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石为开,左丘失明,编撰《国语》

金石为开,左丘失明,编撰《国语》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国书法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肯定地说,自文字产生之初,必然含有教而化之的成份。稍后,蔡元培执掌北大,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并委托沈尹默、马衡在校内成立“书法研究社”。大概在1986年,欧阳中石还和书界同仁一起拍了一个影片《书法初步》,是由于蓝出资,中国儿童电影厂摄制。同年,首都师大成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欧阳中石任所长。1994年初,国务院学位办确定首都师大书法专业博士点招收权。

金石为开,左丘失明,编撰《国语》

19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中国书法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肯定地说,自文字产生之初,必然含有教而化之的成份。今人发现,在殷商时代的一片甲骨上,既有老师刻的字,亦有学生刻的字,可见那时就有书法传授。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字的意思通“乳”,“乳”的意思是儿子。据此,欧阳中石解释说:“大家知道,人类的生长、承传,是依靠儿子的,有了儿子,就可以把自己干不完的事放到下一代去。子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是个社会的发展。有了儿子,就可以指使他,就可以让他做许多事情。这是个工具,是个传承、交流的工具。这就是说,一个字,就相当于你的儿子一样,是那样的珍贵。(《中国书法》2007年第10期《中国文化与书法艺术》)”

早在先秦时期,周代的官方教育中,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的“书”,是受教育者所必备的。汉朝增设“书馆”。唐朝书法教育走向高潮,唐太宗登基之初,下旨在弘文馆设书法科,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可自由出入学习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都在其中担任过指导;唐代国子监设“六学”,书学为其中之一,并有书学博士。宋代的书学博士,实为书法家、教育家、理论家、鉴评家之集大成者。元代的翰林学士承旨,为皇帝的书法老师,也是御用书法家。明、清科举达到鼎盛,读书者自蒙童始,就得接受严格的书法训练。民国肇兴,科举不复存在,习字随私塾一起保留,以实用为主。而把书法纳入新式学堂,是从李瑞清担任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南京师大和南京东南大学前身)监督开始。

时值1905年—1911年,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创设图画手工科,内含书法,开高校艺术教育的先河。稍后,蔡元培执掌北大,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并委托沈尹默、马衡在校内成立“书法研究社”。这些,还只是零敲碎打,真正算得上书法学科的创建,要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

1962年6月,文化部杭州召开“全国美术教学会议”,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在会上发言,谈到国画系基础课设置时,他说:“现在学国画的学生,不会在自己画上题字,这简直是笑话……国画系不但要学书法、篆刻,而且应该列为必修课。”又说:“目前老书法家寥寥无几,且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后继无人,前途堪忧。我建议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以便迅速继承。”他的建议得到与会专家和文化部领导的重视。

1963年,浙江美院率先创办书法篆刻科;1979年,升格招收书法篆刻研究生。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在文化教育上有了极大的发展,书法也随着有了强势复苏,无锡艺专、中国美院、西南师大、聊城师院、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等纷纷开辟书法专业。正是在这种群雄逐鹿的喧嚷中,欧阳中石拍马挺枪,杀上阵来。

欧阳中石不是为了赶时髦,他是要干一番事业,因此,一开始就形成了宏大的思路:

首先,立足书法本体,根据技法、书学理论、书法史、风格流派等类别,设置不同学年的课程

其次,从不同书体入手,组织编写教材。

第三,紧扣传统文化背景,把书法传授文化化,文史化。

第四,创作和鉴评并举,在比照中升华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五,开设诗词、歌赋、戏剧、音韵、文字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放眼书法教育,若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要有完备的教育理念;二,要有教学上的独特构想和切实可行的施教方案;三,要有自成体系的课程教材;四,要有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师资队伍。对于欧阳中石来说,当务之急,则是第三点:教材。那几年,欧阳中石在教学之余,亲自动手,主编、撰写、合著了多本书法教材。例:

1988年、1989年出版的有:《书学导论》、《楷书浅鉴》、《中国名碑珍帖习赏》、《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行书浅鉴》。1990年出版的有:《学书概览》、《书论汇要》、《书法初步》、《书学杂识》、《草书浅鉴》。此后两三年内,又相继出版了《篆书浅涉》、《隶书浅鉴》、《章草便检》、《中国的书法》、《书法》、《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学释疑》、《书法教程》。

大概在1986年,欧阳中石还和书界同仁一起拍了一个影片《书法初步》,是由于蓝出资,中国儿童电影厂摄制。

干这些事,无疑是要耗费无数心血的。欧阳中石早年的学术投资,在这阶段集中爆发了。若从体力方面看,明显又有透支。上述著作、影片,没有冠以炫人的名目,无非浅鉴、杂识、概览、初步之类,但每一本、每一个镜头,都是一种教学元素,放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了整体的学科构架。教学,要的就是深入浅出,而不是故弄玄虚。至此,欧阳中石的书法教育度过艰难的探索期,“轻舟已过万重山”。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大设立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欧阳中石被聘为导师。同年,首都师大成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欧阳中石任所长。1994年初,国务院学位办确定首都师大书法专业博士点招收权。这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书法已可与美术相抗衡,离独立只有一步之遥。

在欧阳中石的建议下,首都师大成立博士生考试咨询委员会,聘请金开诚、冯其庸、史树青、康殷、沈鹏、吴小如、王学仲、蒋维崧、陈大羽、姚奠中、卫俊秀等各路名家,组成博士生考委会。

据说,欧阳中石出面邀请过启功先生。启功笑笑说,我问一个问题,能回答上来就依你。启功问:“请说说,你招收的书法博士,怎么样的字才算是博士生的水平?”欧阳中石一时语塞。启功又笑笑说:“如此,在下恕难从命了。”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博士招生工作就绪。首届招生考试的科目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理论、中国书法历史理论、书体字体实践、外语。经考委会严格审评,郑晓华、叶培贵、解小青成为我国第一批在欧阳中石指导下攻读书法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此后,他又招收过一届六人(其中有一名韩国学生)的博士研究生。欧阳中石教过的学生,不少已成为艺术上和学术上的领军人物。(www.xing528.com)

笔者采访过欧阳中石的首批硕士生,也是首批博士生之一的叶培贵,叶先生讲了他如何师从欧阳老师读研究生的经历,以及从师心得,他说:

“我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小习书,1990年底,在景山学校实习期间,班主任见我喜欢书法,就问,你为什么不考书法研究生?我说,今年没有招生书法硕士生的。她说,有。什么地方?北京师院,欧阳中石招。我听了十分激动,当下就从景山跑到北京师院,找到欧阳中石先生,我关心的就是一件事:对象有没有内定?欧阳先生明确告诉我:我的门是敞开的,你只要考得好,我肯定要。

“我就要他这句话,回去玩命准备。当年考的是:政治、英文、书法史加书论、古汉语加古代文学、写字,一共五门。结果,我被录取。当年就招了一个,就我一个。

“欧阳先生的特点,包容心特强,很少批评学生,他教人,有一个原则,就是让大家各得其所。

“但是严起来,又特别厉害。欧阳先生的严,首先是强调德,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人格的培养、注重道的追求、注重审美品格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具有更本质的价值。譬如说,1997年,欧阳先生带领两批博士生,到济南,一天,参观李苦禅纪念馆。主人很客气,端出水果招待。我拿了一个桃子,很大,没吃完,参观就开始了。怎么办?总不能吃了一半就扔掉,于是拿在手里,边参观边吃。晚上总结,欧阳先生提出,我今天有一事做得非常不对,要深刻检讨。我怎么想,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其他同学也想不出。先生指出,参观这样大师的纪念馆,应该毕恭毕敬,哪能一边看一边吃东西,你的修养到哪儿去了?我当时想不通,觉得小题大做,眼泪忍不住,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在德的下面,先生还强调仪。男生不准奇装异服,女生不准涂脂抹粉。2001年,欧阳先生已经退居二线,一次毕业庆典,请他老人家到场,当时,正好有一位留着长发的男生挡在前面,他回头见是欧阳先生,赶紧问好,然后迅速让开。欧阳先生问我,刚才那是男的女的?我说男的。欧阳先生说,他留着那么长的头发,我还以为是女的,我要早知道,就取消他的学籍。

“欧阳先生有一册张裕钊的书法原件。张裕钊(1823~1894)为清代散文家、书法家,康有为对他的书法极为推崇,称为‘千年以来无与比’。康有为的书论在日本影响很大,因此,张裕钊的书法也受到日本人的追捧,有个日本人见过欧阳先生的珍藏,提出要拿一部汽车,换张裕钊的书法一页。欧阳先生说,汽车我不要,东西也不给。但是,几年后,我向先生说要欣赏欣赏。先生说,你这是给我出难题了,因为他根本就忘了放在哪儿。

“先生从不珍藏东西,所以有些实物资料,他干脆放在别人处,他觉得反而比搁在自己手里保险。……”

1994年,欧阳中石突发脑溢血,一天一夜昏迷不醒,经急救,总算醒过来了——多亏主治的是一位医术高超的老大夫,当年曾给毛泽东主席看过病。疾病留下了后遗症,最显著的是两眼右侧盲视,写字、看物深受其苦。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在书法文化上的挖掘、整理和研究。1997年,他出版了《艺术概论》和《中国的书法》(增订本)两本专著,同时着手《中国书法理论全集》的编纂。一次,黄苗子先生与欧阳先生相见,开玩笑说:“你现在成了左丘明了。”意即只有左侧能看见。欧阳中石哈哈大笑,连说:“望勿出我右。”两位老先生的风趣幽默颇含深意。笔者不禁想起太史公的钩玄:“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看来,欧阳中石的人生事业,还能再开一境。

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升格为系级编制,准备更名,欧阳中石出面陈说了自己的观点,坚持要突出文化的性质,并提出了让位于贤的请求。升格后定名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学校仍希望他当所长。这一年,第一批博士后研究人员入校,欧阳中石任导师。

同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人事司决定首都师范大学可以开办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

2000年,首届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学员入学。

欧阳中石的学科构建,已形成了系统和规模;文化在书法天平上的份量,已越来越重。

欧阳中石曾说:“一个人搞艺术,一定要有搞学术的科学观点;搞学术一定要有艺术家的灵感。我搞学术,又搞艺术。科学的观点,打开了我学术研究的脑壳;搞艺术,丰富了我的生活。我搞逻辑、数学化学,进行的是逻辑思维。搞书法、绘画、诗词、戏曲,进行的是形象思维。我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密切结合,开辟了我研究的广阔天地,也收到出人预料的成果。”

他又说:“我所学的哲学逻辑学,打开了我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方向。”

记者采访欧阳中石,谈到书法,他总要提醒“不要光谈书法好不好?”或者干脆说:我常说不要叫我书法家,最多称我“书学教师。”

按常人的理解,因书法出名而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岂非咄咄怪事!这里面有非常微妙的心理。

明代徐渭对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现代齐白石曾自谓:“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

那么,应该称徐渭、齐白石什么家呢?

一种隐秘的文化心理,最好还是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文化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