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新教育对话录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新教育对话录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政治战略,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时代话语权争夺的重要举措。鉴于这三个原因,民进中央选择把文化走出去作为重点调研的专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新教育对话录

时间:2011年1月28日

媒体:人民网强国论坛

采访者: 网友

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首先意味着要把文化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给予高度重视。 因为过去我们往往比较多地看重的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这样的硬实力,而忽略了文化这样的软实力,所以我觉得要树立 以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新文化安全观”。文化走出去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战略,也是一个政治战略。作为一个政治战略,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时代话语权争夺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朱永新:各位人民网的老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再一次来到人民网和大家交流。不过,这一次不是讲教育,是讲文化。

网友:民进选择“文化走出去”作为重点调研专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朱永新:我觉得应该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文化走出去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实际上从十四大开始提出经济走出去,十四大报告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同时被提出来了。所以,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胡锦涛讲话以后,李长春在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和鼓励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形成一支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改变文化产品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积极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地方、各文化企业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并举,积极引入商业运作机制的新局面。

2005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6年9月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2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也进一步强调,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刘云山同志前不久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文化体现出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了一个执政党的理想追求,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所以,我觉得对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实际上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殷切的期盼。另外,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文化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温总理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所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要重视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第二,和我们的经济走出去相比,相对来说,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令人堪忧。最近这些年来,经济走出去,尤其是“中国制造”已经在全世界非常有影响力,但是,相对于经济的顺差,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还是非常不够的。我这里有一些数据,比如,韩国安东大学文化产业专业教授金时范前不久在国内的一次论坛里面讲到,人口不到6500万的韩国,它的文化产业输出已经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2009年,网络游戏出口额是中国的10倍,电影的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新闻出版、电子音像、艺术品产业的对外输出也走在中国的前面。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和经济领域的贸易顺差,也是对比很明显。以图书为例,2008年我们引进了图书版权15 7 76种,而同期输送的图书版权只有2 440种;2007年我们图书期刊进口额是2亿美元,但是我们的出口额只有3 700万美元。以至于英国的前首相撒切尔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也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海洋之中。

第三,我们民进自身的特点。我们民进是以教育、文化、出版界为主体的参政党。多年以来,民进对于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的创始人里面有很多就是文化名人,比如,冰心叶圣陶、柯灵、郑振铎傅雷,等等。就拿2010年来说,中国发生了很多重要的文化事件,都和我们民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亚运会总导演陈维亚是我们民进的会员,世博会中国馆的副总设计师倪阳是我们民进的会员,获得中国社会责任奖的冯骥才主席是我们民进中央的副主席,《唐山大地震》的主演徐帆,包括《第一书记》的主演杨立新都是我们民进的会员。其他还有很多,比如邓婕、张帆等,我们民进有一大批活跃在全国文化界的会员。所以,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建言献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鉴于这三个原因,民进中央选择把文化走出去作为重点调研的专题。

二、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网友:你们调研时,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吗?请谈谈这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朱永新:应该说,这次调研得到了地方政府非常密切的配合。作为党派中央的大调研,这一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亲自带领我们的民进中央调研组于2010年5月7日至15日,分别在浙江的宁波温州杭州三个地方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在宁波、温州、杭州召开了四场规模比较大的座谈会,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国有文化单位、民营文化企业的负责人、文化产业的研究专家参加了座谈。另外,我们在这三个城市实地考察了15家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同时,我们的严主席、罗副主席和王佐书副主席还分别带队在北京、湖南、广东、辽宁、重庆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且委托上海、江苏、安徽等省级民进组织在本地进行调研。所以,这一次的调研应该说得到了地方非常密切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在浙江和北京。在北京,我们专门调研了两次,刘淇同志亲自和我们调研组的同志见面,了解我们调研的一些情况。

网友:调研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朱永新: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从国家层面对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还缺乏一个总体的规划,没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政策支持体系、重点任务和工程,没有实施的线路图。尽管各地包括我们看到的浙江,在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战略思想上、 目标上还不够明确,中央和政府的责任和目标也有待明晰。

第二,政府之间的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协调。国家层面有多个部委负责文化走出去,因为我们国家本来文化这一块就是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各个部门多头管理,这些部门还需要加强它们之间的高效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因为现在没有一个总体的协调机构,所以,有一些行业、文化单位往往各自为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比如,在国外华人比较多的地方,春节演出的“撞车”现象比较严重,国内的一些演出团体为了拿到合同,大家竞相压低演出价格;出版单位在出口的时候也是相互压价,版权进口的时候相互抬价,导致出版物出口的价格下降,版权进口的费用上升,最后“渔翁”得利。

第三,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尽管国家最近几年先后出台了一些鼓励文化出口的政策,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所以,我们在浙江的时候,浙江有一个文化企业负责人讲得很形象,说现在是处处有“高压线”,就是不带电。所以,我们需要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审批程序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现在资金方面,文化企业因为是无形资产比较多,实物资产比较少,所以,他们贷款很难,经费上获得支持比较困难。另外,在税收减免方面,近年来,文化产品的出口退税逐步降低,比如书报从17%降到13%,现在又降到了11%。另外审批程序上也非常复杂,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审批程序比较繁琐,有些国外演出档期又很紧,文化产品交期比较明确,所以,有的时候会影响对外文化演出和交流。另外,部门的规章和相关政策衔接配套还不够,省级以下的地方性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与完善。另外,文化产业监管的分类标准、指标体系、文化资产的评估办法也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第四,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和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与拓展。现在文化交流项目往往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非营利项目,所以,基本上是送出去的多,卖出去的少。即使为数不多的商业演出,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几大原因,再加上商业运作的渠道、手段比较落后,收益很低,2009年境外演出16 373场,商演的收益只有7 685万,平均每场不到5 000元。有人也统计过,我们国家的文化演出,海外演出价最高的杂技、芭蕾舞每场只有3万美元的收入,而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演出价每场33万欧元,我们全部海外商演年收入只有不到一亿美元,这个收入相当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还不到,也就是说人家一个剧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就相当于我们整个国家的海外演出收入。所以,这个是很成问题的。

另外,我们的商业化程度比较低,平台渠道比较狭小。比如影视,目前影视比较畅通的渠道只有长城平台和参与影视的交易展,版权的输入、输出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有效的海外市场的营销系统。民间的文化机构也太少,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缺乏真正懂得国际市场又懂得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展演的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文化的交流方面缺少比较优秀的翻译。因为文化产品和经济产品不一样,它需要通过翻译的转换,除了一些非语言类的文化艺术以外,比如图书、话剧等都需要语言的桥梁。所以,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道重要桥梁,但目前也是一道重要屏障。我们的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用地地道道的外文、用外国人理解的方式妥帖地表达我们文化的内容。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的确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实。

三、文化如何走出去?

朱永新: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民进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制订“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明确“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从国家层面来讲,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订,科学编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规划,并作为“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来部署。规划中要明确“文化走出去”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明确政策导向和重点工程、重点任务,列出线路图和时间表。要结合我国文化多样性、发展多阶段的特点,合理选择我国文化贸易的目标市场,明确国家与地方、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以及边疆省份的分工和任务,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目标,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国家要注重从全局层面疏通渠道、搭建平台、整体推进,地方则注重内容建设,提供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此外,要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理论,对当前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故事”的跨学科深度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优秀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

第二,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

加强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推动作用至为重要。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建立了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的“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但其对部门工作的整合力度还有待加强。建议该部际联席会议由国务院分管领导牵头,以加强协调整合力度。在省市层面,应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文化走出去”协调机构,领导和管理全省“文化走出去”工作。

第三,加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

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是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美国、英国、德国等在世界上都有上百个文化中心,其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已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9个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尚无中国文化中心)。据了解, 目前已经在建、商建和提出希望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还有将近40个国家。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要根据我国外交的总体需要,加强与驻在国文化机构的合作,面向国外主流社会,以展示我国悠久文明和当代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为主要任务。

在建设布局上,要以欧美和周边国家为重点,辐射广大亚非拉国家,以形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网络。要解放思想,探索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多层次、多方式模式,加快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步伐。就层次来说,可以官方、半官方、民间并存;就方式而言,可以和当地友好组织合作举办文化中心。

第四,完善文化产品出口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从国家层面来讲,已经制定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经济政策,但还需要将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到实处。

近期,应着重加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建设文化事业的责任和义务,为推进“文化走出去”提供法制保障;二是研究制订文化产品、文化资产评估办法,尽快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对接;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分类标准、数据统计体系,以及对外文化贸易数据库,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四是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审批条件,对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文化企业的销售人员、演出人员,在办理出国(境)手续上,可实行一次审批、全年有效的做法。

第五,整合、拓宽渠道,建立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和走出去服务平台。

从国家和省市层面,要为推广我国的文化产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一是要加大政府牵头、文化企业参加的各种国际和国内展会的力度,多组织和参加一些像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法兰克福书展这样的大型展会和活动,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国驻外文化机构(包括使领馆文化处)的作用,为国内文化产品和项目牵线搭桥,进行各国和地区文化环境、广告政策、媒体结构关系、消费者喜好倾向的调查研究,定期出台“企业投资海外文化产业指导目录”,为文化企业投资海外提供导向和指南。三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国内文化产业机构与海外的中介机构合作,包括国际专业会展机构、经纪代理机构、专业刊物等,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已经过市场检验的优势项目,不仅要进行商业运作,且要大胆尝试虽有风险但收益更大的运作方式。还可借助现有海外华人文化传播资源,采取投资、合作、参股等方式,经营各类海外“中国文化城”、“中国书城”等,建立文化产品国际连锁经营网络。四是以国家财政支持的方式成立文化产品编译工作室,为文化产品提供高水平、高性价比的编译服务。

四、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请进来

网友:好像朱永新嘉宾也是个“文学青年”,微博更新频率很高。(www.xing528.com)

朱永新:我不是文学青年,我已经是文学中老年了。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所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通过网络了解民意,通过网络和大家交流,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的方式和工作的方式。我不是为写作而写作,更不是为文学而文学,实际上我是把网络作为我参政议政的一个助手,作为参政议政的一个管道。因为的确是这样,通过网络,我获得了很多信息,汲取了很多智慧,也了解了很多民意,为我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网络:请问嘉宾,西学东渐上百年,文明之风渐盛,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哪个重要呢?

朱永新: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请进来同样重要,不应该厚此薄彼。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文化方面的逆差情况太严重了,在肯德基、麦当劳、牛仔裤纷纷走近我们的时候,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的文化。但是在我们的衬衫、鞋子走出去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同时走出去。甚至于我们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如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路线,吸收、引进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借鉴和学习那些人类文明史上优秀的东西;同时,非常重要的是,要加大我们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事实上我们国家文化走出去最根本的战略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到的我们怎么样去建设自己的文化,因为温总理讲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要让文化走出去,首先我们自己应该有一个强大的文化,我们要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要有中华民族自己的核心价值。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要探讨怎么样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我们民族的信仰,变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一步,我们的文化恐怕走出去的仅仅是形而不是神。所以,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中华文化强大了,走出去的步伐自然会加快。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网络:中国的春节除了吃,还能从文化的角度再加点什么新的内容呢?

朱永新:我记得冯骥才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谈过春节文化的问题。春节文化或者春节本身,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当然它远远不止是吃的问题,远远不是年三十儿这样一种聚餐。它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乡情,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感恩,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家庭的温情。春节,数亿人回家,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的现象。现在春运一票难求,难道大家仅仅是为了回家而回家吗?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它是一种文化,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这种文化有很多仪式作为载体。年三十儿的家庭聚餐是文化,春节的春联是文化,年画是文化,尽管现在年画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现在还在写春联、送春联。“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也是一种文化。所以,在春节文化里面,我觉得,它凝聚着中国人的很多传统、中国人的很多期盼、中国人的很多价值。所谓“家国”,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春节回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家国理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感恩情怀。

网络:请问嘉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样的文化土壤并不贫瘠,但为什么孕育不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呢?

朱永新:第一,事实上据我所知,很多优秀的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例如沈从文先生。第二,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是以英语译介作为平台和媒介的,西方这些评委了解中国文学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不像西方的作品,很多直接用英文写,或者其他的语种和英文也很近,所以西方的评委们、文学界也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系,用汉字写出来的东西,经过英文的转译以后,本身的韵味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唐诗、宋词翻译成英文以后,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原来的境界。我们很多优秀的汉语书写的作品,通过语言转换以后,魅力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缺少老一代的非常优秀的翻译家,比如傅雷、钱钟书、杨宪益等,而国外的汉学家对中国人的著作翻译的力度又不是很强、不是很大。所以,我觉得我们也不要太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一回事,关键就是我们怎么样写出能够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能够让人们爱不释手,能够激励我们的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优秀的作品,这是最为重要的。

网友:嘉宾,你如何看待在天安门广场放置孔子像这种做法?

朱永新:孔子作为中华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放在天安门广场,我觉得,是完全应该的。孔子担当得起也配得起这样一个待遇。我觉得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过去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孔子的故事、儒家的文化,但是,《论语》里面的很多名言警句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准则,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很多东西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对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纪念他的节日。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纪念能够代表这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伟大人物的节日,比如莎士比亚、福泽谕吉等,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国家不仅要为孔子立像,而且应该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我多次在“两会”建议要把孔子诞辰日作为我们国家的全民阅读日,因为《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把孔子像屹立在天安门前,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简单地立一个塑像,而是召唤一种精神,标志着我们这个民族开始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传统、应该向我们的历史、应该向我们过去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智慧致敬。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标志和体现。

六、文化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

网友:嘉宾你好!请问什么是“文化走出去”战略?咱们自己的文化走进来(即走进寻常百姓家)推进得如何?

朱永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首先意味着要把文化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过去我们往往比较多地看重的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这样的硬实力,而忽略了文化这样的软实力,所以我觉得要树立以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新文化安全观”。文化走出去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战略,也是一个政治战略。作为一个政治战略,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时代话语权争夺的重要举措。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形的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翻译作品,包括我们的演出;二是文化服务活动;三是无形的文化价值。实际上前面两个还比较容易做,第三个是最难的,就是怎么样在境外传播和展现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即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尤其体现这些价值的那些文学作品、艺术品、社会科学的一些成果。所以,“文化走出去”战略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

自己的文化走进来,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我们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政府怎么样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把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作为我们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农村的人们也能够有文化享受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从过去的情况来看,我们知道,最好的文化资源比如演出、话剧、电影、图书,往往都集中在城市,但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建设,比如发起农家书屋工程、村村放电影工程等,这些都有助于真正的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已经越来越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文化资源垄断的格局,使人们可以更平等地分享文化资源。比如网络上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在这个平台前大家已经人人平等了。我们接下来要推动农村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最好的电影,读到最好的读物,享受到最好的文化娱乐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非常重要的标志。

网友:国内文化走出去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哪些,能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吗?

朱永新: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很多,比如浙江,最近这些年来对外文化交流开展得很扎实,对外文化演出精彩纷呈,对外文化贸易稳步增长,对外文化传播成果喜人。据统计,仅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浙江全省就有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的项目1 062个,包括9 242人次;出口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2 022部集,占全国影视和动漫节目出口总量的20%。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额近39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33%,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

另外,浙江省各级政府在主动搭建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平台,拓宽浙江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渠道,打造浙江文化品牌等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做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连线浙江”、“世界摄影家看浙江”、“外国人写浙江”等活动,以及在杭州西溪设立“艺术大师工作室”和“大师村”等举措,让世界了解浙江,让浙江走向世界;义乌文博会,以“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渠道,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杭州国际动漫节,抢占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业态较新的动漫产业制高点;发挥侨乡优势,广泛动员海外人脉资源,积极争取文化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浙江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境外文化展演活动;积极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等非热点地区、非热点语种的文化市场;倾力打造“小百花越剧团”、“水木动画”、“中南卡通”、“宋城千古情”等文化品牌。

网友:您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语言文字盲目模仿西方的“英语化”现象?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让中文“走向世界”?

朱永新: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中文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特殊的、非常美丽的、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字。这个文字当然需要发展,所以,在世界文化加速交流的背景下,中文自身的发展是必须的。但是中文自身的一些规律、 自身的一些特点,包括中文自身的纯洁性,怎么样去维护,我觉得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也不赞成现在我们的很多媒体中,包括在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就加上“YES SIR”、“MY GOD”等。实际上新闻出版总署最近也刚刚发了文件,就是要求禁止在我们的正式媒体中不恰当地、随意地使用外文,包括各种外文简称,比如GDP等,尽管大家都懂,但是我觉得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我赞成进一步地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七、如何完善文化走出去的机制?

网友:请问朱主席,中国文化走出去, 目前还需完善哪些机制?

朱永新: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机制,我刚刚在讲文化走出去的建议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讲到了,尤其是我们的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对于民间的非官方的渠道重视不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纳就讲过,大部分被认为是美国软实力代表的作品都不是美国政府的机构做的,而是来源于非政府机构,从好莱坞到哈佛都是如此。而且一个机构越是被认为是政府的分支,它的信任度就会越低。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很多孔子学院,应该更多地鼓励民间的力量参与,以民间声音、民间组织的形象出面。总而言之,要进一步加大对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在内,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政府可以在后面做推手,而不要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包办,都让政府走在前面。

网友:中国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文化资源吗?别到头来钱也烧了,文化也没走出去,落得个鸡飞蛋打。

朱永新: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度,而且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在当今并没有过时。我记得叶小文曾经举例讲过,西方现在推进的是“三片文化”:大片(电影大片)、薯片、芯片。美国的大片控制着人们的视觉、舆论,美国的炸薯片控制着人们的胃,美国的电脑芯片控制着人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实际上还有“一片”——药片。西方的文明是“三争文明”:人际之间的竞争、群体之间的竞争、国际之间的战争。而中国文化的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三和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中国人的天下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中国文化更多地强调和谐。另外,中国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和包容宽厚的情怀。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中很多优秀灿烂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动荡和竞争的世界中,还是非常值得提倡和关注的。

网友:请问嘉宾,文化要走出去,就应该淡化政治色彩,让作家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由畅想,这能做到吗?

朱永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和政治、意识形态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就限制我们的自由和思想。实际上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是自由的。我们的宪法也赋予了公民能够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当然,我们有自己的新闻制度,对于公开的发表物有我们的价值要求、取舍标准。你这里讲的在一定限度内自由畅想,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八、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走出去

网友:请问朱主席,如何把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朱永新:谢谢这位网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建设文化强国,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或者说文化立国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强大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文化的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文化走出去需要一个好的文化体制的配合。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怎样推进大文化体制建设。现在我们的文化体制是多头管理,一个网吧,新闻出版总署管、文化部管,所以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大文化部,或者大文化委员会,整合整个国家的文化资源,来制定一个统一的文化战略,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多是转企,如出版企业的转企、院团的转企,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还应该有大文化体制的建设问题。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和呼吁的问题。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大文化文部省,连教育都一起管。所以,把文化分得那么细,条块分割,“三个和尚”,我觉得是不利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政府统包统揽,所以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往往都是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资金宽裕,所以我们更多地是采取送出去,比如到国外去送演出,看上去很热闹,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产生应该有的效应。所以,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发挥民间的力量,调动民间力量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政府可以设置一定的主题,面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大主题、大战略,利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需要懂得充分利用当代文化推广的新载体。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现在的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包括微博在内都是很好的载体。国外的政治要人,比如奥巴马、梅德韦杰夫都懂得利用现代新媒体推广他们的文化和价值。

网友:您对国外建设孔子学院这种现象如何看?这种文化走出去的做法给不给力?

朱永新:我觉得建设孔子学院本身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孔子学院主要定位在中国语言的传播和推广,它和文化部的全面推广中国文化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我们的孔子学院如果让民间的机构去做,政府给予支持,可能会更给力。因为现在有一些国外媒体认为,我们是在进行文化的“侵略”,有一些国外学者,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我们建设孔子学院持有很多批评的意见。所以,我觉得在下一轮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挥国外著名大学、国外民间机构的作用;第二,更多地发挥我们的社会组织、民间机构在孔子学院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应该借鉴歌德学院以及其他国际上的文化机构的做法,更平稳、更深入、更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我们的语言和文化。

九、民进中央愿意助推文化走出去

网友:人民网与全国政协、民主党派合办了“调研访谈”,作为人民网的老朋友,也是民进中央的副主席,您对这个活动如何看?

朱永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所以,在这里首先我想要代表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也代表我们民进的近12万会员向人民网的网友们表示问候,新春将至,祝愿大家节日愉快、合家幸福、万事如意。作为人民网的老朋友,每一年我都会来到人民网和大家分享、交流,每一天我都会在人民网发微博、博客和大家交流,浏览强国论坛,了解民生民意。来到人民网,就像来到自己的家一样。

我觉得“调研访谈”这个栏目也做得特别有意义,因为长期以来,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建言献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我们每一年的大调研,比如这次“文化走出去”,动用了民进全会的力量,得到了有关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最后形成我们的建议提交给中共中央。这些活动过去往往只有内部,也就是民主党派自己知道,执政党知道,但是社会不知道。现在通过这样一个栏目,让民主党派发挥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作用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访谈也是给了民主党派一个亮相的新平台,也是让公众走近民主党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让民主党派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更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好的栏目。我建议这个栏目能够长期化,我也建议能够邀请更多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专家、学者同人民网网友进行交流。民进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学者,比如2010年获得中国社会责任奖的冯骥才先生,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贡献;我们的副主席张帆两次得过鲁迅文学奖,在文学评论界,像你刚才讲到的语言问题,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的前副主席、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最近正投入创作《红楼梦》歌剧的紧张工作中;著名导演冯小宁,他正在筹拍新的《甲午海战》;还有顾长卫,刚刚和他的夫人蒋雯丽一起完成了一部关于艾滋病的公益电影,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我觉得都可以通过人民网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永新:和大家相约的时间已经到了,我想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我期待着在不久的“两会”中再来到这里和大家进一步交流,期待着我们在人民网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