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国绥靖政策:集体安全体系崩溃,走向极端

法国绥靖政策:集体安全体系崩溃,走向极端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巴尔都的去世标志着法国外交从强硬政策到绥靖政策的倾斜。法国一战以来力图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逐渐崩溃,法国的外交政策自此唯英国马首是瞻,实行绥靖政策。此时执政的法国总理达拉第本有践约援捷之意,然而国内大多数人却反对他发动战争,他最终只好无奈地选择了绥靖政策。而被迫割让领土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未能出席会议。10月4日,议会以绝大部分票数通过了《慕尼黑协定》,标志着法国的绥靖政策走向了极端。

法国绥靖政策:集体安全体系崩溃,走向极端

时间

1936~1938年

人物

巴尔都

希特

达拉第

屡不见成效的经济改革纷纷将诸多内阁拉下马,经济危机不仅影响到了法国国内的政局,而且法国对德政策也逐渐转变。从强硬走向绥靖,预示着另一场危机的潜伏。当时的法国人并不知道,绥靖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敌人的得寸进尺。

强硬外交

一战后,法国为了报复和尽快恢复国威,对德国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在德国人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德国人坚信,只有依靠战争推翻《凡尔赛和约》,才能从法国人的压迫和侮辱中解放出来。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便是德国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危险标志。

3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仍奉行对德强硬的外交政策,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曾坚决反对德国提出的“军备平等”要求。为了放手扩军,1933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法国反应强烈,几乎酿成另一场冲突。法国的强硬政策在1934年外交部长巴尔都上任后达到极点。巴尔都敏锐地察觉到了德国的危险。为了抑制德国,他力主加强法国的军事实力,并在国际社会上致力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巴尔都施展外交手段,通过《东方条约》和《法苏互助条约》将苏联拉入己方阵营,他还积极主张缔结由法国、南斯拉夫、希腊和意大利组成的《地中海洛迦诺公约》。然而大事未成,巴尔都便与来访的南斯拉夫国王双双被刺杀。巴尔都的去世标志着法国外交从强硬政策到绥靖政策的倾斜。(www.xing528.com)

莱茵左岸曾是法德之间争夺的焦点。

法国的退缩

1936年3月,德军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进驻莱茵河左岸。莱茵河是保障法国国土安全的天然屏障,莱茵区的重新军事化意味着法国将随时面临德国的军事威胁。此事引起了法国政府的震动,内阁连忙召开紧急会议,一部分官员强烈要求采取行动制裁德国;但另一些官员唯恐扩大冲突,反对制裁行动。

经过几天几夜激烈的争论,内阁宣布在国联未做出决定之前,将不采取任何行动。法国的退让使希特勒悬于半空的心放下来了。当时的德国军事实力尚未恢复,希特勒冒了一次险试探了法国的底线。如果法国即刻采取制裁行动,德军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撤回的份儿。可是法国在希特勒的试探前屈服了。对于德国的挑衅,它只是将此事上诉国联,而国联所做的无非是发表一通无关痛痒的“谴责”罢了。希特勒从此更加有恃无恐地进一步扩充军备。法国一战以来力图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逐渐崩溃,法国的外交政策自此唯英国马首是瞻,实行绥靖政策。

绥靖的极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法国当时执政的是勃鲁姆人民阵线内阁。面对西班牙总理的发电求援,勃鲁姆起初决定援助西班牙政府。然而英国和国内右派舆论的反对迫使勃鲁姆打消原有计划,一步步走向不干涉政策。

德国和意大利虽然信誓旦旦地宣称不干涉,实际上却源源不断地向西班牙叛军输送军火,最终在西班牙建立了一个亲德意的政权。如此一来,法国被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团团包围,处于三面受敌的困境。而原本与法国结盟的国家见法国对西班牙置之不理也纷纷另寻出路。这一事件令法国威信大失,它苦心经营的抗德联盟也宣告分崩离析。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又把矛头直指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根据1925年签订的《法捷互助条约》,法国有义务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侵略时提供军事援助。此时执政的法国总理达拉第本有践约援捷之意,然而国内大多数人却反对他发动战争,他最终只好无奈地选择了绥靖政策。

1938年9月28日,达拉第前往慕尼黑,同英国首相张伯伦德国总理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签署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慕尼黑协定》。而被迫割让领土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未能出席会议。强国之间如此明目张胆地强买强卖,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9月30日,达拉第从慕尼黑回国时,已经做好了接受唾骂的准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等待他的竟是国人热烈的欢迎,人们赞扬他给法国带来了和平。达拉第受宠若惊,也有些飘飘然了。10月4日,议会以绝大部分票数通过了《慕尼黑协定》,标志着法国的绥靖政策走向了极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