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教育对话录:前行、攀升与飞翔

新教育对话录:前行、攀升与飞翔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4个省市的716所学校开展起来,有24个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新教育实验区。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们强调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前教育的愿望与计划。

新教育对话录:前行、攀升与飞翔

时间:2010年4月

媒体:《课程·教材·教法》

采访者:郭利萍

教育生活中的危机与遭遇,教师的困惑、思索、探索与解决这些危机与遭遇,就是我们生命叙事中的波澜,是我们生命意义的源泉。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有没有遭遇困境和问题,而是生命如何将这种遭遇书写为有创造意义的叙事。

记者:朱会长,我常在其他媒体听到或看到您对教育发表的意见,今天我想听听您对教师素质提高与教师发展有何高见。

朱永新:高见谈不上,但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发展的确是一件关乎中国教育明天的事,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近年来在全国组织开展的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要探索出一条真正能使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的路子。

记者:您是基于何种考虑开始进行新教育实验的?

朱永新:当时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或渠道把我对教育的一些思想有效地传达给广大教师,第二是想改变许多教师意欲提高自身素质而又不得法的状态。我在当教师的那段时间里对教育和教师有不少想法,也出了不少书,但我一直没能真正亲近教师, 自然也谈不上用我的思想去影响广大教师的学习与生活。大约从1999年起,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希望能用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一线教师有效沟通。《我的教育理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2002年6月18日,我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这个网站很快成为我走近教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很快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一大批优秀教师通过实验迅速成长了起来,很多过去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教师被“点燃”理想后,也快速地成长起来。2002年9月,我把对于理想教育的思考付诸实践,在苏州的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开始进行新教育实验,新教育的许多思想逐步在这个学校变成了行动。 目前,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4个省市的716所学校开展起来,有24个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新教育实验区。

记者:新教育实验与传统教育相比“新”在哪里?您主持的这项实验最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新”主要是理念上的“新”和学习方式上的“新”。

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努力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一直认为,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自然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在新教育实验中,我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要把学习和教育当做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来认识。也就是说,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师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职业的需要,而应成为他们当下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们强调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前教育的愿望与计划。“幸福”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到底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呢?我一直在思考: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感受到底如何?他们童年的学习生活快乐美好吗?作为成人和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思考:这种教育现象我们是否要任其存在下去?新教育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行和丰富的情感

记者:您说的这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怎样才能获得?

朱永新:为了实现新教育实验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目标,我们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倡导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六大行动,以及“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新教育“每月一事”等新教育课程。其中,最关键的是“书香校园”的建设,让师生与人类的文明和崇高对话。

记者:近年来我在与基层教师、教研员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较十年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教师的教学水准与教学能力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有教研员告诉我,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基层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学习意图和文本的主旨。教师如果读不懂文本,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效果将是致命的,但现实的确不容乐观。这个问题如果要追究起来,似乎又不完全是他们在当教师过程中犯下的错误,难道是我们在教师培养上出了问题?

朱永新:你说的这种现象其实我早已有所察觉。这里有进入教师队伍的“门槛”问题,如什么样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谁在把关,怎么把的关。也有我们师资培养方面的缺失,这个“培养”既有师范学校、师范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有进入教师队伍以后的继续教育、继续成长的问题。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两翼。这里说的“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后进行的所属学科知识与素养等的再学习、再提高,这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相辅相成。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信仰以及对教育的热爱。

记者: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您有何高见?我们如何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朱永新: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我们近些年倡导的“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也是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观点。

记者:您能否具体就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谈谈您的意见?先说说您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第一个观点,也就是您眼中的教师专业阅读,为什么说它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朱永新:我认为“阅读”对于教师成长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和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教师读书不仅是汲取教育思想的营养、获得智慧,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经典著作,了解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记者:在专业阅读方面您提出了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观点,您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

朱永新:为了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专业阅读”,我们曾制作过一张“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并在充分考虑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用书目的形式架构起了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读什么”、“怎么读”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这些年我心里一直有一张教师专业发展图谱,这张图大致能描绘出我心中理想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我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人文科学知识(占20%),学科本体性知识(占50%),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知识(占30%)。其中人文科学知识包括人文综合知识、科学综合知识、文学艺术知识、哲学宗教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影视剧知识和其他知识;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学科史知识、学科及学科教育知识、学科文化及哲学知识、学科课程及教学知识(课程理论、课程实施、学科研究)和学科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实践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育视域知识、教育文学知识、职业认同知识、教育管理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上述三个板块的知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有共同的知识观和价值背景的。在知识观方面,强调知识与生命相关联,与实践相关联,最终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丰富教师生命为旨归。这决定了在我们的价值系统中,活的知识远高于死的知识,基于实践的知识远高于强调系统的知识,整个知识结构应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

记者:教师进行专业阅读的目的、任务是什么?专业阅读的关键又是什么?

朱永新:教师专业阅读的目的与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一个合宜管用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及成功案例等,有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对“根本书籍”的研读。“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那些能奠定人的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当然,那些在童年和青年期出现过并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也可称为“根本书籍”。可惜的是,许多教师终其一生,都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没有这些“根本书籍”为其打下做人的底子和教学的底子的话,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和教学中会不知不觉地受时代风尚影响而不能自行判别方向。我们强调对“根本书籍”的阅读,其实就是强调恢复原初思想的能力,恢复教师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当下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人类的“根本书籍”、生命的“根本书籍”还是专业的“根本书籍”,都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生命、理解教育。这种根本性的研读,能够培育教师作为人、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能力,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深厚的背景,避免了只在词语中漂移的行为与思想。

在“根本书籍”的阅读方面,我主张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记者:好!那么我们再来谈谈您对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第二个观点: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您所说的专业写作与平日里教师的写作有何区别?

朱永新:“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的意思是想说这种专业写作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学习、教学的认识、实践与素材积累基础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教育生活其实是由无数的日常碎片连缀而成。这些碎片里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内容与经验,对此如果我们不经思考、审察与挑选的话,就会导致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再现、重复。但是,我们如果有了专业写作过程的话,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提高,然后形成相对成熟的经验和专业反应,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有针对性,使我们自己更富有洞察力和教育敏感。这是站在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提高性工作,所以,我说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我认为可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写作归纳为五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一般性的教育感悟不能称之为专业写作,只有后四种才是我提倡的专业写作。我这里所说的专业写作是指不以名利为终极目标,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以及自身幸福完善的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其实也是他的教育史。(www.xing528.com)

记者:您能进一步说说专业写作有哪些主要特点吗?

朱永新:我认为我所说的“专业写作”大致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专业写作是为了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因此调动专业积累理解教育教学现象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的过程,反思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现象以及教师的应对情况进行基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理论的专业评估,对其中的复杂因素以及因果关系进行梳理。

第二,强调与实践相关联。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教学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专业写作的根基是专业实践,专业写作的目的也是服务于专业实践。实践水平决定着专业写作的水平。专业写作是对日常教育教学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是无法脱离专业实践而单独存在的。因此,专业写作是与专业实践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专业写作是学术性写作而不是文学写作,因此更注重事实、学理和逻辑,强调客观地呈现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抒情化、浪漫化写作。所以说,教师的专业写作需要忽略丰富性,淡化戏剧性,强调简单性,突出逻辑性。

第四,主张师生共写随笔,即师生通过日记、书信、便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书卷生活。师生共写随笔的本质是“共写”,而要实现“共写”必须要有能共同感受与创造的共同“生活”。共同生活也就意味着要有彼此共同的话题,通过共同的密码分享意义。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通过书信、便条的方式与学生及其父母沟通,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五,注重案例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遭遇层出不穷的问题并忙于应付。其实,许多问题会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间教室里发生过的事情,往往也会在其他教室里发生。我们甚至发现,问题的类型也是有限的,比如早恋问题、作弊问题、上课说闲话问题、教育惩罚问题、学生竞争问题、亲子交流问题。如果对这些典型问题进行集中的案例研究,并通过研究者(教师)的笔记呈现出来,就可能为其他教师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参照。 目前我们正着手进行建设“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的工作。

记者:您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第三个观点是“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又该如何理解?

朱永新: 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一方面同事之间讳莫如深,教师与教师之间好像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陌生人;另一方面,一些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希望摆脱孤军奋战的现状,他们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与视域局限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他们个人的反思也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有限而无法对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因而他们希望借助于外力去获得成功。因此,我在新教育实验中倡导: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是一条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记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您在新教育实验中第一次提出的吗?它与教师群体概念有什么区别?

朱永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可能有人提过。我们新教育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关注实践。在实践操作层面,我们建设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海拔五千”新教育读书会等共同体。这在教育史上是有创新意义的一页。当然,共同体的意思其实古时就有。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相近的意思。在国外,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格鲁斯曼教授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特质及组建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说明,并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共同体和一群教师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迈克劳林对教师专业共同体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以使教师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和精神资源。

记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不但能助教师腾飞,还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方面您有何建议?

朱永新:在这方面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这是形成一个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如果只是迫于行政命令,而不是“尺码相同”的人主动地相聚,共同体就会流于形式。同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愿景非常重要,在活动中应体现其整体性的目标及阶段性的目标。每个成员都能在心中明白共同体的价值与方向,在团体活动中要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这是持续参加共同体活动的动力,也是激活其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要有一个好的共同体引领者。在共同体内部缺乏这样的引领者的时候,要主动寻求外部支援,或主动将眼前这个共同体投入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之中。

第三,要建立一个适度的约束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目的是寻求大家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用阅读和写作“点亮” 自己,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共同体的发展。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也是需要约束的。这些约束是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协商制定的,一个适度的约束机制或条例应成为大家的自觉自愿执行的“契约”。

记者:您能简单地说一下怎样的人适合加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吗?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朱永新:我认为一切“尺码相同”的人都可加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尤其是新任教的青年教师和师范学校内有志于成为卓越教师的学生。我希望加盟共同体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具有如下标志: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认同新教育理念,愿意和新教育团体签约成为新教育人并共同成长。

(二)不是为了外在的声名,而是为了内在的成长而追求知识;不只是为了薪资,更是为了赋予生命以意义与尊严而从事教育之事。

(三)能够尽可能地参与共同体的讨论,并认真研读讨论材料,做好读书笔记。每年完成100万字以上的专业阅读(以精读为主)。

(四)追求和保持知性阅读的习惯,远离肤浅阅读。

(五)共同体内的学习伙伴之间要彼此支持,乐于分享自己阅读以及教育教学经验,让帮助他人成长成为一种本能,远离自大、阿谀及攻击,倡导彼此欣赏,真诚批评。

记者:应该说您今天谈到的三个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或要求,对我们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很强的发展需求针对性,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按照上述方式去寻求发展,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都将无比美好。您还能概括地说一下这三个方面是怎样的一种依存、促进关系吗?

朱永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方面都是建立在反思性实践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反思性实践,又是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支撑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专业写作是一种梳理表达,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一种境域,是专业发展的背景。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则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从生命叙事的角度来说,每个教师都会不断地遭遇问题,这些问题他有可能解决不了或者解决得不够好。这时候,他可能需要通过与共同体成员的对话或者协作来解决,并要通过有意识的书写,对问题进行梳理反思。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将增加他的个人经验,丰富他的专业知识。

教育生活中的危机与遭遇,教师的困惑、思索、探索与解决这些危机和遭遇,就是我们生命叙事中的波澜,是我们生命意义的源泉。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有没有遭遇困境和问题,而是生命如何将这种遭遇书写为有创造意义的叙事。就像每一部打动人心的小说一样,我们的生命正是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成为动人故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