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王晓芳先进事迹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王晓芳先进事迹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王晓芳先进事迹王晓芳,1965年生,中共党员。1990年大学毕业到陕西省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工作至今。王晓芳就职于一所特殊的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担任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学生的表现令王晓芳震惊,当时她无言以对。如今的王晓芳,虽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校长,但她始终没有离开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这一定位。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王晓芳先进事迹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王晓芳先进事迹

王晓芳,1965年生,中共党员。1990年大学毕业到陕西省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工作至今。曾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校长助理,现任教学副校长。创办学校《聋之声》校报。1997年荣获西安市教育工会授予的“师德标兵”光荣称号,2005年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王晓芳就职于一所特殊的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担任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她教育的对象是一群非常特殊的残疾孩子,这些孩子都是聋人,他们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与健听人沟通更是难以想象。面对这些残缺的花朵,多年来,王晓芳以一颗赤子之心,把全部的爱投入到聋人教育的事业中,甘于奉献,为拯救这些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弱苗,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本着“扎根特教,求真务实,正己正人,合作进取”的宗旨,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为己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平凡而又特殊的工作中践行着德育的内涵。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王晓芳始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打造精品特色教育”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精致化教学、精品化办学”和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快乐发展”为主导思想,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具有知识与情操、能力并重的人格特点,成为聋人中的优秀者,并有能力参与竞争并服务于社会

一、以德立己,身体力行,建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聋孩子由于听不到声音,所以视觉感特别敏锐,这就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在王晓芳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年轻的她总觉得在这些聋孩子面前说话不必做得那么严谨。有一次她和一位老师在无意中谈道:“你们班的某某某同学真让人头疼。”没想到被一个学生看到了,于是,这个学生走过来问:“老师,你是不是特别讨厌我们呀?”她连忙解释说:“谁说的,没有啊!”学生说:“你们刚才说话的表情和口型我都看明白了。”学生的表现令王晓芳震惊,当时她无言以对。由此她领会到:对聋校教师来说师德建设一定从常规的养成开始,教师不能轻视自己形象和言语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不当的仪表形象、言语表情、行为举止都可能让学生产生误解,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若不把自己看成路标,纵然理论水平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作为特教教师一定要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这一切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智慧,明师之道,修师之德,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以爱为源,以情为重,构筑崇高的教师之魂

倾注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每个教师的一致追求。教育是爱的事业,但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无声世界里的爱是无私的、是深沉的。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但要弥补上帝的疏忽,把残疾孩子从无声的世界里拯救出来,而且还肩负着把他们培养成优秀人才,使他们融入社会、自强不息的重要使命。老师们既像是保姆,又像幼儿园阿姨,还像是心理医生,同时还是教师。校园每天都会发生令人感动的事情。

王晓芳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普通教师走上了教学管理的领导岗位。但不管走到哪里,她始终把聋孩子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活和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把德育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渗透到聋孩子的身心中,让他们感受人生的大爱,人生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培养孩子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身残志坚,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词语,王晓芳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尽情挥洒。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发音,常常会蹲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一次次把手伸进自己的嘴里去感觉自己的舌位,抚摩发音部位,感受气息流动。孩子们听觉有障碍,就利用实物、图片、演示等多种不同方式启发孩子,充分发挥聋童的视觉补偿功能,使他们能早日走出无声世界。

有一年,学校新增设了职业教育,老校长因无人能够胜任新招来的职中生的班主任而着急,她主动去找校长表达了自己想去试一试的心愿,校长半信半疑的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她。从此她白天上课,晚上陪学生自习。周末为了使远离父母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帮助学生改善伙食,丰富学生生活上。这些来自外地的孩子渐渐地喜欢上了她,她也爱上了这些淳朴、善良、可爱的聋孩子,并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孩子们感受着她母爱般的温暖,王晓芳也享受着孩子们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谁不向往舒适的生活?可作为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每天下班后,想想第二天课堂上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想案头堆积如山的作业,老师们哪能忘情于享受?他们甘愿像辛勤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深爱着特教这块土地,为它精心耕作、无私奉献。在学校里,多少青年教师把青春年华扎根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多少中年教师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而默默无闻;多少老年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

如今的王晓芳,虽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校长,但她始终没有离开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这一定位。她不仅要忙于教学及学校日常事务,更重要的还要肩负每位教工乃至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王晓芳深知思想教育是深入人之灵魂的根本,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一个人的行为得以升华,达到“爱”乃至“奉献”。如今在学校的每一位教工个个都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大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积极主动追求进步,把对祖国、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倾注于工作,倾注于每一个孩子。“爱”像一股涓涓溪流早已浸润到她们每一个细微的言行中。

教育的至高境界应当是灵魂的感召,而灵魂的感召,无论是磨炼意志、升华思想、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沐浴灵府,还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都离不开教师德性的彰显。教师角色的呈现,事实上是教师心灵的折射、人格的投影,这是内在的又是镶嵌了德性与理性的知识的统摄,是浇铸了善心与爱心行为的综合。教师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可以说,伦理道德是对教师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感知、合理的人伦本位最真挚、最深沉的呼唤和追求。将伦理道德定位为教师角色的形象规定,其内蕴是以教师的精神风貌、个性特征、人格魅力内化为校园文化人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品德范畴,保持教师角色在思想上、情感上、观念上、信仰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这对意蕴丰富的教师角色来说,既蕴藉着人类对教师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和颖悟的领略,又寄托着人类对理性教育文化、理想教师的诗意追求,王晓芳始终在这条路上跋涉着。

三、以心为盟,构建和谐,达成默契的师生交流

在长期与学生们的相处中,王晓芳感觉到多数聋孩子因长期封闭在家里,疏离社会大众,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许多孩子或自卑自闭,或性格怪异、脾气暴躁,或行为乖戾乖张,严重者甚至有自残、暴力侵犯别人的现象。而家长又无法跟自己的孩子沟通,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因此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王晓芳以“心”为盟,达成默契的师生交流,以“润物细无声”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把教育内容潜于聋孩子们的心田。(www.xing528.com)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不同于19世纪的知识教育和20世纪的技能教育,它是人格教育。人格,应该是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它既是做人的根本,又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文化教育学的鼻祖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要让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正义感、有道德良知、敬业精神的社会公民。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转向。”蔡元培也说:“教育,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工作,王晓芳在校园一角开通了“悄悄话信箱”,以此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了使学生更舒心地学习和增加生活趣味,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各方面能力,在她的亲自督办下,学校还创立了《聋之声》校报,为师生们开辟了一块自己耕耘的精神家园。

高尚的师德是最高的学位,是教师尚德的真诚、向善的热忱、崇美的期冀的生命烛照,教师最鲜明和显赫地显示了在生活浪涛的沉浮与社会张弛经纬之中的“精神贵族”的亮色。多年来她谨记:只有不断地培育自己的品德与修养,提升自己的品位和境界,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与激情。教师要完成育人的特殊使命和根本任务,就应当用自己的身心承担起对人性的养成和完善的终极关怀,使自己和学生在精神上都达到内在深刻转变和人格的发展。

四、以诚为系,追求完美,创设一流的特殊教育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在她们的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她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

几年来,经过王晓芳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学校职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达85%以上,全国重点特教大学也达到40%。截至目前学校已有162名毕业生考上了大学,学生们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学校也成为西北地区特殊学校大学入学率最高的学校。成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远近闻名的聋障学生的理想家园,也成为西北地区培养聋人优秀青年的摇篮!她为她的学生们自豪,更为她优秀的教师团队和腾飞的学校而自豪!

聋生用稚嫩的笔抒写着他们的愿望,正如孩子们写的:

“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走出无声的世界,至少我的心灵能走出无声世界。”

“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为此我要努力奋斗!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喜欢素描水粉画,将来我一定做一名城市设计师,为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更加漂亮而添砖加瓦!”

经过多年风风雨雨,王晓芳坚信: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不怕困难,就一定会让铁树开花,让聋孩子说话,帮聋青年圆梦。

经历了二十年的特教工作,王晓芳先后组织和开展了教师赛教、教师师德演讲、教师基本功大赛、手语比赛、课件比赛、家长培训等活动。挖掘并开展了少儿书画、编织、十字绣、泥塑、工艺扎染、丝网花、黏土工艺制作等十多个兴趣小组项目,产生学生作品500多件。学生作品多次在校内外展出,部分作为赠品送出,部分被中外爱心人士收购和拍卖。在多次对外宣传活动中培养和推出了陕西省特奥形象大使刘鹏,她负责组织编写的《新编中国大众手语》成为目前最时尚最快捷的手语学习工具书。为帮助聋人青年放飞梦想,为将来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她在积极探寻学校适合职业教育和将来就业的新途径,她认真调研西安周边一些专设的陶艺作坊、木雕、泥塑、装裱等营业场所,结合听力障碍学生的生理及认知特点,创建“艺术摄影、陶艺制作、花卉园艺、装饰油画”四个职业教育新项目。这四个新职业技能项目,能够充分利用听力障碍学生视知觉发达、敏锐,比健全人观察事物更为细致,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美术专业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掌握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为了回报社会,服务世园会,她组织编撰了《世园会手语宣传册》。

过去,她总认为特教将是一块荒芜而沉寂的土地,如今,当她再次走过那片曾经荒芜的土地时,分明听到了小鸟的歌唱,闻到了花开的芬芳!

一路走来,1997年她荣获市教育工会授予的“师德标兵”光荣称号,2005年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学校也先后被授予“三项康复单位”“文明校园”“三八先进集体”。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她作为陕西省教育系统选派的领奖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花开是无声的,但却无比美丽”。这是一份充满爱的事业,也许长期投身于这份用爱心浇灌的事业中,在这份看似平淡的岗位上以快乐的心情为学校未来的发展继续努力着、奉献着,才能实现那份爱的承诺和爱的梦想。

她愿以一个平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诚挚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在特教这块平凡的土地上,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去创造新的奇迹,在这份“爱”的事业中感悟“辛苦并快乐着”的誓言!努力实现她真诚的育人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