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子觉(梵文Buddhasimha),音译佛陀僧诃。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说,世亲有三兄弟,上有一兄,名阿僧伽(即无著);下有一弟,名比邻持跋婆。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卷四,亦作如此记载。所不同的,念常对世亲之弟译音与真谛稍有出入,如《佛祖历代通载》云:“幼曰比邻持弗婆提,此云师子觉,造《集论释》,大有研寻。”真谛译的“比邻持跋婆”,念常译成为“比邻持弗婆提”,这也许是梵文原音的拼音上彼此略有出入而已。这是世亲兄弟三人的历史记载。但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阿逾陀国条》却说:“无著菩萨,犍驮罗国人也……其弟世亲菩萨,于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有才闻。”这显然是说无著、世亲只有兄弟二人,所谓师子觉,并非其“弟”。征诸西藏的历史文献,也只有无著、世亲二人的历史,关于所谓“此邻持跋婆”或“比邻持弗婆提”的记载,一点资料也没有,这是值得注意的。师子觉的梵语原音为佛陀僧诃,而不是比邻持跋婆或比邻持弗婆提。
师子觉应该是无著的门人,通达密行,以高人闻名于世。他从无著修学,又为无著注释《阿毗达磨集论》而出名,玄奘所译之《阿毗达磨杂集论》,乃糅合无著之《阿毗达磨集论》及师子觉之释者,为十支论之一。书中常常将他与世亲并举,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载:师子觉与无著、世亲等尝互谓:“凡修行业,原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命,然三年未见其报。后世亲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所报。时诸异学皆讥之,以为师子觉、世亲流转恶趣,故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有一天人乘虚而降,告无著曰:“从此舍寿内,往睹史多天(兜率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旋绕才周,即来报命。”又告无著:“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故推知师子觉学解深奥,为一德学俱高的大论师,然未享高龄。
陈那(梵文Dignāga,Dinnāga),称为域龙、大域龙、方象。一说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性。初习外道教旨,又入小乘犊子部;后师事世亲菩萨,研究大小乘佛教;曾自一阿阇梨受明咒,深得密法;至乌荼国(梵文Odivis'a)修习禅定。能言善道,折服诸多外道,因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著称于世,于那烂陀寺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学说。后受文殊菩萨之劝诫,撰述《集量论》。未久,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之道场,常行十二头陀行,示寂于于乌荼国森林中之洞窟。另一说以其为南印度案达罗国人,受国王供养,证阿罗汉果,依文殊菩萨之启示,遂起兼济之志。
世亲菩萨所处的时代恰是印度笈多王朝最兴隆的时期,不但一般的文化极为发达,佛教也走上兴旺的红运,与此并行,对教理的研究,几已达到了最精密的领域。尤其是在世亲的门下,出现了很多的人才,形成了瑜伽行学派,而从中更出了不同系统的学派。世亲示寂后,瑜伽行学派最低已分为三大系:第一系由陈那(约400—480)开设,传于无性(约450—530)——护法(530—631)——戒贤(529—646)——玄奘(600—664),玄奘之后,更传于窥基(632—682),而成我国之法相唯识宗。第二系是由德慧(约420—500)开设,传于安慧(470—550)——真谛(499—569)的。真谛把其中的一部分思想传入我国,而形成摄论宗,盛极一时,后来乏人继承,只昙花一现而终了。第三系是由难陀(约450—530)开设,传于胜军(530—645)的。这一系真谛、玄奘也都有所传习,但未成立独立的系统,所以至今只有其踪影而已。
近代唯识学被誉为佛学的组织学或心理学,因明学被誉为辩是论非论理学(逻辑、理则)或辩证法,因是博得广大学者们称赞不绝。然而,这因明与唯识的大功臣,当是世亲菩萨的这位高足——陈那论师。陈那一系在三大系的最初,从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多引用陈那的著述为其典据就可以证明。后来护法虽有依无性的《摄大乘论释》,但终究未脱离陈那的著述与三分说的范围。关于这一点,欧巴弥多(Dbenmiller)博士说:“在西藏所据的唯识派,有从圣教的唯识派和从正理的唯识派二种。前者属于古派,为无著世亲的系统;后者是新派,为陈那的系统。”
陈那是唯识学的大功臣;在因明学方面的地位,也是无人能与匹敌的。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新因明,传说是改革旧因明的。新因明的中心基础,陈那立九句因,明示同品异品的论理关系后,建立因三相说大成——组织新因明的,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所以对于旧因明的比论的论识,使其成为演绎的论证,变古因明之归纳为演绎,而一变其论理的性质,这不是一种普通的改革,而是一种大革命。从此以后,在印度不管任何的学派,凡是研究论理学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陈那的影响。就是以论理学自命为专家的学者,也都背弃古因明,而采用新因明的原理。陈那造成印度论理学划时代之新里程,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或新因明之祖。由此可见,陈那的功绩确是千古不朽。
陈那在认识论方面,就心、心所而立见分、相分、自证分,称为三分家,昔来与安慧之一分、难陀之二分、护法之四分说并称,是属于从正理的唯识派,因为他对唯识说的考究以及论述,很会应用正理的论证法而得此名的。不然,就是把正理视为一种方法之后,复更深一层地究其根源,能以佛智为其智而解释唯识。他的从正理的学说,以无性为媒介,得护法的宣扬,再由戒贤传于玄奘,后得窥基大师集大成而成为法相唯识宗流传至今。今日,法相唯识学在佛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陈那的学说给予了很大的帮助。(www.xing528.com)
关于陈那的著作,虽然有相当可观的数量,但其主要的著作是《集量论》,其梵文本已经失传,而藏译本仍然存在。我国净义于公元711年曾从梵文译出了《集量论》四卷,可惜译出后不久,仅仅二十年间就散佚了,所以《开元录》作为失译本。藏译本的《集量论》,有单颂与颂文、释文连在一起的二种,这也许是分两次译出的原故。传说注释是陈那亲自著作的,他于最初造颂后,更著述了《因明正理门论》,然后再作颂释。我国近代有人抄译《集量论》的要点,署名《集量论略抄》;日本也传入了藏本的一部分,并广加研究,可惜未有完译本的研究报告。《集量论》中的“现量论”是值得注意的,这里面有唯识学上的重要三分说,若根据《集量论略抄》的研究,大略好像只是重视因明了。在《成唯识论》中曾这样说:“能量所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要有证分为证者,是量果也……若无自证分,即见分不能自忆故知须立三分。”陈那对于因明学的论述很多,作有《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等。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传》第四里,举示了陈那的八论:(1)《观三世论》,(2)《观总相论》,(3)《观所缘论》,(4)《因门论》,(5)《似因论》,(6)《正理门论》,(7)《取事设施论》,(8)《集量论》。这也许是当时印度的传说吧!由此好像是以因明方面的著述为主而列举的,其余的重要部分,几乎全失了。就此而论,第一《观三世论》因为是小论故,其内容不得要领。第二《观总相论》在汉译中作为《观总相论颂》,这还是小论,只有颂文而已,原来的内容为何,无法知道了。也许不很重要吧!第三是《观所缘论》,这是将所缘译为境的,藏译本中尚存。第四和第五大概是有关因的正不正的论书,可惜已不存,《因门论》大概是有关因的说明,绝不会离开《正理门论》所说的原理范围,所以纵使有关“因”的问题被提出来,亦不会有新的发明。第六是《正理门论》,在我国一直被列为理门论,但这是不合理的省略,因为正与理是不能分开的。第七为《取事设施论》,义净曾作了论本,叫做《取因假设论》,这绝不是因明关系的论书,现在只有汉译本的存在。第八《集量论》如前所述,不再赘说。
此外,在藏译中关系因明的尚有《因轮整论》,是由十一颂所成的小论书,几乎是叙说九句因的,恐怕与《因门论》和《似因门论》有关,不然则与《正理门论》相同。所谓整置的藏文是梵文的Viniscaya,有抉择义,所以“因轮整置”不外是把九句因配置为正因、相违因、不定因来抉择的。可见其与《正理门论》所说的九句因是同一旨趣的。
在藏译中还有一部名《杂赞》的经典,著者是摩咥里制吒(梵文Matrcete)与陈那。义净在《南海寄忆传》第四说:“摩咥里制吒擅长造赞,曾作了《美赞四百》,赞颂佛陀的胜德,之后复作了一百五十赞,时人无不能诵。继之,陈那附和后者,于赞首各加了一颂名为《杂赞》,故颂有三百。”义净所说的《杂赞》恐怕就指的这个而言。摩咥里制吒的赞,一部分由义净汉译为一百五十赞佛颂。其梵文的断片,近来也有发现,但与藏译的《杂赞》关系为何?这却无法得知了。
陈那乃唯识、因明学中杰出的论师,其弟子商羯罗主(梵文Upades'asāhasri),为公元6世纪人,其学以因明为宗,释其师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而著《入正理论》一卷,以破外道邪说,复兴因明学。商羯罗乃大自在天之别名,据传其父母以祈请此天而得生商羯罗主,故以此天之名为名。
有无性论师(梵文Asvabhāva),生卒年不详,学术界亦多将其列为陈那门下。这是因为无性论师注释了无著之《摄大乘论释》的原故吧!唐代玄奘译为汉文,此书与世亲之《摄大乘论》同时译出而精细过之,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语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声闻乘不说阿赖耶识之理由,诸师关于阿赖耶之异说,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种功德及十六业差别,入所知相分中声闻菩萨之现观十一种差别,及果断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释尤为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多,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因此,亦有学者列世亲——陈那——无性——护法一系唯识学之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