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厂15年制毛瑟手枪,注意其枪把形状,准星位于枪口套环上
毛瑟M1896手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在中国有盒子炮、匣枪、驳(卜)壳枪、自来得手枪等不同的名称,从民国初年起,有40多年的时间,是军队中的主流手枪。甚至民间的各路英雄,也都以拥有一把盒子炮为荣。自来得手枪一词,是官方正式名称,在民国元年(1912年)即已开始使用。
国内旧称9×19毫米口径、140毫米枪管、大握把者为一号或头号驳壳枪;7.63×25 毫米口径、140毫米枪管、大握把者为二号驳壳枪;7.63×25 毫米口径、100毫米枪管、小握把者为三号驳壳枪。
传说中,盒子炮是毛瑟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 &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设计出来的。当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采用半自动手枪,毛瑟厂当然希望这支手枪会被军队采用为制式手枪;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毛瑟厂1939年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正式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盒子炮的生产前后持续了40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100万支各式各样的盒子炮,其中估计有一半卖到了中国。
国内生产盒子炮的工厂、单位非常多,产量较大的有位于汉阳、上海、巩县及山西的工厂,其中位于汉阳的工厂产量最大,生产时间也最长,生产长管及短管等不同的型号。汉阳的盒子炮,其准星位在一个套筒上,再把套筒焊上枪管,类似汉阳步枪准星,毛瑟原厂则直接与枪管铣出及同套筒焊接均有。其他小的兵工厂、修械所、游动枪商也都生产,质量当然依时依地而定。大沽造船所曾仿造过六种以上不同的变型,其中一种是意大利合约式的,枪面光滑,一般称为“大镜面”,打印英文的“大沽海军船坞”(Taku Naval Dockyard),也有如同一般毛瑟枪面的型号,打印“大沽造船所”。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大致有4种。
民间流行的毛瑟盒子炮快速枪套,盒子炮可以在枪套中发射。图中为笔者仿制的枪套
毛瑟盒子炮使用的10发桥夹
“八一三”淞沪战役时在上海作战的国军,捷克式步枪射手旁边的副射手使用一支短管盒子炮
国产短管盒子炮。从使用的年代来看,应为中国共产党的军工厂制造(米多(Miduo)提供)
这一类盒子炮材质及加工质量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盒子炮的生产过程复杂,加工程序多,根据民国11年(1922年)各兵工厂现造军械军火价目表中所列:汉阳兵工厂的七九步枪每支43元,而自来得手枪每支要120元。到了抗战爆发时,已经没有兵工厂在大规模生产盒子炮了。民国23年(1934年)兵工署的报告中提及:“二十四年上半年度代购手枪数量……由本署与柏林商专处或国内洋行办理一切定购运输手续……二十响自来得手枪每枝八十元、左轮手枪每枝三十元、四、六寸勃朗宁手枪或毛瑟手枪每枝三十元。”
这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制造的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它们的材质及质量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无缺,则产品较佳。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的。
湖南铁工厂生产的短管盒子炮。序号为50133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河北、河南、四川一带这样的人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质量因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维妙维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作为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大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许多枪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的。
这类盒子炮多为私人购买,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大量进口者多为政府代表直接向厂商协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枪、毛瑟手枪,都没有了出生证明,被烧毁的记录中包括研发日志等文件、各种变型的由来、生产数量等。
目前收藏家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组件的特征来区分。其项目有:
1.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凸起,后来改成大圆孔,最后改为小圆孔,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一共有六种。
2.击锤上圆孔的圆环数量不一。
3.枪身表面的纹路。最早有车出的凹痕,后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最后又回到车纹表面,至少有12种不同的表面。
西班牙波依斯特加兄弟设计制造的皇家牌仿盒子炮。外型看起来一样,其实内部构造完全不同,零件也不能互换。根据枪上的印记,其型号为“ETA1”。注意在枪面上很明显的螺钉及插销。这把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的杂旧枪械之一,由Oyster Bay Industries进口。部分打印有“日国制”中文字样,据清史稿、志一百三十四、邦交七记载:“日斯巴尼亚,一名西班牙,即大吕宋也。明嘉靖初,据南洋之蛮里喇(马尼拉),是为小吕宋,樯帆遂达粤东。”“日国”即西班牙旧称
4.握把。红9(Red 9)自成一系,有两种,其他至少还有15种不同的握把。
5.1915年之后,采用新式保险(NS-Neue Sicherung)。1930年之后,包括速射型,换装通用保险片。在上保险时,扣下扳机,击锤可以安全落下而不触及撞针。盒子炮的生产过程中,一共有4种不同的保险装置,包括最早期保险片下拉进入保险的型号。
6.撞针。早期用锁片固定,后来用单榫,最后改成双榫,有3种不同的类型。
7.退壳钩,有大小两种。
8.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表尺、刻字等。以这种方式,大致可以决定一支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年份。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刻。此时,西班牙各厂推出了毛瑟手枪的仿造型。波依斯特加兄弟(Juan & Cosme Beistegui),在1925年首先推出他们设计的盒子炮,并以“皇家”(Royal)作为品牌名字。皇家牌的特征是其枪机是圆的(后来的毫米31又改回方形),枪右侧打印“Royal”,枪的右侧可见两大一小3个平头螺丝及两个插销。阿斯特拉(Astra)为伊光达公司(Esperanza y Unceta)的商标,在1927年也推出了900型的盒子炮。它们在设计上作了简化,因此生产成本下降,但是并不影响作业,基本上西班牙的各型均较毛瑟原厂价格要低,做工也不差。突然之间,西班牙的盒子炮在中国成为另一种选择。西班牙盒子炮的总产量远不及毛瑟盒子炮;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后,停产的停产,不停产的也忙着供应国内的需要,无暇兼顾出口。因此前后卖到中国的各型加起来大概不会超过10万支。
“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价格以西班牙之阿斯特拉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
——民国23年(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九)手枪。
一支第二战区修械厂生产的盒子炮,序号为002,民国28年生产(Miduo提供)
毛瑟原厂出产的短管盒子炮,俗称警用盒子炮,又称为Bolo,来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s,俄国共产党的前身)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注意其独特的枪把形状
皇家牌分解时,将正中央的螺丝由右侧取出,击铁压下,枪管及延伸部即可向后、向上取出。图为取下枪管及延伸部后的枪身
国内兵工厂生产的两款短管盒子炮,上为晋造、下为汉造
皇家牌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枪机是圆形的,在加工上较为简单。图为毛瑟(上)与皇家牌枪机的比较
皇家牌的闭锁机构,与盒子炮类似但不同
1915年,毛瑟厂更改了保险装置,击锤上花式的NS(Neue Sicherung;New Safety)印记,代表新式保险。这种保险当在待击状态时,必须将枪机稍微下压才能使用
20世纪30年代后,毛瑟厂再度更改保险装置(包括速射型),改用通用保险片。当枪处于保险状态、扣下扳机时,击锤落下不会触及撞针。此种类型的保险片会注记F及S
一支产自湖南的短管盒子炮,印记为英文
盒子炮的机锁没有插销、没有螺丝
阿斯特拉在面板取下后,可以看到内部的结构,与一般的盒子炮截然不同
阿斯特拉扳机组的示意图,不如盒子炮的构造简洁、集成
西班牙制阿斯特拉900型手枪的8个插销,最右边的一个是用来拆卸弹匣底板固定钮的,一般不用拆卸(注意那个销尚有完美的烤蓝)。全自动的903型使用插入式弹匣,没有这个插销,因此有人称之为“七钉驳壳”。枪内部还有1个不外露的插销,所以900型实际上共有9个插销
西班牙制阿斯特拉900手枪
阿斯特拉与盒子炮闭锁机构的比较。虽然是同样的原则,阿斯特拉(下方)用的是一个固定在滑套上的闭锁块
来自西班牙的“准盒子炮”,共有三种品牌——阿斯特拉、阿树牌(Azul)、皇家牌,其中阿斯特拉及皇家牌虽然外形与盒子炮相似,内部的设计却不同;在生产方式上也作了简化,以降低成本。例如西班牙的盒子炮,其枪管都是锁入滑套的,不是与滑套一并制出。其工作零件则是用插销固定在枪匣上的,不像毛瑟原来的设计,是一个一个零件互相咬合的,一个插销也没有,因此分解的步骤也完全不同。加上西班牙的劳动工资原本就较为低廉,因此其产品都较毛瑟便宜。阿树牌的产品则与毛瑟完全相同。三种牌子都有全自动的型号,也都曾经大量卖到中国。
盒子炮的一项特色是它的枪套,倒装在握柄后,立即转变为一支卡宾枪,成为肩射武器。这是20世纪初流行的一种做法。传到中国后,成为一种惯例,不论是勃朗宁还是转轮枪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这也是盒子炮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手枪加装枪托,最大的功能是增加射击精度,作者的经验是至少可以将散布面缩小一半。精度提高,自然有效距离也因而延伸,若不计子弹本身的剩余动能,100~200米的目标仍可以遂行射击。
盒子炮的装填方式和毛瑟步枪相同,用10发装的桥夹,由上方压装,无论是7.63毫米或是9毫米的枪弹,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固定弹匣型如果没有桥夹,几乎无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枪机,一手装弹,再同时用两腿把枪夹住。射击时,弹壳由枪匣上方弹出,由于弹壳直上直下,有时真的会又掉回排壳槽,引起卡膛。据说这是有人在射击时将枪转平的一个原因。毛瑟另一个特色是它的表尺,刻度高达500~1000米,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事,即使有人能对1000米的目标用手枪瞄准,纵然7.63毫米是一种高初速的子弹,在飞行1000米后,也没剩什么动能了。
箪食壶浆送英雄。注意其盒子炮即绑有枪绳,通常绳的另一端绕过脖子
大众文化中盒子炮的另一个疑团是,到底盒子炮握把是绑枪绳(Lanyard)还是红巾?流行文化中常有盒子炮的握把下绑一条红巾的画面,事实上只有草莽英雄才这样做,在军队中,注重实用,仍然用的是枪绳。枪绳可以防止手枪掉落、遗失,亦可防抢,是由来以久的传统,红巾除了好看,没有什么实际的功用。
为什么盒子炮在中国这么流行?作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盒子炮是大手枪,给人的感觉就是其威力大。当时中国没有人探讨制止力、枪口能量、终端能量等课题,比较其他的各型手枪,尤其是口袋型手枪,直觉上盒子炮就让人认为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足以信赖,名字就称是“炮”,而不是“枪”而已。
2.10发装弹。当时的各型枪械,连步枪在内,很少有超过8发的,装弹量越大越好,应是一般人共同的感觉。
3.1000米的表尺。有的表尺刻度标示达到1000米,外国人这么做,必然是有些道理的,打不到那么远,说不定是功夫练得不到家。想来威力至少是比其他手枪大得多了。
4.另一个和尺寸有关的原因是,装上木盒后,挂在腰际,实在是够吓人的。
盒子炮装弹时的情形,由膛口用桥夹压装,一次10发
国外有人说,盒子炮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列强对中国禁运,只有手枪不受限制,所以盒子炮才大行其道,还说中国必须经过日本购买军械。而中国竟然也有人引用这些说法。这完全不符合实情。虽然对中国军火禁运是真有其事,可从未有人认真执行过。由本书的各个章节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各方势力,只要有钱,爱买什么就能买什么,连整个兵工厂、炮厂都可以买得到,还讲什么只能买手枪?至于必须通过日本购买军械,若是中国签了二十一条,这也许成为事实。然而当时各方势力都各有所好,当然有经过日本洋行采购的,但是向欧洲洋行采购的更多。
大沽造船所生产的“大镜面”盒子炮。本枪经过重新烤蓝,是所谓的射击用枪(Shooter),枪托虽有毛瑟印记,相信是近年生产的仿品(www.xing528.com)
1983年美国印制的一套海报中以盒子炮为主题的一张,正中央即描绘一名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手持盒子炮,腰上是皮制弹包。可惜青天白日的12道光辉误画为红色。但由此可见,即使在外国人心目中,盒子炮也是和中国分不开的(原作者为肯尼思·弗朗西斯·杜威(Kenneth Francis Dewey))
在民初北洋政府时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曾有一段时间列强没有余暇兼顾中国,也没有多余的军火出售,日本成为唯一的军火来源。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这种好日子就结束了。尤其是欧洲多余的军械充斥,亟需寻找买主,也就成了买方市场。禁运产生的唯一后果,可能是因为各国多少都还有点遮遮掩掩,导致卖入中国军火的价格比一般国际市场上要高。
实用上而言,盒子炮打起来不是很舒服,几近圆柱形的握把不易握住。装上木盒以后,虎口很容易被击锤打到,一般称为锤伤(Hammer Bite)。有人建议大姆指不要跨过枪把,只是在右方扶住,指向前方,除了扣扳机的食指,其他三指向后拉,将枪托抵紧肩膀即是。没有桥夹时,几乎无法装弹,恨不得有三只手。
盒子炮的生产更是麻烦,拿滑套而言,枪管和滑套是同一块原材料车、铣出来的,如果枪管或是滑套出了问题,就要全部换掉。所以后来西班牙仿造的,其枪管与滑套分开制造,分别完成之后,再将枪管装上。其他的内部零件,也都是细心地加工制出,因此其价位远超过步枪。
无论好坏,盒子炮在中国民国初年到抗战的历史上无处不在,实在是没办法抛开它不提,至今仍有许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民国17年(1928年),山西开始制造根据德M1896式毛瑟手枪放大改进的11.43毫米(.45 ACP)手枪,称为十七(年)式手枪。与一年前开始仿制的汤姆逊手提机枪相同口径。
现存的山西盒子炮原品,有民国23年(1934年)的印记,序号达到5位数,以每年平均2000支产量计,总产量应在1万支以上。
.45ACP子弹的制止力当然比7.63毫米的要好得多,可是后坐力也会较强,对关西大汉而言,也许并不是问题。同时,当国内各方都使用7.63毫米子弹时,山西独树一帜地提倡.45ACP,也算是历史上一个有趣的特例。
晋造十七式手枪
晋造十七式手枪。该枪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的仿品(罗伯特·法里斯(Robert W.Faris)藏枪)
晋造十七式手枪印记,均以篆字书写;右为“民国十八年晋造”、左为“一七式”。枪上并刻有“国军”二字
民国17年生产的山西盒子炮,序号13。其印记仍为普通的中文型式(医学博士莱昂纳多·M·安塔里斯提供)
序号13的山西盒子炮右侧(医学博士莱昂纳多·M·安塔里斯提供)
序号13的山西盒子炮左侧,印记为“一七式手枪(医学博士莱昂纳多·M·安塔里斯提供)
左为晋十七式手枪的首字,右为古尚书“一”字;来自《商务印书馆正草隶篆四体字典》,故判定型号为“一七式”无误
“民国十九年晋造”的印记,枪应是原品
在一些旧文件中,有时会将十七式的口径列为11.25毫米,因此有人以为这是另一种独特的口径。实际上,检验今日仍未改膛的实枪,的的确确都是.45ACP口径,也就是11.43×23毫米。这个差异来自哪里呢?其实说来简单,形容子弹的口径,一般有两种方法,或是以枪膛中来复线的阴线至阴线的距离,或是以枪膛中来复线的阳线至阳线的距离,来作为代表。例如7.62×51毫米子弹,阳线至阳线为7.62毫米(.30寸)、阴线至阴线距离为7.82毫米(.308),因此30-06与308 Winchester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子弹,其实是同一种口径。跟据美国的NIJS 0112.03标准,.45ACP的阳线至阳线距离最小为11.227毫米、阴线至阴线距离最大为11.43毫米。当年中国曾有某个技术人员突发奇想(或是故意要混淆敌人的视听),以阳线至阳线距离来作为十七式手枪的口径,以至于后人在没有检验实枪的情况下,以讹传讹,有了这一争议。一般的通例是,一旦原厂或采用单位定下了子弹名称,约定俗成,就没有人再去改它,就是为了避免这种误会。而美国陆军最早采用的.45ACP子弹,实际的口径为0.451寸,也就是11.45毫米。如果有人会引用这个数字,后人会以为这又是一种新的口径。另外,无独有偶的是这个11.25毫米也出现在挪威的1914式手枪上,挪威采用了美国的1911式手枪,定型为1914式。在1918年之后生产的改进型,滑套上也打印了11.25毫米!
在构造上,十七式与毛瑟原厂的设计完全相同,并没有什么变动,只是将原枪调整放大,来发射.45ACP的子弹。这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这种口径的毛瑟手枪,毛瑟原厂都没有生产过,算是原创,因此真品很受收藏家的欢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曾经又生产了几批,卖到美国,其年份印记全部是“民国十八年”,但因为是新造,不符合美国《古董和纪念品类武器条例》(Curio & Relic,C&R)的条件,有人鱼目混珠将这一型当成真品卖,其价差达四五倍以上。
如何判定十七式是真品呢?若是想收藏一把,第一件事是避开十八年的型号,第二是从正式枪商处购买,询问是否是C&R。另外有内行的指出,原枪的内部作工细致,零件配置合宜,但这是要相对比较才知道。
上两图为枪机上的序号及青天白日徽。目前发现的原品都是有9道光芒的青天白日徽,打印在序号的左边或右边,但与序号密接。同时,卡机簧上也应有序号。下图为仿品。注意青天白日徽位置与序号之间的空白(罗伯特·法里斯藏枪)
3种不同的“民国18年”印记,只有最上方的为真品。注意箭头、编号指出的差异
一把镌刻为“民国20年晋造”盒子炮,序号7612,是否为真品仍然存疑(保罗·米尔布里(Paul Milbury)收藏)
这是一批美国收藏家手上的国造.45ACP子弹。记录中未见四川大量使用.45ACP的武器,而这一批子弹的印记又凑巧出自山西大量生产.45口径盒子炮及手提机枪的时候,令人怀疑是否为晋造而假托为川造?(Woodin Laboratory收藏)
比较客观的一些区别是:真品在枪机(机心)底座上有序号及青天白日徽、卡机簧上也有序号。如果仍有疑问,看铭刻的字。第一点是“八”字必须是像图例写成“] [”的样子,如果只是写成)(,是后期的仿品,质量最差。“八”字对了,再看“民国”两字,真品的“国”字上面两点不连接,“八”字不超过年字,这些检验都通过了,大概就是真品。
较有经验的人,还可以看铭字本身,真品的字是压印上去的,所以凹陷底部平滑。仿品的字是用电笔刻划出来的,凹陷底部成V形。
上海兵工厂生产的8寸勃朗宁手枪,枪把有装枪托的凹槽,并有可调整距离的照门
金陵兵工厂生产的6寸勃朗宁手枪,无枪托槽,固定照门
中国俗称“撸子”、“八音子”、“枪牌撸子”,因为FN枪上的商标即是一支小手枪。“撸子”演变为北方人对所有半自动手枪的俗称,如同南方人称之为曲尺。
勃朗宁于1897年完成了本枪的设计,取得了专利。本枪使用的弹药是勃朗宁与温彻斯特厂的工程师一起设计出来的新弹药,作业方式为不闭锁的反冲式,其着眼点是民用商业市场,供私人防身、自卫用。
当时比利时的FN(Fabrique Nationale)公司正好有一个代表在美国视察脚踏车生产的情况,FN公司与勃朗宁一拍即合,当年即签下合约,授权FN公司制造该枪。在1900年之前只有限量生产,1900年7月,FN公司取得了比利时政府的2万支手枪合约,从此一帆风顺,到1911年停产时,原厂据说生产了72400支,勃朗宁也因本枪的成功,在欧洲成了自动手枪的代名词。
中国仿造了大量的1900式手枪,其数量、种类仅次于盒子炮。尤其是金陵兵工厂及上海兵工厂均大量仿造此枪。因为1900式手枪构造简单,所以生产容易,价钱便宜。根据上述陆军部的各厂军火军械价目表,上海兵工厂6寸勃朗宁手枪每支30元,8寸勃朗宁手枪每支42元。
8寸勃朗宁手枪有可调整的表尺,枪身下有供枪管散热的开口,枪柄上有供枪绳固定的圆环,是中国独特的设计,与原枪不同。在枪柄后有装置木质枪托的凹槽。上海兵工厂的产量由一年数百支到民国9年(1920年)的6万余支。
其他中国仿造的1900式手枪,烙印千奇百怪。有的按原厂一字不落地照抄,有的则凭空捏造,不知所云,甚或将字拼错,还有的印上毛瑟商标,很明显,这些是为了冒充原装货。但是要制出一把手枪,在当时的中国仍要有相当的组织才能进行。当时的兵工厂生产的产品有额造和代造的差别,代造的产品大多不入账,算是兵工厂的额外收入,而定制的省份、单位可能要求不同的烙印及序号,这是这类仿造手枪的一种可能来源。
抗战时一个女兵持勃朗宁手枪练习射击(原刊于《大路月刊》第3期)
民国8年上海兵工厂生产的6寸勃朗宁手枪。枪号与生产记录相符,应是下半年出厂的
上海兵工厂手枪产量
国内不知名厂仿造的8寸勃朗宁手枪,手把上有麒麟商标及不知所云的外文印记。这看上去算不算所谓的狗牌撸子?
此枪原先来自西班牙,仿造自勃朗宁的1903式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为了作战需要,1915年与西班牙的加比隆多·乌雷斯蒂厂(Gabilondo y Urresti)签订合约,每月供手枪10000支,后来提高到每月供应手枪30000支,称之为Ruby手枪,中文可以称之为卢比手枪。由于其工厂产能不足,于是外包给十几家工厂生产。这些厂可能纷纷私下生产偷卖,于是除了法国合约枪之外,其他各式各样的印记五花八门,充斥市场。总体而言,一共有30多家厂家生产此种手枪,这些厂家主要都集中在西班牙的伊巴(Eibar)地区。
由于生产量大,价格便宜,因此畅销世界。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意大利军正式配用之外,法国在20世纪20年代,趁机卖给芬兰10000支,在冬季战争及其后的延续战争中都有用来和苏联在战场上驳火。而在芬兰国内则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
回头来说说中国。军阀时代各式枪械都很受欢迎,除了法军的剩余物资之外,其他小厂的各种货色也都卖到了中国。而汉阳兵工厂也根据阿斯特拉100(原称为阿斯特拉1915)同型手枪,仿造了一批。其他民间作坊更是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变型。
此枪由勃朗宁的1903式简化而来,除了无握把保险,撞针改为内置击锤,其他大致相同,而改变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简化生产,降低成本。
这是历史上最无用的手枪之一,除了.32ACP之外杀伤力可疑,又重,又不准,作业又不可靠。加上各厂的生产质量不一,除了零件不能互换,许多枪用起来对枪主的危险大于其敌人,所以产量虽大,大多数用不了多久。很多枪早已报废,存世的数量倒也不多。很多人视其完全是个废物。
44厂在抗战期间主要任务为设立游动修理队及随军检修班,分往各战区为军队修理和保养军械。
该厂民国30年(1941年)筹划在修理空暇制造手榴弹及左轮枪,民国31年(1942年)春,赴昆明接运53厂借拨之制枪机器30余部,安装使用,当年秋天,两种械弹均大量出品。44厂生产的手枪为美国史密斯-韦森公司生产已久的警用手枪(Regulation Police,Model 31,口径为.32S&W Long)。史密斯-韦森公司是美国的老枪厂,国内旧称为“思危”厂,从19世纪即开始大量生产转轮枪,历年累积下来,抗战时仍在使用的数量庞大,型号也很多。
两把不同时期美国史密斯-韦森公司生产的.32口径警用型左轮枪。这是当时在中国使用非常广泛的型号,但是威力不大,甚至打不穿北方常见的厚棉衣。
20世纪之后所生产的各型,扳机的作业均可以单动或双动。转轮向左甩出,以便退壳及装弹。究其原因,是设计给惯用右手持枪者。姆指将扣机前推,转轮即可甩出,以左手退壳、装弹。惯用左手持枪者却十分不便。
中国使用的各型,往往自行在枪把上凿出凹槽,以供套上枪托。这是中国使用手枪的一个惯例,同时也透露一个信息,国人对手枪的期望,仍在于远,希望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骑枪的代用品。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旧生产左轮枪以补足自动手枪不敷之数,产量最大的是史密斯-韦森公司的胜利型(Victory Model)手枪。其名称来自这一型手枪在序号之前,均冠有V字,有各种不同枪管长度,这是史密斯-韦森公司战前军警型(Military & Police)的经济型。除了美军配备之外,也供应给各盟国,以英国最多。美军使用的口径为.38 Special,供应英国的为.38 S&W。战时总产量大约在80万支左右。中美合作所亦曾运交此型手枪给中国。
美制胜利型特种.38口径手枪
“八一三“淞沪战役时国军在上海的阵地,左边第二人显然为军官,手持一把左轮枪,腰上挂了两排子弹。右边两名士兵则持用装了木托的盒子炮
美制胜利型手枪,两种不同枪管长度的型号
史密斯-韦森公司.32口径左轮枪。注意插入图中枪把铣出的凹槽,此为国内在进口之后自行加上的,以便于加装枪托(唐·贝尔(Don Bell)藏枪)
由SACO供应的胜利型手枪,枪身上方有美国海军的印记
史密斯-韦森公司特种.38长管手枪
本枪的枪把上也开有沟槽,供装置枪托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