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先进事迹
介万奇,1959年2月生,陕西彬县人。1977年9月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系学习,1988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5年,介万奇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6年至2002年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原国家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教师(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
介万奇教授1988年留校后一直在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国内在凝固理论和技术领域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在凝固原理与技术,大型轻合金结构件铸技术和化合物半导体的晶体生长与应用技术。在上述科研领域共申请专利22项,其中已授权13项;发表学术论文399篇,其中SCI收录251余篇,论文他引1 100余次;独著和合作专著各一部,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2次;培养博士生51人,已毕业3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硕士生43人,已毕业29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一、倾注满腔热情,躬行教书育人
“一个教师最好的产品就是他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介万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这句座右铭。从1988年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他就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所指导的班级平均学分积荣居全系第一。他在生活上也是主动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并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介万奇在本科生教学工作中,注意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最新动态相结合,将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保持与学科发展同步。他讲课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教学活动精彩纷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受益匪浅,因此他成为同学们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大家说:“介老师用他渊博的知识吸引了我们,独特的课堂魅力征服了我们。”他从来都是亲自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一方面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扩大学生的科研视角,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他还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查询和阅读文献的能力,让他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再与他们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和即将遇到的难题,使学生具备了毕业以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他所指导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很多都获得了“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
介万奇一直坚持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92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完成洪堡奖学金的研究任务后,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发展的机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回到祖国的怀抱,从此以后,他把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作为自己的目标,将全部精力和热情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说:“我热爱的是教育事业,我要为之奉献一生。”
为了我国材料事业的未来,作为博士生导师,介万奇凭着对科技前沿的高瞻远瞩指导他的研究生,以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对于培养研究生他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即“抓大小”。在“大”方面他要求研究生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平时要求大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做课题上,他往往也是启发式地提一些前沿方向,而不是将每个学生的思路束缚在固定的课题上,尽可能地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开始有些研究生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通过一段时间自己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计划,才发现,自己学会如何做科研了。在“小”方面,他起草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做科研方面,他对每个研究生的要求都很高,倡导并组织了研究生科研素质培训计划,亲自编写了培训讲义,对每位新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培训。他对研究生发表论文进行严格把关,有的文章甚至要改七八遍,只是为了一些说法更严谨,措辞更合适,格式更规范,诸如中英文的逗号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他都看得很仔细。而对于研究生发现的一些新现象和得到的新结论,他要求研究生反复推敲,多次重复实验。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使他们从中受益匪浅。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介万奇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有人对介万奇教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方式作了四点总结:第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做比较前沿的高水平课题研究;第二,提供信息,让学生耳听眼看,了解最新的学科资料和学术动态;第三,合理组织,安排不同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第四,学术交流,每周举行一次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畅所欲言,从而了解整个实验室的最新发展。正是这种严格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生51人,已毕业31人,1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硕士生43人,已毕业29人。如今他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多位都已经是活跃在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了,很多学生在介万奇教授的指导下,在科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学生因其优异表现,也多次被学校授予“三好学生”称号和颁发各种专项奖学金。其中,2002年毕业的李宇杰女博士,曾获西北工业大学“三好研究生标兵”,发表的论文SCI收录16篇,博士毕业后获得世界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赴德国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毕业的李国强博士曾获美国霍尼韦尔专项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得校“三好研究生”,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16篇,EI收录16篇;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日本JSPS基金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基金支持,赴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三年的访问研究。2006年毕业的李强博士在JAP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9篇论文,被推荐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后。2007年毕业的杨戈博士曾获得“宝钢”奖学金,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均被SCI收录,毕业后直接被美国纽约著名的Brookheaven国家实验室聘为研究员。2007年毕业的查钢强博士,2005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最高金额资助,2006年获“教育部同步辐射创新计划”资助,并在导师介万奇教授的感召下,毕业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一名青年教师,立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在2006年西安市“应用材料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介万奇指导的研究生有三人同获一等奖,一度在西安高校传为佳话。学生们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介万奇苦心栽培的结果,因为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要勇于超越自己的前辈,包括自己的导师,诚然,这种勇气和信心需要扎实的基础和勤奋的工作。介万奇不仅鼓励学生,还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为他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广阔的平台。他支持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承诺给每个博士生一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每个硕士生一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2006年他的两名博士生分别赴德国和法国参加了国际会议,2007年他的两名博士生赴美国参加世界著名的晶体生长会议。2006年博士生王涛参加了在德国哈勒举行的国际半导体扩展缺陷会议,当时国内一些去参加会议的人员中,只有他一人是学生身份,其他均为教师。那些教师都非常感慨地说,导师提供经费让学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在国内还是不多见,为了培养学生,介万奇教授真舍得!
介万奇不仅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在科研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也不放松。他常教育学生,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特别强调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和社会责任感,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介万奇更是用他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指导和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关心社会,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04年指导博士生赴东北进行“振兴老工业基地”社会实践,该实践团队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团队,并获陕西省社会实践一等奖。介万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品德,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做事重要,做人更重要。(www.xing528.com)
二、把握科研前沿,永葆领先地位
1992年10月介万奇回国以后,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将凝固过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Ⅱ-VI族化合物光电材料晶体生长之中,探索出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方向,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他提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不仅在晶体生长及凝固技术的学科上具有前沿性,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光电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金属材料加工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的支持下,介万奇成功开发出多种II-VI族化合物的晶体生长技术,先后制备出CdZnTe,CdMnTe,HgInTe,HgMnTe等光电子晶体。这些材料在核辐射探测、红外探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国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生长和器件制备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及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他的领导下,组建了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并被评为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近年来,介万奇主持开展了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整体铸造技术研究,成功开发出大型轻合金结构件的反重力铸造技术,不仅解决了大型复杂薄壁铝合金结构件的完整充型问题,而且使铸件的内部冶金质量大幅度提高。该研究工作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团队获“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创新先进集体”。
介万奇论证并主持了第一个关于凝固的973项目,被聘为首席科学家。此外,他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9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1篇,他引1100余次。共申请专利22项,其中已授权13项;出版专著2部,独著专著《晶体生长原理与技术》,合作专著《凝固技术》获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二等奖;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2次。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多年来,党和政府给了他诸多荣誉:先后获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陕西科技新星、陕西省首届青年科技奖、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四次被评为西工大十大新闻人物;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荣获“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以德立身、立身以执教,这不仅仅是介万奇的人生信念,更是一位朴实而又严谨的科研教育工作者的人生目标。三尺讲台,无数莘莘学子,见证了介万奇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一盏台灯,众多科研成果,渗透着介万奇执著研究,刻苦攻关的职业精神。寒来暑往,撒下心血点点;春华秋实,拳拳赤诚一片。这正是介万奇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直到今天的真实写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介万奇在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因为他把真情给了学生,把真爱给了材料研究,把青春奉献给了平凡而光荣的教育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