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京剧声腔:源远流长,表演风格独特

陕西京剧声腔:源远流长,表演风格独特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之中,经长期实践,用以生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古朴、细腻、别致的表演风格。观众经常要求三个戏一次连续演出,百看不厌。生又称须生,多以挂“黑三”髯口为标志。旦也叫青衣或正旦。属净行的包公、《淮河营》蒯辙、刘禅(小生)也用陕白。

陕西京剧声腔:源远流长,表演风格独特

由于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之中,经长期实践,用以生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艺术夸张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古朴、细腻、别致的表演风格。

1.做工细腻、表演传神

汉调二黄的这一特点在广大流行地域为人民群众所称道。历代艺人,传徒授艺讲究“演啥像啥,合情入理,精细别致”,“马门帘一揭,不是自己而是戏中之人”。长期以来,不少独具匠心的演员,既从人物出发,又合理运用表演程式。吴宝卿扮演《武家坡》的王宝钏、《汾河湾》的柳迎春、《桑园会》的罗敷女,这三个角色的性格、身世、环境和特征有极近似的一面,但她运用不同的表演处理手法,给人以同中有别,别中有理,情趣盎然,恰当自如的深切感受。观众经常要求三个戏一次连续演出,百看不厌。赵安子演戏最讲研究人物,他博览群书,悉心体验,饰“失”“空”“斩”中的诸葛亮,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把平静、焦虑、惊恐、沉思、决断、悲哀等细腻的内心活动表现的层次分明,合情入理。表演上,关中、洛镇派讲究激情、火爆;汉江派讲究细腻、含蓄。一些剧中角色如《二虎山》的王英、《打龙棚》的郑子明等皆以大段唱腔与幅度较大的身段密切结合。《黄天荡》的陶大,在一张椅子上大段道白掺和表演动作边说边舞,生动有趣,效果强烈。早年,舞台上曾根据不同的人物、剧情采取喷火、动眉、转眼、面部肌肉颤动、变脸、耍獠牙、磋牙、真刀挂彩、踩跷子等特技。《九锡宫》还把花灯、彩船、龙灯、狮舞搬上舞台。《兴隆镇》《三家店》《探阴山》等戏有表现恐怖淫劣之状,现已淘汰。

2.十门角色,各具特色

据说,早期上演剧目较少,行当只有末行及生、旦、净、丑诸种。一般末为班长,生带(演)老生,旦带(演)小生,净带(演)老旦,丑包杂角。老艺人流传,戏班曾有三类九门的行当划分:老生、须生、小生为一类;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为一类;老旦、正旦、贴为一类。经不断发展,现流行的十大行当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又称十门角色。

(1)末为十行之首。沿袭古剧中之副末,开场先出,但演唱不多。角色包括《三击掌》中的王允、《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等。

(2)净与京剧铜锤花脸相似。《龙凤阁》之徐延昭、《下陈州》之包拯以及曹操严嵩等“白脸”,也隶属净。

(3)生又称须生,多以挂“黑三”髯口为标志。《上天台》之刘秀、《南北会》之杨四郎、杨六郎均属正生(须生),生应工。

(4)旦也叫青衣或正旦。主要指秦香莲(《琵琶词》)、王宝钏(《大登殿》)、王春娥(《机房会》)等举止庄重、性格内涵的中年妇女角色。

(5)丑:原系插科打诨者,角色又分文丑、武丑、大丑、小丑,正、反面人物都有。

(6)外:俗称二花脸,意系补大净不足,外加一行。以做工、武打为重的花脸,不仅表现有精神气度的角色,还杂以插科打诨,语言风趣生动,演员兼演彩旦,足见风格独特别致。

(7)小:是文、武小生。有贫寒生、袍带生、短打武生和长靠武生等之细分。(www.xing528.com)

(8)贴——旦行。正旦不足而以贴补。泛指除青衣、小旦老旦主要人物以外的其他女性,如丫鬟、养等。

(9)老:专指老旦,即老年妇女角色。

(10)杂:或称靠把生,与一末、三生同类,但以武打、做工为主。像 《过巴州》的严彦、《御果园》的秦琼。杂以末生不足而添加一行,有演员以杂角驰名于众。

此外尚有童生(娃娃生)、豹脸(娃娃净)未另出一行,多由外、小应工。

按艺人习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称为“四梁”,以唱做为主,尤重唱工,多见于正戏的“泰山”角色。从五丑、六外、七小到八贴称“四柱”,以做工为主兼以唱念,重头戏也占一定数量。

十大行当的唱腔、道白、台架、身段、表演程式各有区别。嗓音的运用,四旦、八贴用“假音” (小嗓,早先小生由旦代演亦用小嗓,现多已改变);末、老多用“苍音”;净、外多用 “虎音”(粗嗓、大喉咙和 “将音”);丑、小多用 “尖音”(细音);生、杂多用“正音”(也用边音)。

3.多样道白语言

汉调二黄戏使用的道白语言主要以韵白和陕白为主。韵白即中州韵,是一种古老的声韵道白语言,加上使用“湖广音”,特点是字中有音,音中有字,刚柔相济、朗朗上口,讲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川、陕、鄂、豫等流行地带皆能适应。一末、二净、三生、四旦诸行当多采用韵白。陕白即陕西地方语言(陕南安康、商洛属这一语系),接近民间,通俗生动。表达刚直、暴躁、爽快、利落、活泼、幽默的人物个性,说起歇后语、风趣话更具乡土气。丑、外、小、贴行当习用陕话道白。属净行的包公、《淮河营》蒯辙、刘禅(小生)也用陕白。

此外,流行一种按剧中人物籍贯道方言的独特风格,《打龙棚》的郑子明要说山西话;《献地图》的张松道四川话;《渔舟配》的周渔婆说湖北话;《四进士》一剧,宋士杰、毛朋、杨春道韵白,顾读道陕白,下书人、姚庭春说河南话,老师爷黄州话。而凡属番邦异族、太监、宫人概用京白,如《法门寺》刘瑾、贾桂,《四郎探母》的番邦公主及《大登殿》马达、江海等,沿袭至今演出现代戏凡属外国人的角色也全用京腔道白。

4.脸谱别具风貌

汉调二黄艺人们向以魏征为脸谱及净角行当的始宗,据传唐代宫廷演戏,众大臣扮妆随和,丞相魏征怯场怕羞以色涂面之故。本剧种经发掘整理自上古时期的神农、蚩尤清代多尔彻及外传戏天神鬼怪等历代有名有姓脸谱达450余种,已彩绘笔法细腻、考究严密、造型生动的面具脸谱322个。汉江派特点是“笔调细致大方,颜色配合匀净鲜明”;洛镇派讲究“直线须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设色多以黑、白、红、瓦灰为主,兼用金、黄、蓝、紫诸种。类似 “七个半”黑脸大将姚刚李刚、尉迟敬德、张飞常遇春、楚霸王、郑子明(半边黑脸)这些用笔调不同的黑色为主构成脸谱的净行人物为数不少,所以人们又把花脸行当俗称“唱黑头的”。生角(红生)、丑和贴旦中的钟无盐、木兰英也都有脸谱。脸谱分类有三块瓦、十字架、红花、黑花、五花、吊膛、麦子(白脸)、起旋(左右不对称)豹脸(不挂须)、老脸、草脸等种类。有的一个人物,因年龄、环境、遭遇不同,脸谱随之变化。《断双钉》《断太后》《铡美案》等戏的包公,额部月亮有偏有正,有圆有缺,且月涂红色,膛用蓝灰,各不相同。关羽脸谱通常只用红、黑二色,可是在《困曹营》表现出忧闷,《过五关》《华容道》表现出愤怒,《走麦城》表现出颓丧,四出戏里用不同画法的脸谱,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有些脸谱描绘动物兵器、文字等符号,用以突出表现身份和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