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拥有两个秦腔,揭示京剧声腔源自陕西

陕西拥有两个秦腔,揭示京剧声腔源自陕西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科班取消了统一字派,但杨氏传人在陕南一直延续到现在。范仁保自湖北房县领班入陕确有其事。有关范仁保及其戏班情况,有以下实证介绍。两条关于“安康汉调二黄班社流动情况”记载:其一,“道光二十五年三月,西乡县陈必三率领仁丰班来安康演出,黄州馆舞台留有题字。该班有著名生角‘活鲁肃’张德武。在安康城市和农村巡回了近三年之久,后来到湖北竹溪房县去了”。

陕西拥有两个秦腔,揭示京剧声腔源自陕西

从石刻文字可以看出,泰来班当时能够在西安带头捐资修建敬祀老郎的梨园庙,可见颇具实力。泰来班是严长明乾隆四十四年前后成书于西安的《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载“西地梨园三十六”中最有影响的班社之一,也是杨家大院继乾盛班之后从西安接来陕南传播二黄发挥最大最直接作用的一个戏班。

泰来班由秦中到陕南紫阳落脚后不久,也在杨家大院修建了一座梨园庙(又叫老郎宫),往来二黄艺人均要到此祭拜,杨家皆以“流水席”招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保持这一传统)。梨园庙高台供奉老郎太子像,庙堂书有“三圣老郎”“天子一家”“梨园起教”“前传后继”等字样。

泰来班对杨金年的影响非常之大,造就其成为了“陕南二黄传带祖师”。第一,杨金年自起字号为“铭泰”,意在永远不忘泰来班,而杨金年身后传人的班社多以“泰”字取名,如宜泰班、鼎泰班、贵泰班、福泰班等达数十个之多,有不忘杨履泰的首创,也有铭记泰来班的缘故;第二,杨金年开办科班,首科取名鸿、来二字派,以“来”字为首科字派,也是杨金年对泰来班敬意的表示。来字派出科艺人如人称“戏状元”的查来松及屈来寿等,在四川及云贵和陕鄂豫交界一带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继杨金年之后又开办了永、清、长、福、吉、寿、元、双、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十六字科 (靠)班,继承流传二黄艺术于陕、甘、川、鄂、豫一带。培养人才,传承艺术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字派辈分如此之多,涉及地域如此之广,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极为罕见。最后一个字派胜字派今健在的还有二人,即黎胜奎(净)和钟胜兰(老旦)。新中国成立后科班取消了统一字派,但杨氏传人在陕南一直延续到现在。

没有泰来班的存在,就没有陕南二黄戏繁荣与发展。泰来班班底的来路,记载和实证都是很清楚的。笔者把这些材料公之于世,就是因为方文竟说泰来班来自湖北,可见其对这些历史资料一无所知。

3.范驴子戏班

“范驴子”即范仁保,是方在《质疑》一文中多次提到的一位艺人。方文说“湖北汉调艺人范仁保是有史已载的赴陕传授汉调二黄的第一人也”“范仁保是在陕西安康、汉中传授汉调二黄最早的汉调艺人”,并由此结论“陕西二黄的源头并不在陕西,却恰恰在湖北”“乃邻近陕西安康之鄂西北郧阳府房县”。(www.xing528.com)

范仁保自湖北房县领班入陕确有其事。查范仁保,本名国宝,诨名范驴子,湖北房县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有关范仁保及其戏班情况,有以下实证介绍。

(1)两条关于“安康汉调二黄班社流动情况”记载:

其一,“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陕西汉中府所辖)西乡县陈必三率领仁丰班来安康演出,黄州馆舞台留有题字。该班有著名生角‘活鲁肃’张德武。在安康城市和农村巡回了近三年之久,后来到湖北竹溪房县去了”。

其二,“咸丰十年(1860)前后,范仁保从湖北房县大觉寺率领瑞仁班入陕西(安康)。由于该班演员阵容较前几个班社整齐,且唱腔与前几个班社有所不同(原先来安康的班社唱腔属汉中路子,唱音吐字较硬——原注)。该班属于中路,多唱‘梅花题’,深受安康人民欢迎,一时要求学习汉调二黄者甚多。该班在三义庙搭台售票演出;在万寿寺、金堂寺等处组织科班,培养了瑞、彩、方、盛四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