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督教改革:反封建的宗教运动

基督教改革:反封建的宗教运动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生在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基督教成为国家宗教以后,特别是在进入中世纪之后,教会的腐败日益严重。在基督教面临上述内外危机的情况下,出现德国修士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就成为历史的必然。1517年10月31日,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激发了人民的反对封建教会和世俗政权的热情。

基督教改革:反封建的宗教运动

发生在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运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西欧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时期教权与皇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公元8世纪,在法兰克国王丕平的支持下,罗马教廷成为教皇国。从11世纪末叶,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同德皇亨利四世展开“主教叙任权之争”起,双方斗争持续近二百年之久。13世纪时,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在同法王腓力四世的斗争中失败,教廷权威急剧下降。14世纪初,教廷被迫迁往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教皇飞地。15世纪初,内部亲法、亲意势力间的斗争,形成两个教皇并立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召开会议同时废黜两位教皇,另选一位教皇,结果却出现了三个教皇。后来费了好大的劲,迫使三位教皇之一引退、两位被废黜,选出了新教马丁五世。这一丑闻,使教皇威信一落千丈。教皇与世俗政权之争、教皇之争,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格列高利七世像

格列高利七世鼓吹教皇权力至高无上,反对世俗君主操纵主教叙任权,从而使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间的权力之争日趋激烈。1076年2月在罗马公教会议上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废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于1077年冬季亲往教皇居住地卡诺莎堡请罪,教皇声威大震。

形成于3、4世纪的修会的制度,盛行于欧洲、北非和西亚,一度趋于涣散腐败。虽然西部教会修院经历了克吕尼派改革运动,教士卡西奥在保存和维持古代学术文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9世纪初开始兴办大学,但修会制度使基督教传教士严重脱离了信众;教会修院中的经院主义哲学家热衷于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之类所谓哲学问题,远离了基督教的主旨。

从公元1096年至1291年的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罗马教皇与西欧封建主、城市富商相勾结,向地中海东部地区发动了八次侵略战争。这就是西欧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东征期间,侵略者烧杀掠夺,严重摧残了所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教皇与封建主对人民的愚弄和迫害,不断激起贫苦农民、城市贫民和新兴市民的反抗。他们拒不接受教廷的信条或大公会议的决定,因而被教廷斥为“异端”。在东欧、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先后出现了许多所谓“异端”教派。教廷为了镇压“异端”,于1229年决定成立“异端裁判所”。异端裁判所常以镇压“异端”或“异端嫌疑者”为名,疯狂迫害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宗教改革家。以西班牙异端裁判所为例。该组织成立于1479年,从1483年至1820年,与世俗当局狼狈为奸,以各种毒辣手段,害死三十多万人,其中以火刑处死十余万人。

基督教成为国家宗教以后,特别是在进入中世纪之后,教会的腐败日益严重。教会占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地产。第一等神职人员拥有三千至八千处领地,第二等神职人员拥有一千至三千处领地,第三等神职人员拥有近千处领地。一些教会占有大量庄园和奴隶,设立手工作坊,主持集市贸易,经营运输,等等。15世纪后半叶,为维持教廷庞大的经济开支和高级教士奢侈的生活,教会设立名目繁多的税收,除赎罪券外,还有什一捐、特别捐、特赦捐等。教阶制使高级教士与低级教士间、教士与信徒间的差别日益扩大。教皇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财富,高级教士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德国的七个选侯中有三人是大主教。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教会实际上是挂着教会招牌的官府,神职人员实际上是穿着宗教外衣的吸血鬼。教会和神职人员已背离了早期基督教的拯救精神、博爱(圣爱)精神。

与西欧教会日渐走向衰落和腐朽相反,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和科学却得到了蓬勃发展。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和支配地位,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文化,催生了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如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批判了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对教士们的无知、虚伪、贪婪和淫乱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在科学领域,医学出现了法国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14世纪中叶);天文学出现了波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16世纪初),意大利的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的自转等(17世纪初);在航海方面,地理大发现驳斥了教会关于地球另一面没有人类的谬论(15世纪末)等等。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冲击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科学得到了发展。(www.xing528.com)

在基督教面临上述内外危机的情况下,出现德国修士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就成为历史的必然。1517年10月31日,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年12月10日,路德发表著名的《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当众烧毁教皇革除他教籍的谕令。运动迅速展开。宗教改革主张的要点是: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主张建立廉洁教会,反对教会拥有地产和其他财产的权力;《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主张“因信称义”,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路德派是运动中的温和派,要求建立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得到了一部分德国诸侯和市民上层的支持。

哥白尼像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他完成了其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科学向前迈进的时代。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速发展。

伽利略像

是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激发了人民的反对封建教会和世俗政权的热情。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1490—1525)起初也积极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24年至1525年,闵采尔领导农民举行武装起义,提出了宗教外衣下的社会革命纲领,要求建立没有教会、没有封建主、世俗封建主和富人等“不敬上帝的人”的“天国”,宣称基督再临统治人间一千年的时刻(至福千年)即将到来。这时,路德却跳出来指责甚至诅咒农民革命。

马丁·路德在查理八世面前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起了欧洲基督教宗教改革的连锁反应,形成改革运动,使改革后的基督教形成了新的教派。新教除了德国的信义宗(路德宗)外,还出现了归正宗(加尔文宗或称长老宗)和圣公宗(安立甘宗)。归正宗是受路德革新精神影响,由法国人加尔文创立的。圣公宗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自上而下实施完成的。该宗虽然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以及一些重要教义和礼仪形式,但拒绝接受罗马教皇的管辖,成立了以国王为最高元首的英国国教会。

这些宗教改革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是: (1)在思想观念上,对《圣经》进行了新的解释,使基督教神学在文化形态上、理论水平上、精神境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2)从组织结构上看,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被视为新教三大派系的信义宗、归正宗、圣公宗不断分化,发展出大小不一的独立教派,形成日后世界基督教会复杂的组织网络;(3)从社会影响及作用上看,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原来那种程式化、表面化的面貌,使基督教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驱动力量影响和支配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4)宗教改革造成了欧洲宗教民族化、地域化的状况,整个欧洲在宗教改革之后逐渐形成了“教随国定”的传统,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信仰上的依据和保证;(5)宗教改革一方面使罗马天主教会掀起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另一方面也推动罗马天主教会在内部进行了教义、教规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采取海外传教措施,广泛接触民众,同各国首脑密切联系,创办大学,力争在欧洲之外挽回在欧洲的损失,扩大了基督教文化在世界的覆盖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