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余秋雨文化之旅:影响深远的名人

余秋雨文化之旅:影响深远的名人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一生中,总有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余秋雨也不例外。最令余秋雨感动和推崇的恐怕还是康熙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这样写道: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在余秋雨的眼里,康熙还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身先士卒打过许多著名的仗,这在历代皇帝中又是罕见的。只是这种乐趣对余秋雨来说是那样的短暂,他写道: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

余秋雨文化之旅:影响深远的名人

人的一生中,总有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余秋雨也不例外。当别人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都会顺口列出几个。其中之一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眼里,像王国维那样学贯中西的人是不多的。

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余秋雨越来越觉得文化的实地考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而王国维因那个时代环境限制,造成他没有这种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这就直接影响了文化探索中所必须的质感和深度。有了这种认识,余秋雨更注重实地考察,因此,他的文化触角渐次深远和厚重,如同扎入坚实的土壤,任遒劲的山风劲吹,在黛青色的山峦呼啸,阵阵入耳,风骨峭峻。

中国历代的皇帝都是世袭制,由于近亲婚配的限制,有的人智商低劣也当了皇帝,有的小孩只有几岁也当了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大大抑制了中国的发展,如鲁迅形容的“无赖儿”,但在历代的皇帝中也有几位让余秋雨钦佩,最突出的就是康熙皇帝。他精通汉族文化,更让余秋雨崇拜的是他的“西学”,在他看来,国学和西学虽然可以沟通,但同时深精两者的人毕竟不多:

早在三百年前,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德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并比较它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差别。他的老师是当时来中国的大批传教士,但后来他的演算比传教士还快,他亲自审校译成汉文和满文的西方数学著作,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大臣们讲授西方数学。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经常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奋学习,真正弄通西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象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康熙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还能与理学家进行学术探讨,并组织理学家编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著作,对经、史、子、集、诗、书、音律都较为精通,派人整理出版了《康熙字典》、《朱子大全》、《性理精义》、《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会典》、《佩文韵府》等。康熙,作为中国的一代皇帝,他的国事繁多,竟然能饱学如此高深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实为罕见。最令余秋雨感动和推崇的恐怕还是康熙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这样写道:

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了,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稚气未脱的眼睛,竟然疑惑地盯上了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一个是自恃当初做汉奸领清兵入关有功、拥兵自重于南方的吴三桂。平心而论,对于这样与自己的祖辈、父辈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政治势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一代雄主也未必下得了决心去动手,但康熙却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十六岁上干净利落地除了鳌拜集团,二十岁开始向吴三桂开战,花八年时间的征战取得彻底胜利。

在余秋雨的眼里,康熙还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身先士卒打过许多著名的仗,这在历代皇帝中又是罕见的。尽管如此,康熙到了晚年,每每提起他这一生的业绩,他却最得意于自己打猎的成绩:“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只,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获猎数字之庞大实在令人咂舌。康熙的一生,余秋雨用了“震动”二字,或许正是“震动”在不断激发余秋雨向上的斗志。就是这样一位堪称举世无双的皇帝,在他80多年辉煌的人生中也留下了为人不耻的印记,那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狱”,其影响之深刻,损失之惨重,也是历代皇帝所不及的。

余秋雨自幼爱看书,只苦于那时文化书籍甚少,大学毕业等待分配的日子也要他们到农村劳动锻炼。准备行囊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将书带上,其它多少有无都无所谓。他将歌德曹雪芹雨果狄更斯爱因斯坦、许国璋等文化知识巨匠的书带上,等到傍晚收工吃完饭,便换上干净的衣服,赶紧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拿出来,躲在蚊帐里拜读,或者跑到离住所较远的地方借着星光偷偷地拜读,他如海绵贪婪地吸纳着,深深地陶醉着,痴痴沉迷其中,忘了白天的劳累,忘了压抑在心中所有的不快,只有在这时,他才感受到了生活的色彩,活着的乐趣。只是这种乐趣对余秋雨来说是那样的短暂,他写道:

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污七八糟的书,而且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顾白天干活的劳累偷偷地看!很快传下一个果断命令:收缴全部与“革命”相抵触的书籍。(www.xing528.com)

箱子一只只打开,上千名大学毕业生的书,堆得像小山一般。一个负责人绕着小山威武地走了一圈,有一个问题让他有点犯难:这堆书算什么呢?如果算是毒品,应该立即销毁:如果打算是战利品,应该上缴领导。深思片刻,他挥手宣布:装船,运到松陵镇,交给领导看一看,然后销毁!

书,满满地装了3大船,让大学毕业生自己摇船启航。临行前负责人以亲切地口气对大学毕业生们说:烧书的火,也要请你们自己来点。

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

毁书并没有毁掉余秋雨心中对书的渴望,反而更增添了他对这些名人书籍的向往,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已具备了足够的鉴别能力,他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禁止人们阅读这些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精髓,人类的进步不都是由这样一些伟人加速推进的吗?愚昧,实在是愚昧,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他愤怒,但也庆幸,至少他阅读过这些伟人的文章,触摸过他们的心灵,他心如明镜,内心坦荡,只要对人类文明有用的书籍,他知道,就不可能烧完,他也就会继续寻找。正如诗人泰戈尔这样所描述的那样:“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已在东方静悄悄地等候。”果然,太阳又升起来了,他有整整三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沉浸在文化大师们的名著里,尽管那时已解除了文化的禁锢,但他仍然如饥似渴,感觉时间与生命的不对等,多么希望自己有两个大脑来帮他不停地贮存对于他来说视如生命的知识。

对余秋雨影响较深的还有德国的温克尔曼和莱辛,以及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等,他用抑制不住地激情写道:

很难用简洁的语言来定义这里所说的现代阐释,我心中想到的范例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写《古代艺术史》的温克尔曼、写《拉奥孔》的莱辛这些人,他们沉醉于古希腊艺术,细作考证、细心研究,从中伸发出震动欧洲的现代理解和个人情怀,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格局并直接呼唤出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贝多芬。在他们之前,德国是如此落后,在他们之后,德国文明光耀百世;而他们所做的,正是为古典艺术提供现代阐释。

另一个例证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在斯德歌尔摩发表的获奖演讲,竟然是慢悠悠地讲了公元9世纪至12世纪的几位日本诗僧。但从这个奇特的演讲,国际文学界从根子上了解了日本和川端康成。

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向着他向往的大师走近,直到自己成为大师,回头望去,绵绵长长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一路姹紫嫣红,他笑了,恰如泰戈尔的那首诗,这首诗不断地启示着他,鼓舞着他,更昭示着他:希望永远在前方等待。

还有一个中国的文学巨匠影响着他,余秋雨庆幸自己有兴趣去读他,品他,他更相信人的品位是有取向的,或许,这就是缘分,这个人就是——鲁迅。正是这个伟人,让他更深刻地懂得了人所应该具备的文化良知。他这样写道:“我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的,因为它与狞厉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使我忍不住抬起头来遥想它的地理形貌。后来我本人不知为什么对文字狱的史料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因而这个地名便成了我阅读中的常见词汇。”余秋雨从没放弃阅读《鲁迅全集》,这好像已成为他生活的一种习惯,以至于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正如一个伟人所说,有的书天天阅读都是新的,有的书一出版就已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