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刘池阳先进事迹
刘池阳,笔名刘池洋,男,1953年4月生,陕西西安人。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遴选为首批“陕西省科技新星”;1996年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遴选为首批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4年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2003年11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首席科学家;2005年遴选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7年评选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09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2月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科技部)。
一、以培养学生为根本,以育人成才为己任
除进行本科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外,刘池阳培养和指导有多名研究生,至今已有27名博士生和40位硕士生先后毕业,指导的7名博士后中5人已出站,已成为油气行业和科教战线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或担任本专业业务负责人。
在对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指导过程中,他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业务经历、不同专业以及学生的不同个性,结合地质学科的本身特点,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环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野外地质考察和现场实践、进行更多的测试分析,重视第一手科研资料的获取和研究。尽管这样做要花去更多的科研经费,只要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水平,他仍在所不惜。
为了使学生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系统地了解,刘池阳要求研究生每月至少需交1~2篇最新、较重要外文论文的译文或节要。他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文献阅读与述评”课程作业(试卷),已有多篇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他培养的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博士和博士后导师的欢迎。
与此同时,刘池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原创意识,良好学风和科学道德,敬业精神、热爱所学和将要从事的艰苦专业(行业),社会责任心(感)以及思想品德和远大目标等的培养和指导。例如,他针对目前学风不纯和科学道德观念淡薄等现象,系统地收集了报刊有关此方面的文章,通过多种途径购买了多套已出版的相关图书,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将重要文章在橱窗张贴、另一套图书送阅览室展阅,使更多的师生从中受益和警戒。同时,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学术规范与科学道德》专题讲座。
刘池阳治学严谨,对学生既要求严格,又关心和热爱,已先后对10多名家庭困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经济上资助,多数已顺利完成学业。
二、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促发展
1996—2003年刘池阳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副主任。他主管的工作在此期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全国地质类院系中,较早获得了地质学理科和工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由1996年的3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由4个增加到12个,并新增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授予权。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招生规模比1996年增加了10多倍,在数量上首次超过本科生,实现了人才培养基地“倒金字塔”人才培养的合理结构和理想模式。与此同时,为确保培养质量,他在研究生论文发表的层次和数量、学位论文评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在西北大学率先实行了全部学位论文采取“三无”(被评审论文无研究生名、无导师名、无致谢)、“双盲”(评审和被评审双方互不知晓)的评审方式。这种作法当时在我国各校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推动了师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和质量。
以上成绩,特别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快速发展,与他的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精心组织、具体策划和实施有着直接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
2005年,以刘池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西北大学“能源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群体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07年,经过层层遴选和激烈竞争,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西北大学“矿产普产与勘探”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
三、潜心钻研攀高峰,突出成绩显成就
以刘池阳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和组织申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2003年先后通过预审、初评、复评和综合评审等不同专家组的评审和两次答辩,从全国263个有效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实现了陕西省主持国家973项目零的突破。
刘池阳所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是迄今为止973计划研究项目能源领域中唯一一个跨油、气、煤、铀多个主要能源矿种的综合研究项目;在我国各部门已实施的各类基础和应用项目中也属唯一。项目属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行业联合、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发挥和利用我国的自然优势和地质特点,以主体在陕西境内、富集多种能源矿产于一盆的鄂尔多斯盆地为研究地区,以油、气、煤、铀等重要能源矿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探讨有机与无机、金属和非金属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和成藏(矿)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这对我国和陕西多种能源综合基地的持续发展和相关经济的辐射及带动有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在刘教授的主持和指导下,项目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资料调研、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38项/类12368件样品的分析测试和系列模拟实验。经过努力工作,已圆满完成了该项目计划任务书的全部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具突破意义的系列创新和原创成果。为了鼓励和加强该项目的深入研究,科技部在中期评估后给该项目增加经费300万元。
以刘池阳为首的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在本973项目中取得的成果“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动力学与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已获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刘池阳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少数几个没有行政领导职务和管理资源的学者之一。面对具有超前创新思维的研究项目、跨学科的全新前沿研究内容和来自10多个单位跨行业的研究队伍,无论是人员的有机配合、协同攻关,还是科研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均非易事。刘教授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效果。这主要靠他超前的学术思想、有效的管理艺术、唯科学和学术平等、公正的处事方式及人格魅力。
如本973项目的学术思想、研究思路、关键科学问题和项目课题构成等,均出于他的思考和具体设计,他对项目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了如指掌。所以在中期评估时,他根据各课题的研究进度和后3年的工作应聚焦到项目核心目标的构思,果断地将8个课题调整为5个课题,换了半数课题长。这种大胆的举措和做法在973项目中鲜有前例,不少专家和首席也曾劝他慎重行事,以免引起内乱或矛盾而事与愿违。后来项目研究的快速推进和系列突破进展证明了这次大调整的正确性。此举也得到科技部973项目咨询组和项目跟踪专家的充分肯定。当然,大调整能平稳过渡,与他私下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分不开的。
再如,在项目启动之初,刘池阳即成立了由主要承担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各单位项目成员的研究任务的执行情况和协调与课题、项目的关系等。同时,制定了该973项目内部的具体管理制度。明确课题的课题长负责制,要求项目年会课题长必须到会并亲自作课题总结报告;业务骨干均应积极参加交流,争取作学术报告。鼓励科学研究中拼搏、争先和有序的合作竞争,强调团队精神;避免浮躁取巧、急功近利的现象和心态;尊重他人劳动和成果,处理好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关系等。
鉴于该项目多学科、跨行业的特点,积极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聘请能源、地质各领域多位专家进行讲座、研讨等。围绕研究中具共性的核心问题,召开了一系列跨课题的专题研讨会,并聘请项目外知名专家参会指导。仅2008年,这类小型专题研讨会就开了8次。2005年10月,由该973项目倡议、组织和主办,全国10家单位共同发起了全国性大型“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研讨会”,参会单位有48个,参会人员184人,论文交流140余篇,多位该项目成员作报告或讨论。广泛的学术交流推动和促进了多学科交叉、渗透,为项目研究的深化、创新扩宽和奠定了基础。
由于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和他本人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在2011年2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刘池阳教授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四、科学研究无止境,不畏艰辛独求索
刘池阳是西北大学油气地质与勘探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盆地动力学和油气等能源地质研究。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六五”-“十五”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中国石油天然气三大(股份)公司“六五”-“十五”重点、攻关科研项目30余项。对我国20多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和沉积盆地亲自进行过多种内容的专门研究,并对国外不同类型典型含油气盆地,如特提斯构造域数十个重要盆地、苏丹MUGLAD盆地和中非及大西洋诸离散型盆地、美国洛杉矶等走滑盆地做过较系统的研究、对比和总结。
他成功地组织了3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近10年先后主办“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理论及关键技术”青藏高原沉积盆地和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2005)等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
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中,有两次科学考察(1996年6~7月,2000年7~8月)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该盆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严重缺氧,人迹罕至,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全体科学考察人员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这些成果,“是对青藏高原及主要盆地构造特征的第一份全面、系统,而且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优秀研究报告,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摘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科技成果鉴定书,1999年12月20日)。2000年,对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大型古油藏的实际考察、进一步研究和新发现,得到国土资源部、西藏自治区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三位部长、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都作了专门批示,《科学时报》也作了专门报道。这一发现对西藏经济发展、我国新世纪进一步油气勘探、油气格局更趋合理和能源接替等均有深远的意义,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十大新闻”。以刘池阳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气远景评价》项目获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刘池阳根据多年对中国不同地区含油气盆地的实际研究,认为中国大陆活动性强,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对盆地油气赋存、聚集成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于是由他倡议和发起,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等10家单位联合召开(他本人被推选为会议主席)了“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我国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在会议上的新术语或有争议的概念,如改造盆地、后期改造、晚期成藏,已成为当下流行的常用术语。如2003年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两大公司分别于10月和12月在北京召开了以晚期成藏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会议。
他已(合作)出版专著6部、译著2部,教材1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50多篇;已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
刘池阳主要在以下领域取得了较系统的创新成果: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成藏(矿)系统,后期改造与原始盆地恢复,改造盆地研究及其油气勘探、评价理论和方法,油气成藏机理和赋存规律,多种能源(油气、煤和铀)共存富集和成藏(矿)机理,世界和主要产油国油气发展趋势与能源接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