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波斯古经》揭示的神秘历史价值

《波斯古经》揭示的神秘历史价值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研究波斯古经,一度成为学术热门话题,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均有专家学者孜孜以求。古波斯也称古伊朗,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我国史称安息。最为完备、最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均包容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古经即《阿维斯陀》之中。《波斯古经》是研究古波斯

《波斯古经》揭示的神秘历史价值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意为 “知识”、“谕令”或 “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波斯古经》最早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但在希腊亚力山大征伐波斯时被焚毁,仅存一卷。公元3世纪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头流传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一工作在萨珊王朝建立后又继续进行,在沙布尔二世执政时期最后完成《阿维斯陀》21卷。该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和教义。现在的《阿维斯陀注释》是在9世纪以后用中古波斯文巴列维语翻译和写作的。公元7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进入波斯;其后波斯人及境内其他民族几乎全部改信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的虔诚信仰者离开故乡,大多移居于印度西部,后来渐渐聚居于孟买地区。这里的人被称为帕西人。一些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都为帕西人所保留、流传、整理,原住地已见不到该教经典。一直到公元18世纪,欧洲人才得知帕西人保留有波斯古经的信息。1723年,牛津有人得到了从印度传来的文本,但没有人能看懂。法国人昂克蒂尔·迪佩龙,立志于琐罗亚斯德教经典的探求,于1754年到印度寻求帕西人经典,并潜心于解读;经多年劳苦奔波和呕心沥血,他在牛津出版了《阿维斯陀》法译本。在其之后,又有德译本问世。至于新发现典籍的真伪、价值以及是否确为古本,长期以来,在学者中间聚讼纷纭。研究波斯古经,一度成为学术热门话题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均有专家学者孜孜以求。

《阿维斯陀》中描绘的女战士形象

关于波斯古经形成于何地,也是学术界探求的课题。某些研究者认为:该典籍成于伊朗西北部的米堤亚(伊朗高原北部的奴隶制度国家,约于公元前8世纪建国,米堤亚人与波斯人同源),认为琐罗亚斯德教原是米堤亚人的部落宗教。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阿维斯陀》的发祥地为伊朗北部的大夏(中亚细亚古国,位于今阿富汗北部)。无论是琐罗亚斯德本人的传说,还是语言方面的资料,都可以为这一看法提供某些直接或间接的佐证。能够见到《阿维斯陀》这一典籍的地区、城市多位于伊朗东部德国伊朗学家赫特尔以及前苏联学者瓦·瓦·司徒卢威·瓦·伊·阿巴耶夫提出如下设想:开始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同时存在;一是琐罗亚斯德教,传布于伊朗东部地区(大夏);一是麻葛(波斯祭司阶层的称号)教,传布于伊朗西部(米堤亚和波斯),关于麻葛教,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及其他希腊学者曾有所记述。希罗多德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于琐罗亚斯德教的记述,同《阿维斯陀》所载稍有出入,其原因就是希罗多德谈到麻葛教的存在。按照这一设想,学者们推断,后来,伴随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两教融为一体。但这一观点尚未被普遍接受。

琐罗亚斯德教祈祷书

关于波斯古经的内容,依据《阿维斯陀注释》可分为六部分:其一,耶斯那,即祭祀书,祭司向神提供献祭品时所唱的赞歌,是《阿维斯陀》的主体。其中的《伽泰》(神歌)是古经中最古老的部分。属耶斯那的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四章、第四十至五十一章,第五十三章,一共17章。它所使用的语言、韵律、格式与古经其他部分不一样,主要是韵文的体裁。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属于公元前6世纪上半时期或中期,甚至更早一些时期的作品。因为从使用的文字上看,属于较远古时期,这种古波斯文,即赞德文属于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前的文字,这种文字与“吠陀”(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所用古印地文极为相近。就内容讲,是琐罗亚斯德本人说教的记录,为教徒日常必读经文。其二,维斯帕拉特,即众神书,也称小祭祀书,属经典中的晚期部分,以巴列维文(中古波斯文)写成,内容是对各种守护神(也称“尊长”)的赞歌和祈祷词。其三,唯提吠达特,即驱魔书,祭司仪规典籍,也是以巴列维文写成。其四,耶斯特,即赞颂书,内容是对各种神灵和天使的赞美词,也为巴列维文。其五,库尔达也称“小阿维斯陀”,即短的赞歌或祈祷书。其六,其他零星和片断的颂歌。从以上这六部分,可以看出,波斯古经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话、传说、历史等的汇集。有些是在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以前就已出现,后来,琐罗亚斯德教根据当时情况加以编撰的。

古波斯

也称古伊朗,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我国史称安息。早在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前600—前529)创建波斯帝国,横跨亚非二洲;大流士一世(前558—前486)在位时其势力最强盛,版图一度扩及欧洲多瑙河流域,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前356—前323)所灭。公元226年又建萨珊王朝。7世纪起迭遭阿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等入侵。18世纪起长期为葡、英、法、俄等国殖民地。1925年建巴列维王朝。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1979年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www.xing528.com)

帕西人

即留居于印度的波斯移民。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不愿改信伊斯兰教或缴纳作为异教徒应缴纳的人头税,于8世纪初相继迁至印度西部古吉拉特等地区;17世纪后集中居住于孟买附近,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绝大部分成员仍信琐罗亚斯德教,保留原生活习俗;然而,伴随岁月推移,又受到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

此外,波斯古经中还有一些用巴列维文(中古波斯文)或后来波斯文、印度文写作的经典和历史著作。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那斯克》,是古经的纲要,约写于公元9世纪;《宗教行事》,俗称“琐罗亚斯德百科全书”,主要内容是本教的哲学观、道德观和教史,约写成于公元9世纪;《创世纪》,主要内容是神创造世界的过程、被造物的性质、世界本原(善、恶)、因果报应(末世审判)等,大约写于公元9世纪或11世纪。另外,琐罗亚斯德教信徒从波斯迁往印度以后,用波斯文或其他文字写成的《伊斯兰神学者》及《塞犍传奇》等,记述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分派和向印度次大陆传播的历史等。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古波斯(古伊朗)的历史资料非常缺乏,要想了解古波斯历史全貌十分困难。有关古波斯人的记载,较多的见诸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但记述得不够完整,而且有的地方不为今人所信。较为可信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历代诸王的铭文,但这类史料又十分零散。最为完备、最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均包容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古经即《阿维斯陀》之中。《波斯古经》是研究古波斯(古伊朗)历史的重要文献。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不多见的。

大流士一世的陵寝

大流士时代之前,琐罗亚斯德教已在波斯和米底得到广泛的传播。大流士是个坚定的信徒,在他的倡导下,光明之神随着波斯疆域的扩大而不断向更远的地区传播。大流士时代,琐罗亚斯德教迎来了它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