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调二黄音乐形式及其传统特点

汉调二黄音乐形式及其传统特点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调二黄的音乐形式属板腔体。前辈艺人们还创造了一种上句唱上调(二黄)下句接下调(西皮)或前半句唱上调后半句唱下调的方法,如《二进宫》“跪臣”一节,徐彦昭前半句二黄原板放散“吓坏了定国王”,杨博接“兵部侍郎”就转上了西皮快二六板(流水),这种变调改板的“倒把”方式为汉调二黄音乐的传统特点。司鼓人,掌握整个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自启幕到落幕,始终贯穿全剧。

汉调二黄音乐形式及其传统特点

汉调二黄的音乐形式属板腔体。以现统称的西皮、二黄为主调,属“皮、黄”声腔。曲调简朴而幽雅,婉转又激昂。

汉调二黄戏艺人向来称二黄为“上把”或“上调”,胡琴定弦5_2。唱法上讲究 “板起板落”,即“顶牙子”开口。板式有 【导板】 【慢三眼】 【原板】 【摇板】【散板】【飞嘹子】 【小导板】 【快板】 【碰板】 【滚板】 【平板】 【洒头】。腔类有【迥龙】【四柱】 【流里表】 【板头】 【麻鞋底】 【硬三板】 【幽冥钟】 【走马平板】【梅花蹄】【十八板】【软二黄】【硬二黄】等。西皮调称“下把”或“下调”,用6_3弦。一些板式在唱法上讲“眼起板落”,即“过牙子开口”。有【导板】【一字】【二六】【三流】【快二六、流水】【摇板】【散板】【飞嘹子】【快板】【滚板】【洒头】等板路。腔类有 【流里表】【二凡】【九眼半】【硬三板】【麻鞋底】【灯笼挂】【黄龙滚】【背弓腔】【大过板】【八牙子】【弦儿上】【弦儿下】【四块皮】【四不沾】【度百草】等。二黄的反调称反二黄(阴板);西皮反调称反西皮,常用板式不多。汉调二黄有些唱段花腔较少,迂迴短促,变幻不多,故显朴直平凡。另外还有高拨子、四平调、徽调、昆腔、梆儿腔、吹腔、七句半、钉缸调、高腔、山歌、渔歌、莲花落、翻山调等大都在西皮、二黄难以表达之处运用的腔调。四平调与京剧同名曲调相同。徽调实则“下把”(西皮)流水板,系艺人习徽班的一种唱法,末、净、丑行见用,像《牧虎关》高旺、《三搜府》施公皆用徽班调唱西皮流水。昆腔即昆曲,竹笛伴奏,用于像《大赐福》等神戏及武打戏唱段。《过二关》《花园扎枪》用梆儿腔(吹腔)、《下河东》用唢呐调 (翻山调)、《钉缸》用七句半、《小放牛》用小调等。其他杂腔什调根据特定人物和剧目适当运用。

把西皮一字和二六唱调的过门重复一遍叫做“双环环”,这是关中派、洛镇派及下河派唱腔的一大特色。又因整个唱调委婉不足,质朴有余,而又有“硬腔”的说法。其他各派也有由于地域、师传、语言演员条件和行当不同等原因,行腔运调、徐疾节奏也都略有不同。

传统戏有二黄或西皮一调到底的,但多数都是两种曲调交替使用。前辈艺人们还创造了一种上句唱上调(二黄)下句接下调(西皮)或前半句唱上调后半句唱下调的方法,如《二进宫》“跪臣”一节,徐彦昭前半句二黄原板放散“吓坏了定国王”,杨博接“兵部侍郎”就转上了西皮快二六板(流水),这种变调改板的“倒把”方式为汉调二黄音乐的传统特点。

据新中国成立后统计,汉调二黄的曲牌多达400余种,保留下来的约百种左右,有唢呐曲牌:【朝天子】【寿筵开】【芦毛令】【玻璃盏】【女点将】【节节高】【勾腔】【大朝将】【番王令】【对面笑】【粉蝶儿】【四合四】【到春来】【大开门】【三枪】【点绛唇】【雁儿落】【二凡】【一江风】【梅花酒】【新水令】【挂玉环】【耍孩儿】【泣颜回】【园林好】【柳青娘】【山坡羊】【收江南】及丝弦曲牌 【哭皇天】【杀鸡】【小开门】【放风筝】【小桃红】【银纽丝】【栖梧桐】【石榴花】【扑蝴蝶】【雪花飘】【打洞】 【飞花】 【万年欢】 【四合四】 【夜深沉】 【朝天子】 【紫竹林】【鬼推磨】【摸黑】【思春】【叠断桥】等。这些曲牌不仅用以渲染情节、制造气氛和衬托动作表演,而且其中以词填唱者不少。

乐队的组织形式叫做文、武场面。文场面以伴唱为主,由丝弦和吹奏乐器组成,其中,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称“三大件”。按照传统的说法,弦索的作用在于“接腔送调”和“托腔包调”。旧时戏班场面六人,文场一把胡琴(那时琴筒较大,使用软弓)、一支笛子或月琴。后发展和吸收了扬琴、二胡、三弦、阮、琵琶及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参与伴奏。吹奏乐器有唢呐、叽呐用于吹奏曲牌和少量唱腔、“引子”的伴奏。竹笛既吹奏曲牌又伴奏唱段,尤其用于昆腔、吹腔、小调的伴奏和弦乐的定调之用,艺人俗称“几眼唱调”,皆因竹笛定弦法得名。(www.xing528.com)

武场面以铜木响打击乐为主,乐器有牙子板、暴鼓、尖鼓、堂鼓、战鼓、道锣、铙钹、铰子(二五子)、小锣、马锣、银锣(狗娃)、水子、木鱼、梆子等。武场面一般四人,即司鼓、司锣、司钹、司小锣,其他铜木响乐器根据情况需要兼而用之。司鼓人(旧称坐九龙口),掌握整个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自启幕到落幕,始终贯穿全剧(过去乡间演戏,武场面还要在开演前打“闹台”,以催促观众迅速进场)。锣鼓的“扎子打头”,关中派与秦腔大同小异,汉江派又与关中派小有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汉江派的一些团体改用京锣、苏锣、京钹等并吸收了京剧的部分“锣经打头”,关中和陕南更有了一些区别。据发掘整理,武场面传统打头名称有【八哥洗澡】【雁撇翅】【豹子头】【南瓜蔓】【乱石窖】【幽冥钟】【金钱花】【慢五锤】【九锤半】【三声号】【十六钹】【磨捶子】【一声号】【锅巴点】【望家乡】【走捶子】【马蹄靴】【大分家】【水底鱼】【扑灯蛾】【五捶子】【十八捶】【倒脱靴】【老大】【老二】【老三】【翻山鹞子】【加官头】【硬四钹】【三吹】(三催)、【倒八捶】【三翻腰】【胡光伦开场】【鸭子拌嘴】【反乱石窖】等数十种。

还有一种特制约七尺的铜管长号,又叫“二马驹子”,虽属武场乐器,但归“检场”人司管,既作战马厮鸣的音响效果,又在一些正剧、悲剧剧情发展的高潮时吹响,顿时大增庄严肃穆和悲惨壮烈的气氛。散戏、幺场也吹长号,故看戏结束有“挨了喇叭头子”的说法。

附曲例、脸谱、剧照略

(初载《陕西戏曲剧种志》,后刊登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6月版《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