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产步枪在中国及日本抗战史料中的重要地位

国产步枪在中国及日本抗战史料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并不是除了日本之外唯一采用三八式步枪的国家。由日军《中国武器指南》中显示,三八式步枪在东北军、西北军及广东、山西、福建各地都有遇到过。山西省发行的主张公道团章,正面为阎锡山头像,戴上将军衔;背面为三八式步枪及锄头交叉,表示务农与防卫并重。根据已知的系号推算,辽造十三式步枪的总产量大约只有14万支左右。

国产步枪在中国及日本抗战史料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部队对于新兵,一方面要施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要进行国民教育,如教一普通士兵认阿拉伯数字,需2~3个星期,认米突尺需2~3个星期,讲弹道抛线也得2~3个星期,要教到会射击,则往往需2~3个月。”

——民国34年(1945年),《青年远征军剪影》军事委员会,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135页。

晋造六五步枪的结构与设计大致与日本三八式步枪相同,明显的差别在于准星没有护耳、通条以终端螺纹旋入枪托固定,不同于日式步枪以前箍弹簧固定。目前所存实物,使用二段式枪托及一体式枪托的都有

三八式步枪是日本在明治38年(1905年)定型的步枪,也是毛瑟步枪的衍生型,采用了双前方闭锁榫、桥夹压装、旋转枪机、内置弹匣等性能,主要的差异为重新设计的枪机撞针机构、节套泄压孔、防尘盖、压入式保险等,构造简单,坚固耐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均为日军主力步枪。

该枪在中国民间俗称为三八大盖,来自三八式步枪的防尘盖。中国引进日式步枪始于清末,由30年式开始,光绪29年(1903年)后连续几年都有采购,当时还在节套上打印了团龙纹及“光绪三十一年”等字样。

“去年冬(光绪29年,即1903年),新自日本购买30年式步骑枪万四千枝分给各军。其枪机各件无异于其本国所用,促照尺改用倒推层级式,30年改为光绪29年制,菊花改为团龙为稍异耳……”

民国6年(1917年),北洋陆军部向泰平公司购入40000支三八式步枪。民国15年(1926年),黄埔军校初创时期,俄国曾援助4000支三八式步枪。中国并不是除了日本之外唯一采用三八式步枪的国家。俄国在1917年曾经将三八式步枪配发部队,前后至少从日本采购了60万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也向日本采购过一批三八式步枪。

日制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的橄榄状拉柄、枪机尾部按钮式保险及防尘盖

晋造三八式步枪枪匣印记的一种——“六五步枪”,图中的枪机打开,将防尘盖后移以显示枪匣印记

日本的“三井物产”(Mitsui Bussan)、“大仓商社”(Okura Shoji)、“高田商会”(Takada Shokai)三个商社清末时在中国互相竞争,抢夺军售机会。后来为了统合实力,在1908年,由当时陆军大臣寺内正毅(Terauchi Masatake)促成了三个商社合组“泰平组合”(Taihei Kumiai),作为对外军售的统一代表。“泰平组合”一直到抗战前,仍与各地军阀有着密切联系,其目的一方面赚取利益,另一方面间接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直接造成国内情况不稳定的形势。

民国之后,各地军阀均陆续向日本购买步枪,根据日本的出口记录数据,至民国6年(1917年)止,一共出口了206401支三八式步枪,另出口150967支三0式步枪及97996支村田式步枪。由日军《中国武器指南》中显示,三八式步枪在东北军西北军及广东、山西、福建各地都有遇到过。

“我缴获一支三八枪,乌油油、亮光光,把子弹推上膛,仇恨凝在准星上,瞄准侵略者,射向狗豺狼,叭勾嘿,穿它一个透心凉。”

这是电影“两个小八路”主题曲中的歌词。

国内山西仿造的三八式及三0年式的步枪最多,一直到抗战爆发,晋军都是用6.5×50毫米SR的三八式步枪,节套上的印记为直书“六五步枪”,早期的宥横书“晋造”,序号前打印一个“田”字,来源不详,据说是某一个兵工总办的姓,后期的则仅打印“六五步枪”。山西在抗战之前俨然是一个国中之国,与中国其他地方采用不兼容的标准,例如其铁路轨道采用的是日/法式的1米窄轨、步枪使用日式6.5毫米子弹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造成许多运输补给上的问题,火车运兵,到了晋省边境要换车,中央运来的7.9毫米子弹用不上。后来从太原撤出的一些兵工厂,在抗战中也改制7.9毫米口径的汉阳步枪。

其他仿造三八式步枪的单位很多,数量却很少,多是抗战时敌后作坊所生产。

山西省发行的主张公道团章,正面为阎锡山头像,戴上将军衔;背面为三八式步枪及锄头交叉,表示务农与防卫并重。三八式步枪仍可看出其特有的防尘盖及日式三O年式刺刀

十三式步枪的源起,今日仍有争议。中国一些文献中认为是东三省兵工厂总办韩麟春参与设计的,因此有“韩式七九步枪”、“韩麟春造”的名称。

有争议的原因是因为十三式步枪的设计非常特殊,集合了毛瑟1907式及日三八式步枪的特征,基本上其枪机为日三八式步枪的设计,撞针弹簧在撞针之中,保险仍为毛瑟之转钮,枪匣有减压孔及防尘盖的配置。

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曾设计了一款1912式步枪,其枪机及防尘盖与十三式步枪极为相似。该式步枪后来在奥地利继续演进,成为1917式、1930式、1931式等,但均未被大量采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在民国23年(1934年)的报告中也曾提到,十三式步枪的图样是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买来的,因此这两者可互相佐证。

辽十三式步枪的东字枪匣印记、减压孔,左下方可以看到防尘盖的刻槽。辽十三式步枪的枪匣、枪托底板均没有烤蓝

辽十三式步枪的枪口套,上方为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枪口套(弗雷德·霍尼卡特(Fred Honeycutt)提供)

另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东三省的特殊情况,十三式步枪根本就是日本人设计制出原型的,因此深具三八式步枪的影子。这也有一些道理,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枪厂的技师就是日本人。而另外有记录显示,日本兵工厂的老技师也记得为张作霖生产过步枪。

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十三式步枪,质量非常好,工艺精良、打磨细致,没有遗留机器切削的痕迹。但是它的设计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枪机没有防止机尾(Bolt Sleeve)转动的定位销,因此在上保险后将枪机拉出时,机尾可以自由转动。在这种情况下,枪机无法重新推入机匣,如果硬推,会损坏到木托。

十三式步枪每月产400~4000支。根据已知的系号推算,辽造十三式步枪的总产量大约只有14万支左右。东北军在中原大战末期入关“调停”,随即发生“九一八”事件(当时有72679支十三式在军械库中落入日本人手中),加上剿共的战损,到了抗战时,其数量已经不是那么多了。

辽造十三式步枪撞针机构与标准毛瑟型的比较,注意上方辽造十三式步枪的主簧包裹在管状撞针基座之中

“九一八”事件之后的11月,在天津发生了日本人指使的“便衣队暴动”事件。保安队缴获的武器中,有一批日本人从东三省兵工厂运来的无火印新枪,相信即是十三式步枪。暴乱虽被平息,清废帝溥仪却趁机在日本人的掩护下,遁逃东北,成为了日本人导演“满洲国”的傀儡,是其一生第三次当上皇帝。

十三式步枪枪机的分解步骤与一般毛瑟型不同:

1.先拉开枪机,确定枪中无子弹。

2.关上枪机、将保险片转至直立位置、将枪机从枪匣中拉出(需打开左侧枪机固定钮)。

3.将栓套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可取出撞针及栓套组合。

4.将撞针插入像98k枪托上的分解环之类的圆洞,向下压并保持压力

5.将保险片逆时针方向90o旋转,撞针即与栓套分离。

6.在栓套末端有一钢环片,旋转180o即可取出保险片。

辽造十三式步枪的防尘盖。另一种据称为简化型,与日三八式步枪相同,无前端凸起(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晚期简化型十三式步枪的防尘盖,与日三八式步枪类似,无前端凸起(Fred Honeycutt提供)

左:上为辽十三式步枪枪机分解图部分,下为普通毛瑟步枪枪机,不含枪机管。右:比较上方辽十三式步枪枪机没有防止机尾旋转的定位销

辽造十三式步枪刺刀

7.一般外籍收藏家将十三式步枪称为满洲毛瑟步枪(Manchurian Mauser),由于作工好、数量少,是中国生产的毛瑟手枪中最被收藏家追求的一种型号。其刺刀更是稀有,由于1907年式步枪的刺刀座结构较弱,因此设计使用枪口环,刀格类似于日三0式步枪刺刀的弯钩式。

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决定采用6.8×57毫米尖弹,与德国改用7.9×57毫米尖弹是同一时间。其原因相信是来自于当时国内各方辩论的结果:当时各方面大员,包括张之洞在内,热烈讨论过是快而轻的子弹好,还是重而慢的子弹好。主要对比日式6.5×50毫米SR与毛瑟7.9×57毫米子弹。

最后采用的是一种折中方式的6.8×58毫米子弹,不太轻也不太重。随即交给德国毛瑟厂设计样枪,于光绪30年(1904年)定型。采用的型式为当时毛瑟厂提供的1904式外贸型。国外称为1907式,应是中国合约的交货期,1904式为毛瑟厂内部所给予的型号名称。毛瑟1904式不能与葡萄牙的1904式混为一谈,葡萄牙的枪匣与枪机设计与毛瑟厂的不同,但是刺刀座是相同的。

宣统3年(1911年),《湖北兵工钢药两厂所造枪炮、 钢药各件利病说略》中提到:

广西兵工厂生产的四年式步枪,木托中无后坐枕铁,枪管无渐减节段

民国31年双十节在重庆游行,图中的部队全部配备元年式的长步枪(Leland Ness提供)

上海兵工厂制造的6.8×57毫米子弹及弹底。下为两种DWM及一种FN生产的6.8毫米子弹的弹底印记(Woodin Laboratory收藏)

“新制成之枪,皆本九十八年之式,其命名之年分视口径而差,如六密里五口径为千九百零三年之式,六密里八口径为千九百零七年之式是也。此类新式枪枝,已将旧时八十八年式枪枝所有之弊,概已改良。其一﹑ 机簧头与机簧管合为一件,无失落之虞。其二﹑ 节套后部密闭机管,受力之处无用久改变之弊。其三﹑ 斜丝管结构坚牢,且能密闭结套后部机管进退之槽,即令枪弹走火,亦不致伤目。其四﹑ 弹仓嵌入木壳中,便于肩荷。仓底闭密,可以保护沙尘之侵入。仓底有门,可随咐启闭,擦净弹仓内部,不必拆卸全枪。其五﹑ 拉弹钩大而且坚,不易失落,即使失落,人亦易见。且拉弹钩失落后,则机簧管不易入节套中。顶弹销与关机合为一件,更不易失落。

新式之枪除旧有之弊已改良外,尚有数优点:一﹑节套尺寸加厚,较为坚固。二﹑木托下部状类手枪之柄,击射时便于右手把托。三﹑机簧管除原有之两个抵笋外,添保险笋一,为两个机笋同时破坏时之保险。四﹑刺刀插改在适宜之位置,连刺刀射放时不至偏重一边使枪摇动。五﹑皮带绊能使皮带松紧,无论在打靶时,或操演时,或行军于深林茂草中,皆可随意长短,无有阻碍。”

广西兵工厂生产的四年式步枪。当时对枪匣印记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多由各厂自行决定

广西兵工厂生产的四年式步枪。序号仅为3位数,可见广西兵工厂的产量很小

三种元年式步枪的表尺刻印,生产厂家左起分别为:巩县、广西、广东

巩九八式步枪的枪匣印记。从这支枪来看,至少一部分巩造步枪按早期欧洲的习惯,枪匣并无烤蓝

巩九八式步枪,亦是元年式枪系的一种,但是使用7.92毫米圆弹。由巩县兵工厂制造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1898式及汉阳造1888式的差异。至于6.8毫米子弹:弹壳长57毫米,与7.92毫米子弹相同,为尖弹设计,弹头重139 grain(9.01克),弹径7.04毫米(.277寸)(1906年,练兵处奏订陆军枪炮口径等项程序折,称枪管为口径的150倍),初速650 米/秒以上。

当时清政府已经是油尽灯枯,付不出货款,因此许多1907式步枪均未交货。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将它们改膛之后,用于欧战之中。

当时国内各厂随即开始仿造此型。广东兵工厂于光绪31年(1905年)筹办新厂,向德国军械制造厂订购机器、图样,即打算生产此种型号。各种机器陆续于光绪32年(1906年)运到,首先在光绪33年(1907年)试制成功。进入民国之后,陆军部明令此型为元年式,饬令各厂仿造。除了汉阳兵工厂由于改动生产线的经费没有着落,一直未造之外,当时各厂均改制此型。到了民国4年(1915年),标准口径改回7.92×57毫米,上海兵工厂制造出几支样枪,由陆军部审合决定,曾明令改其型号为四年式步枪,但一般仍称为元年式7.9毫米步枪。

元年式除了刺刀座与一般的九八式不同之外,上护木盖过表尺、二箍甚窄、枪匣的前后两个固定螺丝没有防止螺丝转动的护螺(Guard Screw)。巩县的九八式步枪与广西兵工厂的元年式步枪都是如此。

在军阀混战、各路军阀逐鹿中原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代,除了汉阳,这是最广为仿造、配用的国产毛瑟步枪。主要的制造兵工厂有:广东兵工厂、上海兵工厂、成都兵工厂、广西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其他小厂也多有生产。

到了抗战时,各厂均早已停产。除了装备较差的部队,已经不算是一线的配备。

光绪17年(189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启建汉阳兵工厂,当时张之洞听说了新型德国制式步枪1888式,在5月电请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改订制造小口径步枪机器。1888式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和铜被甲弹头,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都算是先进技术,可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武器。

光绪21年(1895年)冬,汉阳兵工厂完工,正式开始生产。民国28年(1939年)汉阳兵工厂的枪厂交给了21厂,改名为汉式步枪,继续生产,一直到民国33年(1944年)停产。前后近50年时间,生产了100万支以上,是至抗战胜利为止,中国近代生产量最大的枪支型号。

德制1888式步枪在枪管外有一个套筒,作为隔热护手之用。带枪管套的1888式步枪,民间俗称老套筒,亦称双筒步枪。民国13年(1924年)8月,广州商会会长陈廉伯,借练商团护商为名,秘密向洋行购买德国双筒步枪4000余支(已入关9000支,包括手枪及手提机枪),引起了“广州商团事件”,这是黄埔军校学生首度出征。

早期生产的汉阳造步枪也带有枪管套,生产至光绪30年(1904年),枪托有清陆军的六角星印记(与犹太教之大卫星相同),是年取消枪管套,仅是将枪管加粗。宣统2年(1910年),增加上护木,并参考德国1898年式步枪表尺的式样,改良为固定弧式,分划原为5-20,也改为1-20。

元年式与1898年式毛瑟步枪枪管套的比较

巩九八步枪的刺刀,注意刀刃有背脊、无血槽,刀刃长250毫米,全长(不带鞘)375毫米(王立东拍摄)

元年式、四年式及辽十三式步枪的刺刀座组件。仿自毛瑟1904年式步枪,与九八式步枪不同

广东兵工厂早期生产的元年式步枪,一边具有凸出的前闩榫,不能与一般的毛瑟步枪机通用(Paul Milbury提供)

国产八八式马枪,枪身有七星印记,木托有三环印记,类似广东兵工厂厂记。注意其拉柄为下弯球状,与一般的下弯汤匙柄形状不同(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刺刀座原在头箍侧面。根据1911年《湖北兵工钢药两厂所造枪炮、 钢药各件利病说略》,在提到新式步枪长处时有:“四﹑刺刀插改在适宜之位置,连刺刀射放时不至偏重一边使枪摇动。”可见汉阳造的刺刀原在枪管之侧,后来才将其改为在下方。

汉阳造也有马枪的型式,其式样至少有两种:一种是护木覆盖到枪口、汤匙状的拉柄下弯型式;另一种仅将枪管、枪托缩短,外型仍与步枪相似。

根据日军的记录,有一种称为二三式步枪的型号,是汉阳步枪的衍生型,将弹匣改成了1898式的内藏式。但此型号在其他文件中从未提及,因此可能只是小量生产。

而德国的1888式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经由各种管道,进入中国,例如上述的广州商会事件。在民国17年(1928年),云南政府也向法国购买了5000支1888式步枪。其他现在没有记录的仍有许多,到了抗战时,仍有许多地方部队使用。

汉阳造步枪在抗战之中仍是第一线的武器。虽然落后了中正式两代,比日式的三八式步枪也落后了一代,但是仍不失为一型结实可靠的步枪。

与三八式步枪相比,汉阳造更是毫不逊色,而七九子弹则胜于六五子弹。日本在战时也曾将掳获的汉阳造步枪,改装成训练枪,供学校军训使用。平心而论,汉阳造步枪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缺点,在手动步枪为主的时代,是一支十分称职的军用步枪。

汉阳造步枪的弱点在于抓壳钩,与毛瑟98式步枪相较,实在是又小又脆弱,使用久了,会失去弹性,产生滑壳的毛病。而且分解时容易遗失,加工上也需较高的淬火技术。

汉阳步枪各部名称

国产八八式马枪,无厂记(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德制91式步枪(Gewehr 91),为1888式的马枪型,枪口节套下的架枪钩已被移去。汉阳仿造的马枪类似此型

德制1888式步枪

早期汉阳造在枪托上的检验记号。宣统3(岁次辛亥)年(1911年)5月、汉阳兵工厂造。如大卫星的印记是清末陆军的军标(维克托·李(Victor Lee)提供)

汉阳式步枪装弹,必须使用漏夹(Clip loading),这是由奥地利的曼立夏(Mannlicher)首创。一般以为后来毛瑟枪的桥夹装弹(Charge Loading)较优。漏夹的最大问题是如果没有漏夹,无法向弹仓装弹,而且漏夹一旦进入弹仓,如果射出几发,不能再将其填满;不像桥夹系统,可以用零散子弹装入弹仓,直到装满为止。

如果漏夹中尚有子弹而射击须停止,清枪的方法是按一下在扳机前在护弓上的一个按钮,固定漏夹后的抓钩会松开,而漏夹与子弹就会从枪匣上方跳出。美国M1伽兰德步枪在枪匣左侧也有这样的一个按钮,这是使用漏夹系统枪械安全的清枪方法。弹仓下的开口,仅是供用罄的漏夹掉出,并无清枪的作用。漏夹系统的弹仓较为复杂,因此制造上增加了难度及费用,使用上,除了上述的缺点外,污染的漏夹尚会造成卡夹的故障。如果拿到一支老枪,可以检查一下弹仓,说不定就会发现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卡在其中的漏夹。

民国23年(1934年),兵工署曾向力拂厂索得八八式原图,经过比较,发现最大的改变只是枪管的套筒而已。曾计划将照门、枪管及内膛改为98式新型,以便使用尖弹,但并未全面实行。日军数据中所谓的“二三式步枪”,可能即是由此项计划中试产的一批样枪。此后再没有什么更改,一直生产到民国33年(1944年)停产为止。

21厂生产待运的汉式步枪,在枪架上的均附有刺刀。图片前方可以看出3支枪以通条交叉架枪的方式(良友杂志157期)

民国11年开封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

清代江南制造局的八八式步枪图样(江南制造局记刊载,斯坦·齐林斯基(Stan Zielinski)提供)

1888式的枪机设计来自毛瑟1871/84式,抗战时,这一型步枪在中国仍有部队使用

两种不同汉阳造马枪的计算机3D图像

21厂汉式步枪的节套印记,民国30年造

汉阳马枪

抗战时的国民兵训练。在这张图中,前方的3个受训者,用的是3种不同的汉阳造步枪

日本军方资料,上为汉阳造步枪,下即为所谓的23式步枪,注意取消了凸出的曼立夏式弹仓

日方改造的德国1888式步枪。抗战时,日本在中国掳获许多1888式及汉阳式。日方将枪托换成日式、其刺刀座及枪管相对位置亦修改为使用日式30式刺刀。一般相信这一类枪仅供训练用。本枪仍为7.92毫米口径,但枪管外径为13.8毫米,不是1888式的13.4毫米,所以枪管可能也已经换过,准星也换成日式。本枪的通条不能取出,只是做个样子而已。枪匣至表尺部分较粗大,仍有枪管套,其余部分已移除

汉阳造步枪在抗战时的3种节套印记,由左至右为汉阳兵工厂、21厂早期、21厂后期生产的印记

另一种日军改造的1888式步枪,这一种改成了拉一打一的单发步枪,弹仓移去,下方用一长条铁片封起,通条可以取出。其余特征相同(www.xing528.com)

两把在1厂及21厂交替之际生产的汉阳造。左方枪号为4乙L4385、右方枪号为4乙M645(徐林藏枪、照片提供)

“一·二八”事件时在上海附近的一个竹林中,这一些汉阳造步枪配的是短型刺刀(Leland Ness提供)

汉阳造步枪用的子弹与漏夹

一群背着汉阳造步枪及其他各式步枪的士兵,戴着防毒面具的照片(来自大美画报2卷6期)

一个作好了伪装的士兵,其汉阳造步枪配有一把长型刺刀(黑星摄影)

汉阳造步枪总产量估算

21厂汉阳造步枪产量

汉阳长式刺刀,刀刃长397毫米、 全长(不带鞘)520毫米(王立东拍摄)

汉阳短式刺刀,刀刃长245毫米、 全长(不带鞘)370毫米(王立东拍摄)

美军民国34年春节心战传单“门神”之一。图中士兵横挎一支汉阳造步枪,脚踩日军

相信是抗战之后更改为使用桥夹的汉阳造步枪。在枪匣两侧切开,加入横铁条各一,右方固定焊死,左方有弹簧片管制。因而子弹可以压入,左侧铁条因弹簧作用回缩,子弹即被固定于弹仓之中。可以参照德国及土耳其改造方法

汉阳造步枪与日造三八式步枪构造和各部作用的比较

从左至右,七七式步枪节套铭文的演变

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40军讲述:“我连仅有捷克式轻机枪六挺、步枪是汉阳造,还有最陈旧的套筒枪,每个士兵都背有一把大砍刀。”可见当时有套筒的1888式,仍在前线部队中服役。

抗战时,浙江省省主席黄绍竑创立了浙江铁工厂(浙铁)。设立当初,是以从杭州撤出的一些机器和工人为基础,于民国27年(1938年)1月在丽水大港头成立浙江铁工厂。工厂分设在大港头、小顺、石塘、玉溪等地。

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起初造不出该枪,但催得紧,只好拿了一把比利时的FN1930式,将印记磨去,交给黄绍竑凑数。后来真的仿造成功,生产也逐渐上轨道,除了武装当地自卫团队,还卖到外地的自卫队、军事单位等。七七式步枪因此属于FN 1930系列的兼容型,同广东兵工厂的21式,零件与中正式不能互换,外形也不相同。

黄绍竑将所有浙铁生产的武器,都命名为七七式,是为了不忘七七事变之意。民国30年(1941年)3月,浙江铁工厂被军政部收归中央。民国31年(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浙江铁工厂迁往福建省南平县。七七式步枪总产量大约在32000支左右。

浙铁厂徽的来源,取铁字的金头而成

早期的七七式步枪的节套印记

在福建生产的七七式步枪,打印后期枪匣印记,序号为30917

七七式步枪枪机是标准的毛瑟型,但是早期型没有引导肋,一般毛瑟型的枪机不能用在七七式步枪上,可是与辽十三式相同,两种枪机可以互换。后期型枪匣又改回引导肋槽的式样,有护弓,弹仓部前方的螺丝有一个固定螺丝,后方则无。同时弹仓底板的前方嵌入弹仓部,后方则是用一个螺丝固定。护弓本身前部有阅兵时供背带环穿孔的凸起,但没有钻孔。上护木盖过照门,照门基座前端不像中正式步枪有一个半圆槽,供上护木固定用。

其钢材为从沪杭铁路拆来的铁轨。根据英军帕都中尉民国28年(1939年)的报告:据称“工厂有大约足够使用一年的钢。铁、火药、炸药等在中国都可以取得。最主要的困难是取得制造子弹壳的铜。他们只有足够使用6个月的库存。日军的封闭温州(Wenchow)港,使得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序号30917的七七式步枪,于民国34年4月出厂,其生产年月打印在枪匣右侧

广东兵工厂生产的21年式步枪的节套印记

FN 1930式外贸型短步枪枪匣印记,右侧并刻有“国军”二字

由于钢料得来不易,许多零组件都用铁来取代,这使得工作更困难,也使得成品更重,降低了效益。

厂中大多数的车床和机械工具,据说都是自己制造的。

广东兵工厂在陈济棠主政时期,曾大量仿造比利时1930式步枪,称为21式步枪。广东兵工厂的产能很大,民国20年(1931年)时,兵工署报告称步枪月产量为1200支;4年之间,总产量应在5万支左右。到民国25年(1936年)6月,由兵工署接管,改制中正式步骑枪。

比利时的国家火器生产公司(Fabrique Nationale,FN),是比利时在19世纪末为了制造制式武器而成立的一家私人公司。在完成了陆军的合约之后,因缘际会,与勃朗宁建立了合作关系,由此成为世界闻名的军火公司,有人称之为世界的军火厂(Armorer to the World)。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德国的一些大厂不能再外销军械,FN与捷克的Brno厂正好填补空当,一时成为世界武器的主要供货商。

FN的1930式步枪,也是由毛瑟1898式步枪演变而来的短步枪。历史的巧合是在这一年,三大厂:捷克、比利时和德国的工厂都同时有了毛瑟短步枪的型号,后来都成为使用毛瑟步枪国家的标准型号。其基础和捷克生产的步枪一样,来自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的经验及20世纪20年代研发的成果,因此这三种步枪才会如此相似。FN 1930式步枪与毛瑟标准型98k外观上的差异,是上护木环盖住表尺,枪管前上半部外露,头箍和二箍由两个弹簧销固定,类似于1898式步枪的配置。

FN 1924式、1924/30式、1930式,畅销全世界,南美、欧洲各国及中国都曾经大量采用。其构造与一般的毛瑟系统基本没什么差别,只是外型、配置上因订购的国家、使用单位而稍有变化。有些型号的枪管长度仅有440毫米,归类为卡宾枪,枪管长589毫米的就归类为短步枪。

民国24年至28年间(1935~1939年),中国自香港运入154655支比利时1930式步枪,其中有2万多支为广东及广西所订购,2400支为天津所订购,其他为国府在民国27年(1938年)后采购。

FN Mle 1924式,战后比利时生产陆军步枪,按照战前图样生产。口径7.62×63毫米,与FN 1924/30式完全相同

在云南的一支部队,全部配备FN 1930式步枪。注意他们都配带了手榴弹,表示这支部队即将投入战斗

FN 1924式骑枪。该型号枪管较短,因此后坐力大,枪口焰十分可观。其通条亦短,在前端有螺纹,使用时要两条接起来才能用

中正式步骑枪仿造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这是德国在吸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战经验后,对毛瑟1898式加以改良的新型步枪。实际上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生产,毛瑟称之为标准型(Standard Modell)步枪。原厂的宣传小册中说道:“针对现代作战的距离,60厘米长的枪管,最为恰当;除了保持其威力,更提供了轻便灵活的长处,可以兼作步枪及骑枪两用。”因而,称之为“标准型步枪”。国内最早进口的一批早期型,在枪匣侧打印了“Standard Modell 1924”,因此国内的文书,将这一系列的枪统称为1924式。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会中决定将德国1924式步枪兼用为步骑枪,使用7.92×57mm尖弹,定为制式步枪。此次会议多由当时的兵工专家参加,其决议趋于理想化,多未实现,但毛瑟1924式标准型步枪是其中的例外,后来真的成为制式武器。

一名哨兵站在昆明滇缅公路衔接重庆的水陆交通检查站牌前。他手上拿的是FN 1924式骑枪,注意头箍与二箍的距离极短,拉柄为下弯型。这一型骑枪的枪管从44厘米到50厘米都有,图中的枪管看起来是在50厘米左右(原载于《战争图集》(War Illustrated)第9卷,1945年8月31日)

德国毛瑟标准型

中正式步枪各部名称

标准型步枪在中国的历史,起源于民国23年(1934年)。财政部为了武装税警总团,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了1万支毛瑟标准型步枪。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该厂索取1924式步枪的工作图全套,并附料表,检验样板,对板图一幅。收到后,交给巩县兵工厂,根据图样、样板修正夹头工具,筹备制造1924式步枪。原先预计在民国23年(1934年)10月底制出第一批新枪。但是毛瑟厂所赠送的样板,是已经使用过的,交来的图样,亦小有错误。兵工署技术司又向德国兵工署,正式商取德造1924式步枪的工作图及检验样板图。巩县兵工厂当时的厂长毛毅可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奉派前往德国引进1924式步枪的工作图及样板。新图于民国24年(1935年)收到,仍由巩县兵工厂负责开发研制。

巩县兵工厂在民国24年(1935年)7月开始试产,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亦称1924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模仿毛瑟的横标(Banner),中间打印“二四式”。二四式步枪试产了大约两个月,生产了8000多支。

在筹备试产过程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暨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后来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节套上打印“中正式”、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序号也重新由1开始。打印中正式的预产型步枪,大约在9月开始生产,至民国24年(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时,已有4000多支出厂。外文资料中多称之为蒋介石步枪(Chiang Kai-Shek Rifle),或委员长步枪(Generalissimo Rifle),这都不是正确的名称,正式名应为中正式步枪(Zhong Zheng Shi Rifle)。

民国26年(1937年)时,兵工署参照了德国工业准则,制订了“中正式步骑枪应用材料之规范”,统一规定了枪件名称、材料名称、各组件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

巩县兵工厂在“七七事变”之后奉命搬迁,先迁到湖南长沙,后来又迁到烟溪设厂。民国27年(1938年)底,步枪厂被日军轰炸成为废墟,自此停工,一共生产了大约12万支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枪枪机各部名称

中正式步骑枪的各式节套印记,由二四式起,接下来为巩县、1厂、21厂、41厂的。下方为晚期产品印记

德国毛瑟厂标准型的广告小册子封面及重要参数页

毛瑟原厂的横标

民国29年(1940年)10月,步枪厂迁至重庆,并入1厂。翌年大约三月、四月复工生产中正式步骑枪,仍旧使用巩县兵工厂的双菱厂记。直到民国31年(1942年)才改用1厂的五角星厂记。在1厂生产的双菱厂记中正式步骑枪,序号改用O、P、Q、R加上4位数字,节套未打印年度,只打印生产月份。带1厂五角星厂记的中正式步骑枪,序号则由E加上4位数字开始,至民国34年(1945年)初,序号排至L。

虽然各厂均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理论上采用同样的质管准则。实际上,各厂所生产的步枪,规格仍然稍有不同,无法达到零件完全可以互换的理想程度。

左方:一个拿着中正式步骑枪的少年兵。右方:战时画报,以全副武装、背负中正式步骑枪的国军为封底

民国29年(1940年),21厂奉令改造中正式步骑枪。21厂以手上所有的1898年式步枪图样为基础,花了三年的工夫,终于制造成功。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当时1厂及41厂已经在生产中正式步枪,为什么21厂没有直接采用他们的图样,反而从头做起?尤其是在抗战正浓、分秒必争的时候。难道其他两厂在颠沛流离的迁移、遭到日军轰炸过程中,图样已经不全,只是以现有的样板在生产,以至于21厂为了能大量生产,只好重设公差,重画图样?无论如何,21厂在民国32年(1943年)10月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之后,数量即迅速增加,两年之内即成为中正式步骑枪的最大生产厂。

在军委会驻滇干训团接受中正式步骑枪射击训练人员,注意其背带绕过上臂的形式,这个简单的背带用法,可以大幅增进射击的稳定性,这是中国当时及后来一直没有推广的射击技术

所有中正式步骑枪的枪管都制成阶段式的外形,目的是在枪管发热时,能够有空间伸缩,不影响精度

中正式步枪的机尾与当时多数的毛瑟一样,都刻有一道沟槽。这是当子弹死火时,用子弹或弹壳的底缘,将枪机后拉,进入待击状态,再击发一次,而不需要开枪机,以免子弹突然发火,造成危险。图中枪机已拉出置于待击位置,以显示沟槽

所有的毛瑟1898式步枪及其衍生型(包括日式、英式、美式步枪,仅大小不同而己)均使用这种5发装的桥夹,装弹时一次压装5发

各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的木托,由上而下分别为:21厂、41厂、1厂

中正式步枪枪匣的侧视及上视图,各部编号为对照表用

中正式步枪的刺刀,单刃形式,烤蓝,类似英式P1907,其刀鞘为钢板压制焊接,皮套无刀柄扣带

抗战中21厂生产的另一款中正式步枪刺刀,其皮套挂钩为泪珠形,刀鞘为皮制,类似英式的1907式刺刀鞘

各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的表尺刻印,左起分别为:巩县兵工厂、1厂、41厂及21厂

各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枪匣尺寸的比较

抗战时各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总量估算

毛瑟标准型步枪及巩造中正式步枪均有的阅兵钩。标准型的头箍由一根横销固定,二箍由弹簧销固定;98k则不再使用横销,将弹簧销加长固定头箍及二箍

各厂出品的木托明显不同,至少有3种基本型式,1厂由于继承了11厂的步枪厂,所以与原巩县兵工厂的产品一样。1厂的枪托冠端(Comb Nose)最低,由冠端至握把(Pistol Grip)后的凹处只有6.24厘米,41厂的为6.53厘米,21厂的最高,为7.02厘米。除此之外,其枪托内部凹槽的形状、大小也稍有不同,无法互换。

国内外的一些收藏家似乎对枪托上烙印了民兵记号的枪托特别有兴趣。作者以为这是本末倒置了。如果是收藏抗日时期的武器,当时是不兴在枪托上烙印的,所以越是没有烙印,越近于原品,应越珍贵。民兵烙印是韩朝战争之后,这些枪械退居二线,配发给民兵单位之后烙印上去的。许多应是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之前即已打上去的,因为用的尚是繁体字。有如美国收藏家对进口商打印(Import Mark)深恶痛绝,认为是伤害收藏价值的罪魁祸首,这些烙印也当作如是观。

扳机护弓及后背带环搭配阅兵钩的差异,右边左右为有阅兵钩枪支之配置

各厂的不同点也可以由表尺的数字看出,每家厂都有自行采用的字体;同时,序号字体及序号系统也不一样。由字体即可判断枪的制造厂家。

头箍(Front Band)部分,1厂及巩县为铣工制出,均有阅兵钩,21厂为无缝钢管压制,41厂为钢片焊成,在内部可以看出焊接的痕迹。

毛瑟原厂的标准型,延续了1898年式,仍有阅兵钩的设计,巩县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完全按照原厂设计依样画葫芦。后来1厂也仍然照样生产,一直到后期才去除了这个完全无用的附件。阅兵钩的设计要有三个部位配合:头箍下的钩、扳机前部的背带孔、木托上不带背带环的后背带座。要有这三样,才能使用带有活动背带环的特殊背带,可以钩在后背带座或者扳机前部的背带孔。

21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

民国34年,军委会驻滇干训团,103师308团第2营的刘营长正在检查一支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教学用实体剖视图

巩县兵工厂(11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

广东兵工厂(41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

1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

21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

巩县兵工厂刚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时,以6位数字作为序号,前面加上“0”。当枪厂迁到重庆后,序号改用英文字母及5位数字,因已生产了130000支步枪,所以序号字母由N开始,如N00120。已知的字母有N、O、P、Q、R等,但是数字只到09999。同时,这批枪不打印生产年份,只有月份。用1厂的五角星印记之后,序号改用英文字母加上数字,如F123或F8483等。正式用1厂横标后,由于已生产了近4万多支,因此字母从E开始,最后字母用到P。所以1厂的序号如:G3152。估计抗战时在重庆的产量为16万支。除上述例外,所有巩县兵工厂及1厂的枪匣都打印生产年月,如“27-2”为民国27年(1938年)2月生产。

41厂使用5位数字(如72321)作为序号。除了民国26年(1937年)的一批之外,41厂其他的中正式步枪都不打印出厂年份,所以很难判断生产日期。推断的方式为民国28年(1939年)及民国29年(1940年)因迁厂各中断生产8个月,其他大致为每月生产1000支。最高序号为82000,估计其抗战期间产量为8万支。

21厂序号亦使用英文字母及4位数字,枪匣只打印生产年份,如32为民国32年(1943年)。由于其产量大,抗战后在26个字母用完后,又加入1个字母。21厂至民国34年(1945年)底实际生产86500支中正式步枪。其早期序号为E3421的形式,抗战后,到了民国38年(1949年),已经用到了AT9135。

由以上的序号推断,抗战时期的中正式步枪产量,扣去巩县兵工厂战前生产的及21厂战后生产的,估计在36万支左右。

中正式步枪在抗战时是属于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武器,与德国使用的98k步枪不相上下,比起俄国、英国、日本等列强的制式武器,毫不逊色,只是国产武器的产能,受到基本材料供应的限制,实在太小。

毛瑟厂在推出盒子炮之后,依循当时的习惯,也推出了骑枪型号,加长枪管、加上枪托及前护木,成为骑枪型。其枪管则10寸至16寸均有。

大沽造船所制盒子炮骑枪,10发固定弹匣(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现代仿制的盒子炮骑枪之一,使用原毛瑟枪匣按骑枪型加工制造。其特征是枪管超过1934年枪械管制法规定的最短限制16寸,为16.25寸。市面上此种枪管长度的盒子炮骑枪,多半为商家以毛瑟枪匣改制仿造

枪的着眼自然是骑兵及其他轻装的部队,这种以手枪改成骑枪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是它属于半自动作业,火力较强,但是即使加上枪托后,增加了有效射程,仍受到所使用子弹威力的限制,其实用性有限。在20世纪初,这一类型枪械曾昙花一现,在欧洲有几种不同的手枪都推出了骑枪型,但是很快就被淘汰了。

毛瑟盒子炮骑枪的生产数量据说不超过1000支。现存的实物中,有国内大沽造船所仿造的骑枪型。

毛瑟盒子炮骑枪前托的接合方式

两种大沽造船所制毛瑟盒子炮骑枪,两支枪均使用插入式弹匣,上方未装弹匣。上方的枪身是毛瑟式,有分区减重凹陷,印记为“大沽造船所”。下方枪身为光滑的大镜面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枪)

大沽造船所制盒子炮骑枪右侧印记,“Taku Naval Yard”(大沽海军船坞)(中国台湾军事历史文物馆藏枪)

毛瑟盒子炮骑枪后托的接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