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905~1986年
人物
西蒙娜·德·波伏娃
萨特与波伏娃,是心灵的密友,终身的伴侣。对于他们而言,对方是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个体又是相互独立自由的。他们终其一生的契约爱情,经历过甜蜜,也经历过苦涩,最终走向难以言喻的默契。这一对用世俗的眼光无法理解的佳偶,在思想史、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
才华横溢的萨特
让·保罗·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的一个军官家庭。他自幼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萨特天资聪颖,中学时代便接触了大量叔本华、尼采、黑格尔等大师的著作,19岁时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萨特前往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进修,进一步接触了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0年萨特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了法国地下抵抗运动。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社会秩序混乱,物资紧缺,在寒冬里,萨特常常和三五知己裹着棉衣在咖啡馆里讨论哲学问题。在德国纳粹的铁蹄之下,人的尊严、价值和自由被扭曲践踏。战争给法国知识分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创伤,苦闷、孤独、玩世不恭弥漫了知识界。1943年,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宣告了存在主义的成熟,也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在萨特的鼓励下,西蒙娜·德·波伏娃发表了她的《第二性》。在书中,她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本书不但鼓舞了她自己创建的“妇女解放运动”组织,而且还对世界妇女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萨特不仅是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将存在主义融入文学中,形成了二战后在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的作品往往把阐述一种哲学观点作为作品的出发点,把存在主义哲理作为作品的核心内容,其代表作是《恶心》《自由之路》。此外,他在戏剧创作上也获得了很高成就。萨特一共创作了9部剧本,其中《苍蝇》《间隔》《恭顺的妓女》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一席之地。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拒绝接受。
心灵伴侣
说起萨特,不得不提起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位著名作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蒙娜·德·波伏娃。波伏娃(1908~1986)出生于巴黎,比萨特小3岁。 20岁时她曾发表个人独立宣言,宣称她决不让自己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她结识了萨特。其貌不扬的萨特以幽默的谈吐和丰富的学识吸引了波伏娃,萨特也为她着迷,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这两个同样叛逆的人签订了爱情契约,相约尊重对方的爱情选择。人们将他们称为自由的情侣,他们也以这种独特的关系引以为豪。然而,这对“自由情侣”是否真的实现了他们的爱情契约?互相尊重、独立自由、互不嫉妒?综观他们的一生,他们火热地相恋过,也各自被其他异性吸引过。有一个时期,波伏娃曾与萨特以及萨特的另一个女友同住一个屋檐下,发展出一段另类的三人行关系;她也曾经对萨特的新恋情深感不满愤而出走。但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成为心灵上互相契合的伴侣,他们已经离不开彼此。
坚定的女性主义者波伏娃
波伏娃是个女性主义者。她虽然和萨特同居,但是两人没有结婚,取得所谓世俗的认可,而且她本人似乎对当母亲也毫无兴趣。1943年,她发表了小说《女客人》。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与萨特的《恶心》齐名的存在主义作品。自此她开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他人的血》《吃闲饭的嘴》等。与此同时,她还写了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性》。这部巨著轰动一时,甚至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在《第二性》中,波伏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
波伏娃主要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来阐释女性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她并不是照搬萨特的思想,而是对其进行了吸收和评判。波伏娃并不从属于萨特,无论是在思想还是生活上。萨特曾是波伏娃的老师,但是当他们都享誉文坛时,萨伏娃便不再是萨特的学生,她是他的精神伴侣,有时甚至是他的老师。
1980年4月,萨特先波伏娃而去。6年后,波伏娃逝世,与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