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听钱钟书解读浪漫主义:神韵诗与西方文学同源

听钱钟书解读浪漫主义:神韵诗与西方文学同源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浪漫主义却是西方文学特有的概念。浪漫主义在19世纪盛行于欧洲,在此之前是古典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钱钟书在法国神甫白瑞蒙的著作《诗醇》和《祈祷与诗》里发现,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诗歌和宗教是相通的。同样,中国的神韵派也是“以禅喻诗”,认为作诗的道理和参禅一样,贵在一个“悟”字。神韵派和浪漫主义的相通又是钱钟书“人心相同,因此学问不分中外古今”之观点的一个例证。

听钱钟书解读浪漫主义:神韵诗与西方文学同源

神韵诗是中国古代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却是西方文学特有的概念。钱钟书在两者之间发现了相通之处。两者都在宗教和诗歌之间发现了关联,都要求诗歌写得空灵,有无穷的韵味。这再次证明了钱钟书学问不分中西古今的观点。

浪漫主义在19世纪盛行于欧洲,在此之前是古典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古典主义文学要求严格遵守一定的创作规则,要求创作受理性的节制,追求作品情节的清晰。浪漫主义则强调天才灵感和个人的精神力量,创作中重视情感和想像的自由发挥,崇尚自然,和古典主义倾向复古的清规戒律形成了鲜明对比。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缪塞,英国的济慈、雪莱、华兹华斯、汤姆生等人。

钱钟书在法国神甫白瑞蒙的著作《诗醇》和《祈祷与诗》里发现,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诗歌和宗教是相通的。《诗醇》中说,诗歌的感觉是一种神秘感,精微秘密,可以看到那不可看到的,感觉到那不可感觉的东西,正像宗教能和天神相通,能有先知做出预言一样。真正的诗人必定有一颗和僧侣一样的心,而真正的僧侣也必定会有诗人之心。白瑞蒙又说诗歌的音韵腔调既充分抒发情感,又受到音律的节制,让诵诗的人感到心平气和,凝神沉思,诵诗者的心境和祈祷相同。书里还写道,“诗者,神之事,非心之事。”因此,要在灵感突然来临之际下笔,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剥落事物的皮毛,抓住最能传神的部分,就好比修行的人因为寂寞而心有所感,因为心有所感而与宗教里最高的境界豁然相通一样。

同样,中国的神韵派也是“以禅喻诗”,认为作诗的道理和参禅一样,贵在一个“悟”字。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传说伽叶尊者听佛祖讲法,佛祖拈起一朵鲜花来微笑不语,在场的弟子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伽叶一人会心一笑,佛祖赞许地说:“我有无上心法,传与伽叶一人。”不借助任何语言表达,生命的美丽悠然和万千奥妙都蕴涵在拈花微笑的举动里,世界在一瞬间就为伽叶打开了一扇奇妙的门,让他彻悟了生命的秘密。这和白瑞蒙的“学道者寂而有感,感而遂通”其实是一样的。诗人也是在刹那间仿佛受了神灵的指点,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中却蕴涵了高妙的哲理。比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松下草虫鸣”,是诗人静谧的心灵和山中的幽静猝然相遇时的感受。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月光和月下的人形成了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刘若虚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透露的是自然悠闲自得的情趣。诗人和自然的默契与世尊拈花、伽叶微笑的境界无异。

我们再看钱钟书怎样讲浪漫派与神韵说在具体写作上的相同之处。白瑞蒙认为如果用教诲、记叙、刻画的手法作诗,言之太有物,就不能算作诗歌,而成了辩才。钱钟书指出,这就像严羽说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终非古诗”。有如清代神韵派代表人物王世祯所说:“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并是死句,故非活路”。神韵派要求诗歌要写得空灵,文字只是媒介,能让人体味到文字之外的无穷深意才算达到目的。我们上文讲的诗有别才别趣,和读书穷理无关,在魏尔伦那里成了“如果去掉声音和影子谈论诗歌,就成了掉书袋”。中外的诗人都认识到诗歌有其独特的审美规律,如果一首诗要求人们像分析一篇学术论文一样来读,它肯定是一首失败的诗。诗歌的节律、形式、甚至每一个字给人们的视觉、触觉造成的影响都直接决定着其艺术成就的高低。欣赏一首诗要从整体上对它进行把握和品味,古人看荆浩画山水而悟出诗家三味“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魏尔伦也巧合地说过,好诗贴切而不黏着,像水墨的晕痕。

严羽以为好诗“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唱三叹之音”。空中之音不是乐器弹奏出的实在的声音,而是演奏结束后似乎还在空中徘徊的“余韵”,是作用并保留在心灵里的音乐。《诗镜》则说,声音不能保留,余韵却能悠然长存。诗歌里凡是不华丽却高妙的景色,不奇特却动人的情感,都是因为“韵”造成的,就像听音乐的人听的不是响声而是音韵一样。法国诗人魏尔伦将这比喻为蝉翼纱幕之后眼波顾盼的明哞,恍惚依稀,钱钟书以为这正是严羽所谓的“不可凑泊”。诗人儒尔贝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的音符,发出袅袅不断的余波,这正是严羽所谓的“一唱三叹”。钱钟书把白瑞蒙诗论所涵盖的西方浪漫主义的核心概括为文章之外有独特超脱的旨意,诗中蕴涵着难以言传的妙处,通过声音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这和神韵派的“诗贵有韵外之旨,味外之味”的说法也是完全一致的。神韵派和浪漫主义的相通又是钱钟书“人心相同,因此学问不分中外古今”之观点的一个例证。

看到这儿,我们不禁击节赞叹钱先生中西会通的功力,他在古今中外丰富的材料中自如地转换,不断开辟新的境界、新的领域。中外艺术精神在他的文字里就像两股绳一样扭在一起,合成一股新的、不分彼此的绳子。他的写作研究贯彻着一种新精神,就是既显示中国文学的特色,又寻找中西方共同的文学和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成为血肉交融的一体。

1.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可以互相印证。

2.文学母题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3.浪漫主义和神韵派都主张创作过程有宗教一样的神秘性,都要求诗歌区别于学问,有空灵之美和含蓄悠长的韵味。

[1] 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出现于欧洲的文学潮流。它强调天才灵感和个人的精神力量。创作中重视情感和想像的自由发挥,崇尚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复古倾向和创作中的清规戒律。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缪塞,英国的济慈、雪莱、华兹华斯、汤姆生等人。(www.xing528.com)

[2] 应劭:东汉人,曾任泰山太守,博学多识,有11种著作,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3] 卢梭: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忏悔录》。

[4] 《笑林》:我国古代凡是专门记载可笑之事的书,一般都以《笑林》为名,《新唐书》、《宋史》、《隋书》里都记载了出自不同作者手中的《笑林》,保留至今的是后汉的邯郸淳所作。

[5] 《博物志》:晋代张华所作,是仿照《山海经》创作的志怪小说。内容驳杂,记载了一些奇境、异物、奇特风俗和古怪的传闻,大多数是神仙方术故事。

[6] 《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创作的志怪小说,模仿《聊斋志异》所作。纪昀也就是纪晓岚,曾主编《四库全书》。

[7] 《十日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短篇小说集,作者薄伽丘。讲十个青年男女为了躲避城里的传染病,到乡下住了十天,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故事以嘲笑贵族僧侣,歌颂自由爱情为主题。

1.你读书时发现过哪些可以中西方互相印证的情节?

2.镜子母题有什么丰富含义?

3.宗教和神韵派与浪漫主义有何相通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