识了画家卡夫卡。[9]他的画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比较抽象。卡夫卡很欣赏梵·高,他书柜里有很多画家的画,一生都保留着对绘画的兴趣。许多中国作家都谈到他们曾经在绘画与文学之间彷徨犹豫,难作抉择,如张爱玲、冯骥才、王小波、顾城等。如果研究这些作家,不看他们的画,就不能对他们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研究中,学术界对于西方各种文学、哲学和美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则被忽略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显性与潜在影响极大,但是因为学科的分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了。学术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直接影响研究较少,有的只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转移到文学中的间接影响的研究。徐行言、程金城合著的《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一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但是论者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殊不知西方文学表现主义的源头是绘画。同时,论者把西方现代艺术的不同流派,诸如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等,统归于表现主义,虽然从某个角度而言,有一定道理,但从细处来看,显得较为笼统和泛化。另外,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一书,也把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与超现实主义放在一起,对其引入过程、中国文学对它们的借鉴和变异情况进行了论述。曾艳兵《西文现代主义文学概论》一书,在每一章的最后设一节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如“未来主义在中国”、“超现实主义在中国”、“表现主义在中国”等。他所讲的仍然是西方现代艺术转移到文学之后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流,而不是源。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深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西方现代艺术的直观性对于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超过了哲学和美学,它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对于世界和现代主义的认识。中国文学的一些现代思潮的产生受动于西方艺术思潮,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情感和情绪,思维方式、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开阔了艺术视野,丰富了创作的表现力,深化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在图像化的未来世界,这种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学在吸收外国艺术影响的时候存在着某些照抄照搬现象,西方现代艺术与民族形式存在着割裂和不融洽的问题,民族创新性不够。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从理论上考察这一重大的文学现象,总结跨文化交流和跨艺术影响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学习外国文化和民族创新的关系。(www.xing528.com)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作家兴起了一股“谈艺热”。许多作家撰写艺术随笔,或者在报刊上开辟专栏,或者出版专书谈论西方现代艺术。更有一些作家大胆“越界”,尝试绘画或雕塑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并产生了很大影响。[10]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由浅入深,由隐而显。可以预见,未来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会更加密切。这一文学现象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现代文学研究界要及早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注意学科交叉性问题。文学研究的交叉性有利于文学和艺术的重新融合,对于学科的开放性,兼容和互补,扩大学术的视野,更新知识体系,适应文学创作的实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