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及印度教自身,以传教活动及其他交往方式对印度周边国家,甚至欧美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婆罗门教大约在公元前后,开始向东南亚一些国家传播,经过本土化,对传入国家的宗教以致政治都产生了影响。据史料记载,公元1世纪建国的扶南(位于今柬埔寨境内),公元4世纪时王室信奉婆罗门教,崇拜湿婆。公元2世纪末在顺化地区(今越南中部)建国的林巴(占婆),于4世纪在媚山地区建神祠,声称将其奉献给湿婆跋陀罗利首罗,“跋陀罗”是国王的名字。在马来岛发现的碑刻证明,它在公元6世纪之前就已是佛教和印度教流行地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从公元5世纪开始流行婆罗门教,8世纪至9世纪,中爪哇的王国都奉湿婆教为国教;10世纪初至11世纪初,东爪哇一个国家忠于湿婆派传统,其中一个叫做达磨旺夏的国王还根据印度教的法律编纂了一部爪哇历史上著名的法典。据我国《隋书》记载,6世纪在今柬埔寨北部、老挝南部建国的真腊,奉印度教湿婆派为国教,林加崇拜是宫廷的主要信仰形式。至11世纪毗湿奴派又开始流行。据我国元代有关文献记载,真腊在13世纪流行三种宗教,其中有印度教一哲学派别和湿婆苦行派,另一为小乘佛教。我国史籍称做骠国(中缅甸)的王国,4世纪之后宗教信仰是印度教的毗湿奴派和佛教大小乘的混合形态。11世纪时蒲甘王朝信奉佛教,其密教化的趋势显示了明显的印度教影响。婆罗门教传入尼泊尔约在公元前6世纪。梨车毗国王苏普什帕在尼泊尔建立的王国推行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转变成印度教后,尼泊尔的印度教得到发展。公元14世纪,马拉王朝国王贾维提提·马拉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他按照《摩奴法典》,在尼泊尔制定了各种姓的等级制度、生活守则,使印度教的几个派别: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在尼泊尔都有传播,其中性力派尤为盛行。各派都有自己的寺院。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不像印度那样严格,贱民的活动也比较自由。在一些地方,印度教寺庙和佛教寺庙同时存在,佛教寺庙也有印度教的神像。据1981年统计,印度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5%。
米娜克西神庙
米娜克西神庙建于17世纪,是南印度神庙最后的巨构。据说米娜克西是潘地亚族的一位公主,爱上了湿婆神,被封为神妃,这座神庙就是为纪念她而建的。神庙由高墙围起,四门各有一座大塔门,即门上高耸巨塔。全庙规模巨大,主要建筑包括中轴线上的湿婆主殿和米娜克西殿,还有千柱殿和金百合池以及包括前述4座在内的、全庙多达11座高达四五十米的巨大门塔等建筑。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位于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科纳拉克村,濒临孟加拉湾。神庙建于13世纪,外形是别致的太阳神苏利耶的战车,有12对巨大的石雕车轮和7匹拉着战车的石马。寺庙内的雕饰精美细腻,造型生动。
印度教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印度教的一些情况、教义通过我国一些僧俗人士的游记等文献传入中国。例如,我国著名僧人法显于4世纪末5世纪初到印度去参学佛法,回国写了《佛国记》。在这本著作中他记录了印度笈多王朝婆罗门教的情况,说婆罗门种姓、祭司在社会中属于“贵姓”,在恒河中游地区,佛教以外的所谓“外道”(包括婆罗门教)都持“今世后世”论,“各有徒众,亦皆乞食”。公元7世纪,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在其《大唐西域记》中,对东南亚及中亚各国印度教教义及活动情况也做了一些记述。南宋赵汝适于13世纪初写作的《诸蕃志》以及元代周达观于13世纪末写的《真腊风土记》也记录了这方面的情况。《晋书》、 《南齐书》、 《梁书》、《隋书》、 《新唐书》、 《通典》、《文献通考》等史籍中,也有一部分关于南亚、东南亚国家印度教情况的记载。我国学者通过这些著作了解了印度教。(www.xing528.com)
印度教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另一渠道是佛经的翻译。8世纪后半期至12世纪,我国译出的佛教密宗经典中包含着大量的印度教的经典。印度教最根本的经典——《吠陀经》回部本经在我国各个时代均有记述。这些经典已纳入我国的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之中。印度教、佛教在发展中有碰撞也有互相吸收。大乘佛教的空宗和另外一些派别在理论上逐渐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印度教基本教义理论之一,认为世界上除最高存在“梵”以外,不存在其他实在)相接近,并反映在空宗的典籍中,这些典籍传入中国后,印度教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禁制,如轮回、业报、化身、“五戒”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印度教的一些护法神、密教或性力派崇拜对象、修持仪式,也在佛经译著中有所反映,有的为中国佛教徒所了解,还有的为中国佛教徒所接受。
印度教对我国产生影响还表现在印度教瑜伽术对中国的传入。瑜伽术是在4世纪传入我国的,最早见于佛教的《方便心论》。瑜伽术传入我国后,对我国佛教、道教、儒教、医学、武术、民间气功术均有影响。我国佛教禅宗修“上乘禅”,天台宗修行“六妙法门”,净土宗的“念佛三昧”(念佛可以集中意念,往生净土)都是受瑜伽术影响提出来的。我国古代的健身术,南北朝时流行的“易筋经”、唐朝传入的“天竺按摩天楼法”、宋代传入的“婆罗门引导法”,都显现着印度教瑜伽术的影响。印度密教瑜伽术传入我国西藏后,与喇嘛教的某些修炼术结合后,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藏密的瑜伽体系。
印度教在发展中建立的祭祀辅助学科,如天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逻辑学、医学、工艺学、数学(祭坛学)等,也随着佛教、印度教传入我国,对我国发生过一定影响。例如瞿昙悉达在8世纪初译出的印度历书《九执历》、隋唐时译出的《算经》、《算法》、《婆罗门诸仙方》、 《婆罗门药方》等等。在语言文学方面,有藏译梵文文法书《波你尼经》和史诗《罗摩衍那》(节译本)。《罗摩衍那》也有汉译本(康僧会)。印度教徒在中国的建庙活动,最早出现在新疆,目前只是一种推断,推断的根据,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和田有湿婆教派在活动。此外,在新疆罗布卓尔等地发现有石祖、陶祖和木祖的遗迹,说明那里对加林崇拜很盛行。唐代史料记载,9世纪有印度教湿婆教派在云南大理一带活动,立有“铁柱”,崇拜大黑天神(湿婆化身)。印度教在汉地建庙,最早记录是《唐大和尚东征记》,记曰:“天宝九年(750)广州有婆罗门寺三所,并梵僧居地……”。泉州也建有印度教寺庙,约在10世纪末。
印度教对欧美各国也有影响。对婆罗门吠陀经典进行解释的奥义书是印度教奉为根本的经籍之一,奥义书约在16世纪通过波斯文译本传入欧洲,后又被译为拉丁文和欧洲各种文字。印度教的吠檀多哲学对西方近代、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思想都有过一些影响,例如谢林、叔本华、杜威、雅斯贝尔斯、布来特曼、爱默森、赫胥黎等,都对印度的哲学特别是奥义书的哲学推崇备至。20世纪中后期,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都设有印度教各种教会和研究中心。据1980年粗略统计,全世界有印度教徒55408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其中北美洲有7.5万人,南美洲有53.3万人,欧洲有35万人,非洲有49.05万人,大洋洲有64万人,亚洲有55196.69万人。自1979年以来,印度教多次举行国际会议,讨论和管理与其他宗教关系等问题。
印度教的海神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