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的基本信仰有四项:一是信仰一神;二是坚信以色列人是与神立约的选民;三是坚信神的旨意体现在神所启示的律法中;四是坚信救世主拯救以色列人并全人类。在这四项基本信仰中,坚信律法是核心内容。如果说其他民族信仰的宗教也都重视律法,那么,以色列民族信仰的犹太教则是高度重视律法。犹太教认为,遵守律法的人才是义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守律法而信一神、自认是神的选民等等,那么无疑是自欺欺人。犹太教基本信仰的其他内容都是坚信律法的体现;律法贯穿于其信仰之中,是以色列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是犹太教道德观的核心内容。
犹太教的律法记载在律法书中,即记载在《旧约》的 《创世纪》、 《出埃及记》、 《利末记》、《民数记》、 《申命记》之中。其中摩西在西奈山宣布的领受于最高神雅赫维的“十诫”是律法中最重要的内容。
犹太教把十诫中关于只信最高神雅赫维(天主)作为犹太教信徒的第一准则。十诫中有四条是关于坚信一神的:第一条,除天主之外,不可信别的神;第二条,不可崇拜偶像;第三条,不可妄呼天主之名;第四条,守安息日,礼拜天主。十条占了四条,可见分量之重。从《创世纪》的记载看,十诫中关于坚信一神——天主雅赫维的规定,是天主针对当时以色列人崇拜“金牛犊”这一背信弃义行为而颁降的。这就意味着,犹太教把坚信一神的看做是“义人”,把不信一神的视为“不义之人”。从历史发展上看以色列人的宗教观,经历了由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向一神崇拜发展的必然过程。以色列人回顾自己的历史,认为雅赫维不仅在沙漠中引导以色列人,而且在以色列人定居迦南后,又赐予土地和收获,在以色列人与各民族共处中主持公义仁慈,他们应该感谢雅赫维。这个民族坚持这种一神信仰,维系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以色列人为自己是与神立约的特选子民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以履行契约为道德义务。所谓“特选子民”,意即以色列人是造物主从万民中挑选的特等选民,负有造物主委托的特殊使命。这一说法是从犹太早期神话故事“挪亚方舟”演化而来的。故事称雅赫维因世人行恶而降洪水来世间时,“义人”挪亚因能持守正义而蒙神赐福,遵旨造舟,在洪水泛滥时得以留生,而犹太民族始祖亚伯拉罕的祖先便是“义人”挪亚的长子闪姆。由此,以色列人继承了先祖的遗传基因而成为特选子民了。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的犹太先知阿摩斯(雅赫维的代言人)在记载他言行的《阿摩斯书》第三章中说:“以色列子民!你们应听从上主关于你们,即关于我由埃及国领出来的全体民族所说的话:‘由世界上一切民族中,我只拣选了你们,为此,我必惩罚你们的罪恶’。”以色列人认为,整个民族与神订立了永不废除的契约,记载了先知耶利米言行的犹太教经典《耶利米书》第三十一章记载:“我愿在那些时日后与以色列家订立的盟约——上主的断语——就是:我要将我的法律放在他们的肺腑里,写在他们的心头上;我要做他们的天主,他们要做我的人民。……那指定太阳照耀白日,规定月亮星辰照耀黑夜,拨动海洋使波涛怒号,号称‘万军之主’的上主这样说:假如这些规定已由我面前消失——上主的断语——以色列种族在我面前也就永不再是一个民族。”这两位先知不仅是神的代表,而且是国王的代表、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就是这样以“法律”或者“律法”的方式将以色列人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了。而作为义人后代的以色列人当然不能辱没了祖先的光荣传统;当然不会辜负神的期望。执行律法与否,涉及到是否为“义人”的道德问题;执不执行律法,决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涉及到整个民族的命运问题。于是以色列民族要以祭司为榜样,一生要服侍神,认罚献祭,表明悔改。
十诫石碑
相不相信救世主,是鉴别义人的标准之一。相信救世主,表明这个人是义人,他对雅赫维(神、上主)充满信心,能够经受坚信雅赫维的考验,而且越是苦难深重的时候,越是充满信心,越是感到救世主降临日子的临近。如果救世主观念缺乏或不坚定,那么就表明这人是不义之人,他已对雅赫维失去信心,是犹太教和以色列民族的叛逆者。相信救世主的观念固然使以色列人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先后被其他民族所奴役,与他们苦苦等待救世主出现不无关联,但也要看到这一思想主张的道德化也给犹太教抹上了乐观主义的色彩。《以赛亚书》第一章对得救之后的理想社会进行了充满诗意的描绘:“……他(上主)将统治万邦,治理民众,致使众人都把自己的刀剑铸成锄头,将自己的枪矛制成镰刀,民族与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学习战斗。雅各家!来让我们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吧!”这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无疑会鼓舞以色列人为之奋斗。同时,这一思想主张也使以色列人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犹太教的救世主不是神而是人,是出自于以色列民族中的人,这自然会增强以色列人争做民族精英的意识。与此相适应,以色列历史上曾出现过率领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公元前167年至前142年领导人民起义反抗希腊托勒密王朝安条克四世暴政的马加比、公元前66年至前73年领导反罗马犹太起义的埃拉扎尔,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律法节 (www.xing528.com)
每年犹太历三月(公历五六月间)六日,犹太教纪念雅赫维在西奈山向以色列人颁布十诫,使以色列祖先成为“神圣的子民”的节日。按犹太教拉比(师傅)的解释,以色列人出埃及,只是获得自由的 “序曲”,而不是“完成”,唯有当以色列人自觉接受神的律法时,他们才真正得到自由。自中世纪起,犹太教父母往往在律法节把儿子送入会堂,开始学习律法,象征孩子与祖辈一样,在西奈山接受神的律法。
逾越节
犹太历每年正月(公历三四月间)十四日。据《出埃及记》记载,摩西组织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前夕,雅赫维(上主、上帝)命令以色列人在犹太历正月十四日晚,家家宰羊吃烤肉,然后把羊血抹在门楣上。当夜,雅赫维派天使走遍埃及,将一切头胎出生的人与牲畜杀死,见门楣上有羊血的便逾越过去。根据雅赫维的指示,以色列人立此节以志纪念。这一天,以满周岁且没有残疾的羔羊一只,献祭后烤熟。人们腰束带子,手持棍棒,尽快把羔羊头、腿、五脏吃光,同时,吃无酵饼和苦菜。后逾越节同除酵节合并庆祝。据《新约》记载,耶稣与十二使徒的最后晚餐,即为共度逾越节。
十诫中的第五条是当孝敬父母;第六条是不可杀人;第七条是不可奸淫;第八条是不可偷盗;第九条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是不可贪人一切所有。完全是以宗教律法的形式做出的道德规范,更充分地说明了犹太教道德观以律法为核心的特点。至于这几条道德律法的社会作用,当然是因社会背景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不可讳言,尽管在犹太教社会里这些道德规范起到了维护稳定的作用,但在更多情况下,维护的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哭墙
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亦有“叹息之壁”之称。为古代犹太国第二神庙的唯一残余部分,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把该墙看做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