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术,也称星占,是通过对行星的观察来寻求神灵启示的一种占卜方式。古巴比伦的占星术盛极一时,是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占星术。古巴比伦人认为,人间的往事、今事以及将要发生的事,神灵都知道,都是由神决定的。天穹是一本大书,日、月、星辰是神的文字,人间的奥秘都在天穹这本大书中写着,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有所预兆。神常常通过种种预兆警示世人。而能够读懂这本天书的,是那些虔诚信神、富有神启知识的巫师、祭司,他们掌握着占星之术,他们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据说,天上的预兆是有一定之规的。比如,如果7月1日是阴天,那就预示着将有战争发生;如果7月13日和19日是阴天,则预示着国王必死;若是30日是阴天,那国王将长寿。又如,日蚀、月蚀阴影运行的方向,预示着一定的吉凶,等等。
占星术的盛行,尤其统治集团频繁发出星占指令,促使两河流域的天文观测水平不断提高,天文理论不断完善。为着观测的方便,祭司们把天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用不同神灵的名字去命名各个区域,然后按照不同区域去观察不同的星座。如,恩利勒(地神)区有33个星座,包括大熊座、小熊座等;安努(天神)的区域包括23个星座等。祭司们通过天文观察和计算绘成恒星图,并标出了星际之间的距离。两河流域最古老的天文文献是星盘。这些星盘是用泥版做成的,上面刻有三个同心圆,以11条幅线分为36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星座的名字和一些数字。每块星盘都是一幅天文图,而且与黄道十二宫的起源有关。早在公元前13世纪,古巴比伦人就注意到,太阳沿黄道运行,月亮与另外五颗行星在黄道南北移动,因此,巴比伦人特别注意黄道附近的星空。他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也就分黄道为12个星座、12个宫,每月太阳移动一宫。他们还为12宫取名为天蝎座、狮子座、双子座、天秤座等。这些星座名称,现在还在使用着。后来,这方面的知识流传到埃及等国家,丰富了这些国家的天文学。
在雄伟壮丽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画面构图宏大,视觉中心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画了50多个学者名人,各具身分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七种自由学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
古巴比伦星座复原图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黄道十二宫体系实际上是古代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述人三方共同创造完成的。比如象征白羊宫的公羊形象,就来源于埃及;而金牛宫的公牛则是巴比伦的,巴比伦人称之为戈特·安那;狮子宫的雄狮形象则又是埃及人的贡献,这个星座在巴比伦人那里称为大犬。
天球
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天体,假想以空间任意点为中心,以无限长为半径所形成的球。通常把观测者设想为天球中心,但有时把天球中心设置于空间的某些特殊点上,例如,地心和日心,相应地称为“地心天球”和“日心天球”。中心位于地面上任意一点的天球称为“地面天球”。自天球中心画与实际观测到的天体方向的平行线,将天体投射到这假想的球面上,使天体方向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化为球面上的点与点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道(www.xing528.com)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赤道成23°26′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古巴比伦人在观察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过程中,发现了星体运动周期。例如,在公元前二千年,他们发现金星每八年有五次回到原来位置;水星、土星、火星、木星回到原来位置分别需要46年、59年、32年和71年。他们还能对日食、月食的周期和日、月、星辰的相对位置进行观测并记录下来,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在天文学中引进数学知识,是古巴比伦人的创新,也是他们天文学的特点。他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出天体之间的距离,预测出日月星辰的出没。这使古巴比伦天文学更具准确性,不仅对当时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天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西方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巴比伦人之一的苏美尔人在制定历法方面的成绩突出。这是第一部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的太阴历,从新月出现的那天起到新月再现的那天止,为一个太阴月。巴比伦人测定的太阴月的长短是29日12时44分3.33秒,和现代天文学家测定的数字只差0.4秒。根据太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间,总共354天。每年的中间或年末在月份中增加几天,以补不足。每个月的名称和具体划分:尼萨奴,相当于现代的三至四月;伊亚尔(Nisan),相当于现代的四至五月;西马奴(Simanu),相当于现代的五至六月;杜乌朱(Du'uzn),相当于现代的六至七月;阿布 (Abu),相当于现代的七至八月;乌鲁鲁(Ululu),相当于现代的八至九月;提什瑞图(Tisritu),相当于现代的九至十月;阿拉散奴(Arahsamnu),相当于现代的十至十一月;基斯里穆(Kislimu),相当于现代的十一至十二月;台贝图 (Trbetu),相当于现代的十二月至一月;沙巴图(Sabatu),相当于现代的一至二月;阿达如(Addaru),相当于现代的二至三月。这些月份的名称来源于闪米特语系,但所使用的符号却是尼普尔的苏美尔楔形符号。这种以阿卡德语发音读苏美尔月份符号的方法被一直延续,直到楔形文字消亡。但巴比伦的月名仍在使用,直到近代。
巴比伦人还制定了一个至今人们一直使用的时间单位——星期。一星期七天,分别用太阳、月亮和五个行星的名字命名,巴比伦人还制定了依季节相互交替而长短变化的“夜时制”。他们把一日定为360度,分为六等分,即六更。白天夜晚各三更:白天三更叫做日出更、午时更和日没更;夜晚三更叫做星见更、午夜更和黎明更。巴比伦人还将一天分成以两小时为单位的12时,每小时分为60分,每分钟分为60秒,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60进位制。此外,巴比伦人还发现了月亮和潮汐的联系,正确地得出了潮汐是由月亮引力造成的结论。他们还发明了水漏和日晷作为计时的工具。巴比伦人的天文知识常为后人所惊叹。如,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的巴比伦泥版中提到了金星,记载中把金星(伊什塔尔)称做月亮的姐妹。这和1610年第一次观测到金星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的描述惊人地相似。当时伽利略说:“爱之母维纳斯(金星)模仿了辛西亚(月亮)的形象。”巴比伦人还知道金星有四个卫星。这一结论表明巴比伦人当时已有天文望远镜一类的设备,只是没有实物证明罢了。
星期
潮起潮落、月圆月缺十分有规律。对涨潮而言:由中线位置到涨至潮水最高位置,时间是七天;由潮水最高位置退回到中线位置,时间也是七天。对退潮而言:由中线位置退至潮水最低位置,时间是七天;由潮水最低位置涨回到中线位置,时间也是七天。七天是潮水起来和退去的时间周期。对月亮而言,从半圆月到满月,时间是七天;由圆月到半圆月,时间也是七天。由半圆月至消失,时间是七天;由消失到半圆月,也是七天。七天是月亮盈亏的周期。潮汐是由月亮引起的。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是同步的,都是四个七天。古代,在没有使用十进制时,就没有表示二十八的数字,所以选用了七这个数字。由于对月亮的观测属于天象的观测,与观测星辰同类,所以称为星期。期是周期的意思。七天是月亮圆缺与潮水涨落的周期。古代两河流域一些民族用七曜(日、月与火、水、木、金、土五星的总称)记日,每七天为一星期。公元1世纪,古罗马日历已使用星期记日,供占星用。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于三月七日正式公布,始成定制,传承至今。
雕有星座图像的巴比伦界石和巴比伦编年史泥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