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3年6月27日
媒体:《姑苏晚报》
采访者:李婷
要知道,一个孩子进了学校并不一定就在受教育,只有当他自觉地拿起了书本去阅读,才是真正接受教育的开始。
记者:存在的就有它的合理性。择校现象已存在多年,您对其合理性作何评价?校校合并、组建教育集团这些政策有的已实施,有的在筹划,为什么择校风依然一年甚于一年?
朱永新:事实上,我对择校的观点是:不提倡。但择校同时又是一件很难完全禁止的事情。我曾经下决心要严格按分数来招生,但校长们却对我说做不到,只要学校之间的差别存在,择校就不可避免。因此,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就是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我们准备用两年的时间来组建四个教育集团,力争顾全大局,扩大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并且继续加大薄弱学校的投入,力争让苏州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记者:您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这个“特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朱永新:很多国内外的个案表明,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并不是因为它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或者综合实力超强,而在于它们独树一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我现在努力尝试的就是:一个学校能给家长多少承诺。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要求学校能对家长明白地承诺,在校期间,一个孩子将看完100本书、听100场校外报告会、坚持写日记,鼓励孩子建立个人的网页,而且还要考查其访问率……吴江、昆山等地的多所小学已经开始采用这套新教育方法。
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些孩子越读越傻,他们不会主动学习各种生存技能,甚至都不会玩。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朱永新:这一切应归咎于“考名校重过学生存”的想法。从学校方面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清楚自己每天在进行的教育工作到底会培养出怎样的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读过《教育心理学》等教科书的师范生、大学生又有几个弄明白这个问题了呢?教师们很少有反思的机会,社会也很少有清醒的反省。家长、学校的兴奋点永远只停留在一张薄薄的考卷上,媒体、舆论的眼睛总盯在状元与“哈佛女孩”的故事上,大家围绕着分数、升学一边抱怨一边推波助澜,这真是桩很奇怪的事情啊!考名校、中状元不是目标,是起点,只可惜大家总是错把起点当终点。(www.xing528.com)
记者:您花了较多的笔墨强调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职业校长”与“职务校长”这一字之差所产生的区别。那么,您认为体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
朱永新:在韩国,一个地区教育长与市长的职位是平级的;在日本,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人是由全体居民投票选举出来的。一位校长也好,一位教育官员也罢,他们的产生方式最终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教育的硬件质量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提高,例如校舍与图书馆的建设、电脑的配备等,但是,人是最关键的,改变教师与校长的观念是谋求教育成功的根本方向所在。
记者:您在谈到理想中的教师与校长时,反复强调了要扎扎实实地读书。在您的教育观中,阅读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词吧?
朱永新:我曾经说过,人的躯体成长靠食物与遗传,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则不靠遗传,靠一种特殊的食物——书籍。一个人从幼年开始,选择什么样的书,吸取什么样的营养,这种观念的树立与能力的培养,正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要知道,一个孩子进了学校并不一定就在受教育,只有当他自觉地拿起了书本去阅读,才是真正接受教育的开始。
记者:在您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最喜爱哪一类书籍?
朱永新:上大学时,我最爱读的是传记类的作品,像《林肯传》、《居里夫人传》,还有一本记录个人成长史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这是一个日本人的作品。人们常常说,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化与文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用时代的语言和一些早就站立在巅峰的大师们进行沟通与交流,阅读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十分重要。把阅读当做终身的习惯,视教育为充满乐趣的享受,这样的人生一定很充实。
记者:您的新作叫《新教育之梦》,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您参与教育的经历中,有一些理想无法或是仅仅很少部分得到实现,因此,它们只能以一种期望与梦想的方式出现在书本中?
朱永新:不能这样理解。因为我这本书序言的标题叫做“梦想成真”。虽然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一些差距,但是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很多想法应该可以实现。比如,很多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师多年来一直平淡地工作着,当他们接受了我的新教育实验理念后,每天认真地写下教学日记,把他们的心得和孩子们的交流贴到网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对他们是一种极好的品质提升。已经有几十所学校加盟到新教育实验学校的队伍中来了,人们关于教育的许多梦想已经开始露出希望的曙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