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廊坊经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典范

廊坊经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典范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廊坊的这一做法被具化为“廊坊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誉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典范。“廊坊经验”这朵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中的奇葩,在廊坊中院广大干警的精心呵护下,越来越绽放出璀璨的光彩。因古代建筑琅法寺而得名的廊坊市,位于连接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的京津走廊上,被誉为“走廊明珠”。而享誉全国法院系统的“廊坊经验”,又为这颗明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环。被称为“走廊明珠”的廊坊市,有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廊坊经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典范

记者 李瑞堂

被誉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廊坊市两级法院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首都北京的南大门,廊坊为维护首都稳定的“护城河工程”构筑了坚强的堡垒。廊坊的这一做法被具化为“廊坊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誉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典范。

最近,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研究决定,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中级法院被最高法院记集体一等功,这在河北省尚属首次。

在此之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推荐,廊坊市中级法院等5个法院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候选单位。

喜事接踵而至,2001年可说是廊坊市中院的丰收年。获得如此众多珠荣,当然有众多原因,而“廊坊经验”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廊坊经验”这朵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中的奇葩,在廊坊中院广大干警的精心呵护下,越来越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法院调解是贯穿于民事、经济审判全过程的一项重要法制原则”,河北省委政法委在把“廊坊经验”向全省政法系统推广时如此强调。调解,是“廊坊经验”的核心。

因古代建筑琅法寺而得名的廊坊市,位于连接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的京津走廊上,被誉为“走廊明珠”。而享誉全国法院系统的“廊坊经验”,又为这颗明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环。“廊坊经验”是廊坊市两级人民法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她的产生凝聚了廊坊法院几代人的艰辛跋涉,如今已日臻完善,并在审判工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5年来,廊坊市中院受理的民事案件调解率一直保持在80%左右,经济案件调解率达60%。随着“廊坊经验”在审判工作中的推广,该院刑事自诉案件调解率也达到了70%左右。为规范调解工作,廊坊市两级法院积极贯彻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民事审判中简易程序的作用,放手开展灵活多样的调解工作,去年一年,全市法院一审案件的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90%,而这些案件大部分是调解结案。

在实践中,廊坊市中院独创出“涉案法律规范解释法”等“调解八法”,并总结出“五必调”、“六必判”、“四强调”、“三不准”的调解经验。他们强调,法律规定必经调解程序的案件,当事人强调要求调解的案件,有矛盾激化苗头的案件,当事人已在程序上同意调解的案件,案件复杂且争议较大的案件,必须调解,而对当事人有勉强之意的,对法律规定理解有误的,案件事实不清责任不明的则一律不准使用调解结案,这就使得调解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调解,特别是一些复杂案件的调解,无疑要法官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和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是否会影响审判效率?对此,廊坊中院的法官早已达成共识。廊坊市中院民庭庭长张惠刚,这位经验丰富、思维敏捷、曾多次参与全国法院研究工作会议的法官解释道,单纯就这个案来看,效率确是低了,但调解结案的上诉申诉的极少,因诉讼引起后遗症的也微乎其微,同时,有些案子虽然判决了,但执行时非常困难,判决书无形中成了一纸空文,而调解结案的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从总体上看,调解结案减少上诉、促进稳定,提高了社会效果。

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10年前,廊坊市市直第一幼儿园一3岁的小男孩不慎从幼儿园二楼楼梯扶手上摔下,几乎成了植物人。孩子的家长为此花去大量的医疗费。1998年,孩子家长开始起诉,要求幼儿园赔偿后,法院一审判决幼儿园赔偿68万元。但幼儿园赔偿能力确实有限,执行被迫搁浅。经过廊坊中院多次调解,在征得原告同意下,幼儿园也多方筹措,赔偿原告18万元,医疗费总算得到保证,否则可能还要一直拖延下去。

“廊坊经验”的成功引起了各方面重视。6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廊坊中院连续参加5次,并做典型发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在廊坊考察工作时指出:“廊坊经验”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典范。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纷纷前来参观取经,“廊坊经验”对促进民事审判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把“廊坊经验”概括为16个字:加强调解,减少申诉,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稳定,是调解的终极目的。

被称为“走廊明珠”的廊坊市,有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廊坊市守卫着北京面向平原的东、南两扇大门,辖区10个市县区中,有7个与北京相连并构成环绕状。廊坊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首都的稳定,努力确保首都的稳定,是廊坊人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廊坊市两级法院时刻把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作为“廊坊经验”核心的“调解”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他们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调解的方法,极力化解各种可能发生的矛盾,织就道道防止矛盾激化的“防护网”,构筑了首都坚固的“护城河”。

秦树桐,是廊坊市广阳区万庄法庭的庭长。同廊坊市所有法官一样,他对调解与社会的稳定,与首都的稳定有着清醒的认识。万庄法庭所在辖区的万庄镇,紧邻北京市,最近的地方距北京市区只有几十华里,很多农民每天都要到北京卖菜。用秦树桐的话说,如果群众要进京上访,卖完菜顺便就可以上访了,进京上访对他们来说具有“便利”的条件。万庄法庭辖区共8万多人,案件多、案情复杂,每年受理案件400多起。但这个廊坊市受理案件最多的法庭,7年来,辖区内却没有出现一起赴省进京上访的。秦树桐说:“这得力于法庭的调解。”在廊坊市中院“快捷办案八法”的基础上,万庄法庭又独创了“庭前必疏导,庭上必调解,庭后必教育”的“调解三部曲”。同时通过结案后的回访和谈话,使当事人胜诉的赢得合理合法,败诉的输得明明白白,稳定从没有因诉讼而受到丝毫的影响。(www.xing528.com)

通过一个个案子的调解结案,矛盾的悄悄化解,稳定未因诉讼受影响。我们来看几起发生在廊坊市法院的案例。

去年6月,因麦种质量问题,廊坊市461户农民起诉一家种子公司。当时正值麦收时节,如果此案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造成愤怒的村民集体上访。冒着酷暑,办案法官们深入田间地头。仅用十天时间,便鉴定了3000亩麦田的受损情况,将15万元赔偿费及时送到村民手中,受害村民激动得连声道谢。

这是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999年8月的一天下午,大厂回族自治县福大针织厂职工刘伯涛驾车到该县一机械厂家属院收购羊毛衫,在收购的空闲里,与之同行的杨凤东学习开车,不慎将正在自家门口与人聊天的机械厂女工芮某撞伤。经在大厂、北京等地治疗,共花去13万多元,并被鉴定为伤残五级。由于此案涉及被告有6个之多,且被告之间关系复杂,原告要求的赔偿额较大,双方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原告得到20余万元赔偿金,双方也都非常满意。

一起案件经过调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使得双方心平气和,因诉讼而引发的敌对情绪和矛盾也悄然冰释化解。正是廊坊中院高出全省近20个百分点的调解率,95%以上的服判息诉率,低于4%的上诉率,铸就了社会稳定的基石,创造出一个辖区离北京最近,涉诉当事人进京上访却在全省最少的奇迹。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什么事也做不成,队伍建设是公正审判的基础”这是廊坊中院院长孙志宏常说的一句话。队伍建设,是调解的根本保证。

在“廊坊经验”的成功的众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坚持“以人为本”,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是廊坊市中院全体干警的共识,也是他们全力以赴的奋斗目标。“廊坊经验”是无数主动指导,耐心细致劳动的凝聚与浓缩,经验的背后是艰苦细致的工作,而法官素质与审判作风在其中至关重要。

在廊坊中院,有一个团结的领导集体。该院政治部主任刘俊启这样评价:在廊坊中院的班子建设中,感受最深的是在重大问题上大家能形成共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管分管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各基层法院的班子更是不甘落后,有8个基层法院的班子被评为廊坊市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有的连续几年获此殊荣,安次区法院还被省法院评为先进集体。

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与扎实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带出了一支一流的法官队伍。他们在全法院系统开展了“三贴近,两管理,一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贴近审判、贴近生活、贴近思想,开展全员思想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公正意识、廉政意识、严肃执法意识;严格加强干警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的两个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活化思想政治工作

为强化宗旨意识,树立典型,他们组成先进人物报告团,在全市法院巡回演讲。为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给两年时间内执行基金会欠款3000万元的两名执行干警荣记三等功。为提高法官业务素质,鼓励干警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仅去年1—8月份,全市就培训干警达800余人次,几年来仅此项投资就达10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廊坊市两级法院干警共拒收礼物折款达30余万元,拒吃请达2800余人次。自1996年,该市两级法院有266个集体、410名个人,受到最高法院、省委政法委、省法院及廊坊市委政法委等上级机关的表彰,全市法院几年来未出现一次违法违纪的人和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在“廊坊经验”的推动下,廊坊中院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1996年以来,该院先后有民事审判、司法统计、信访等五项工作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46个基层法庭中有12个法庭被省高院命名为“五好法庭”,廊坊中院连续两次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二等功。所属三河市法院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在廊坊中院全体干警的精心呵护下,“廊坊经验”这朵民事审判工作的奇葩在“走廊明珠”的廊坊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法官们胸前佩戴的共和国的天平将更加光辉夺目。

(载2002年2月6日《河北法制报》)

注:《人民日报》(2002年2月27日)、《法制日报》(2002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27日)、《河北日报》(2002年2月27日)、《河北法制报》(2002年2月27日)以及《廊坊日报》(2002年2月28日)分别在不同版面报道了廊坊市中级法院荣立集体一等功的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