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一般状况测评
本研究对收集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处理与分析。本章着重于从总体上分析调研数据所反映的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一般状况,也就是将老年人作为一个笼统的分析单元,不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而是描述与评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整体特征。将老年人分为城市与乡村老年人并对其社会适应状况进行比较,考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关系,将在后面两章详细阐述。
(一)老年人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感受
老年人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与快乐度详见表5-6。
表5-6 对社会生活的满意与快乐度自评状况(%)
从表5-6可看出,老年人对社会生活感到比较满意和中等满意的占多数,对社会生活感到中等快乐与比较快乐的占多数。社会生活满意度与快乐度的分布格局很接近,二者具有显著相关(r=0.730,p<0.001)。
表5-7 对社会适应难易程度的总体自评状况(%)
表5-7显示,老年人对社会适应的难易程度感到一般的占多数,感到比较容易的次之,感到比较困难的也占有一定比例,感到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整体上看,老年人对社会适应感到偏容易的居多。与表5-6相对照,老年人对社会适应难易程度的自评分布的格局与社会生活满意度、快乐度较接近。相关分析表明,老年人对社会适应难易程度的自评与其对社会适应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相关(r=0.537,p<0.001),与其对社会适应的快乐度也具有显著相关(r=0.651,p<0.001)。
老年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程度呈如下的比例,即感到非常不关心的占9.4%,比较不关心的占21.2%,一般的占35.5%,比较关心的占28.3%,非常关心的占5.6%。这一比例格局,与老年人对社会适应难易程度的自评分布格局较接近,相关分析也表明,老年人对社会适应难易程度的自评与其感受到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程度呈显著相关(r=0.535,p<0.001)。
考察被试认为何种因素对老年人适应社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结果显示,按比例大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家人的支持(43.4%)、政府的支持(23.9%)、老年人自身的调整(22.1%)、社区(或村里)的支持(5.0%)、老年服务机构的支持(3.9%)以及朋友或同事的支持(1.8%)。选择前三项的人数比例极其明显地超过选择后三项的人数比例。
(二)老年人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总体状况
调查问卷共有36个题目涉及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具体方面。设计问卷时,根据专家咨询、研讨及访谈所获资料,将36个题目分成人际交往适应性、角色转换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社会变革适应性及行为方式适应性六个维度。由于前面的信度、效度检验的结果显示,社会变革适应性和行为方式适应性两个维度的信度与效度不够稳定,鉴于两个维度在含义上很接近,故将这两个维度组合成一个维度,作为评估的一个参考指标,并命名为行为变革适应性。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维度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题目在前面的信度、效度检验时虽有所删减,但此处仍根据题意适当保留,从而为了解总体状况提供更多的参照。另外,此处各维度所包含的题目也与前面信度、效度检验中因素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此处的维度着重于题意上的相关性,而因素分析中的维度则是由得分模式上的相关性所决定。关于这个问题,在“综合分析与讨论”中会有所阐释。以下即对老年人在上述维度上的总体状况进行数据分析。
1.人际交往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人际交往适应性反映的是老年人与他人和谐互动,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在与人际交往适应性的含义密切相关的题目上,老年人作答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
(1)关于“感到与周围的人难以相处”,认为完全符合的占4.7%,比较符合的占12.4%,中等符合的占19.5%,比较不符合的占34.9%,完全不符合的占28.5%。也即,认为与周围人相处偏难的占少数,相处偏易的占大多数。
(2)关于“不愿意参加人多的活动”,认为完全符合的占7.8%,比较符合的占21.1%,中等符合的占19.7%,比较不符合的占31.6%,完全不符合的占19.8%。也即,认为愿意参加人多的活动的老年人多于不愿意参加人多的活动的老年人,只是相比于“感到与周围的人难以相处”,持积极判断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
(3)关于“即使和很多人在一起,我还经常感到孤单”,认为完全符合的占5.0%,比较符合的占13.6%,中等符合的占23.1%,比较不符合的占34.2%,完全不符合的占24.1%。也即,认为感到偏孤单的占少数,感到偏不孤单的占多数,并且各个比例大小和“感到与周围的人难以相处”的结果非常接近。
2.角色转换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角色转换适应性主要指的是对年龄老化或进入老年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的适应。在与角色转换适应性的含义密切相关的题目上,老年人作答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
(1)关于“我因自己不再受别人重视而感到不满”,认为完全符合的占5.8%,比较符合的占17.4%,中等符合的占25.6%,比较不符合的占32.7%,完全不符合的占18.5%。也即,认为因不再受别人重视偏向于感到不满的占少数,不过偏向于感到不满的人数比例也达到了23.2%。
(2)关于“我常常感到无所事事,时间难以打发”,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0.0%,比较符合的占19.1%,中等符合的占22.8%,比较不符合的占30.0%,完全不符合的占18.1%。也即,偏向于感到无所事事且时间难以打发的人总体上略少于相反偏向的人,但后者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关于“我现在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令人厌烦或单调”,认为完全符合的占8.5%,比较符合的占15.2%,中等符合的占25.5%,比较不符合的占31.8%,完全不符合的占19.0%。也即,偏向于有这种感受的人占少数,但是所占比例也达到了23.7%。
(4)关于“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劳动)岗位上”,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1.1%,比较符合的占19.8%,中等符合的占21.4%,比较不符合的占27.8%,完全不符合的占19.9%。也即,偏向于有这种感受的人略少于相反偏向的人,但所占比例也达到30.9%。
(5)关于“我至今不习惯别人把我当做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的占9.0%,比较符合的占17.6%,中等符合的占22.3%,比较不符合的占30.1%,完全不符合的占21.0%。也即,偏不习惯的人占少数,偏习惯的人占多数,但偏不习惯的人数比例也达到26.6%。
(6)关于“我现在能完全接受身体状况不如先前好的事实”,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5.6%,比较不符合的占12.9%,中等符合的占22.1%,比较符合的占33.2%,完全符合的占26.2%。也即,大部分老年人能接受这一事实,偏向于不能接受的只占18.5%。
(7)关于“我会采取一些办法来减轻身体状况下降所带来的困难”,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5.7%,比较不符合的占13.7%,中等符合的占18.2%,比较符合的占35.2%,完全符合的占17.3%。也即,偏向于会采取办法的占大多数,偏向于不会采取办法的占少数,并且各个比例大小较接近于“我现在能完全接受身体状况不如先前好的事实”的结果,只是在完全符合的比例上相差略大一些。
(8)关于“若有机会,我乐意参加某种社区居委会(或村里)的工作”,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7.4%,比较不符合的占24.0%,中等符合的占21.9%,比较符合的占20.9%,完全符合的占15.8%。也即,在各个比例上的数值较接近,只是偏向于不乐意参加的略多于偏向于乐意参加的。
(9)关于“我常常想再为社会做点什么事”,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4.5%,比较不符合的占26.1%,中等符合的占28.1%,比较符合的占20.9%,完全符合的占10.4%。也即,偏向于不想再做点什么事的人略多于想再做点什么事的人。
(10)关于“我现在喜欢学习”,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23.3%,比较不符合的占28.4%,中等符合的占22.6%,比较符合的占15.3%,完全符合的占10.4%。也即,偏向于不喜欢学习的人占多数。
(11)关于“我觉得,我还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1.6%,比较不符合的占26.2%,中等符合的占26.3%,比较符合的占22.8%,完全符合的占13.1%。也即,偏向于为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与偏向于认为自己是没用的人数比例较接近。
3.生活自理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生活自理适应性反映的是老年人独自处理一些基本生活任务的能力。在与生活自理适应性的含义密切相关的题目上,老年人作答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
(1)关于“我能独自吃饭、穿衣服、洗脸、刷牙”,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0.9%,比较不符合的占2.8%,中等符合的占10.0%,比较符合的占15.4%,完全符合的占70.9%。也即,偏向于认为自己在“吃饭、穿衣服、洗脸、刷牙”能自理的占绝对多数。
(2)关于“我能独自按时按量服药”,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4.9%,比较不符合的占4.7%,中等符合的占11.0%,比较符合的占17.7%,完全符合的占61.8%。也即,偏向于认为在此项目上有自理能力的占绝对多数。
(3)关于“我还能独自做好家务事”,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2.7%,比较不符合的占6.8%,中等符合的占14.2%,比较符合的占20.1%,完全符合的占56.2%。也即,偏向于认为在此项目上有自理能力的占绝对多数。
(4)关于“我会使用电话”,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3.7%,比较不符合的占11.3%,中等符合的占12.2%,比较符合的占13.5%,完全符合的占49.3%。也即,偏向于认为在此项目上有自理能力的占大多数,但总体比例要低于上述各项。
(5)关于“家人不在身边,我也能照顾好自己”,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3.1%,比较不符合的占4.9%,中等符合的占14.4%,比较符合的占25.2%,完全符合的占52.4%。也即,偏向于认为能照顾好自己的占绝对多数。(www.xing528.com)
(6)关于“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我能够上街买东西”,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5.5%,比较不符合的占8.5%,中等符合的占13.8%,比较符合的占20.3%,完全符合的占51.9%。也即,偏向于认为能独自上街买东西的占绝对多数。
(7)关于“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我能够在银行存钱、取钱”,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22.0%,比较不符合的占15.3%,中等符合的占15.0%,比较符合的占13.2%,完全符合的占34.5%。也即,偏向于认为能够存钱、取钱的多于偏向于认为不能够存钱、取钱,但是偏向于认为在此项目上自理能力缺乏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37.3%)。
(8)关于“现在出门后,我常常搞不清方向”,认为完全符合的占9.4%,比较符合的占14.1%,中等符合的占17.2%,比较不符合的占29.2%,完全不符合的占30.1%。也即,偏向于认为能搞清方向的人占大多数,但是偏向于认为搞不清方向的人也占一定的比例(23.5%)。
4.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是通过老年人对社会变化的评价来考察其对社会整体变化的适应,这种适应实则体现为对社会变化的一种态度。在与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的含义相关密切的题目上,老年人作答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
(1)关于“社会变化太快,我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1.3%,比较符合的占21.1%,中等符合的占35.9%,比较不符合的占22.4%,完全不符合的占9.3%。也即,偏向于认为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的人数比例与相反偏向的人数比例非常接近(前者是32.4%,后者是31.7%)。
(2)关于“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让我难以接受”,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3.8%,比较符合的占21.5%,中等符合的占34.3%,比较不符合的占23.6%,完全不符合的占6.8%。也即,偏向于认为对现在的一些观点难以接受的人略多于相反偏向的人。
(3)关于“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新的社会政策让我难以接受”,认为完全符合的占8.8%,比较符合的占17.3%,中等符合的占34.2%,比较不符合的占26.7%,完全不符合的占13.0%。也即,偏向于认为对新的社会政策难以接受的人低于相反偏向的人。该题上的作答情况正好与上一题相反。
(4)关于“现在的社会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越来越不利的”,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0.3%,比较符合的占17.0%,中等符合的占27.6%,比较不符合的占29.6%,完全不符合的占15.5%。也即,偏向于认为不利的人要少于相反偏向的人。
5.行为变革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行为变革适应性与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的差别主要是老年人在社会的某个局部领域上的适应性而非在社会整体上的适应性,并且这种适应性不仅局限于一种评价性的观点,而且还有行为上的表现。在与行为变革适应性的含义相关密切的题目上,老年人作答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下:
(1)关于“我认为只要双方同意,离婚或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再婚,不应受束缚”,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5.1%,比较不符合的占14.7%,中等符合的占21.3%,比较符合的占22.8%,完全符合的占26.1%。也即,偏向于赞成该观念的多于偏向于不赞成的,不过偏向于不赞成的也达到了较高的比例(29.8%)。
(2)关于“我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看不顺眼”,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2.1%,比较符合的占23.4%,中等符合的占28.4%,比较不符合的占23.4%,完全不符合的占12.7%。也即,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持对立观点的人数比例非常接近,几乎对等。
(3)关于“现在我善于主动地获取新的信息”,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4.6%,比较不符合的占26.9%,中等符合的占29.9%,比较符合的占17.8%,完全符合的占10.8%。也即,偏向于认为主动获取新信息的人数比例要低于相反偏向的人数比例。
(4)关于“我不能接受现在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2.1%,比较符合的占19.8%,中等符合的占28.8%,比较不符合的占25.7%,完全不符合的占13.6%。也即,偏向于认为不能接受的人数比例低于相反偏向的人数比例。
(5)关于“当别人的意见和我不一样时,无论谁对谁错,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4.5%,比较符合的占21.4%,中等符合的占31.8%,比较不符合的占24.5%,完全不符合的占7.8%。也即,偏向于认为会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数比例与偏向于认为不会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6)关于“和同龄人相比,我经常会穿一些时兴的衣服”,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21.4%,比较不符合的占36.3%,中等符合的占22.9%,比较符合的占13.6%,完全符合的占5.8%。也即,偏向于认为自己会穿的人数比例明显地低于认为自己不会穿的人数比例,且偏向于认为自己不会经常穿时兴衣服的人占大多数。
(7)关于“我有固定的做事方式,也不想改变它”,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7.0%,比较符合的占28.9%,中等符合的占34.7%,比较不符合的占14.7%,完全不符合的占4.7%。也即,偏向于认为不想改变的人数比例要大于偏向于想改变的人数比例。
(8)关于“我有困难时,总是等待政府或他人给予帮助”,认为完全符合的占7.3%,比较符合的占15.7%,中等符合的占20.1%,比较不符合的占33.3%,完全不符合的占23.6%。也即,偏向于认为总是等待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相反偏向的人数比例。
(9)关于“当权益受到损害,我会主动采取行动向政府或有关部门争取自己的权益”,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12.5%,比较不符合的占25.8%,中等符合的占28.3%,比较符合的占18.0%,完全符合的占15.4%。也即,偏向于认为会主动采取行动的人数比例与偏向于不会主动采取行动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
(10)关于“当我在社会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总是采取默默忍受的方式”,认为完全符合的占14.4%,比较符合的占24.5%,中等符合的占30.5%,比较不符合的占21.9%,完全不符合的占8.7%。也即,偏向于认为默默忍受的人数比例大于相反偏向的人数比例。
(三)综合分析与讨论
本部分的数据分析既考察了老年人与社会适应相关的总体感受,又细究了老年人在不同维度上所呈现的各种社会适应状况。
从与社会适应相关的总体感受来看,在老年人对社会适应的难易度的感受以及对生活满意度、快乐度的感受上,虽然中等偏好的人数比例占多数,但是偏差的人数比例也达到了20%左右。这说明,从绝对人数上说,社会适应有待改善(从偏差向偏好转化)的老年群体仍然十分庞大,而有待进一步优化(从中等向偏好或从偏好到很好转化)的老年群体则更为巨大。由此,改善和优化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将是一项长期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
结果中显示,老年人对社会适应难易程度的评估与其感受到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程度显著相关。这一方面意味着增加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是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提示老年人还应从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而不是单纯求助社会的关心)的角度来提高社会适应水平。在对社会适应起重要作用的影响感知上,老年人将家人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及自身的调整看得尤为关键,一方面说明社区的支持、老年服务机构的支持以及朋友或同事的支持在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上尚需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年人对家人、政府的作用以及自我的提升具有相当大的期待。这些结果均为本研究的对策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撑。
老年人在不同维度上所呈现的各种社会适应状况是调查分析的重点,多侧面、多层次地细致评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也是调查研究的核心之所在。
本部分的维度设置是以问卷编制时课题组及专家的多次探讨为依据,并未全部按照效度、信度检验中因素分析的结果(尽管两种方式的维度设置在大部分题目上存在一致或相近之处)。除了基于“保留更多的题目、更多的数据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的考量之外,如此处理还基于对因素分析结果的一些深度思考。就因素分析而言,哪些题目组成一个维度并不取决于这些题目在意义上的接近或相关,而是取决于不同题目之间得分上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即便题目之间在含义上风马牛不相及,只要彼此之间在得分上达到一定大小的相关程度,便可组合在一起构成某一个维度。至于该维度的命名,也是先看哪些题目落在同一维度上,再根据这些题目在意义上的“共性”起一个能够概括其特征的名称。实际上,问卷编制时所做的维度设置,恰恰就是通过对题意的反复酝酿所得到的结果。因素分析可谓绕了一大圈又回到根据题意命名维度的老路之上。仔细考察因素分析的结果可看出,有的题目在题意上完全属于某一维度,只是被试在该项上的得分与该维度下其他题目的相关未能达到某一水平而被排斥之外。譬如,在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上,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我能够在银行存钱、取钱”这一题目上的得分由于与该维度下其他题目的得分相关低而出现“因子负荷不稳定”,并使此题目被排斥在该维度之外。其实,从题意上,能独自到银行存钱、取钱也是生活自理适应性的一个方面。从此也看出,只认纯粹的数据而不管题目具体含义的因素分析往往会忽略个体对同一维度(或同一因素)下不同题目反应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同一类社会适应性,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反应可以出现较大的差异。简单套用因素分析的结果则可能制约人们对社会适应具有领域特殊性、多样性的认识。
当然,效度、信度检验中的因素分析对本研究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因素分析的结果有助于研究者从数量关系的视角看待题目之间的关联,它不但为评价问卷的质量提供依据,而且对今后更好地修正和使用问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事实上,本问卷也确有个别题目的含义在几个维度上模棱两可而有赖于因素分析作最后的归类。将社会变革适应性和行为方式适应性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便借鉴了因素分析的结果。
分析老年人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每个题目的作答情况,可以总体上了解老年人在诸多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从人际交往适应性维度上的作答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在与他人交往或建立人际关系上感受积极,适应状况中等偏好;而感受消极、适应状况偏差的群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接近20%),特别是参加群体性或人多的活动方面,持消极态度的比例更高(接近30%)。这种活动参与的消极倾向在以下维度的一些分析中呈现得更为明显。
从角色转换适应性维度上的作答情况来看,老年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领域特殊性。大体上的特征是,老年人对体验性的问题自评积极的偏多,对社会参与性的问题自评消极的偏多;并且不管哪种情形,自评偏消极或偏积极的人数均达到一定比例(接近或超过20%)。对体验性的问题,多数老年被试持中等偏积极的态度,即偏向于认为能够接受不再受别人重视的现实,能够不感到时间难以打发,能够不觉得所做的事情令人厌烦或单调,能够习惯别人将自己当做老年人,能够接受身体状况不如先前的事实,能够采取一些办法来减轻身体状况下降所带来的困难;对社会参与性的问题,多数老年被试持中等偏消极的态度,即偏向于认为不愿意重回工作(或劳动)岗位,不乐意参加社区(或村里)的工作,不想再为社会做点什么事,不喜欢学习,不把自己当做对社会仍然有用的人。这一结果恰好是两种老龄化理论(Havighurst,1961)的写照:一种是主张接受与社会生活渐相分离的事实,主动减少社会参与的脱离理论;一种是维持中年时的活动与态度,保持与社会接触的活跃理论。从对体验性问题的作答看,老年人偏向接受老化现实者占多数;而从对社会参与性问题的作答看,老年人偏向与社会接触的占少数。换句话说,和脱离理论相一致的社会适应方式在我国的老年人中占主导地位,和活跃理论(与积极老龄化相切合)相一致的社会适应方式则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从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上的作答情况来看,老年人在大多数项目上感受良好的占绝对多数,在个别项目上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够在吃穿洗漱、服药、做家务、自我照顾、购物、辨认方向、使用电话等基本生活任务上能够自理。只是在辨认方向和使用电话上,老年人偏向于认为不能自理的比例较其他各项要高。在独自存钱、取钱上虽然偏向于自认为能够自理的仍偏多,但是偏向于自认为不能自理的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接近40%)。这种领域上的特殊性可能与老年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条件(如,有的老年家庭还未安装电话)和生活习惯(如,宁愿将钱放在家里也不愿意存在银行)等有关。
从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维度上的作答情况来看,老年人对社会变化、新的社会观点及新的社会政策等的适应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处于各种程度的老年人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有较多的被试感到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认为社会变化对老年人不利的被试相对来说要更少一些。也就是说,他们觉得社会变化让其觉得适应困难,但是并不认为社会变化本身会越来越对老年人不利。较多的老年人对接受新的观点感到困难,但是对接受新的社会政策感到困难的老年人则相对较少。可见,偏向于对社会变化和社会政策持肯定态度的老年人占多数,尽管感到难以接受这些变化和政策的老年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诚然,不管怎样,要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对社会变化、社会政策和社会观点的认同度,社会各方面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从行为变革适应性维度上的作答情况来看,老年人在思想观念上持积极、现代的态度略多于持相反态度的人,但是老年人在行动上具有开放性、变通性和主动性的比例要略低于具有相反倾向的老年人。总体而言,老年人观念上的积极性要强于行动上的积极性,尽管在观念上偏消极的人数也达到较高的比例。老年人行动上的相对滞后可能与其觉得身心健康状况下降,深感力不从心或自以为人老了没必要去做什么有关。该维度上的结果与角色转换适应性维度上的结果非常相似。这一方面说明了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推进积极老龄化的艰巨性。
纵观以上的总体或一般状况分析,相对来说老年人处理基本生存方面的适应问题、思想观念方面的适应问题要容易和积极一些,处理社会卷入方面的适应问题、参与行动方面的适应问题则要困难和消极一些。诚然,老年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在随后两章中,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阐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