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如正,男,1960年5月出生,陕西米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任榆林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200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陕西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及“榆林地区中小学‘十佳教学能手’”等荣誉。
他犹如黄土高原上的红枣树,没有粗壮高大的形象,却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没有繁枝茂叶的渲染,却有果实满堂的收获;没有荣华富贵的显赫,却有父老乡亲的厚爱。
他出生于黄土地,扎根于黄土地,奉献于黄土地。常如正,一个平凡的教师,清瘦的中年人,看上去,十分精神;在他的一副老式眼镜后面的小眼睛里,时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他平凡,但也不平凡,他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29个春秋,付出了一般中年人难以付出的艰辛,获得了一般中年人难以获得的成绩,得到了一般中年人不易得到的荣誉。他是中国化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光明日报》出版社基础教育编辑部特约编审,榆林市化学会副理事长,市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市校联会高中化学中心教研组组长,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市高中考试化学科命题组成员,市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市中学教学能手赛讲评审委员,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他多次被所在学校评为模范教师、优秀党员、模范班主任、模范教研组长。1986年和1990年被评为榆阳区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994年在全国青年教师化学录像课教学大赛中获地区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获陕西省中学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997年获榆林地区“中学教学能手”和榆林地区“中小学‘十佳’教学能手”称号;1998年被评为市职业道德先进职工,同年入选市“一五二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和2005年先后荣获全国中学化学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0年被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2004年和2009年获“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入选首批榆林市优秀科技专家人才库。榆林电视台和《榆林日报》《塞上先锋》《延大人在老区》《陕西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都曾专题报道和刊登过他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
1982年,常如正从延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激情满怀地走进了榆林县镇川中学,走上了他所钟爱的三尺讲台。他是延大化学系的高材生,但从走上教学岗位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定苦练内功、精益求精的决心。因为他深知“打铁先得本身硬”“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有水一桶”的道理。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从第一堂课开始,他便一头钻在教学的天地里,扎扎实实地干了起来。他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步骤,虚心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特别是坚持拜老教师为师,跟班听课,取长补短。从此开始,镇中校园里又多了一个勤奋忙碌的身影。
常如正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家境贫寒,经济十分紧张,但他舍得在购买图书资料上花钱。他勤奋好学,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真研读到手的每一套高考试题,尤其是他系统地做完了1983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高考试题,并将这些题进行了分析、分类、归纳、总结,搞清了其在教材中的集散落点,分布比重,确实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高考训练实践,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成了镇中的骨干教师,就成了榆林县的学科带头人,就成了榆林地区范围内小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于是,1991年他又带着地区教育局的期望走进了当时全地区唯一的省重点中学——榆林中学。
榆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榆林市最优秀的教师大都执教于此。从一所普通的县级乡村中学走来的他,深知自己更应奋发图强,才有可能在这优秀教师云集的学校站稳脚跟,有所作为。为此,他主动寄信不断求教于全国化学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向他们请教问题,切磋教学艺术。于是,他和全国著名化学特级教师——北师大实验中学刘振贵等老师成为莫逆之交,不但雁鸿飞传互通信息,还远程跋涉,几次登门拜访。他的虔诚之心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在他们悉心地帮助和指导下,他的业务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他是一名化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当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所以他十分注重语文进修。他常以高考语文试题进行自测,70分的基础知识,他只有几分的失误。他坚持语文自修,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对大纲、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对问题的审视与分析站得高、看得透;讲课透彻,深入浅出,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学生们常说:“常老师讲课解题,一针见血,把我们难以破解的疙瘩一下就挑开了!”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但他是榆林中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也是榆中数得上的忙人。他做过的题有成百上千套,解答的题不下数万道,编写的资料达数千页。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一个反应过程,他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不出个依据来,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撒手。有时妻子忙不过来,再三安顿要他注意看好锅中饭,可往往事与愿违,他办公入神,对妻子布置的“任务”早已置于脑后,一而再再而三,不是烧灭了火,便是煮糊了饭。在他手上竟报废了三、四个铝锅。
他讲课不仅明快深刻,生动有趣,而且点拨有方。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诲人不倦,百问不厌,学生求教,有问必答,直到学生弄懂、满意为止,哪怕在吃饭时间也不例外。遇到普遍性问题,他总是见缝插针,出现在讲台前,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近三十年中他无偿补课辅导达千余节之多。
他教了近30年化学,学习了近30年《大纲》,研究了近30年教材。对《大纲》的要求,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重点、难点的所在可以说了如指掌。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大纲》的再学习,对教材的再挖掘。他认为即使《大纲》、教材不变,可每届学生不同,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不能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那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多年的学习,多年的实践,多年的磨炼,终于使他在教学中达到游刃有余、运作自如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同行、学生的广泛赞誉。(www.xing528.com)
他所在的城市被称为“驼城”。有人说,在他身上就有一种负重不馁的骆驼精神。近30年来,他一直在超负荷地工作着,每周代课多达二三十节,代初三教高三,教高三代高二,长年担任班主任,并兼任教研组长,课外辅导员,任政教副主任等行政工作;有时,还要承担讲座,出外讲学等任务。给多少任务干多少工作,他从来都是任劳任怨,不讲报酬。他在工作中所下的工夫,是不好用时间来计算的。同志们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少代点课,少承担些辅导和行政事务,但他总是说,自己高兴做的事不累。尽管如此,年近50的他身体还是开始找他的麻烦。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晕倒在了讲台上。一个忙碌的早晨,他在迈向教室的台阶上跌倒骨折了。他带得是高三毕业班,高考在即,他躺在病床上,心急如焚。于是,一个腿上打着石膏,双手拐杖,被学生扶上扶下,坐在椅子上给学生讲课辅导的身影成了榆中校园的一道风景。他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学生更是离不开这样优秀的老师,特别是就要高考的莘莘学子。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历年的高考中,他带的班级高考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市的领先水平。1994年全班64名学生中有16名升入重点大学,其中马莉、寇知青、贺小云,为全市第一、二、三名。1997年全班72名学生中35人被重点院校录取,二本上线人数达90%以上。他代课的学生中考入清华大学有4人,北京大学1人,全市“理科状元”任宇福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年他创造了榆林市历年高考的最好成绩。2000年他带的高三(2)班64人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其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就有4人,丁娟同学获全市第一、全省第六名的好成绩。2006年他带的高三(2)班83人中79人考上一本,4人考入二本,白小禾、张正罡等同学的高考成绩位居全市前茅。1993年以前他的不同届学生刘建军、刘耀、高凤忠、刘登海、邵伟等,当年的高考化学成绩分别位于榆林市第一、第二、第三名。
他辅导的学生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00多人先后获得全国、全省一、二、三等奖。1986年,学生刘桂霞在《中学生数理化》杂志社举办的“化学有奖问题征解”中荣获二等奖;1990年,李光军在《化学苑地》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化学生活知识大赛”中荣获第二名。他辅导的镇中初三学生1986年在榆林市中学生智力竞赛中荣获团体第一,朱建军、申世飞同学荣获个人第一、第二。他本人在“全国青少年面向未来读书与思考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被《智力》《中学生数理化》杂志社聘请为通讯员,被《化学苑地》杂志社聘请为榆林工作站站长。1990年被榆林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聘为辅导员。1996年他辅导的学生李宁、武维斌两人获全省化学竞赛一等奖,另两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11人获地区优胜奖。尤为突出的是李宁同学代表陕西省参加了1997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位居全国第34名,荣获二等奖,被清华大学提前免试录取。1999年在全省高中化学竞赛中他的学生柳雄斌获一等奖,贾培军等15人获二等奖,黄彦军等16人获三等奖;2002年郭扬等6人获省二等奖,白建雄等19人获省三等奖;2005年张正罡等10人获省二等奖,王雷等15人获省三等奖;2008年高双磊等24人获省二等奖,冯晓等25人获省三等奖。
1999年1月,他主持召开了榆林市高考化学研讨会,会上他的《重视素质,突出能力——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对今后化学教学的启示》专题发言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对全市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和高考起到了指导性、启示性的作用。他多次参与和主持了全市高考化学、理科综合模拟试题及化学竞赛试题的命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年他参加了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的命题工作。
他是教学能手,但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教学能手,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家型、研究型的全能人才。他自己总结到:“以身教、以心研”,并一直以此来鞭策自己,促进自己。他要求自己教书从不敢苟一丝,教研从不敢松一刻。
近30年来,他先后撰写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法教学体会》《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三轮四环节复习方法谈》《网络复习法》《化学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艺术》《化学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与实践》等论文在省、市论文交流中获得好评与奖励。他撰写的《发展求异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引起的干扰——介绍几种快速求解化学题的方法》《化学高考杂谈——从题型的三个转变谈诸能力的培养》等文章在专题讲座时学生反应十分强烈。1995年,他在全市高三化学教师会上所作的《高考化学应试谈》专题发言,得到众人好评。他撰写的《例谈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化学计算自我检查题》《化学信息给予题的类型与应试策略》等文章被《高三数理化》等国家级、省市级有关刊物公开发表并获奖。有他参加编写的《化学同步练习精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化学系列练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化学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收获季节》(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化学教学参考书均已出版发行。2009,2010年他主编的《高中新课程导学》化学必修Ⅰ、化学必修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和赞誉。
他是名师,但他说自己更看重做良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他矢志不渝的一个追求。他说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是教好书,育好人。他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每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常常主动给予帮助。1994年有位学生刚上高一,便发生了偷窃的事情。作为班主任老师,他没有当面斥责,而是设法感化他,帮助他认识错误,并且说自己相信他一定能改正这个错误。老师的善诱与信任,使这位学生内心十分愧疚,不仅主动承认并坚决改正了错误,而且发奋学习,考上了大学。1995年,他班上两名学生有早恋的苗头,影响了学习,他多次找他俩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他们端正了认识,跳出了感情的漩涡,后来双双考入了大学。1996年学生刘永平、刘小华二人家庭十分贫寒,面临辍学的境地,他拿出200元钱,并动员师生为他们捐助,上大学后刘永平同学交不起学费,常如正又资助他2 000元,终于使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1997年高海霞同学患病,常如正凌晨将她送入医院,自己出钱给她治疗,并送饭递水,直至康复,学生和家长十分感动。2003年学生陈怀喜考上西交大本硕连读后因交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时又是常如正及时伸出温暖的手,资助他2 000元,使他顺利入学。2006年吴官官等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也受到他以各种方式提供的帮助。在当班主任的二十多年中,他总是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类似的事例感人至深,数不胜数。当然,对于有错误思想和违纪的学生,他从不放纵,严加管教,有一名学生夜不归宿上网,他和其他人直到凌晨找到这名学生后,先没有批评,让其休息,第二天下午专门找这名学生,痛陈上网玩游戏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性……这名学生经他严厉的教育后,痛哭流涕,表示坚决悔改,后来,经过自身的努力,考取了理想大学。现在,他还对常老师感激不尽,认为当年常老师救了他的“命”。许多家长说:“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做父母的也就放心了。”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在来信中告诉常如正:“您是我所遇到的老师中最好的一位。”在学生心目中,“他永远是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永远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母亲。”他的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1995年他任班主任的高二(2)班被评为市先进班集体。
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批批走进高一级学府,一个个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那清瘦的脸上总是泛出满足的微笑。“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身于穷乡僻壤的他,追求的不是金钱的富有,权势的炫耀,吃喝玩乐的痛快,而是执著地去创造,去奉献,在教学第一线去耕耘,去流汗,然后去饱尝在辛勤劳动后随之而来的幸福。这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他是一名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奉献青春年华29个年头的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他是一位坚持担任班主任29年没有间断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但他是榆林教育的一面旗帜,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