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德,男,汉族,1952年9月生,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教授。1970年参加工作,1976年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延安大学工作至今。先后任延安大学教务处教学科长、副处长、处长,校长助理兼人事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等职,现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校外聘博士生导师,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教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三十多年来,刘建德扎根老区,默默耕耘,为延安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刘建德率先垂范,倾注了全部精力与心血,团结党委一班人,带领全校师生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刘建德非常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培养和形成了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朴实的生活作风,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刘建德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长期以来,他坚持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注重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政策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历次重要的政治斗争关头,都能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理解和贯彻党中央的意图,联系学校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决策。他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忠实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本着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团结和领导全校师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竭尽全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在工作中,他高度负责、顾全大局、率先垂范,善于研究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敢于负责又能与同事坦诚交流,带头执行党纪国法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廉洁自律,坦诚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建议;注意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与培养,将严格管理与真诚关心相结合、高标准要求与放手使用相结合。在生活中,他朴实无华、反对浪费,主张并带头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吃请、不受礼、不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自觉抵制奢侈浮华思想和低级趣味生活方式的诱惑,带头开展高雅健康的娱乐活动;他扎根延大三十余年,心系老区、意志坚定、不计名利,多次放弃去中心城市工作和学校推荐他为省级劳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机会。
二、立身为公、锐意进取,推动学校事业迅速发展
2002年2月,上级任命刘建德同志担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当时,学校面临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事业发展缓慢、办学条件差、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尖锐矛盾,学校的事业发展处于岌岌可危的局面。刘建德不等不靠,以坚定的意志带领党委一班人牢牢把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总结和形成了正确的办学思想、科学的办学理念,大胆改革,使学校的事业步入良性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02年5月,延安大学党委启动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颁布实施了《延安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延安大学教学体制改革意见》《延安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延安大学津贴分配实施细则》等纲领性文件,此后经过历年的深化完善,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体制问题,实现了管理中心下移,变校系两级管理为校、院(系)三级管理;实现了机构的精简、高效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实现了人员的合理分流和全员聘任;实行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改革了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实行了学分制;按照社会化、企业化的要求改革了后勤管理体制,盘活了国有资产,节约了资源;大胆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创办了“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这些努力打消了教职工对新班子的各种疑虑,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信心,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
刘建德认为,正确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为此,他一方面发动全校干部职工开展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大讨论,形成了能够反映学校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与优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与办学定位;另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按照新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调整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十一五”“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认可。经过积极争取和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6月,教育部与陕西省签署了省部共建延安大学的协议;同时,与延安、榆林市政府和陕北重要的企事业单位以及30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共建与合作关系,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办学经费极度紧张,办学条件十分落后的现状,刘建德率领全校师生,通过争取政府支持、银行贷款、吸纳社会资金和教职工自愿集资等方式筹集了大量办学经费。学校占地面积由800多亩增加到2 000多亩,校舍面积由不足50万平方米增加到7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达到120多万册,实验仪器总值达到1.4亿元。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在校学生已达15 000余名,本专科专业设置达到52个;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面对种种责难、非议、怀疑,刘建德和党委一班人坚持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决心不动摇。通过整体购买雅苑、怡苑小区商品房,极大地改善了300多名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通过设立科研津贴,建立科研、教学奖励制度和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与此同时,实施了新的吸引高层次人才政策,平均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吸引高层次人才,不但实现了定向、委培研究生的全部回校,而且引进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200多人。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课教师的比例由2002年的21%增至2011年的57%;博士、硕士占专任课教师的比例由2002年的不到10%增至2011年的56%。教师队伍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根据科学研究的新态势、新模式,为了突出学校学术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刘建德积极主张打破专业与学院建制,整合现有研究力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5年7月以来,学校先后组建了“中共党史研究院”“陕北历史文化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陕北区域经济研究院”和“陕北能源研究院”“陕北地方病研究院”等27个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攻关创新能力研究机构,建成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示范意义的优秀创新学术团队。2004年起,学校每年分别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校内科研立项、奖励和重点学科建设,使得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枣无毒苗木快繁技术”“枣树体细胞诱变育种”等多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5年来申请获准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断创学校历史新纪录;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获得政府奖励的成果数量也连跨新台阶。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达到11个,重点扶持学科达到18个;中共党史成为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化学工艺和延安学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成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省级特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6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分别由5个、21个增至11个和87个,在校硕士生人数达到800余人,形成了涵盖10个门类的学科架构,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www.xing528.com)
除此以外,刘建德高度重视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张采取审慎的措施化解矛盾和冲突,努力建设和谐校园。面对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学校加强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当说,延安大学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与刘建德的正确领导和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乐于学习、勤于钻研,教学科研成绩突出
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刘建德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教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长期以来,刘建德养成了挤时间学习的良好习惯,他的勤学好问在全校都是有名的。除了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外,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学习上;在校园中也常常会看到他与老师、干部讨论问题的身影。为了学好业务知识与管理知识,他坚持订阅了十多种专业和管理杂志;每次出差,他都会购买许多书籍,并抽空阅读。任现职以后,他还参加了陕西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并于2004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正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他具有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管理水平,并成为大家公认的学者与管理专家。
刘建德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带头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先后主讲了《领导科学》《党的建设原著》等五门课程,指导了30余名硕士研究生,年均工作量近300学时。作为党委书记,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他的备课时间大多数安排在双休日和晚上;为增强教学效果,他从头学起电脑知识,亲自制作电子课件,受到学生欢迎,也为广大教师做出了表率。为了上好新课,他先后三次放弃出国考察的机会。他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富有启迪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有多人考取博士研究生,他的教学成果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刘建德勤于科学研究,善于结合教学工作和延安时期的历史,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卓著。2006年获准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科研项目一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科研课题一项;2007年获准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一项;2008年,又获准主持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科研课题一项。先后在《教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论文曾获得教育部高教司征文一等奖、二等奖和陕西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四、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刘建德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中出现的“重教书轻育人”等错误观念,作为领导,他明确提出教师要成为真善美的使者,成为人格完善且善于感染、影响学生的良师;作为教师,他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师德规范,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刘建德常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师德师风不仅事关教师个人,更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体现,事关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实现的根本问题。为此,他亲自抓师德师风建设,从宣传教育、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强化规范入手,积极提高师德水平,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出台、2010年修订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5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师德纳入学校各项评估体系中去,作为教职工的职务、职称、评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为根本改变我校的师德状况提供了制度保障。
根据近年来学校补充青年教师多的实际情况,他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以“爱岗、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我说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学习孟二冬、方永刚等师德模范等各种有效形式,促进师德建设常态化。将师德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引导青年教师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与教学技能竞赛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师德建设新机制和新方法。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和“教授风采”讲课比赛,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推出教学名师。近5年,共有88名青年教师在讲课比赛中获奖,遴选出23名校级教学名师。近年来,共有两人被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4人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和“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作为一名学校主要领导,刘建德始终不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经常提醒自己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教学工作中他除了用严谨的态度感染人、用渊博的知识吸引人外,还坚持用高尚的人格熏陶人,模范践行师德规范。高度的责任意识所产生的执著、奉献精神,使他对自己所担负的教学任务毫不含糊,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奉献态度使得他授课激情饱满、声情并茂,发挥着示范和感染力量;他对学生始终保持爱护、尊重及同志式的友好态度,亲自担任本科生导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注重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活学习困难,多次用个人经费资助学生开展书画展、演唱会等自主创新活动。
刘建德同志的不懈努力也赢得了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高度信任,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管理育人“十佳”教育工作者、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