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国家级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域:泉州市
传承人:王世猛、庄春土
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发源于泉州惠安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源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东南亚地区。作为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类型,俗称“皇宫起”官式大厝的闽南民居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浅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鲤城区杨阿苗故居。泉州地材以白色花岗岩称著,建筑装饰以石雕和木雕见长,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其区别于外地民居的主要特点有:一、规制严谨风格独特。如披瓦覆壁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出砖入石”墙体,堆砌的水车堵,色彩斑斓的镜面墙,白色花岗石衬托的红色烟灸砖等,为其他地区民居罕见。二、建筑构件配以饰件。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及房地产建筑兴起,很多闽南民居被拆迁或损毁,传统建筑市场萎缩,加上现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和传统建筑技艺师徒相承的传承模式,一些名师名匠及其传人或故世或改行或失传,闽南民居建筑工艺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
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www.xing528.com)
清末著名华侨杨阿苗的住宅座落在鲤城区江南街道,是国内罕见的民居建筑,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原名杨嘉种,旅菲经商,当地华侨称他为杨苗哥,本地乡亲称他为杨阿苗。这座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历时18年,至宣统辛亥年(1911年)完工。属泉南“皇宫起”民居建筑。 “皇宫起”即官式大厝,在全国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传说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惠姑(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人)家乡滨海风烈,老家“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空”,因此特意恩赐黄皇后“赐汝母厝皇宫起”。然而由于在泉州本地话中,“你母”和“你府”的发音相近,这样,就使得恩赐“皇宫起”的范围由黄皇后娘家一家,扩大到泉州一府,形成了千百年来泉州地区别致典雅、富丽堂皇的皇宫式古民居建筑。杨阿苗民居总面积1349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前为三开间,后为护厝单列,对称护厝单列,进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铺大石埕,石埕外围为砖彻围墙,东西两侧各有大门直通内外。这座民居的独特之处,就是主体建筑中,东西两侧梢间与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小巧直向的内庭院,共五个庭院,俗称“五梅开天井”。又在东侧花厅前加造一个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内设有美人靠的木栏杆,将两侧庭又分两个小巧的庭院。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特别是圆形青石窗棋和壁垛屋檐下的“水车垛”,雕琢双层车马人物,持刀操枪,神采奕奕,匠心独运。整座建筑物布局显得舒展宽宏、富丽堂皇、宽敞明亮,美观大方。其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闽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见的,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作。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营造技艺
蔡浅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浅,又名蔡资深,南安人,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每座大多为二进及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 该建筑座座屋脊高翘,雕樑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 雕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是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官式大厝也称“ 皇宫起 ”(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大厝的布局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 ,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 ,进深有一进、二进、三进 ,乃至四、五进。如二进三开间大厝, 是由“下落”( 或“前落”)、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分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 ,合称 “ 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 ,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 ,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 ,合称“ 前落” 。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面向天井 ,宽敞明亮。卧室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体现“光厅暗房” 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上落” 的房间也有讲究 , 以东大房为尊 。大厝前加门庭,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 ,或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 。门庭四周筑起围墙 ,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大门要逢大事才启开 ,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 ,大门入门处正中又有木板壁 ,或置屏风。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 ,四周墙面贴砌红砖并构成吉庆喜彩图案。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 ,屋面铺设红瓦间瓦筒 ,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下房、厢房、护厝等次要房屋 ,则多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 以蔡浅古民居为代表的闽南传统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见证闽南建筑文化和台湾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
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惠安传统建筑是指源于福建惠安,以“皇宫起”官式大厝民居住宅类型为典型,是南派建筑的代表,它源起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成为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龙头。唐五代时期闽国(909—945年)闽王王审知妃黄厥系惠安后边村人,闽王对其宠爱有加,因而特许其按皇宫的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从此,“皇宫起”便成为当地建房兴宅趋之若鹜的模仿样式,至而向外传播,影响了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皇宫起”官式大厝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规制布局以大门中线为中轴线,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墙倒屋不倒”。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弯曲起翘“燕尾式”屋脊。还有木石雕刻,油漆彩绘。 “皇宫起”官式大厝在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时,汲取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从而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长,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形成闽南传统建筑独特的风格。 “皇宫起”官式大厝还常是一个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其“燕尾归脊”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归来,这种思想在华人华侨中影响深远,成为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割裂不去的一种思乡情结,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血脉的精神纽带。 历代以来,惠安传统建筑业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或父子相携,或师徒相从,农忙耕作,农闲打工,活动范围相对狭窄。一些稍有规模的工程则由掌场工匠临时募集民间泥瓦、木、石匠工分项承建,临时组合,完工即散,没有固定的组织。这种传统的建造技术全凭“掌高尺”的师傅凭借丰富经验指挥工匠施工,其技术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教材读本和图纸,一般传男不传女,随着一些拥有较高技术和丰富经验的老师傅的相继去世,其传人或改行或进入现代化建筑行业,这种传统的建造技术面临失传和绝传的危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