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史料揭秘步枪来源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史料揭秘步枪来源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保密起见,代表团取名“工业部赴苏实业考察委员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还与美国的Remington及Westinghouse公司签订了购买100万支该枪的合同,绝大多数因俄国革命并未交货。北伐时的西北军及新疆的盛世才部队由于地利也装备了大量的1891式步枪。在“七七”事变前后戌守北平的第29军为西北军系,部队中仍有莫辛那干步枪,曾与日军交锋。1891式步枪及后来的1891/30式步枪,其差异主要在外观上。从莫辛那干步枪的构造来看,非常简单,几乎到了简陋的地步。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史料揭秘步枪来源

对苏采购的一门苏式M-1935 76mm高射炮

民国26年(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五年。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军事援助。国府任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扬杰为代表团团长,成员包括张冲、王叔铭、胡世杰等共计18人。为保密起见,代表团取名“工业部赴苏实业考察委员会”。后来杨杰将军,奉派长驻莫斯科负责军品采购。

民国27年至民国28年(1938~1939年),中苏先后签订了3个信用借款条约。第一个5000万美元借款条约于民国27年(1938年)3月1日商定,第二个5000万美元借款条约于同年7月1日商定,两个条约均于8月11日正式签。第3个15000万美元借款条约于民国28年(1939年)6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三个条约借款总额25000万美元。用来向苏联购买飞机、坦克、火炮、轻兵器及其他军火物资;借款年息为千分之三,以苏联所需的中国农矿产品偿还,还款时间5~10年。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无暇他顾,第三笔借款因而中断执行;抗战期间,中国实际动用对华借款17000万美元。

军购物资的运输路线分成三条。第一条是陆路,起始阿拉木图,经哈密、安西、肃州至兰州,全程3000千米,主要用于运输火炮和飞机附件。这条路上后来成立了“西北公路招待所”,由星星峡至西安,共设24个招待站,向俄籍驾驶员提供餐饮及住宿。另一条是空中航线,由阿拉木图、兰州至汉口。第三条是海路,由敖德萨出海,经达达内尔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南海运至广州、香港

中国则向苏联提供农矿产品,一共14种:茶、皮革、羊毛、锑、锡、锌、镍、钨、丝绸、棉花、树脂、红铜、药材、毛皮。矿产方面,抗战期间,中国共向苏联出口钨砂3117吨、锑10892吨、锡13162吨、汞560吨、锌600吨、铋18吨。至抗战结束,所有借款,除少数双方账目不符仍有争议之外,均已还清。

除了军售之外,苏联还暗中派遣军事顾问及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常驻中国的俄籍顾问、专家、技工及战斗人员,前后达到5000余人,参与了武汉保卫战等战役,其中有200名苏联飞行员在华阵亡。

俄国于1891年采用为制式步枪(Vintovka Oraztsa 1891 goda)。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为俄国人,那干(Leon Nagant)是比利时的设计师,筛选过程中,两人的步枪均通过了测试,因此最终的产品是莫辛的枪匣加上那干的外露弹匣。

莫辛那干1891式步枪起初在法国投产,俄国本身于1894年在Izhevsk及Tula开始量产,一直到1948年左右停产,总产量在1700万支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还与美国的Remington及Westinghouse公司签订了购买100万支该枪的合同,绝大多数因俄国革命并未交货。

抗战时期,分列式中对苏采购的苏式T-26战车群

国内对此型并不陌生,一般俗称三线步枪或是水连珠,三线是7.62毫米口径(俄国旧式度量单位);水连珠的来源相信是因为中国最早接触到这型枪时,配备的是俄国的水兵,而当时称多发后膛枪为连珠枪(Repeater),由此而得名。

早在黄埔军校建校时,陆续收到了俄国支持的22000支步枪,其中大多数为日制三八式步枪,但也可能有莫辛那干步枪。北伐时的西北军新疆的盛世才部队由于地利也装备了大量的1891式步枪。在“七七”事变前后戌守北平的第29军为西北军系,部队中仍有莫辛那干步枪,曾与日军交锋。抗战时的对俄采购,也曾购买了一批共50000支,但因子弹(7.62×54mmR)供应上有问题,没有广泛使用,可能只是配发给卫戌及预备部队。

1891式步枪及后来的1891/30式步枪,其差异主要在外观上。两者的表尺设计及枪托固定箍的固定方式不同,是最明显的差异。

抗战初期对俄采购军火中轻兵器项目表

莫辛那干1891式(上)与莫辛那干91/30(下)式,其表尺与枪托固定方式均不相同

莫辛那干步枪是俄国从1891年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步兵主战步枪,更动非常少,连枪管都维持在长步枪的水平,到1938年才有M38骑枪的短管型出现。其设计在投产时即已显陈旧。但是对苏俄这样一个广土众民、士兵素质参差不齐的国家,武器的生产简单、构造简单、使用简单、坚实可靠,似乎比其他任何因素更为重要。从莫辛那干步枪的构造来看,非常简单,几乎到了简陋的地步。把莫辛那干步枪放在一把毛瑟步枪旁边,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放到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旁边,其制造的难易就更为明显了。

有人认为,在俄国的大陆军战略下,步兵的存活期本来就没几天,何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在他们的武器上?只要打得响,几十万人一起上,就无坚不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斯大林领导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几场大战役中,如列宁格勒保卫战等,虽然俄国对死伤数字从来不公开,但估计阵亡的军队动辄在百万以上,还不算平民的死伤在内。

莫辛那干步枪的枪刺,刺长445毫米、全长505毫米

民国31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时,缅北苗梅(Maymyo)史迪威将军总部门口的中国卫兵配备的是莫辛那干1891步枪

一名在机场的卫兵,可以清楚地看出莫辛那干步枪的枪刺

民国30年(1941年)3月11日,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其用意为“增进美国之防卫”(An Act to Promote the Def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总值为13亿美元,授权美国的行政当局,在符合美国利益的大前提下,视需要提供盟国各种作战物资。

国府对应的机构是“中国国防供应公司”(China Defense and Supply Inc.,CDS),负责人为宋子文。战时的国防采购,均由美国政府送交国会通过《对华军援法案》拨款项下支出,没有任何现款交易。国府驻美代表的主要职责,是采集武器与用品的资料向国内呈报,而后承接国内命令,向美国军部及政府直接提出所需武器名目及数量清单,由美国国防部批准,经美国国务院核发出口证后,即由军援款项下拨付及交运所选购武器。

所有在美国租借法案下运交的武器、装备,上面必须打印“美国国有财产”(US Property),表示只是暂借,随时可以索还;不过并没有索还的先例,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些国家曾自动归还,但是新的出去,一堆破烂回笼,美国政府有时还要贴钱去销毁。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害怕这些武器、装备回流,扰乱美国经济,还特别通过法令,除了政府之外,只要是租借法案下运交的武器、装备,任何人都不准从事以商业为目的的进口

民国31年(1942年)中开始,美国陆军航空队开始由印度空运物资援助中国。由起初的每月300余吨,逐渐提升,到民国34年(1945年)中,每月可以达到7万多吨。

不过一般人以为美援既已来到,中国军队的军械补给就应该大幅提高,实际上真正补给给中国军队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最简单地说,由印度飞来的,还得要飞回印度,所用的燃料,也要先空运进来,飞得越多,这部分的损耗也越大。

另外,第14航空队所需的燃料、弹药、零件,也都必须空运进中国。民国33年(1944年)时,B-29经中国轰炸日本,也消耗了许多供应,B-29加油,是动辄以吨计算的。即使美军内部,当时也为了驼峰吨位,自己吵得不可开交。SACO、OSS、航空队、昆明步兵训练中心(军委会驻滇干训团)等,大家都依靠的是同一个来源,排起队来,中国野战部队,不晓得要排在第几位。这个课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以澄清国府坐拥美援,却在日军“一号作战”下由北而南大溃败的真正原因。

符合租借法案条件的国家一共有30多个。至战争结束,美国的数据是一共租借了485亿美元,其中英国309亿美元,俄国110亿美元,而中国一共接收了8.7亿美元,仅占1.8%,这其中还包括了货币平准基金及上述各单位的一切武器、装备。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这个一开战即投降,仅有海外流亡政府的国家,尚且收到了28亿美元的租借物资。

“兵工厂署驻印度狄不鲁加办事处代电 狄字第三六○一号

交通部东区代表办公处公鉴:本署急需军械弹药材料,现陆续到狄,截至月前止,虽尚有大量急需物资存加卡等处,但就狄处一地而言,最急需之物资已达七千吨,总存量在三万吨以上。虽一部由美军YOKE吨位内运,但直接供应其它各战场者,则只限于中航。本署区区吨近,则尤以急需材料到狄而不能内运,各兵工厂多有停工待料之情形,敬请代陈生产局,增加本署吨位,务恳切实代陈为祷。兵工署驻狄代表魏惟恒叩。子元狄。”

——交通部驻印机构致战时生产局代电,民国34年(1945年)1月15日。

由这封电文可见,当时中国军需,真正要供给战争使用的物资,只有靠中航自己运,此时距战争结束,仅剩7个月而已。

在印度为中国驻印军改造的1917式步枪短步枪型

1917式步枪原型与短步枪型的比较

美国1917式步枪刺刀,刀刃长430毫米,全长(不带鞘)555毫米。此刺刀原为英国的1913式步枪,供1914式步枪使用。美国采用1917式步枪之后沿用之

在印度蓝伽训练中心,美籍教官正在讲解1917式步枪的射击。注意缩短的枪管及背带绕肘以增加稳定性的用法(来自蓝姆迦(Ramgarh)写的《现在可被告知》(Now it can be told),美国陆军出版)

原为英国设计,简称为P14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交由美国厂商代产。当美国参战时,发现即使立即将春田、石岛(Rock Island)等兵工厂转入战时体制,全面生产制式的1903式,也无法应付需求,因此决定将P14稍作改变,口径改为.30-06,以现有的产能立即大量生产,定型为1917式。美国惊人的工业产能开始运转,美国本土又远离战场,仅在1917年8月1日到12月31日之间,即生产了414696支1917式步枪。月平均产量达到10万余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的1917式步枪数量,远远超过了1903式步枪。战后,有人倡议将1917式改为制式,但因1917式表尺没有风偏调整,而且设计来自国外,军方决定恢复生产1903式,而将1917式束之高阁,全部封存。

珍珠港事件一起,美国又面临武器短缺的问题。各盟国也都亟需大量的军械,因此不但重开生产线制造1903式,同时将库存的1917式也重新拿出来使用。

中国驻印军接收了大批的1917式。为了适应个头较小的中国南方军队,还特别将1917式的枪管在印度缩短,改成短步枪型,据说这是中方所要求的。与原枪相比,枪管由650毫米缩短为550毫米、枪托上护木由260毫米缩短为150毫米、枪托由1035毫米缩短为895毫米(前端缩短110毫米、后端缩短30毫米)。该枪全长为1040毫米。其他部分,除了后枪背带环前移,没有别的配置上的改变。

芒友会师,中间的士兵用的就是1917式短步枪型

此次改装相信是在民国33年(1944年)之后进行的,有些1917式早己配发到部队,因此驻印军中长、短两式都有。由新一军的编装报告显示,民国32年(1943年)12月时:军部有1783支、第38师有4494支、22师3370支,另有391支尚未配发。这些枪支随各军一直延用到国共内战的东北战区。这属于1917式步枪的一个独特的变型。

1944年在昆明附近山中,中国银行前的一个部队。该部队全部使用1903A3式步枪,注意其架枪方式为使用架枪环,并有两挺勃然轻机枪。这极可能是当时财政部的警卫队(由服役于美军第14航空队第1891飞行营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韦恩·赫尔弗里希(Wayne Helfrich)拍摄)

1903式的弹仓切断钮。下方的位置切断弹仓供弹,其作业方式是限制枪机拉出距离,到不了供弹板终端,即不能将弹仓内子弹推出(亦不能用桥夹压弹)

1903式及1903A1式的表尺,不但刻划细致,还有左上方的风偏调整,是世界上军用步枪中少有的例子

1903式俗称春田(Springfield)式三○步枪,是美国在1903年根据德国毛瑟1898年式步枪发展定型的短步枪。服役期从1903年到20世纪50年代。该枪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制式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国又委托雷明顿(Remington)及史密斯-可乐娜公司(Smith-Corona)重新开始生产,以补足M1 Garand不敷之数,后来退为二线部队及国内防卫部队配用。国府在抗战末期主要由美国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提供该型枪,配用给新成立的突击总队(后来又改为伞兵大队)。事实上,1903式亦是仿自毛瑟,而且定型于1906年,并不比中正式优异。只是在与这些部队中其他美械统一弹药口径(自动步枪、机枪等)上,才略占优势。

1903式是世界各国中第一型大量配发部队的短步枪,但是它仍保留了19世纪末盛行的弹匣切断转钮。这是当时的军事领袖,为了怕士兵因为连发枪可以快速发射,因而浪费子弹而想出的一个对策。原则上当敌人距离尚远时,不用弹仓,打一发装一发,只有敌人靠近时,才使用弹仓内的子弹。实际上士兵作战时,不会理睬这项规定。

民国32年(1943年)国府决定成立伞兵部队,由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执行。以第五军特务营为基础,于民国33年(1944年),在云南昆明北郊岗头村永丰寺,成立国府伞兵第一团。

1903A3式的表尺。已经大为简化,由于位置移到枪匣后方,加长了瞄准基线

美制1905/42式刺刀,电木握把,为1905式的改良型。原供1903式使用,亦与M1格兰特通用。刀刃长410毫米,全长(不带鞘)525毫米

民国34年(1945年)元月,伞兵第一团在首席顾问美军柯克斯中校的建议下,由连营制改编为突击大队,由美军提供装备,并在呈贡县北校场机场开始实施跳伞训练。

每个大队分成6个分队,3个分队为步枪分队,大约相当于排,其中有2个步兵班,每班有军官一员及士官兵11员,配置10支1903A3式步枪(1把配枪榴弹发射器)、1支勃朗宁重管自动步枪(BAR)、1支卡宾枪及2支1911手枪。另有1个六0迫击炮分队、1个三0重机枪分队、及1个爆破分队。

突击大队领章设计说明的原始文件

菲尔德李氏步枪是美国人李氏(James Paris Lee)在19世纪80年代初设计的,他对枪械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插入式弹匣。他最早设计的几种枪曾在美国小量生产,也卖了一些给美国军方,但并未被大量采用。

1884年清廷曾向李氏公司购买了9000支M1882式步枪,枪匣上烙刻有“林明敦厂制造 瑞生洋行经承”(德商瑞生洋行)中文字样。此外又加买了3900~4000支现成的M1879式旧型枪,并交由雷明顿厂改膛,使用相同的子弹。该批步枪正好赶上了中法战争,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使用它们,面对精锐的法国外籍兵团。光绪11年(1885年)3月25日到28日,中法双方在镇南关附近的大青山、凤尾山隘口麈战三天,法军伤亡官兵463员,占入侵兵力的1/5左右。最后法军退走海岸,清军一路追到谅山,史称“镇南关大捷”。法军事后的报告指出,大部分法军使用单发步枪,少数使用管状弹仓手动枪机步枪的陆战队,又因重新装填费时太久,在第一次装填打完后,多以单发射击。清军的李式步枪,装填容易,火力惊人,因此以优势火力压制了法军的攻击。

由于对李氏步枪非常满意,清代亦曾仿造李氏步枪枪匣的“抬枪”,现今仍有许多实物留存。

李氏步枪在美国不受重视,但是在英国却大放光彩。从1879年开始,英国即计划要采用一种新式步枪,来取代服役已久的马汀尼步枪。李氏步枪在筛选中胜出,于1888年被英国定为制式步枪。起初,该枪被称为美福特李氏(Lee-Metford)步枪,因为子弹和来复线均为美福特(William Ellis Metford)所设计。到了1902年采用了短步枪的型号,定名为恩菲尔德李氏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此在英军中一直服役到20世纪50年代,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无数冲突,曾经有多次的改进,但基本结构未变。除了英国之外,恩菲尔德李氏步枪也是大英国协成员国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各国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型号之一。

恩菲尔德李氏No.4 Mk.1*步枪使用的枪刺,枪口下方为架枪杆

中国方面,自从镇南关一役之后,就和李氏步枪无缘了,多是采用毛瑟系列的步枪。这种情况一直到第一次滇缅战事失败,远征军退入印度之后,才有所改变。

远征军退入印度之后,各方协商,由英国负责提供场地、伙食,美国负责装备,中国提供战斗人员,在蓝伽(Ramgarh)设立了一个步兵训练中心,准备反攻缅甸。

在此之前,英国政府在1941年与美国的萨维奇枪厂(Savage Arms Company)签约,由其代工生产最新型的4号1型恩菲尔德李氏(*)短步枪。后来转入美国的租借法案下并案采购,这批步枪即在枪匣上都打印有“美国国有”(US Property)字样。至1944年停产时,萨维奇枪厂一共生产了100多万支此型步枪,都运交给英国使用。

蓝伽训练营初设时拨交的是一批英式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美制的4号1恩菲尔德李氏(*)短步枪。后来全面换装美式装备,才将李氏步枪换掉,但是仍留存在部队的军械库中,按现存的照片来看,在站哨卫兵中,仍有使用者。这批步枪可能也随军返国,偶尔也会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后来有些还随军撤到了台湾。

李氏步枪采用后方闭锁、闭锁待击(Cock-on-close)的结构,均与毛瑟98式相反。闭锁待击的设计,在开膛时,比较不受子弹质量的影响,容易操作。使用有底缘、倾斜弹壳的303子弹,也使退壳更为容易。加上10发容量的弹匣,熟练操作的士兵,快速射击时,可以将手动步枪打得像自动武器一样,因此号称全世界上操作最快的手动步枪。

4号1型短步枪,由以往的李氏步枪演化而来,在1931年定型,枪匣及枪管都有加厚,提高了精确性。到了1939年,又更动设计以利于快速生产,采用冲压零件、简化枪机、取消表尺、改用翻门式照门、改用枪刺等,型号名称加上了“*”。它是英联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步枪,转战世界各地,除了操作快速,可靠性也非常高。恩菲尔德李氏步枪与毛瑟步枪分庭抗礼,是枪械史上的两大枪系。

1943年左右,国府与美国温彻斯特公司(Winchester)签约,采购7.92×57毫米步机枪弹,由与温彻斯特公司同属奥林工业集团(Olin Industries)的西方子弹公司(Western Cartridge Company,WCC)生产。为了这个合约,国府还提供了几支德制的标准型步枪及二四式重机枪,以供西方公司测试。合约结束后,这些枪并未归还国府,而在日后的拍卖中,卖入了寻常百姓家。

西方子弹公司供应中国的七九子弹,有机枪弹及步枪弹之分,无日期,只有西方年份42、43和44的弹底标志,在6点钟位置。另外有中文“美”字在3点钟位置,“七九”在9点钟位置。弹头为9.92~10.11克,全部为尖弹,有GM 和GMCS两种披甲,为铜锌合金,中文均称为黄铜。

GM(Gilding Metal):为一种95%铜和5%锌的合金,平常可用来作烫金之用。

GMCS(Gilding Metal Clad Steel):为黄铜包钢,应为钢心穿甲弹。

在蓝伽训练营身着全套英式装备,使用恩菲尔德李氏No.4 Mk.1*步枪,正在进行劈刺训练的士兵。注意其小腿穿的是长袜而不是打绑腿(来自Ramgarh写的Now it can be told,美国陆军出版)

底火为博克塞(Bo×er)型,可以复装。底火周边,有的有红色或绿色防潮封装,有的到了中国才封装。弹壳均为黄铜。(www.xing528.com)

另有假弹,除了底火部位仅是一个空洞。无底火和发火孔之外,一切相同,无特殊记号,弹壳也没有特殊的凹槽。

美国西方子弹公司子弹盒的包装

美国西方子弹公司生产7.92毫米子弹的技术文件

两种美援子弹的弹底印记,右为“美”,左为“七九”,下为制造年度“43”、“44”等

西方子弹公司的子弹与德国标准比较,装药、子弹的构造都较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测试德国的MG42机枪时,使用剩余的西方子弹公司的援华子弹,发现在MG42及G43上,西方公司子弹的精度不如德国子弹的精度,枪口焰、发烟量却都超过俘获的德国子弹,经常出现裂壳,而且枪口压力过大,提高了MG42的射速。其结论是,西方子弹公司的子弹不适用于德国的半自动及自动武器。追究其原因,西方子弹公司的子弹,毕竟属于商业产品,比不上德国军用弹药的规格。

米尔顿·爱德华·梅乐斯(Milton Edward Miles)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九龙镇(Jerome,Arizona)。1922年美国海军学院毕业,1922~1939年曾奉命在中国地区的美国军舰上服役。

1942年初,梅乐斯受命前往中国:“为海军在今后三四年,寻找一个登陆地点,在此同时,尽一切力量帮助美国海军,骚扰日军。”

梅乐斯透过国民政府驻美副武官、军统局美国站站长萧勃上校的关系,由萧勃安排,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局)中将局长戴笠接触,请他协助在华事宜。此次接触,最后促成了签约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的任务是中美共同对日作战,由美方训练中国的敌后人员,无偿提供武器装备,中方提供人员、训练场地及其他相关后勤事项。美方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中国搜集气象资料,以供预测西太平洋的气候,供给太平洋舰队作气象预测之用。由于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多始于中国内陆蒙古地区,掌握了亚洲大陆的气象变化,也就掌握了太平洋地区的未来气候,对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作战有莫大的帮助。美方同时侦探日军沿海地区港口动态,并在敌后伺机骚扰、破坏。

中美合作所使得美军首度与外军混合编组作战,在此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美军欧战统帅潘兴(John Pershing)曾誓死反对与英、法混编,坚持独立作战。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标志

中美合作所不但打破了这个成规,更甚以中方为首、美方为辅,也因而引起了其他美军单位侧目,产生了许多困扰与阻碍。梅乐斯在战后因精神崩溃而返美就医。

起初中美合作所需要武装部队,其目的是作为美籍人员护卫之用,后来在敌后开始开展对日军进行骚扰、破坏的任务,便开始调训军统局各地的“忠义救国军”,在各地开设了十几个训练班。由于条约中写明,武器装备由美军提供,因此“忠义救国军”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个接收美械的作战单位。

“忠义救国军”原先是由上海撤出的一些武装力量组成,由军统局节制。后来在敌后各地均成立了相同的组织,对日军展开游击战。日本人一向对“忠义救国军”十分头痛,称之为“江南野鼠”,取其游击战的能力,像野鼠一样到处打洞,繁殖快速,到处破坏,防不胜防。

中美合作所训练后的“忠义救国军”火力大增,在各地展开突击活动,沿海的海岸监视、敌后的军需供应破坏、配合国军作战等不一而足,是抗战时鲜为人知,但极有贡献的一支队伍。在抗战后期又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别动军司令部”,统辖所有的军统局武装力量,一共编成七个纵队。抗战结束时,“别动军”的武力估计在10万人左右。

中美合作所的美方人员大多来自美国海军,除了“长江突击队”(Yangtze Raider)之外,在中国多从事陆地作战,因此自嘲为“水田海军”(Rice Paddy Navy)。由于任务特殊,使用的武器以手提轻机枪、卡宾枪为主,手枪为辅,其他还有塑料炸药、TNT等爆破器材。作战方式以埋伏、夜袭、破坏为主,尽量避免与日军缠斗,达成目的立即脱离。

抗战结束,中美合作所于1946年解散;美籍人员返国、军统人员归建、别动军改编为18个“交警总队”;不愿改编的人员准予资遣。大众文学中“红岩”、“江姐”的故事,均与中美合作所完全无关。

1974年中国台湾颁发的“中美合作所纪念章”。纪念章正面分别有“中美”及“SACO”字样,背面镌刻中文“纪念1942年至1945年为自由抗御侵略所作的贡献中国战友同志敬赠”。除纪念章之外,有勋表、胸章及小型纪念章一套,赠给曾在中美合作所与中国友人并肩作战的美国海军人员

民国32年美军与国军混合编组,在运送装备途中(来自罗利(Hugh T.Lowry)的相簿)

罗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美国海军服役,民国32年(1943年)7月到中国为中美合作所押运武器。他由重庆出发,历经南方数省,远及江西,沿途拍照,留下了246张照片。罗利去世后,家人将这批相片卖出,2002年为火器堂所得,是研究中美合作所的重要史料。

梅乐斯接触的中国军人,个头都不大,因此他排斥毛瑟步枪,认为当时美军新配发的卡宾枪,最适合中国士兵使用,因此除了SACO部队全部使用卡宾枪之外,他还将卡宾枪提供给委员长的侍卫使用。

美制M1卡宾枪M4式刺刀,M1卡宾枪原无刺刀,1944年5月才采用M3式战斗刀为其刺刀。图中为早期M4式,使用皮制握把,刀刃长170毫米、全长(不带鞘)295毫米

卡宾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陆军鉴于许多非战斗人员,并不需要步枪,但手枪威力又不足,因此公开征集的一种新型枪械,最后由温彻斯特夺标,1941年8月至1945年,美国各厂一共生产了625万支各式M1卡宾枪,成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生产量最大的轻武器。该枪不仅武装了美国士兵,也提供给各盟国。从民国32年(1943年)开始,中美合作所接收了大量的M1卡宾枪。在江南地区,“忠义救国军”在敌后从事游击战,就步兵小部队而言,其火力国内首屈一指,日军无法匹敌,十分头痛,称为“短枪兵”(Short Rifle Soldiers)。

M1卡宾枪采用短冲程作业,利用子弹发射的瓦斯气,但是并不直接推动联动杆,而在气体扩张时,将一个小活塞加速,然后打击联动杆,达成自动作业。这种设计,特别适合威力较小的子弹,能够以有限的力量,达到可靠的作业效果。

民国32年“忠义救国军”正在演练战斗行进,第一名士兵所持的为卡宾枪(来自罗利的相簿)

一个“忠义救国军”的班共12人,其中9人配置卡宾枪、3人配置汤姆逊手提机枪(来自罗利的相簿)

作攻击动作的3名“忠义救国军”士兵,均持卡宾枪(来自罗利的相簿)

M1卡宾枪深为部队喜爱,因为它重量轻,后坐力小,短小灵活。美军将其昵称为战争宝贝(War Baby)。但是也有人说,喜欢卡宾枪的,都是不必在战场上用枪搏命的人,真正要作战时,许多人宁可换用较重的步枪。卡宾枪最大的问题,就是杀伤力不够,往往要挨上几枪,才能制住敌人。不过它本身的定位,本来就是作为一种防御性的辅助性武器,不是战场上的主力步枪。

1943年,加拿大也通过了类似美国租借法案的战争采购法(War Appropriation Act),在这个法案下成立了互助组,负责调度、协调所有援助友邦事项,向中国提供军用物资,其中包括7.92毫米子弹。这方面的资料不足,仍要继续研究,由现存的子弹来看,其弹底印记与加造9毫米子弹类似,底火有封装。

“忠义救国军”操练的照片,由图中可以看出其卡宾枪为早期无刺刀座的型号(来自罗利的相簿)

战前及抗战中曾由英国进口的大批七九子弹

“打了胜仗就改装,土枪不背背大枪。子弹袋子鼓鼓的,刺刀一色亮晃晃。要问武器哪里来,日本有咱兵工厂。”

——抗战时期敌后民谣。

抗战时期有许多敌后游击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国府留在敌后的部队,这些仍是正规军,只是身在日军占领区之后,如中条山、吕梁山、太行山等均有游击基地;二是“忠义救国军”之类的准军事组织(Para-military),由军统局节制,其成员就比较复杂;三是共产党的游击队,由在延安的中共中央领导,尤其是北方,在大多数的敌占区都有其组织。

一般来说,想象中游击队是比较理想化的,敌来我走、敌强我退、敌弱我打,打死了敌人就夺其武器。在无限空间、自由运动的前提下,这当然可行,但是在日军控制下,大批人员不可能自由运动,因此在空间上就有了限制。虽然游击队可以藏身于人民之中,但是老百姓是居有定所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往往成了日军“三光政策”的牺牲品。由于日军在中国的占领区太大,日军基本上无法彻底驻防,一般仰赖一些“维持会”、伪军之类的汉奸代管,而这些人也多数在各方游走,大部分时间,敌我都是在僵持状态,大家互不侵犯,保持一定平衡。如果游击队的动作太大,破坏平衡,就会引起日军“扫荡”、“清乡”之类的行动,造成很大的人员、装备的损害。

抗战中及后来大众文学的宣传,极大部分将游击队美化了,有所谓的“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事实上这些多是防御措施,敌人不来,再多的地雷、地道也没用,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土地的实际占领,因此这些战法固然有效,对整个战局并没什么影响。

民国30年(1941年)之后,中共中央指示停止制造武器,全力制造弹药,这也许可以解释成枪械可以向日军夺取,无庸自制。

国军在抗战时绝少使用掳获的日军武器,最主要的原因是弹药系统不同。只有在特殊情况,例如衡阳之战时,械弹无法补充,有人用起了三八式步枪,但是听到三八式步枪独特的枪声来自我方阵地时,仍会引起一阵错愕。

“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以充分发挥保乡卫土捍御外侮之效能,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抗战建国纲领宣传指导大纲。

民国27年(1938年)6月,中共在各敌占区,成立抗日根据地。抗战开始不久,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要自力更生,因此各根据地都设有兵工厂,其规模及能力大小不等,但是同样都存在原料来源困难的问题。

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以翻沙、手工锻造配合小量机器加工。许多钢材来自沦陷区的铁轨,因此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也不大。

一个海南岛的游击队队员,背负的是一支修改过的法国1842式前膛枪。原刊大路月刊第3期

修械所生产的仿中正式步骑枪(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序号为7029,产量很小。注意枪匣前端有与纳粹党徽相同的印记,与21厂厂徽方向相反

枪匣其印记为“建国式”、“民国三十四年”、“陆军部修械所造”(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土造毛瑟枪匣,最明显的是缺少了后坐力挡榫,前方底部为圆形

类似的枪型枪匣印记,上为“绥靖公署”、“粤”、“修械所”,下为“民国三十一年建国式”。由这些资料判定,这是汪伪政权属下、民国30年成立的广州绥靖公署下修械所制造的步枪。注意其前箍及二箍为类似FN的两只弹簧固定,与三十四年式使用一长条弹簧固定不同(Paul Milbury提供)

类似的枪型枪匣印记,上为“绥靖公署”、“粤”、“修械所”、下为“民国三十二年建国式”

向应式半自动步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德制GECO 28式小口径步枪

抗战之前即有地方私设的机器厂生产武器,也有游走的机工。四处为大户人家或地方富豪打造枪械,这些枪械多是用手工制出,谈不上热处理、精度,往往是打得响即可,打多了甚至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土造武器最明显不同的地方是其表面处理。一般正式工厂的枪械,最后要打光,一方面是好看,一方面也利于烤蓝。设备不佳的作坊,往往会留下许多工具痕迹。看不见的地方如金属的选择和处理,枪械内部的各种零件,要求的硬度、韧度均有所不同,经常磨擦部分,表面硬处理更为重要。由于敌后材料取得不易,一般对淬火、加炭处理又不是很懂,因此有的土造枪械看起来不错,打几发也还可以,但打多了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

有的土造枪械是仿造的国产枪械,如汉阳、中正等,有些加以简化,只能单发。另外还有一些模仿外国的枪械,也打上原厂印记、文字等,但常常有掉字、拼错的现象,有的甚至只是将英文字母随便组合一下,不知所云;也许这对同样不懂外文的买家而言,已经足够了。

民国33年(1944年),位于山西佳县牛沟的中共晋绥区120师修械厂,温承鼎用废枪管制出利用火药气体作业原理的自动步枪。该枪在枪口装有防跳器,以改进枪口上扬的问题,并以120师政委关向应之名命名为“向应式半自动步枪”。一共只生产了4支。

民国29年(1940年)9月,中共晋冀豫根据地兵工厂全面改制八一式步马枪。八一式步马枪,是刘贵福参照汉阳式、捷克式及三八式,由他在延安军工局时制出的无名式马步枪基础上发展而出的。该枪较一般步枪短,但较马枪长,口径79毫米,全重3.36千克。

“枪是由汉阳造步枪,经若干次改造,做出81式步枪,后来准备改成捷克式的机柄。”

八一式步枪有生产图样及样板,发到各生产兵工厂,据说一共生产了8700支,是所有中共抗日根据地中产量最大、生产质量较好的步枪,达到零件可以互换的程度。但是仍受原料来源的限制,其材质并不是很好。目前延安革命纪念馆尚有一支陈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虽然在军备上受到《凡尔赛合约》的诸般限制,但是各种军械的发展仍在暗中进行。民间的各种半军事团体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四处兴起,并且对成员进行准军事训练。

由于军用步枪的生产及使用都受到限制,因此许多厂家生产不受限制的小口径民用猎枪,供给这些团体使用。在此之前,世界各国的军队早有使用.22LR口径步枪作训练步枪的习惯。因为小口径步枪的后坐力及发射爆音都小,比较不会让新兵产生恐惧感,但仍可让新兵熟悉枪械操作、瞄准等科目,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子弹价格便宜,即使大量使用,花费不会太多。

DSM 34式小口径步枪

葛秋小口径步枪的厂标及工厂名称、地址等印记

葛秋(Gustav Genschow & Co.,GECO)是其中的一家公司。根据日方的资料,曾在中国掳获葛秋两种不同的型号,一种是28式,另一种是德国体育步枪DSM型(Deutsches Sportmodell)。28式仍是猎枪的样子,后来1934年左右生产的DSM式就模仿了军用步枪的外观,将枪托前方加长、加上护木及通条等。生产DSM式的厂家非常多,包括了毛瑟厂、华特厂等在内。

到了1939年,出现了一种称为小口径军用体育步枪(Klein Kaliber Wehrsportgewehr,KKW)的型号,取代了以往的各型,其外型与毛瑟K98k步枪完全一样,还包括了刺刀座。

DSM 34式的枪口照片,可以看见它的通条属于不能取下的设计,仅是为了模仿军用步枪,作个样子而已

DSM 34式的枪背带为侧面配置,如同98a、98b及后来的K98k。不同的是固定钮已经装在枪托上

这些步枪都只能作单发射击,其目的是让受训者熟悉步枪的操作要领、习惯准星表尺的相对关系等,火力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中国进口的这些小口径步枪,实际用途并不见于史籍记载。鉴于当时部队训练不上轨道,是否真的曾用来训练新兵,是有疑问的。一种可能性是,由于当时开始重视民兵训练,由驻防的各军负责训练,而且抗日的民气沸腾,学生也入营接受军训;例如第29军就在南苑设有知识青年军训组织,这些小口径步枪也许是专供受训学生作射击教育之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