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辨法论治:陈旭十年司法文集》:审判实践与司法思考

《辨法论治:陈旭十年司法文集》:审判实践与司法思考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诗集名为《天涯芳草》、《纵横千山》,可以窥见诗人视野的阔大和辽远。后来读到陈旭的诗词作品,则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候。前不久,在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张诗剑的小女出阁喜宴上,笔者与同是诗人的蔡丽双博士交谈中,得知陈旭诗作日丰,诗词集《天涯芳草》、《纵横千山》、《履痕吟草》等业已集结出版。

《辨法论治:陈旭十年司法文集》:审判实践与司法思考

附 录

品位·情思·境界——读陈旭诗词有感

章洪平

案头放着两本陈旭先生的诗词集《天涯芳草》、《纵横千山》,每每事务繁忙之余,总要拿起翻翻,每次阅读都有一些新的感触。时至今日,觉得自己不得不拿起笔来,用文字梳理、记录自己的感叹与感动了。

之所以感叹,是因为诗人作为一名法官、一位法律工作者,日常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可他却能在为社会严肃执法之余,不失于对生活的审美情调的追求,以生花之笔,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之情,对世界风光名胜的人文关怀,对国事民生的眷眷牵念。这充分显示了他严肃的职业表情背后潜藏着一股滚烫的生命激情。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物质追求的现实中,诗人的这种精神性的提升与审美尤为可贵。既体现出超越物质异化的生存品位,又展示出诗人心灵的丰富与深度。

诗集名为《天涯芳草》、《纵横千山》,可以窥见诗人视野的阔大和辽远。有位哲人曾说,“生命总是在旅途中完成”,他的诗何曾不是在生命之旅、诗之旅中完成的?大千世界,山川河流,天地造化,他每到一处都会有诗情与心声涓涓流淌。无论出差,还是在远渡重洋的飞机之上,他的那双发现美、捕捉美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那颗深沉的、敏感的心总是敞开着。去感悟历史,阅读沧桑,带回自己与历史、岁月、自然的对话、省思和审美。

诗人《登黄岗山》,“仰天三尺近,俯首万重山。”身跃高山之巅,诗兴豪迈勃发,鸟瞰苍茫群山,天地之间,好一派气势恢宏,好一股“狂气”,喷涌笔端。

诗人光临黄山,以“八亿年前沉海中,天惊石出造山雄”起首,寥寥十四字,便拉开了巨大的时空帷幕,并以此为背景,“观绝山献”,“视三峰”,峭壁、云崖、劲松、结石,构成泼墨巨画;而飞云、雾海,又使千巅万壑似梦非梦“流幻无穷”。这是心灵和时空,心灵和现实,心灵和美的对话,这是心灵的诗意和大自然的诗意完美的互动和交流。

诗人远眺黄河──高原上的寒冬,寒冬中的母亲河,“咆嚣万里入云天,雪拥山河顿失烟”,强烈的生命喧哗,在北国的冰天雪地中宛如一曲横贯万里云天的壮歌。

富春江上,他踏浪而行,阵阵摇橹声中,他慨然长吟“帆远浪花淘英豪”,与当年赤壁之下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苏子,相隔千年,诗情相映。

天山的积雪,月牙泉的鸣沙,钱塘江的潮声……在他的诗中,都显得那么多情而生动;幽谷的兰花,三清山的月亮,风雪中的水仙,在他的遐想中静思,在他的低语里焕发出哲理的芳馨。

当然,诗人的视野和诗情不仅于此,在他灵魂深处还有着沉甸甸的使命感和滚烫的赤子之心。因此,当笔者在阅读他的诗作之时,不仅获得审美的愉悦,还有了一份真实的敬重,这敬重来自于诗人对国事民生的强烈关注和迸发于胸臆的情感。在他的诗《抗洪》中,以诗化的证言,生动地描绘了壮阔的抗洪场景,激情慷慨地讴歌了从共和国领导人到百万铁军到普通民众众志成城、决战洪峰的壮举和气概。同时,也对过度采伐森林,导致江河湖泊干涸、水土流失以及暴雨成灾的沉重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忡忡忧心。

如《采桑子·沙尘暴》,以“春风吹绿京城柳,处处飞花”和沙尘暴来临之时“一夜风沙,滚滚滔滔摧嫩芽”,形成强烈对比,警示世人: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惩罚是何等严厉和无情。纵观浩瀚文学史河,以沙尘暴为题材的诗歌不多,而诗人敏锐地意识到沙尘暴对人类的严重危害,用诗化的语言唤起人们关注生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这便是我对诗人敬重的缘由。

在此类诗作中,令笔者感慨万端的是诗人关于海峡两岸统一的诗和词,是诗作中的精品,让人拍案,难以忘怀。一首《望归曲》:“滚滚春江东逝水,茫茫碧水拥澎台。卷涛悲奏离愁恨,母听涛声疑子来”,展开一幅凄美的画面:海岸之上,母亲在咸咸的海风中,望着澎湖和台湾方向,隔着茫茫碧水,一年又一年守望着海外的游子归来;朝朝暮暮,日出日落,尽管慈母望穿双眼,而游子未归,每一声海涛传来,都给母亲以希望……诗语言朴实,不事雕凿,意象自然贴切,委婉含蓄,结句点睛,情深意切。

再如《长相思》:“海峡流,涕泪流。流到澎台人恨愁,岛成风雨舟。盼悠悠,思悠悠。盼到团圆愁始休。岸边人倚楼。”如果说《望归曲》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那么《长相思》便是一支凄伤的歌。它有恨,有愁,有绵绵的思念,有漫长的期盼。它几乎直抒胸臆,但诗人极为精妙地把握了韵律,真切地营造了意境,因此不但不使读者感到直白,反而觉得言虽尽但意未穷,歌已罢而情未了。

夜已深,再次翻开陈旭的诗集,读好友高洪波为诗人所作的序:“萋萋芳草接天涯,情注诗毫绽好花……”不论天涯海角、万水千山,诗人的诗之旅,所至之处,处处芳草,诗意盎然。

(原载《中国文化报》 2007年6月5日)

千声龙凤铿锵韵一片冰心锦绣衷──浅谈陈旭诗词折射出的审美提升与理想升华

一萍

对于陈旭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知道他是一位大法官,有着一份受人尊敬的法律工作职业。后来读到陈旭的诗词作品,则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候。前不久,在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张诗剑的小女出阁喜宴上,笔者与同是诗人的蔡丽双博士交谈中,得知陈旭诗作日丰,诗词集《天涯芳草》、《纵横千山》、《履痕吟草》等业已集结出版。蔡丽双博士一副热心肠,几天之后便寄来了陈旭的诗词集,蔡博士还附赠笔者两句:“光风霁月,深心澄气象;萍影蓬踪,致志为传媒。”令笔者一时汗颜。

细细翻阅陈旭的诗词,有一种别样的感触。掩卷而思,隐在作者严肃执法脸孔背后的是一颗饱含生命激情的火热的心,法官刻板的形象变得生动而丰富了。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既有对大自然美好山川的讴歌,也有对国事民生的深深关注,还有对特定情景世事的感怀……这一切汇集在一起,折射出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审美追求,这样的审美追求也是自我审美提升的一种精神过程,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在现实中的理想抱负,这样的理想追求当然也是自我升华的一种精神过程,这两种精神活动交织,也就勾勒出诗人一个较为丰富的感情与精神世界。

陈旭毕业于政法学院,与政法为伍,但他却拥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的作品无论是词牌还是绝句、律诗古典文学色彩都十分浓厚,深得古典诗词之神韵。我们来比较他的两首七言绝句,一首是《春》:“蛰雷起雨江南绿,暖气吹花北国红。万里河山春气动,桃红翠柳笑东风。”另一首是《李花》:“李花腊月笑山开,疑是天门送雪来。淑态银簇寒柳慕,清姿缟色玉梅陪。”都是写景咏物之作,前者写于学生时代,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意气,后者是几十年后的新作,更多的是透出一股沉稳,不事雕琢,少了繁复修饰,多了一份简约之美,从而回归自然本色。不同时期的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这就是作者在诗词殿堂一路走来留下的足迹

透过这一足迹,我们看到的是陈旭在生活中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提升。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于诗词作者来说,就是要从生活中吸取养料,以诗人的审美眼光和角度,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把这种审美提升,营造更高的诗词境界,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陈旭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有朋友这样说他:“无论出差,还是远渡重洋的飞机之上,他的那双发现美、捕捉美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那颗深沉的、敏感的心总是敞开着。去感悟历史,阅读沧桑,带回自己与历史、岁月、自然的对话、省思和审美。”在这样的生命之旅、诗歌之旅中,名山大川留下了诗人的足迹。他在《黄山赞》中,起首便是“沉洋八亿年,一峙锁云天”,时空交错,视野辽远;“云飞峰竞秀,峭壁松高悬”,如此奇绝景象让人似梦非梦;最后“巧石成仙古,飞泉听似弦”,物我互动,诗意盎然。他登黄岗山,诗兴豪迈勃发:“跃上千峰迭,身浮雾幻中。仰天三尺近,俯首万山重。”在他的笔下,天山是“一峙开南北,骄横万里烟”;玉门关“历尽关山月,弹飞万里州”;冬日的黄河则是“咆嚣万里入云天,雪拥山河顿失烟”……这些描写,气势十分恢宏,无不彰显诗人豪放大气的一面。而在富春江的摇橹声,钱塘江的潮声,三清山的明月,还有幽兰水仙的芳香,这一切却又反映了诗人婉约温情的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以诗歌的方式裁决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的命运,诗歌不过是诗人的内心体验与独特感受。古人说“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诗人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生活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这样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普世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沦落到孤芳自赏的情绪宣泄之中。透过陈旭的创作足迹,我们看到:诗人具有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理想抱负跃然纸上。他的作品包含大量国事民生的题材,早在他大学时期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故乡》,就已有这种忧患思想的苗头,“江河虐溢夏秋洪,白城无垠四季风。雨瑟风寒长梦夜,躬耕岁月水流东。”画出了一幅水患图,道出了乡人生活之艰辛。但诗人毕竟是乐观的,接着便有了“逢春又雨群英出,百万疏渠战雪工。锁闸雄横河海口,江淮灌沃立碑丰。”描绘出兴修水利战胜灾害的美好前景。大学毕业后,陈旭被分配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水调歌头·沧海桑田》、《忆秦娥·军垦锻炼》等词作描绘的就是这段围垦海滩造田的军营生活:这里“水患年年当道,万户千村萧条”,解放后军民筑填图海,造就大片粮田,“涛滚依稀在,天地换人间”。

其实,从一位自强不息的农家子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大学毕业到基层锻炼,逐渐成长为法院院长,诗人始终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浪淘沙·卢沟桥》、《蝶恋花·卢沟桥》这两首词中,通过“永定水飞烟”、“血火飘摇卢沟月”等意象的描写,道出了作者“往事恨无边”、“而今建设情尤热”的爱国情结。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他饱含激情写下《诉衷情》一词,以“勿忘耻恨,安国求强,跃马扬鞭”自勉。《采桑子·沙尘暴》一词,以“春风吹绿京城柳,处处飞花”和沙尘暴来临之时“一夜风沙,滚滚滔滔摧嫩芽”,形成强烈对比,警示世人: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惩罚是何等严厉和无情。陈旭在海峡西岸工作多年,他的诗词中有着深沉的两岸统一情绪,一首《望归曲》就是一幅凄美的画:“滚滚春江东逝水,茫茫碧水拥澎台。卷涛悲奏离愁恨,母听涛声疑子来。”另一首《长相思》则是一支凄伤的歌:“海峡流,涕泪流。流到澎台人恨愁,岛成风雨舟。盼悠悠,思悠悠。盼到团圆愁始休。岸边人倚楼。”其他如《观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有感》:“碧水丹心日月知,中华一统坚难移”,《闽台》:“闽齿台唇依相守,存亡脉动九州情”,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诗歌不仅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且还是生活的审美超越。诗词创作既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情绪升华的过程,创作情感以真善美为核心,经过诗人主体的审美超越,作品才更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陈旭的许多诗词常以物喻己,如《紫薇归》:“银红翠紫薇,唐宋艳宫菲。古殖崇安领,称彰秉笔威”。《含笑》:“久润幽峦翠,含英百卉丛。香芳飞雪玉,笑溢讼听中。”再来看他的一首五绝《沉》:“审慎明依律,匡正解恨怨,公平威振国,执法重民言。”七绝《偶感》:“执法如山心系镜,无私法所必严明。扬惩有度安天下,公正和谐四海清。”这些作品都道出了作者作为一个大法官所肩负着的神圣职责,就是要依法办事,以民为本,伸张正义。在如今官场一些为政从政者被铜臭玷污了灵魂、吞噬了人性,社会呼唤更多的正义与良知,需要更多具有高洁人格的执法天使。

同为诗人,笔者佩服陈旭在工作之余潜心写作的热情及韧性,因为在当前这样一个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内心却越来越空落的年代,坚守一份精神家园无论如何是值得钦佩的。最后,笔者在这里以陈旭《履痕吟草》自序“千声龙凤铿锵韵,一片冰心锦绣衷。磅礴诗情涵哲意,吟怀遣兴泰然中”之句作结,应该也是恰当的。(www.xing528.com)

天涯芳草连天碧韵入铿锵笔底声──喜读陈旭诗词新作《纵横千山》

汪义生

读陈旭的中华传统诗集《纵横千山》(环球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我不禁想起对文学艺术的一句老生常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陈旭的作品有诗意、有哲理、有新意、有情趣,用古诗、古词的外壳,注入新的情思。你可以说作者是位浪漫派诗人,无论是讴歌大自然,关注社会人生,还是抒发对祖国、民族的赤子情怀,无不诗情奔涌,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你也可以说作者是位写实派诗人,或许是职业习惯使然,诗的字里行间每每表现出对生活冷静、敏锐的洞察力。我觉得,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是陈旭作品的突出特点,作者就像站在时代的高架立交桥上,去审视过去、观察现在、探索未来。

传承文脉

中华民族的文脉历经数千年而不竭,使生为炎黄子孙的陈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他的诗每每切入口很小,却能以今日时代之光炫照历史中深蕴的内涵。请看这首五言绝句《极品桂花林》:“金银丹月桂,楚汉入华章。植种三江润,移来夺月香。”在作者看来,种植在闽江源头三江的月桂可不是普通的桂花树,它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它散发出的“夺月香”就不仅是指花香,也是指文化意义上的瑰丽馨香。再看这首《寿山石》:“玉质生山谷,无人识大客。一朝五印琢,令出万民从。”寿山石有“国石”之美誉,不仅因其质地美观,还因为历代皇帝的玉玺往往选用寿山石制作,这就将寿山石与中华悠久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可见,作者对月桂、对寿山石的赞美,并非个人的雅趣喜好,而是事关文化传承与审美。

《黄河·各》是一首大气磅礴的五绝:“咆嚣万里入云天,雪拥山河顿失烟。涌动冰层潜水急,无声听有滚雷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冬日别有一番景致,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着湍急的潜流。整首诗动静相映,充满浪漫色彩的遐想,情思绵邈,韵味悠长,使读者联想到潜藏在我们伟大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那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闪光的元素。《海外客家人》短短四句诗,高度概括了客家人颠沛流离的辛酸史及其悠悠故国情:“中原战乱迁闽粤,跨海游洋四海行。粗食天涯家万里,神州根固故人情。”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陈旭的诗词善于化用前人之句,为其抒发情怀所用,这说明他平日读书甚勤,积累了许多名句,这样才能信手拈来,用得其所。请看这首《小嶝岛望金门》:“鸡犬声闻相见难,一流如隔万重天。东风莫误周郎愿,义举施琅待何年?”诗中取三国周郎和台湾举义的施琅史实,用得自然典雅,毫不做作,能推陈出新,切合实际。严羽的《沧浪诗话》云:“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读陈旭的诗词,信然。

触物起情

读陈旭写山水景物的诗词,时而斑驳陆离,朦胧中予人以某种启示;时而明晰清丽,显山露水,或者有情有景,情寓景中;或由景生情,情令景显。于是,山水草木事物皆有了灵性。先看这首《咏兰》:“深林绝壁幽溪兰,国色香姿剑叶繁。娇露玉茎青帐下,风云变幻自芳含。”兰,决非寻常的花草,她虽无大红大紫的花朵,却素有“天下第一香”、“香祖”之美誉。兰之香味幽雅芬芳,醇如清酒,清淡而甜润,沁人心肺,故被中国人视为“国香”。诗中的兰,源自作者对生存意义,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风云变幻自芳含”,赞美了像兰一般任凭世事无常,风狂雨暴,始终坚守高尚节操的精神,此处的“芳含”,可视为对崇高信念的执着。集子中的《水仙花》等诗篇,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陈旭深知,诗的职能是抒情,他笔下的兰、水仙花等花木虽然有很强的思辨力量,但不同于理性的说教,总是附丽于形象,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因而能陶冶人的性灵。

陈旭的诗既是质朴的,细细品味,又能领略到其深层的丰富内涵。请看这首《厦门鼓浪屿·桥思》:“四十四桥沧海头,离人望断碧波愁。亲情如水刀难割,一海涌流不可收。”鼓浪屿的四十四桥,自古以来就是闽南人面对滔滔碧波,思念天各一方的亲人的伤心之地。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则已超越了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一句“亲情如水刀难割”,要比直白地呼唤“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台湾同胞何时能回到母亲怀抱”显得更加委婉情深,更有感染力。平时看多了仅有表层华美面缺乏灵魂的诗和仅有深层的充满晦涩象征面缺乏感性的无题的诗,使我对陈旭的这些表层质朴而深层含蓄蕴藉的诗非常喜爱。

在陈旭丰富的精神世界里,有很多感动要表达,有很多感情要抒发。由于工作的缘故,陈旭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地,抚今追昔,都会引发他诸多感慨,请看这首《周宁县》:“重访山村不易忘,泥泞阡陌正栽秧。年华卅一旧游处,闹市纵横月夜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宁就是祖国大地在改革开放后面貌焕然一新的缩影。这个不为人知的山村,如今已成街道纵横的闹市国。书中的《宜昌》、《杭州清晨一瞥》等都是这类赞颂祖国新貌的诗。古人有“触物起情”的说法,陈旭的诗与这一说法暗合,不是简单地摹写生活中的物象,而是以客观物象为媒介,借以抒发心中的豪情。

情义无价

诗集中有几首写友情的诗,真诚而朴实,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七律《工厂缘》写道:“秋风伴送到三元,业结从头学技篇。拜艺幸逢如手足,同操产质汗车边。多情四季繁忙碌,俯首春秋十五年。泣别赠言炉畔发,殊途共尽务民缘。”

这首平白如话的律诗,生动而传神地勾勒出一幅幅工厂生活画面。从学校结业的年轻人来到工厂拜师学艺,师傅是位德艺双馨的良师,十五个春秋寒暑,师徒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当年的年轻学徒已步入中年,离开了工厂,告别了师傅,师徒俩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民勤奋工作着。

七绝《回诗友》则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锦书跨海来,祝颂入襟情。墨浪飞诗瀑,天涯赏韵才。”生动的比喻,成为增强诗歌形象的有效表现手段,用“墨浪”表现笔走龙蛇般的潇洒,“诗瀑”则是表现酣畅淋漓的诗行如瀑布一般倾泻而下。诗友的勉励给予他勇气与信心,彼此砥砺,一同分享创作的喜悦,这份诚挚的情义十分感人。

中华民族是崇尚情义的民族,中国人历来以情义为重。从陈旭的诗中可以看到:真诚的友情是感人的,也是高尚的,它拒绝功利主义的浸淫,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真诚相助。

激情奔放 想象奇特

陈旭是位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他的作品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诗风或严峻、深沉、凝重,或灵秀、柔美、精致,而奔放的激情、奇特的想象则是不变的元素。

《天山》这首长律堪称是陈旭豪放诗的代表作:“一峙开南北,骄横万里烟。冰峰莹积雪,映日射云天。七万冰川柱,寒空玉龙旋……”整首诗笔力雄健,挥洒自如,铿锵和谐,一气呵成。

七绝《月牙泉》以比喻生动形象见长:“巨盆天造舞鸣沙,泉涌月牙水绽花。若是嫦娥能返往,必惊绝妙欲回家。”作品想象奇瑰,构思精巧,清新俊朗。

七绝《致香港梁爱诗司长》讲究立意,于朴素中藏精巧,平易处见深功:“晤握谊联心意通,回归两制共昌隆。太平山上松风荡,俯瞰香江万帜红。”整首诗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这里,抽象的东西被具体化、个性化了,读者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繁荣”之类的字眼,而是“太平山上松风”、“香江万帜红”这样触之有物,见之有形的奇妙形象。

词牌《采桑子·沙尘暴》很是耐人寻味:“春风吹绿京城柳,处处飞花。处处飞花,满城园林秀万家。春风吹黑京城柳,一夜风沙。一夜风沙,滚滚滔滔摧嫩芽。”

作者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大片森林遭到滥伐,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作者用形象的画面向人类发生无声的呼喊:“我们在吞下自己一手酿成的苦果,到了应当幡然省悟的时候了!”词牌的声律要求特别严格,不仅句子的长短结构必须完全按照曲牌要求不得变动,且长短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明确的平仄要求,韵脚也要押得准确。陈旭的词牌做到了严格的音律排列,因而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

陈旭的诗词基本上都是合乎格律的,吟诵起来音调铿锵,充满诗味,个别作品平仄、对仗上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有所突破。作品语言质朴清新,毫无洁屈聱牙、故作高深之感。

掩卷之际,笔者想起著名诗家吉狄马加为陈旭这本《纵横千山》写下的两句题诗:“天涯芳草连天碧,韵入铿锵笔底声。”写得真好,确实,有意境的诗词,其实也是画,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有线条、有色彩、有形象,进而在心中激起铿锵的回响。陈旭的诗词就是这等美妙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