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滩·源:麦克倍恩大楼改为A.P.C.大楼

外滩·源:麦克倍恩大楼改为A.P.C.大楼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A. P. C. BuildingNo. 1 the Bund. Designed by Moorhead & Halse. Built in 1916.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Baroque and classic styles.地点: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建筑群之一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不详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人称“外滩第一楼”,这样的称呼一是因为它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二则是因它建成于1916年,高七层,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是当时外滩最高大的一幢建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细亚公司被日军接收,公司英籍人员多逃往重庆。

外滩·源:麦克倍恩大楼改为A.P.C.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A. P. C. (Asia Petroleum Company) Building

No. 1 the Bund. Designed by Moorhead & Halse. Built in 1916.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Baroque and classic styles.

地点: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建筑群之一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现在使用单位:不详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人称“外滩第一楼”,这样的称呼一是因为它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二则是因它建成于1916年,高七层,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是当时外滩最高大的一幢建筑。

亚细亚大楼

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1913年由麦克倍恩公司投资,拆去旧屋,兴建大楼,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也有写作“麦边”的)。1917年,大楼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下,遂名亚细亚大楼。

旧中国民用和工业所用的石油,都要从外国进口,19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多舍弃以油盏灯、红烛照明的习惯,而改用火油灯(又称洋油灯),石油销路日广。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口石油且销量最大的口岸 ,当时的石油均由外国洋行销往中国,其中美国洛克菲勒集团所属的美孚洋行最早经营中国石油生意,当时美孚洋行从印尼运来的石油抵达上海后,都由著名商人叶澄衷包销。1900年美孚在上海设立公司,1904年又在上海建立了油栈。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也于1907年在上海九江路7号成立办事处。亚细亚公司是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设的子公司,总公司在伦敦,分公司遍布五大洲。在中国则有华南公司(经营香港、广东、广西及福建的石油业务)、华北公司(经营上海及中国其他各省的石油运输销售和储藏)。1914年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也来上海设分公司,开头声势超过亚细亚,但亚细亚毕竟是世界第二石油垄断组织(当时美孚排名世界第一),德士古不久就屈居第三。三家为争夺中国市场均使尽浑身解数,白热化的竞争延伸到了农村小城镇。当时在中国乡间沿铁路、公路、河道旁房舍的白粉墙上,常能见到这三家的广告。农村的不少小烟杂店,也都钉上他们的牌子,作为其销售点。(www.xing528.com)

大门细部

不久后,当中国人自己的光华石油公司建立后,这三家便相互串通,以降价使光华经销的火油销售困难,租界工部局也不给光华的加油站发照会(执照),光华最终为美孚收购。

亚细亚公司每年的石油销售数量,占中国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大赚其钱。公司在上海还有三大油库,分别位于高桥沙、凌家木桥和西渡。亚细亚刚在上海成立办事处后,就试图用低价倾销的办法抢占中国市场,1908年,其每听火油净重15千克,售价只有0.75元,到1926年每听为2.50元。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沿外滩)、南(在延安东路2号)两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外观为折中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正门有四根爱奥尼克立柱,左右各二,内门又有小爱奥尼克柱,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雕以花纹。入口处有巴洛克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横三段、竖三段式,二至五层凹进部分有阳台,半圆形铁栏杆,六、七层又有爱奥尼克柱。东南角凹进弧形墙面,使立面多变。外墙的一、二层用花岗石面砖砌就,形成基座。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开间大,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十分明亮。过道均用白瓷砖贴面,马赛克地坪。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20世纪30年代,这座大楼里的许多写字间,曾出租给成立于1912年、原在外滩18号的义品放款银行,以及雷士遗产管理委员会和著名外国会计师汤森、克左斯做办事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细亚公司被日军接收,公司英籍人员多逃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公司复业,并将华南、华北公司合并,经营业绩超过战前。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纷纷歇业,上海的公司保留50余人,贸易活动渐少,只经营化肥农药等项业务。1966年全部停业。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66年为房地产部门管理。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在1996年的外滩房屋置换中,这幢大楼当时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在太平洋保险公司迁往浦东新区后,大楼的1至4层曾为友邦保险公司营销服务部。目前,整幢大楼正在装修,修复后计划开设会所。

亚细亚大楼大门两边的立柱上,原有两块壳牌公司的抱柱(即弧形)铜牌,当年公司离开大楼时曾一同拆往其圆明园路的办事处,现作为历史文物,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