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有章,男,1965年12月生,陕西富平人,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数学系,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富平县曹村中学。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学科教师、模范班主任、学科竞赛优秀辅导教师。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崔巍的太白山,昭示着一种生命的高度;厚重的黄土地,展示着一种博大的胸襟。正是在这一方热土上,他用爱谱写着一首生命的乐章,他用赤诚诠释着人生的真谛,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容颜憔悴,他永守心中的那份信念。
他叫赵有章,是富平县曹村中学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曹村中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是偏僻山村勤劳善良、憨厚质朴的民风赋予他吃苦耐劳、刚毅果敢的品格,曹中团结奋进、严谨笃实的校风给予他甘于奉献、战胜困难的勇气。20余年来,他扎根山村,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优秀的成绩,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同行的肯定,那一摞摞的荣誉证书便是见证。
多年来,他一直带高三数学兼班主任,所带班级高考成绩均名列前茅。他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200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蓦然回首,他取得的成绩,全赖于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痴情和赤诚。教育工作是辛苦的,但他说“我经受了工作之苦,却品尝到了工作之乐,虽苦犹乐”。
一、以德为先,以身作则铸师魂
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他常说,教育并非稻粱之谋,而是一种事业,一种高尚的事业,教师则肩负一种责任、义务和使命。20多年来,他就是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痴情和赤诚,以强烈的责任心笑对三尺讲台,固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誓言,坚信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念在为师道路上求索不止。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讲敬业,比奉献,团结同志,绝对服从学校的安排,对工作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对学生公正无私,爱生如子。他以坚实稳健的步伐践行着一个普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清楚地认识到不仅要教好书,打造优异的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秀的人,真正做到塑造学生灵魂。1998年他刚接手了高一三班,就发现一个叫张刚的学生沉默寡言,眼里总流露着忧郁,经过调查得知张刚读小学时父亲去世,母亲又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家中经济拮据,不久母亲出走,他跟着奶奶生活,只能靠几个姑姑的资助上学,家中的种种变故使他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他本是个聪明、机敏的孩子,赵老师在心中呐喊,绝不能让孩子丧失生活的信心!所以他不仅在学习、经济上关心他帮助他,更是和妻子一起承担起为人父母应尽的所有责任,加倍呵护、关爱这个背负太多不幸的孩子。节假日他常带着张刚和全家人一起出游,平时不经意间摸摸他的头,抻抻他的衣服,和他比比个子……他要让孩子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都感受到亲情的存在,让他重新树起生活的信心。在他的努力下,张刚脸上有了笑容,也开始和同学交往了。2001年张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大学学习。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张刚流着泪说:“老师是您让我获得了新生,您就是我的父亲。”他是一盏灯塔,指引着一个个学生走向辉煌;他是一缕阳光,驱逐每个学生心中的阴霾。
20多年的教师生涯,凝结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凝聚着他对山村孩子深深的爱,他始终坚守着“学生高于一切,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信念。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他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同时,亦失去了很多天伦之乐。其中让他深感遗憾和最感愧疚的人是他的父母双亲。家中年迈的母亲久病在床,几个姐姐也早已出嫁,家中事务只有靠身子板还算硬朗的父亲支撑,他才得以全神贯注的上班完成教学任务。“屋漏偏逢连阴雨”,2006年夏,父亲查出患胃癌,不幸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他的天塌了下来,生活也乱成了一团麻,想着辗转于病榻上的老父亲,心里又念着班上的学生。学校领导主动提出为他放假,他却说:“现在正是高考复课的关键时刻,许多学生情绪波动很大,尤其是补习生心理压力更大,做他们的班主任一年了,还是我最了解他们,他们需要我。”那段时间他就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钟表,白天工作,晚上骑摩托车跑二三十里急急地去看父亲,看着病榻上显得格外憔悴的父亲,他的眼泪潸然而下……深明大义的父亲读懂了他的心,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的孝心,也知道你太忙太累,你身后还有几十个娃。有你几个姐姐轮流伺候我,你就放心地忙去吧。农村孩子上学不易,多教出几个大学生就是对我尽孝了。”那段时间承受着父亲病重的痛苦、自己不能尽孝的愧疚和工作的劳累,他日渐消瘦,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大家劝他休息,他总推说“再撑几天马上就高考了,高考完就可以好好休息了”,高考结束了他又说“学生估分问题还很多,我还得坚持”“等帮学生填完志愿再说”,学生高考志愿填完了他又说“有几个孩子没考好情绪很低落,补习生压力大心事多我得开导开导他们”。就这样又拖了一个月,体重减了20多斤,他终于也病倒了,因甲亢需住院治疗,他坚持要求医生让他带着药回家休养,他向医生央求“趁着放暑假,让我在父亲病榻前尽点孝吧,要不我会终生遗憾”,那个暑假他拖着病痛之身日夜侍奉在父亲身边。2007年冬慈爱的父亲离他而去了,他悲痛地呼唤着父亲,声声愧疚,字字辛酸,如杜鹃泣血。安葬了父亲,无奈之下他又只好把卧病在床的母亲送到姐姐家。现在母亲也已去世两年了,但每当想起两位老人家,他都难禁愧疚的泪,“我愧对二老,亦拖累了几位姐姐”。他将对亲人的愧疚化作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
“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难得的是你要能坚守这份清贫”,他如是说亦如是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人选择了弃教经商,而他扎根山区二十载,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多年前下海有所获的老同学多次拉他一起干,他都严词拒绝,“我是学教育的,站在讲台上我觉着踏实”。他所在的曹村地处偏远的山区,条件差,很多教师调到这里顶多两三年就想办法调走了,他也曾有过调走的念头。但是这里师资缺乏,民风淳朴,孩子们刻苦努力,使他一次次打消调走的念头,也一次次放弃了机会。就这样,他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他常打趣地说“我想在这里再干20年!”他觉得: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是一种良心的职业,需要一种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精神。20年来,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无怨无悔地把一腔热血洒在渭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现在这里的很多老师是他教过的学生,有的已成为他的上级领导。人们赞誉他:献身山区二十载,桃李遍野满山香。
二、以爱为根,无私奉献见真情(www.xing528.com)
爱工作,爱学生是他神圣的使命,在学生心中他是良师,更是挚友,十几年来他把一腔热血都给了学生。他深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老师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正是这种爱,使他以呕心沥血来换取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正是这种爱,使他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正是这种爱,使他乐意帮助师生解决各种困难;也正是这种爱,使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坚守清贫而无怨无悔。平时,哪位学生经济拮据,他就送钱、送物以解燃眉之急;哪位学生病了,他就亲自带他上医院,以安抚他伤痛的心;无论谁思想上有了疙瘩,他都会千方百计的帮他解开。做学生的老师,他有问必答;做学生的朋友,他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2005年6月的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他所带班级学生张儒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他得知消息后,心想山村学校医务室条件太差,弄不好会留下伤疤,以后难免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虽然已经很晚了,但他还是骑着摩托车跑了四十多里将学生送往县医院并且为学生交清了所有的医疗费,返回学校时已是凌晨四点多,八点整又准时出现在教室为学生上课。正因为张儒被烫伤后及时送到医院处理了伤口,病好后手上一点伤疤也没有留下。
2009年五月,就在大家紧张备考时,他的学生孙亮的母亲查出患癌症晚期,经历过失去亲人之痛得他一下子懵了,十八岁的孩子怎能承担起如此之痛,何况孩子现在正处于人生大考的关键时刻,怎么办?他心急如焚,最后他果断的决定暂时瞒住孩子,他说服了孙亮的父亲给孩子撒谎说母亲只是做一般的手术。就这样他还不放心,每天时时刻刻关注孙亮的变化,唯恐出现什么意外,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一个月,高考完他又多次到孙亮家,找他谈心,给他开导,让他从母亲重病的阴影里走出来,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爱让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是他的爱让一个个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孙亮给他的信中深情地说:“老师,当乌云笼罩,暴风雨袭来,我无处可逃时,是您用爱为我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有您的爱相随,人生路上再大的风雨我也不怕。”
他的爱是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他的爱是雨露,润泽每一个干枯的心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知道教育学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堂以外。在他看来,考上大学的同学是老师的骄傲和自豪,而落榜的孩子更需要理解和关怀。2008届他班上一位同学落榜了,万念俱灰,把自己一人关在房子里谁也不见,他闻讯赶到,那同学说:“老师,我没脸见您。”那天他们谈了很久,以后几天他又多次和那同学通过互联网交流,最后那同学对他说:“赵老师,多谢你还能想起很差的我,我觉得我很幸福。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面对今后的人生,不辜负关爱我的人。我要从失落中找回我的自信。”还有一次,他去校外医疗所看病,一个学生因家远无法熬中药正犯难,了解情况后他毫不犹豫地把熬药的任务揽了下来交给妻子,他还告诉医疗所的医生,以后那个学生有类似的困难就让找他。还有一次,下晚自习他去打水,看见后操场一个男生在那儿徘徊,经过再三询问,才知这位男生由于早恋成绩直线下降而产生了苦恼。心病还得心药医,他心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异性产生好感,进而产生爱慕和追求心理是一条规律不容回避,于是他多次和这位同学促膝交谈,谈人生,谈爱情,谈责任,谈义务,谈学习与爱情的关系,引导他正确认识男女生的交往,终于帮他从早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三、以艺立身,矢志不渝谱新篇
教育的成长在于坚持,教育的厚重在于积淀!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教育箴言。“学高为师”是他一直自律的信条。人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但是,他说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教师也不能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取水,成为河、成为海。他明白自己在教学领域还远远不是海,但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十年来,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站得直,立得稳。他深知“打铁先须功夫硬”的道理,平时利用业余时间他不断净心修养,充电练功。为了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他常常花大量的时间翻阅资料,走进他的宿舍,案头、床头堆满了各种书籍,徜徉于书海中的他更是如鱼得水,尽情汲取知识之水的精华,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他的窗前还闪烁着灯光。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常出入于老教师的办公室,虚心向他们请教,博采众长,积极探索,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更是经常见到他的身影。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他更是坐不住了,他想,改革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懈地追求探索,他又把学校课改工作的重担大胆地挑了起来,他满怀信心地说课改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面对新课改,他深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于是,开始了不停的学习中外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并坚持每天学习至少两个小时,认真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向发展性新课程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有关新课改的文章,并记了大量学习笔记和读后反思。他认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改变一言堂课堂教学上,课堂不改课改将会彻底失败”,因此,他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并学会了如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会了“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课堂上都能脸带笑容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主动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一起交流。课余时间,他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把心得写下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其中2007年撰写的论文《排列、组合问题的类型及解答策略》在《数学周报》上发表。2007年撰写的《浅谈目标意识在解题中的作用》在《考试报》上发表。
以艺立身,他用精湛的业务素养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上的课必须是引领课,他时刻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每一节课都有多位老师来听,都是校内公开课,同时也成了他和其他教师深入探讨交流课堂教学的好机会,成了他带领老师们一起研究高效课堂、进行校本教研的重要平台,起到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作为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他积极为学校分忧,根据学校年轻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参与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努力抓好中青年教师结对子活动,积极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带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
他本是一个极平常的人,因为作了一名教师,他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甘为人梯、园丁,乐作春蚕、蜡烛,是他一生执著的追求。在三尺讲台上,播撒青春,谱写教育乐章,是他一生永恒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他正是用一颗爱心,一腔赤诚,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