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慧沼、智圆三位法师,史称“唯识三祖”。
窥基(632-682),是玄奘大师的大弟子,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唐代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他与玄奘大师共同建立了法相唯识宗,故被尊为法相唯识宗初祖。因窥基大师居大慈恩寺,故又称为慈恩大师,法相唯识宗亦被称为慈恩宗。
窥基系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侄儿,父亲尉迟宗,也是一名武将,官至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窥基九岁丧父,由伯父抚养长大。自幼聪明过人,气度豪迈,举措疏略,不拘小节,有将门家风。贞观二十二年(648),他年十七岁,与玄奘大师相遇于途。当时玄奘大师回国不久,致力于译经创宗,急需有器识能嗣大业的人才。窥基相貌魁伟,禀性聪慧,玄奘见他眉秀目朗,英气勃勃,心想:“将家之种,的确不凡,倘是有缘,度为弟子,则我的事业就后继有人了。”于是便去找尉迟敬德,劝他让侄儿出家。尉迟敬德将此事奏报太宗,太宗特降恩旨,令窥基舍家从释,亲从玄奘大师剃度,初住长安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师移住新建成的大慈恩寺翻经院。或谓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然此说恐为讹传。
窥基出家后最初几年,主要是向玄奘学习五印度语,兼学佛学基本知识。他记忆力强,领会问题快,学习进步快,闻见者无不叹服。玄奘的译场,人才济济,译经时分工细密,玄奘亲自主译,助手分别担任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工作。其中笔受一职最为重要,必须由兼通汉梵语文,而又有广博深厚的佛学修养,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随宜解决临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者担任。窥基二十五岁参与译事,直到二十八岁之前,尚未担任笔受工作,只是充当证义一类职务,负责核查已译出来的文字在文义上是否与原文符合。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窥基大师年二十八岁时,玄奘着手编译《成唯识论》。此项工作在玄奘创立法相唯识宗的事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瑜伽行学派在我国创宗,其主要依据即一经二论:《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玄奘原打算分别将十大论师关于《唯识三十颂》的注释分别译出,安排神昉润文,嘉尚笔受,普光检勘,窥基证义。四人中,除了窥基大师是年轻新进,其余三人都是资深学者,神昉更是最早参加玄奘译场的大德之一,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崇;普光在玄奘译场担任笔受已经二十五次,嘉尚也有三次。玄奘选中年轻的窥基和这三位大德一起作为编译《成唯识论》的助手,已显示出他对窥基的信任和重视。然而窥基参加这一重要译事数日后,却向玄奘提出辞职。玄奘深感惊异,再三盘问原因,才知道窥基对玄奘的计划有意见。他反对分别翻译十家之言,要求将十家之论,择旨糅译为一部。他认为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立论互有不同,如果不把他们的观点集中起来反映于一书之中,中国学人便会觉得无所依禀;而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亦不可能一一探究各家殊义。因此,最好错综采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权衡论定,作为中国学者的准则。玄奘经过反复考虑,接受了窥基大师的主张,并且说服神昉、普光、嘉尚三师,让他们退出这项译事,而让窥基独自做自己的助手,终于编译出了如今见到的《成唯识论》,流传于后世。
《成唯识论》编译之后,窥基著《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初叙《成唯识论》之成立、传来、糅译编著等因缘;次释本论之题目及所被之根机;其次解释论文,于《成唯识论述记》之未详尽处,更详释之,特别是对《唯识三十颂》科段、五种性义、三类境等重要问题,均广泛解释其论意。但文中处处可见有“如疏”或“如唯识章”之语,因此学术界有人推论此书出于《成唯识论述记》及《大章法苑义林章》之后。然《成唯识论述记》中亦有“如枢要说”、“如别章”等语,故可推知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应于同时而作。《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与《成唯识论演秘》、《成唯识论了义灯》三书并称为“唯识三疏”。
窥基撰叙的《成唯识论述记》一书,是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主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后,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及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全书内容分为五门:(1)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2)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3)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菩萨所摄。(4)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5)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共义。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先生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经过对《成唯识论》的编译工作,玄奘进一步看到了窥基大师的超凡出众的器识和才能,而予以重用。此后玄奘大师译典有十一部,其中《辩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四部由窥基大师任笔受,窥基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皆作述记。窥基受到老师特别的器重,他对老师的帮助也特别大。窥基记述玄奘之言语,至为勤勉尽心,一生撰写佛教经典疏注近百部,极力阐发玄奘大师之学说。他的著作特别知名的有四十八部,除前述二部外,再列举一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系《瑜伽师地论》之注疏,内容初依最胜子等之《瑜伽师地论释》载七言七行之归敬颂,次立所为、所因、宗绪、藏摄、释题、释文等六门,实为研究《瑜伽师地论》必读之指南。
《二十唯识论述记》,系玄奘所译世亲所著《唯识二十论》之注释书,内容首叙《唯识二十论》之著作缘起,其分三门阐释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之义,并解释非一种拨有性等问题。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皆为有关唯识学之基本入门书。(www.xing528.com)
《因明入正理论疏》,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商羯罗主之《因明入正理论》自玄奘汉译之后,唐代疏解者甚多,所知凡十一家:(1)净眼,(2)神泰,(3)文备,(4)靖迈,(5)灵巂,(6)胜庄,(7)壁公,(8)文轨,(9)顺景,(10)玄范,(11)窥基。其中窥基之注疏最为详细,被称为“因明大疏”,对中国、日本研究影响甚大,为研究因明学之指南。
《大乘法苑义林章》,书中对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详加阐释,系古来研究唯识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九章,第一卷有总料简、五心、唯识义林、诸乘义林等四章。其中总料简章为本书最精要之部分,系窥基大师基于唯识之立场,以简择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说,略分五段:(1)教益有殊门,举出小乘异部与诸大乘教各别之利益。(2)时利差别门,先叙我国历来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识三时教之说。(3)诠宗各异门,初举古来各宗立宗之不同,后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之要义。(4)体性不同门,先示外道、小乘、大乘之教体不同,复揭示唯识宗“四重出体”之说。(5)得名悬隔门,为六合释之概说。第二卷有诸藏、十二分、断障、二谛等四章。第三卷有大种造色、五根、表无表等三章。第四卷有归敬、四食、六十二见、八解脱、二执等五章。第五卷有二十七贤圣、三科、极微、胜定果色、十因、五果、法处色等七章。第六卷有三宝、破魔罗、三慧、三轮等四章。第七卷有三身义林、佛土等二章。七卷本为现今所流行者,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之异本,在原二十九章外,另加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
除上述之著作外,现有窥基大师之著作者尚有《瑜伽论劫章颂》、《婆沙论钞》、《般若心经赞》、《俱舍论疏》、《法华经略记》等二十八部。可以说,法相唯识宗的主要论述,差不多都出窥基大师之手,故后世称他为“百部疏主”或“百部论主”,历来的史学家都肯定窥基在法相唯识宗创宗过程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玄奘专门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故使其通达因明之学及五性之宗法,为窥基奠定了唯识学祖师地位的基石,并使因明学在中国扎根,中国成为其第二故乡。玄奘大师谢世之后,窥基游五台、登太行,随处化徒,为弘扬唯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历史学家公认玄奘是中国瑜伽学派的开祖,窥基为法相唯识宗的初祖。玄奘若无窥基,就无以主张其说。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大师病逝于大慈恩寺翻经院,享年五十一岁。附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大师茔陇,弟子哀恸,参加葬礼之僧俗信众漫山盈谷。可以说,窥基大师的一生,为佛教事业而献身,是一位学识卓绝、贡献巨大、深受当时及后世敬仰的佛学大师。
法相唯识宗二祖慧沼(651-714),亦作惠沼。俗家姓氏不详,淄州淄川(山东临淄)人,故又称淄州大师。少即警慧,十五岁出家,如法修身不违戒律,时人以“沼阇梨”称之。初从玄奘受学,玄奘大师示寂后,转依窥基学习唯识,能深入堂奥,得其真传。窥基大师谢世后,西明寺圆测、道证等著《唯识论疏》反驳窥基之说。慧沼乃撰《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其说,以显法相唯识之实义。《成唯识论了义灯》为“唯识三疏”之一,破斥有关解释《成唯识论》之异说者,并阐明原论正义。书中祖述窥基之说,责难圆测、圆义、普义、慧观等之异义,一一评斥诸家之异说,包括西明云、要集云、有说、有云、有释、有人云、有解、未详决等名目。其中,有说指窥基,有释指圆测,有人云指普光,有解指慧观,有云指玄范,未详决指义寂等之说。自古以来,本书为《成唯识论》注疏中最难解者。慧沼还于窥基大师之《因明大疏》之后,同样对照玄奘大师所译之《因明入正理论》,试作更为达意之注释书,即《因明入正理论纂要》。慧沼依法相唯识之宗旨,阐明一乘三乘、种性、佛性等,著《能显中边慧日论》,破斥玄奘门人法宝所立之《一乘佛性究竟论》,而总立三大章。初叙造论之旨趣,次略述三章:第一为爰真破执章,开破定时因、破定教时等七门;第二为引鉴除谬章,开标彰五性谬、种性不同等十一门;第三为依文显正章,开明佛性不同、有无差别等七门。慧沼的上述著作,论述法相唯识教义,使法相唯识宗达于最盛时期。另外,他还著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疏》、《法华赞义决》及《因明入正理论义断》等。
义忠,俗姓尹,襄垣(山西)人。幼从慧沼出家,初学《涅槃经》。年二十受具足戒,研究《四分律》。久之,慧沼命其入窥基大师门下习《法华》、《唯识》等经论。五年通之,撰《成唯识论纂要》,另著《唯识论钞》三十卷,以及《法华》、《净名》等经疏多种。居大慈恩寺讲说诸教,数十年而不辍。窥基示寂后,学人奉为大师,执卷问道者盈室,海外岭表皆传其学。后返故里而寂,世寿七十二岁。生卒年不详。
智周(668-723)为法相唯识宗三祖,泗州(江苏)人,俗姓徐。十九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投慧沼门下,精研法相唯识要义,得法相唯识宗嫡传。后住濮阳报城寺,传法相唯识宗教义,常事著述,对因明学亦有许多补充,世称濮阳大师。唐武后长安三年(703),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入唐,就其学习法相唯识宗旨。玄宗开元五年(717),日僧玄昉入唐,亦参于会下,亲受宗旨。智周学在唯识,生平心系西方,据传曾于西方净土院内造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等五十二菩萨像,感得灵瑞。著述颇多,有《成唯识论演秘》、《梵网菩萨戒本疏》、《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其中,《成唯识论演秘》乃注释《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枢要》,系“唯识三疏”之一,书中宣扬法相唯识深义,发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之幽旨,字句易解,为初学唯识者不可缺之要典。
法相唯识宗自智周以后,逐渐衰微,传承不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