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学中的艺术辩证法-从钱钟书的视角解读

文学中的艺术辩证法-从钱钟书的视角解读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钱钟书谈论文学艺术时,善于以小见大。他从文字学角度入手研究中国的文艺精神和文化传统,打通古今。而“诗”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学类型,还可以作为一切艺术的统称,所以这两个字对理解传统艺术精神十分关键。钱钟书发现,“衣”是遮蔽和炫耀的统一,这种矛盾统一既表明了中国人对文德的一贯重视,同时又证明了中国人的双重人格。钱钟书通过对文学人物性格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钱钟书把这种哲学辩证法思想用于艺术分析中。

文学中的艺术辩证法-从钱钟书的视角解读

钱钟书谈论文学艺术时,善于以小见大。他从文字学角度入手研究中国的文艺精神和文化传统,打通古今。汉字中积淀了原始先民对事物和自然的朴素认知。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原型。如钱钟书对“衣”和“诗”两个字进行了具体分析。古人往往把文章比做衣服,“衣”和“依”通假,作为比喻修辞法来讲,又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而“诗”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学类型,还可以作为一切艺术的统称,所以这两个字对理解传统艺术精神十分关键。钱钟书发现,“衣”是遮蔽和炫耀的统一,这种矛盾统一既表明了中国人对文德的一贯重视,同时又证明了中国人的双重人格。“诗”是抒情言志和节制情感的统一,表明了中国人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中和艺术境界的追求。

虽然“中和”是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钱钟书通过对文学人物性格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www.xing528.com)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被历来哲学家反复思考的问题。钱钟书把这种哲学辩证法思想用于艺术分析中。有和无既互相衬托,又互相转化。以静衬动,以有衬无,形成“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在对一部作品鉴赏完之后,可见可闻的艺术形象化做在头脑中的停留的艺术感受,这种似无实有、似有还无的境界往往令人回味无穷,正是老子向往的“大音希声”。有无相生的辩证法还能形成朦胧含蓄的艺术美。艺术作品中往往有很多空白,等待读者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这样形成的艺术美既明晰又朦胧,好像实际存在其实又不可琢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