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是京剧声腔的源头

陕西是京剧声腔的源头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二黄的剧种名,长期以来是称二黄、汉调二黄、汉二黄和土二黄、山二黄等为主。方月仿先生《质疑》一文并于2004年4期《戏剧之家》发表的《湖北汉剧与陕西汉剧》的文章,都提出陕西二黄来源于湖北。方文关于乾盛班来自湖北的论述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怎能说明陕西二黄源头在湖北呢?杨金年得艺于泰来班,泰来班是陕南二黄发祥的摇篮这都是事实,有证可查,但绝不是出自湖北,而是由西安传至陕南安康。

陕西是京剧声腔的源头

陕西二黄的剧种名,长期以来是称二黄、汉调二黄、汉二黄和土二黄、山二黄等为主。1956年,陕南安康“人民剧院”收编为陕西省属国营剧团时,定性“该团应以继承、改革和提高汉调二黄剧种艺术为其业务方针”[1]同年9月属权再次变更,为称谓简便,正值当时多数依地域简称冠于剧种名的风潮,遂将“人民剧院”改称安康汉剧团,自此陕西汉剧名称流行于世。尽管至今所有文献典籍仍以其学术名汉调二黄(簧)相称,但自有汉剧之称后,便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湖北有汉剧之称在前,陕西(安康)称汉剧在后,故一般多有陕西汉剧源于湖北汉剧的误解;第二,有汉剧的省份多达七八个,因而对于陕西汉剧(汉调二黄)的关注,尤其对它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研究重视程度以及其自身的影响力,都大大降低和减弱了。

方月仿先生《质疑》一文并于2004年4期《戏剧之家》发表的《湖北汉剧与陕西汉剧》(以下简称《与》文)的文章,都提出陕西二黄来源于湖北。这里仅就方文提到的所谓湖北入陕的三个班社以序而论,即可证明事实完全并非方文所言。

1.乾盛班

陕西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秦腔、西曲、秦声等,发源于故都长安明末清初流传各地。清乾隆初期逾越秦岭,流播于陕南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和商洛各地。这里有两条乾盛班的记载:(1)陕南安康所辖紫阳县蒿坪河杨家大院戏楼上记有“乾隆元年西安乾盛班”的墨迹;(2)杨家大院所在蒿坪镇东明寺的乐楼上书有“乾隆二年八月乾盛班在此破台”的壁题[2]

紫阳蒿坪杨家大院的杨氏是清代陕南著名的巨商大族之一。汉水沿途上至汉中,下至老河口、襄樊、汉口,都有杨家的商号,其中规模以汉中为最。

生于清雍正初年的杨氏五世祖杨辉公及弟杨远公,在汉中、西安等地经商期间,常与秦腔二黄戏班厮混。辉公子开泰、景泰、通泰和远公子履泰皆爱二黄戏曲,尤以履泰嗜好成性。杨氏有族规,可建戏楼、办戏班,但族人不得唱戏,否则生不入籍死不进祠。时有里人张保儿在汉中学戏已显露头角,虽然年龄相差不多,仍被履泰收为义子,更名杨金年。父子二人在汉中府所辖西乡县境开设二黄科班,流传后世。乾隆初年接请“西安乾盛班”至杨家大院戏楼演出,很可能先由汉中转至杨氏家乡紫阳蒿坪。乾盛班在汉中逗留时间无从考证,但在杨家院及其周围至少停留一年有余。记载西安乾盛班虽未注明演何剧种,但从乾隆后期至嘉庆时期杨履泰、杨金年父子被誉称“陕南二黄传带祖师”“杨家院是陕南二黄的发祥地”,以及从陕西二黄汉江派流传发展脉络和承传关系看,乾盛班当为西安老秦腔二黄班底应该没有问题。(www.xing528.com)

乾盛班的来路、走向、年代,记载都很明确。而方先生在《与》文中却说“乾盛班显然就是来自湖北的戏班,或许是湖北专业艺人与安康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综合戏班”。一个早期有记载的班社,往往对一个流传地具有“源”的作用,研究流传发展至关重要。方文关于乾盛班来自湖北的论述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怎能说明陕西二黄源头在湖北呢?

2.泰来

方文说:“杨金年学艺的班子是湖北过去的‘泰来班’”。杨金年得艺于泰来班,泰来班是陕南二黄发祥的摇篮这都是事实,有证可查,但绝不是出自湖北,而是由西安传至陕南安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程砚秋先生赴西安考察戏剧,从他发现西安骡马市旧梨园会馆的一块石刻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省会骡马市四圣行宫(敬祀老郎的梨园庙),创自双赛、泰来,而众班合之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