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论》,是《艺术创造工程》一书重新改版修订后使用的书名。这本书的前身《艺术创造工程》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在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版。关于此书,余秋雨在《自序》中道出了再版的缘由:
一直有很多读者来信希望在大陆重版此书,但我觉得理论著作不比文学作品,容易过时,自己又抽不出时间修改,没有答应。但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是2002年10月1日北京放长假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馆希望我在长假期的第一天为市民演讲。由于通知匆忙,我无法准备,临时凭记忆讲了此书第五章《未知和两难》中的部分内容……他们听我一讲艺术创造的深层奥秘,立即因惊讶而肃静,而我自己也觉得这种珍贵的艺术气氛已经有点陌生。为此,我在演讲最后发了一声感慨,希望喧嚣阵阵的文化艺术界,能有更多的人重新回过头来做一点真正属于文化艺术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匆匆翻看了一下这本旧著,居然唤回了不少自信,便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第一本付印。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余秋雨也对今天的读者进行了几点交代:
其一,余秋雨深知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理论教材,非常极左和贫乏,因此故意与那种框架作对,只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其原则力求简洁、轻便、质感、明了,彻底放弃任何装模作样的理论架势。
其二,余秋雨希望此书能直接有助于艺术实践者,特别是有助于准备从事叙事性作品创作的学生,因此努力增加感性解析。其中,所选取的理论偏重于法国,因为余秋雨觉得法国思维更靠近感性;选取实例偏重于电影,因为电影的综合程度、空间效能和群体接受,比其他艺术更经得起分析。
其三,余秋雨希望艺术实践者面对艺术理论的时候,不要被学究式的重重分割所吓退,因此该书在探寻一种对古今中外都大致适合的‘通理’结构。他试图把不同时空的艺术经验邀于同室,熔于一炉,来展现人类对艺术认知的“异中之同”。
其四,余秋雨希望今天的读者能注意到他在18年前醒目提出的“创造”这个概念,并理解这个概念对艺术的绝对意义,对整个中国文化没落和再生的绝对意义。(www.xing528.com)
余秋雨以上的几点说明,对于读者理解该书的内涵无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这本书主要将讨论的焦点放在了艺术创造之上,可究竟怎样的作品才能算是一件成功之作呢,对此他谈到了以下三点:
一是,人生况味。一件作品是否成功,要看它有没有表现出人生况味。余秋雨认为在外国文艺作品中,尤其是西方现代派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生况味有着很好的体现。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颇有一些篇什涉及到此,但多数则表现为浓重的道德说教和消极感慨,结果,人生本体被淹没、损耗。对于这样的作品,人们虽然能够感受到它们对于生活的触及,但由于艺术家往往要将其依附于一个政治事件,或者归咎于主人公们的立场品质。这就造成了艺术从未离开人生而较少专门品味人生的常见局面;而不少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从品味人生的伤感、寂寞出发,进而深入体会到其中的荒诞和滑稽,而这样的作品更有人生的深度。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总在浓烈地传达着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
其二,艺术永远不能给人生提供结论。余秋雨认为能给人生提供结论的是哲学而不是艺术,艺术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永远不可能给人生提供结论。他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比如一些人将《红楼梦》看作是封建大厦将倾的艺术写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红楼梦》无非是表现了极端美好而又无法实现的结局。余秋雨以为鲁迅的《阿Q正传》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在于他没有给人生提供任何结论。这种无结论的艺术规律,诗人惠特曼把它说成是“永远存在永远没有结论的艺术场所”。余秋雨的表述则是:“最大的那些未知课题与人类相始终,因此肯定不会找到答案,但又永远充满着吸引力。于是,探索、开发、发现、创造,这就是新世纪艺术的主旋律。”
其三,艺术创造需要象征。余秋雨认为:艺术,就其本质而论便是一种象征。艺术不是历史眼光,不是政治眼光,不是道德眼光,艺术是直觉的,艺术,是象征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所谓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说法,都是对艺术的无知。余秋雨把艺术象征分作符号象征、寓言象征、实体象征、氛围象征四种,在本书中阐述得非常透彻。
在论述艺术创造的奥秘的时候,作为一个成熟的、有着自觉主体意识的批评家,余秋雨虽然面对无数倾向不一、五光十色的批评理论、方法,但他没有趋附时尚,而是坚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开拓理论批评的新路。他自如地沉潜在人文科学的海洋里,寻找着理论的呼应点、衔接点和生长点。文学、戏剧、影视、绘画和建筑,都成了他自由徜徉的领地。在那里,他兴致勃勃地对亚里斯多德、培根、康德、黑格尔、刘勰、陆机、钱钟书等大家作种种精神上的访求。举凡心理学、符号学、接受美学、老庄哲学、宗教艺术、原型批评等,都被他一一“拿来”,娴熟地综合互补并发扬光大。总之,他是借他山之石,将其融入自己著作的血脉。但同时并不寄人篱下,而是去粗取精,点铁成金,遂使其批评理论焕发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在深入浅出地讲述艺术创造理论的同时,吸引读者目光的还有他潇洒飘逸、美轮美奂的文笔!数不尽的好词妙句,生动贴切的比喻,全从他的笔底汩汩流出。余秋雨以其优美的语言魔法,点化了理论著作常有的板滞晦涩,造就出一卷独特的美文,为一种新的理论批评语言的诞生,创立了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