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希腊人是个思想的民族,那么,罗马人则是一个实践的民族。罗马人胸襟博大,视野开阔,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由此,罗马人形成了自己质朴的文化风格。罗马文化这一特质,体现在文学中,也体现在各类造型艺术中;其中崇神造型艺术是罗马人留给世界的一份珍贵遗产。
万神庙,又称潘提翁神殿。建在罗马城。该庙为奥古斯都大帝女婿、曾先后三任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兴建。后遭雷击,由哈德里安皇帝于公元125年重建。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赛蒂缪斯·赛韦和卡拉卡拉皇帝改建。
万神庙
穹顶直径43米的记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保留至今的万神庙是公元125年时重建的。公元609年以后,万神庙变成圣母教堂,因此成为保留下来的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
万神庙规模弘大,设计构造极为卓越。庙正面排立着16根土红色科林斯(古希腊城邦)式花岗岩石柱,上覆三角形门楣的长方形柱廊。每根石柱高12.5米,周长4.5米。神庙正面呈长方形,内部是一个由8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大厅直径与高度均为43米。四周墙壁厚达6.2米,外砌以巨砖。无窗无柱,但在圆顶的顶部有一个直径为9米的采光眼。这一露天圆顶象征着恢恢苍穹。神庙外部粗糙,内部极为讲究。墙壁上贴着从东地中海运来的彩色大理石,内墙有7个凹龛,龛前有一对不大的柱子,增添了整个圆厅的恢弘气势。穹顶表面由五圈格子平板连缀而成。万神庙接纳了帝国各地的重要神灵,但没有主神。
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四世将万神庙改为“圣母与诸殉教者教堂”,到了近代,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右面开始第一座祭台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其右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画脱落,无从考证。祭台后面是意大利开国皇帝埃马努埃尔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为“仁爱圣母”。在正中祭台之后,还有“十字架祭台”和“圣母石像”祭台,后者下面有名画家拉斐尔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利亚·比比娜像,现已不存在。由石像祭台往前是皇帝翁贝托与皇后玛尔盖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设计。这里还有圣女依尼斯祭台和圣若瑟祭台,后者供有圣若萨石像,是罗西1550年作品。在左右墙上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萨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万神庙以其容积宽广、建筑宏伟与设计智巧知名于世,是圣彼得教堂的楷模。原有部分青铜、石刻及外部红石已不翼而飞。只有入口两扇7米高的厚重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
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拉奥孔群雕
拉奥孔群雕的题材取自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之战。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第十个年头,使用了木马计,企图在木马中藏匿武士,待木马被拖入城中,里应外合攻下城堡。这一计策被祭司拉奥孔识破, 他警告特洛伊人,把希腊人留下来的木马搬进城来是危险的。庇护希腊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因此把两条大蛇派遣到拉奥孔那里,要缠死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罗德岛的阿格桑德罗斯、波里多罗斯和阿塔诺多罗斯三位卓越的艺术家根据这一故事,按照一个总的计划,用一整块石头,把巨蛇缠绕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的情节生动地雕刻了出来。
群雕上出现的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大蛇用它们致人死命的绞缠来扼杀父子三人;一条蛇缠住小儿子的胸部,另一条蛇咬住拉奥孔的大腿。拉奥孔的头向后拗过去,身躯扭动着,双臂一高一低握着蛇身奋力挣扎着。拉奥孔因痛苦而隆起的肌肉被塑造得非常逼真。金字塔式的构图突出了拉奥孔挺立的形象;人物随着蛇的缠绕而产生的反抗动作惟妙惟肖,使凝固的场景动感十足。由于雕塑家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自然的准确观察、成熟的表现,使这一作品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杰出的群像雕刻名作。德国启蒙运动领袖温克尔曼曾对拉奥孔群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正如大海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杰出雕刻家善于在人物的激情之下,表现伟大而沉静的心灵。“这种心灵在拉奥孔的面容上,而且不仅是在面容上描绘出来了。在忍受最激烈的痛苦,全身上下每一条筋肉都表面出痛感,人们用不着看他的面孔或其他部位,只要看一看那痛得抽搐的腹部,就会感到自己也在亲身领受这种痛感。但这种痛感并没有在面容和全身姿势上表现成痛得要发狂的样子。他发出的不是哀号,而是一种节制性的叹息。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伟大都以同等的强度表现在结构上。他打动了我们,但愿我们也能如此忍受困苦,这种伟大心灵的表情远远超出了优美自然所产生的形状。智慧神伸出援助之手给艺术,灌注给艺术形象的是不寻常的灵魂。”
古罗马斗兽场(www.xing528.com)
也叫“大圆形竞技场”,被誉为世界八大名胜之一。这是一座椭圆形建筑,高约50米,周长500米,可容纳观众7万多人。斗兽场的上部业已倒塌,但四周的看台仍保留完好。罗马斗兽场于公元80年动工兴建,几万名犹太战俘耗尽10年血汗才建成。在斗兽场建成后的300年内,穷奢极欲的罗马贵族们在这里欣赏着兽与兽、人与兽、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搏杀。
拉奥孔群雕
高约184厘米,现收藏于罗马梵帝冈美术馆。作品中人物刻划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是一组忠实地再现自然并善于进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是古代艺术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奥古斯都立像
《变形记》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前43—约17)的长篇叙事诗。奥维德生于骑士家庭,因触犯奥古斯都被流放黑海托米斯地区,死于该地。《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诗中包括250个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内容从开天辟地一直讲到当时的罗马。其中著名的故事如法厄同驱车被雷打死、那喀索斯死后化作水仙花、俄耳甫斯寻妻以及爱神阿芙洛狄忒和阿多尼斯的恋爱等。这些故事相互联系不甚密切,虽也写到一些神和人变形为鸟兽木石的情节,但变形并不占主要地位。他的诗作为欧洲文学家、画家、雕塑家提供了创作题材。
化神的奥古斯都立像
奥古斯都皇帝在古罗马人眼里是现世的神,是他们的崇拜对象。雕刻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塑造了他的立像。作品完成于公元1世纪。雕像奥古斯都是一位统帅的形象,他身披甲胄,右手握着权杖,左手高举,做出前进的姿态。他铠甲上的浮雕装饰,象征着罗马对世界的征服和统治。面部表情威严,姿势展示着不凡气度。但从头部细节,仍可看出奥古斯都本人的真实特征。他留着那个时代常人的头型,面容清瘦严肃,充分显示了作为统帅的坚毅性格;远望的双目和紧闭的嘴唇,表现着他随机应变、沉着冷静的才智。雕像脚下附有骑在海豚背上的丘比特像,在告诉人们奥古斯都是神。奥古斯都立像是古代罗马宫廷肖像雕塑的范例,在罗马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是后人研究罗马造型艺术的重要资料。
凯旋门是古罗马人创造的记功建筑形式。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彻底战胜他的强敌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