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拒绝认同老龄化是问题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拒绝认同老龄化是问题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将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3。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性相关的普遍性和紧密性,从某种意义上再度证实了本研究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有力地说明了学习以及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对老年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重要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适应性、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的相关较弱,可能与本研究对这两个社会适应性维度的考察重心有关。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拒绝认同老龄化是问题

二、社会适应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一)社会适应与亲子关系的相关分析

在前面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分析中,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重要意义。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和增进在很多情形下需要借助家庭的支持才能实现,同时,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也能促使或保证家庭关系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前述的婚姻状况因素主要涉及的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而此处则要着重探讨家庭中另一类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相关。

本研究测量亲子关系的工具主要引用及改编自王大华等(2004)使用过的问卷。该问卷实质测量的是亲子间相互支持的程度,而非对亲子关系作一种好坏程度的评估。亲子支持反映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社会资源的互换过程,目的在于使个体或双方获得精神或物质的满足。

此处所考察的老年人的亲子支持包括两个相对的方面,一个是子女给予老年人的支持(以下皆称为子女给予的支持),另一个是老年人给予子女的支持(以下皆称为子女接受的支持)。

将子女给予的支持、子女接受的支持与社会适应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2。

表7-2 两种亲子支持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从表7-2可知,无论是子女给予的支持,还是子女接受的支持都与社会适应性各维度显著相关。这说明,亲子支持与老年人社会适应具有非常紧密的相互关系。从相关系数的绝对大小看,亲子支持和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呈现的社会适应性关系更为密切,如角色转换适应性和生活自理适应性。可见,亲子支持对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作用大小与其社会适应呈现的情境有一定关系。另外,数据还显示,子女接受的支持与老年人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总体上要大于子女给予的支持与老年人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这一结果恰好与本研究强调在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看待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具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因为积极老龄化更看重老年人生活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性,子女给予老年人的支持让老年人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子女接受的支持(老年人给予子女的支持)让老年人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老年人社会适应需要获得他人的支持,但更体现在能够给社会或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诚然,子女给予的支持和子女接受的支持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本研究的数据也显示,两种支持彼此间有很高的正相关(r=0.593,p<0.001)。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子女更多的支持,就要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反之亦然。

有必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特别加上去一个特殊的参考项:老年人给予孙子女和孙子女给予老年人的支持。因为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老年人给予或接受的隔代支持往往比老年人与子女间的支持更为重要。围绕参考项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关于“孙子女给我的快乐大于子女给我的快乐”,认为完全不符合的为4.6%,比较不符合的为13.3%,中等符合的为23.8%,比较符合的为29.4%,完全符合的为28.9%;关于“我更乐意支持和照顾孙子女,而不是子女”,认为完全不符合的为7.7%,比较不符合的为16.4%,中等符合的为27.3%,比较符合的为12.6%,完全符合的为22.5%。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隔代关系也是理解老年人社会适应需要考量的因素。鉴于考察隔代关系的测评工具尚不成熟,因此隔代关系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相互关系尚待今后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社会适应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它是班杜拉(Bandura,1977)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能够或怎样作用于环境或改变自己。它是个体行为一种内在的激发力量。相信自己能做好才更可能推动个体去做。社会适应总是与个体生活和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休戚相关,那么自我效能感很可能是这种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来源。

自我效能感有很强的情境性。换句话说,有的人在某种情境下或完成某种任务上可能很有自信,但在其他情境下或完成其他任务时则可能缺乏信心。因此,自我效能感存在具体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分。由于人一生中的任务纷繁多样,具体自我效能感难以穷尽。常被当做研究主题的有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学习方面的自信程度)、教学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信程度)、认知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自信程度)和日常操作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任务的自信程度),等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自我报告的生活自理适应性也可看作是日常操作自我效能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只选择一种具体自我效能感,即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够有效学习的自信程度),进行研究。这是基于本研究的一个基本理念:学习是老年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的关键。(www.xing528.com)

鉴于具体自我效能感的多样性,在对个体自我效能感作总体考察时多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这类自我效能感并不指向非常具体的任务,而是考察个体面对事情或困难(不指明究竟是什么事情或什么困难)时应对、处理的自信程度。已有研究者(如,唐丹等,2006)对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做过不少研究。本研究的测评工具便引用及改编自申继亮和唐丹(2004)使用过的量表。

将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3。

表7-3 两种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系数

从表7-3可以看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性各维度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一般自我效能感虽然与大部分社会适应性维度相关显著,但是与人际交往适应性无显著相关,并且与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相关偏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性相关的普遍性和紧密性,从某种意义上再度证实了本研究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有力地说明了学习以及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对老年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重要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适应性、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的相关较弱,可能与本研究对这两个社会适应性维度的考察重心有关。本研究的人际交往适应性主要指的是老年人对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的一种体验,而不是交往的行为。换言之,主要考察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中舒服还是还不舒服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交往或会不会交往的问题;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因为重在对社会的评价和态度,不涉及行动的因素或能不能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体验和观念上的倾向性不如行为及能力上的倾向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密切。但是不管怎样,调查数据从总体上还是充分地证明,自我效能感与老年人适应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紧密相关。增进老年人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自信心,应该成为维持与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适应与控制感的相关分析

控制感是一个与自我效能感相似的概念,一般指的是主体知觉到的自己能有意识地产生预期的结果、预防不好结果产生的程度(刘萃侠和肖健,2003)。在实际内容上,这一社会心理因素与自我效能感存在重叠交叉之处,甚至有的时候往往用测量自我效能感的工具来评价个体的控制感,即便两个概念之间并不完全一致(潘仲君和阎力,2008;刘萃侠和肖健,2003)。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是回答针对某一或某类任务个体觉得“能做”还是“不能做”的问题,而控制感最主要的是回答在某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个体觉得“可控”还是“不可控”的问题。因此,测量自我效能感的一些量表往往注重的是任务而非社会生活情境。有研究者(如,王大华和申继亮,2005)提出要以日常生活情境为切入点,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来编制控制感的量表,而非一味地以自我效能感量表来替代控制感量表。

评价老年人的控制感就要以老年人日常生活情境为依据,编制符合老年人日常生活情境的测评工具。本研究就借鉴了王大华和申继亮(2005)使用过的专门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情境编制的老年人日常环境控制感量表,来考察控制感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关系。已有文献(如,石林,2004;王大华与申继亮,2005;刘萃侠和肖健,2003)表明,对生活有控制感的老年人比没有控制感的老年人精神更愉快、参加活动越多;控制感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身心健康水平也越高。那么,控制感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根据王大华与申继亮(2005)的报告,本研究所使用的日常环境控制感量表可测量老年人的人际环境控制感、物理环境控制感和假想环境控制感。人际环境控制感指的是个体对涉及人际间相互作用的情境的控制,如“当我无所事事时,我能找到人跟我聊天”;物理环境控制感指的是个体对生活中物理情境的控制,如“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装饰房间”;假想环境控制感指的是对假定的生活情境的控制,一般以“如果”或“假如”来描述情境,如“如果我愿意,我能在家里种些植物”。

将人际环境控制感、物理环境控制感、假想环境控制感、总体控制感(三种控制感分数相加)与社会适应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4。

表7-4 四种控制感与社会适应性各维度的相关系数

从表7-4中可看出,四种控制感与社会适应性各维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老年人控制感越强,社会适应水平就越高。从数值上看,相对来讲角色转换适应性、生活生理适应性与控制感的关系尤为密切;假想环境控制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不如人际环境控制感、物理环境控制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那么密切。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自身的,也有社会的。对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来说,只有从多种渠道,通过多种方式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